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的孩子們教學反思
《給我的孩子們》是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給我的孩子們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給我的孩子們教學反思1
這篇文章是豐子愷為其漫畫集《子愷畫集》作的序,本文作於1926年聖誕節,寄託了對孩子們的愛,表達了對天真、自然、熱情的孩童世界的憧憬,以及對成年人失去童真的悲哀。所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就要深入研讀文字,透過孩子們的典型事例來感受孩子們童真之可貴,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先自己點評了一個事例,再讓學生仿造示例選取其他例子加以點評,從中加以深刻地體會。而對於理解作者抒發的對成人失去童真的悲哀,我設計了一個材料探究題,既結合文字又連結相關材料,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答案,感受悲哀。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認識自我,追尋“真”的足跡,從而進一步昇華他們的情感意識,引導他們明白“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失去一份童真,但成長的同時也能找到一份更加成熟的“真”:比如敢於解剖自己,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敢於對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說“不”等。最後佈置了一次關於“真”或“成長”話題的寫作訓練,整個教學設計“真”貫穿始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真”的認識和追求。
本課較成功之處是教學環節清晰流暢,環環相扣,逐層深入;教學過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在於由於時間的倉促,未能更好地理解成人世界“善意的失真”,未能引導學生對“成熟的真”作進一步的認識和探討。
給我的孩子們教學反思2
大多數老師可能都會感覺這一單元的文章難以教學,不容易把握,我曾經也有如此的感覺,說實話有些年為了趕教學進度,這些文章都沒有和學生一起研究,只是讓學生瀏覽一下,因為考試時也不會考到。為了上研究課,我不得以才選了這一篇。為了上好,我還是花了不少功夫進行研究,從單元整體要求到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我都進行了琢磨,再參考網上的一些教學設計,我最終定下了這樣的教學方案。
課上好後,我自己的感覺和聽課老師的感覺都不錯。在設計第一個活動的時候,我為了快速讓學生整體把握住文章內容,我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再抓題眼段落——文章首尾段落,讓學生反覆讀找關鍵詞,我自感這一設計較為巧妙。省時、省力、高效,同時教會了學生把握主旨的方法。每一個活動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活動二的設計就是在活動一的基礎上深入文字。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用,活動三就由課內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既達到用的'目的,又能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本著有備無患的原則,備課時設計二份材料給他們做抓手,上課時沒有用,欣喜的是學生能正確理解題意,而且分析得很好。活動四的設計開為設計,在走出文字的同時又回扣文字,這一活動的設計緊緊扣住了單元主題“疑為學之始”,在這一活動中聽到了一些同學的真知灼見。同學的一番言論激發起了眾多同學的感慨。課堂的研究氣氛達到高潮。為了進一步激發起學生“真”的信念,我設計師生共誦美國詩人霍爾姆斯的《不管怎樣,還是應該》,我相信課已結束,但孩子們“真”的本性已被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