《自然界的時鐘》教學反思5則
透過不斷地有效地教學反思,年輕教師可以重新審視自我,發現自我,使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得到修正,優秀完滿之處得以昇華,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自然界的時鐘》教學反思5則,歡迎檢視,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自然界的時鐘》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向我們介紹了研究者透過觀察大量的動植物活動規律,發現了動植物生命的內部有一個像時鐘一樣的的機構,叫做“生物鐘”。透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可以瞭解很多動植物的活動規律,如果想發現更多的現象,必須學會認真觀察。本文采用總分總的手法。第一段總的說明大自然是一座奇妙的時鐘,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講述了動、植物的不同的活動時間,最後一段揭示了活時鐘就是“生物鐘”。本文為學生寫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模板。總分總的手法使得文章層次清晰,說理明白。
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自然界的時鐘》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科學小品文是文藝性的說明文,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學既要講出科學味,還要突出語文味。所以教學中採取兩手抓的方針:一方面抓語文,也就是文中優美語句的欣賞運用;另一方面抓科學,也就是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與激發,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感知植物知道時間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積累詞語,並嘗試運用學習所得進行簡單的寫話練習。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邊讀邊記、邊讀邊悟、邊讀邊學、邊學邊用”。
一、邊讀邊記,掌握知識。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講述了關於自然界時鐘的知識。是知識,就應該記住。透過抓住關鍵詞語和老師合作填表格的形式,既教會學生如何進行閱讀,又明確了知識,瞭解了各種花開的時間及樣子。教學中透過讓學生讀表示花開時間的詞語和花開樣子的詞語,讓學生自主發現本文在語言上的兩個特點:一是準確性。二是生動性。
二、邊讀邊悟,豐厚積澱。
本文第二段對植物的描寫語言非常優美,9種花開就用了八種不同的描述,比喻、擬人手法巧妙恰當,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畫面。課前,我準備了每種花的圖片,想透過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到花的美,這些精美的圖片非常惹眼,受到學生們的喜愛。課文中運用了各種不同的詞語描寫花開放,很多詞語其實可以透過讓學生自己做一做,聯絡生活實際來感受。例如“綻開笑臉”這個詞,在教學中,我就讓學生自己做一做動作,看看綻開笑臉是什麼樣子,然後再拓展到花綻開笑臉又是什麼樣子呢?幫助學生來理解這個詞語,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對本段的掌握就很好。
這樣的匠心獨運,對於三年級剛剛走進習作的學生而言,要在朗朗的讀中,引領他們細細品味,仔細揣摩。但是如此優美的意境,必須整體讀,支離破碎的一種一種讀和直接講修辭都會破壞那種整體的美。在學生越讀越喜歡,越讀越愛讀中,細細品味:為什麼會寫得如此美呢?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明白,擬人、比喻的修辭及詞語妙用的好處。這樣水到渠成,自然內化為自己的積澱。
三、邊學邊用,受益無窮。
“我知道了。我懂了。我會了。”這樣的教學僅是其表。在學生懂了,明白時給學生搭建運用語言和方法的平臺特別重要。在學生感知到語言精妙後,我給學生展示的平臺。給學生出示兩種花,嘗試像作者那樣寫寫花盛開的樣子。學生只要能恰當運用就可以,關鍵是會拿來用。如果能有自己的想法更好。第二個層次:嘗試運用擬人、比喻等把動物寫活。旨在讓學生明白語言文字的魅力。
透過本節課,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明白,每一篇課文,要知道課文寫了什麼,具體怎樣寫的,為什麼這麼寫?用心地讀,細心地學,既學到閱讀知識,又學到作文的本領。閱讀是為了習作,在學完本課讓學生總結習作方法。
透過此次教研課 ,我深深地感到教師對課文的解讀高度,決定著對學生引領的高度。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靜下心來,細讀文字。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前必須多讀文字,體會課文的精妙之處。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由於我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掌控能力的欠缺,在教學中還出現了拖沓,個別口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將歷練自己,同時我也要提高我的課件製作水平。我將在不斷反思和實踐中提升自己。
以純文字檢視內容
篇二:《自然界的時鐘》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想努力嘗試20XX年版課標背景下的“整體把握”低年級學段特徵教學實施及其課外閱讀在課內閱讀中的延伸教學。
課標中說低年級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對此,崔巒老師的解讀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詞句,不是理解整篇課文內容。”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自己初讀課文後所知道的內容,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落實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原則,而是重在激勵學生儘量透過自己的閱讀讀懂課文,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也就是課標精神“讓低年級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因此,當學生初讀第3、4自然段說自己的閱讀所得時,允許讀課文中的某一個句子,但我綜合學生的回答給出了小結性的`話語,我認為這是很必要的。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我很注重教師的勾畫示範引領,交給學生閱讀方法;也很注重在讀句子中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結合上下文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尤為重視理解句子的教學,效果還是很令人滿意的。當學生說“貓頭鷹一邊飛,一邊看,看到田鼠偷吃莊稼就飛過去抓田鼠,吃掉田鼠”時,我馬上輔以動作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形象生動地理解“巡邏捕鼠”,學生更加興趣盎然。當學生以讀完整的第5自然段句子回答“為什麼說大自然是一座美麗的時鐘”時,我採取的策略是:再次讀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抓重點詞語說一說,幫老師把句子補充完整“動植物身體內部有個——(生物鐘)”,如此,水到渠成。這個環節,我的體會是不能慌,不能急,讓學生多讀,抓詞說,而不能老師自己端出答案。
課標中說低年級要“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因此,在課外閱讀選段中特地再現了《自然界的時鐘》中出現的冒號、分號,以鞏固學生的認知,同時巧妙地嵌入省略號、感嘆號,拓寬學生的認知。在改編童謠時,我充分預設到了學生聯絡《花名歌》一定會說出“三月桃花開”,受思維定式影響一定會說出“四月布穀鳥叫”,於是,恰到好處地講述:“布穀鳥叫,北京一般是農曆六月……”
這節課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挪出3—5分鐘時間讓學生當堂書寫完“洞、細、昆、訪、內、部”六個生字。時間從哪兒擠出來呢?我捨不得削弱第3、4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的教學力度,也捨不得放棄課外閱讀拓展改編童謠的環節,甚至現場板書“鳥 田鼠 貓頭鷹 蜜蜂 夜蛾”“動植物身體內部有個生物鐘”,我也覺得是必須的。可是,時間到底從哪兒擠出來呢?想來想去,我認為不能減少內容和環節,只能減少環節中朗讀或表達的次數。比如:學生自由讀第3、4自然段後,說自己知道了什麼時,不要指名5位學生把5種動物相關的句子說完,3位學生回答即可。再如:在讀第4自然段時,多種形式一共讀了6遍,3遍即可。還如:在讀課外閱讀拓展語段時,一共讀了5遍,也是3遍即可。最後,在教學生字識記時,每個生字都進行了識記,平均使用了力量,可代表性地識記一個左右結構的字“部”,另外識記“昆”和“內”。
這節課最深的體會就是鑽研教材內外的資源,有機整合,精心設計,巧妙創新,有效教學,讓學生和自己都在語文學習中受益,並愉悅著……
篇三:《自然界的時鐘》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枯燥的自然科學知識描述的活潑有趣。二、三、四自然段雖然結構不相同,但內容大致相同,主要是圍繞事物和報時方法兩方面來寫的。這對這一文章特點,教學中仍然是用舉一反三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在教學中透過以下幾個步驟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1、自由朗讀第二段,想想書上列舉了哪幾種花兒?它們是怎麼報時的?
2、小組討論,彙報。
3、指導朗讀。
4、用同樣的方法學習課文3、4自然段,瞭解其他的動植物報時的方法。
在學完本文後,讓學生擴充套件,說說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時鐘時,學生可能是年齡小,見識少,能說出幾個的較少。為此,我只有就透過網路給他們補充這方面的知識。
本文生動形象的擬人句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又是培養學生生動描述事物能力的一個範本,結合樂園中“我的作品”的訓練目標,我讓學生也學著說,在引導下大部分學生會說擬人句了,個別學生想象力不豐富還有待下一步進行個別輔導。
篇四:《自然界的時鐘》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首先我注重了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理清脈絡。如:學生在讀準了字音,讀通了句子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時,就讓學生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在交流的時候不夠全面,我及時透過板書總結,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在進行第二段的教學時,我出示了幾個時間詞語:傍晚清晨東方破曉夜幕降臨,先讓孩子們讀會,接著讓他們按時間順序來排一排,因有在東方破曉和清晨兩詞中有了爭議,我讓兩方的學生辯解,在他們據理力爭的辯解中,一下子把其他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上來了,透過大家結合課文中句子,再來分析,這樣的學習就更有效,孩子記得更牢固了。
其次我注重了讓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表達。如:在找花開時間的時候,“大約”這個詞用得很準確,於是,我抓住“大約”能去掉嗎?為什麼?這個問題促進了學生深思,有的學生說:“花兒開放是慢慢地張開的。” 有的學生說:“花兒開放有可能早些,有可能晚一些。”學生說了後,我及時小結:“是呀,花兒開放的時間並不十分準確,有可能提前了一點,也有可能推後了一點。用上大約這樣的詞,就可以使語言表達更準確。”但是,我在講花兒是怎樣開放時,只是讓學生看圖讀句子,來體會花開的樣子,並沒有讓學生品詞,感受作者用詞的生動、有趣。
課上了以後,我覺得不是很滿意。有很多地方不適合二年級學生的年段特點,低年級的孩子還是應該從情感入手激發興趣,語言的體會只能在讀中自己感悟。
篇五:《自然界的時鐘》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用生動的語言,講枯燥的自然科學知識描述得活潑有趣。
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透過牽牛花、貓頭鷹、蜜蜂等生物活動的時間不同,向同學們揭示了自然界生物鐘的奧秘。課文有兩幅圖,生動地展示了課文的內容,有助於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第一幅圖畫的是辛勤的蜜蜂一大早在牽牛花間採花蜜。
第二幅圖畫的是夜蛾在夜來香花叢中飛行。
教學這課時,學生在預習得基礎上,初步朗讀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藉助文中的圖畫直觀觀察,對課文了解更深刻,課文第2、3、4自然段 是重點段。透過學生朗讀,引導他們去發現不同植物的開花時間不同。
牽牛花、野薔薇、蒲公英是在早晨開花;午時花在中午開放;夜來香傍晚開花。引導學生體會“開啟喇叭”、“綻開笑臉” 、“向你點頭” 、“展現美貌”、“散發香味”這些不同詞來描寫花兒的開放。“夜幕降臨”、“不聲不響”、結合句子來理解。相機指導學生試著背誦這一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抓住關鍵的詞“東方欲曉”、“日落西山”、“底細”、“巡邏”結合句子理解。這樣抓住關鍵詞理解後,學生就能感悟課文,課題的含義,生物鐘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在課堂上讓學生生生互動,互相交流,說一說自己在平時生活中還知道哪些動植物的生物鐘,讓我們一起分享他所掌握的知識。培養孩子們多看課外書,瞭解更多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