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關於幼兒的教學反思

幼兒的教學反思

關於幼兒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它是促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發展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對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於幼兒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

  【篇一:關於幼兒的教學反思】

  涵涵來到圖書區很興奮地拿起《恐龍大災難》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看了四頁後,他開始皺眉頭,然後拿著書去找洋洋,說:“洋洋這本書是你帶來的,能給我講一講嗎?我看了一半後面看不懂了。”洋洋把自己的玩具收了,來到圖書區給涵涵A一頁一頁的講起來,兩個人邊講邊交談:“對,我在自然博物館見過這種化石,”“沒錯,這是食草性恐龍。”整個活動區時間他倆都在看這本書。不時有幼兒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翻看自己帶的圖書。

  分析:

  我班根據幼兒園的早期閱讀活動進行了“家園閱讀合作行動”。圖書區經常有投放幼兒自帶的有趣的圖書。

  從家裡帶來的圖書幼兒更加熟悉故事內容,爸爸媽媽已經給他們講了很多遍,帶到幼兒園幼兒自己就成為了夥伴們的小老師,為大家講述,幫助大家閱讀,這對於帶書幼兒及全體兒童都會有很大收益。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故事情節仍然是他們主動閱讀的前提與契機。

  措施:

  1、教師還應有重點的選擇圖書為幼兒講述使幼兒瞭解圖書內容。

  2、鼓勵帶來書的幼兒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兒講述。

  3、與家長溝通配合將這種好的方法堅持下來。

  反思:

  當今社會,閱讀是人們獲得知識和資訊的基本途徑,閱讀能力已經成為21世紀成功者、領導者的核心能力。閱讀能力是任何學習的基礎,每一門學問都從閱讀書籍開始。對於年幼的兒童來說,閱讀不僅僅是視覺的,也是聽覺的、口語的,甚至是觸覺的,只要與閱讀

  活動有關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算是閱讀。分享閱讀活動注重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尊重兒童現有的經驗、讓兒童成為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和行動者、重視個體的差異、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提供與生活相關的有意義的跨不同發展領域的學習經驗。關注以往的“分享閱讀”研究,能夠很好的加速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但形式上多為讀本閱讀,幼兒更多獲得的是語言領域的發展。筆者認為,閱讀學習與其他領域的學習是緊密相連的。凡兒童視野所及的內容,凡兒童親身體驗的內容,都可以轉化成閱讀材料,可以在各領域活動中豐富、延伸兒童的語言、閱讀興趣、習慣與能力。在幼兒園開展“分享閱讀”的拓展活動,旨在增進刺激性的生活體驗,透過其豐富性的拓展活動為兒童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和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筆者也認為,閱讀能力和多元智慧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篇二:關於幼兒的教學反思】

  透過這次月檢的過程中,讓我發現很多讓老師們驚奇的事情,小朋友們可以更好的自己去朗讀兒歌,更好的去認知這個兒歌,這樣的兒歌可以琅琅上口。我想這樣的結果是不停地去堅持滲透兒歌的結果。每天在不同的時候,利用充分的時間,為小朋友們播放兒歌,而在每次聽的時候,其實他們都是在記憶和複習的過程,我建議老師們應該抓住這樣的契機,更好的讓孩子去接受知識,而不是讓他們死記硬背。

  對於億童英語來說,幼兒們透過vcd的觀看,豐富的圖片,琅琅上口的音樂,標準的發音,更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樣,利用充分的時間去播放vcd,讓孩子在觀看中加深印象,從“冒話”似地復讀,到認識獨立說出單詞,唱出整首歌曲,而這個時間是很漫長的,只有老師的不停堅持,才會在階段時間內收到效果。而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每天的教學環節中,都是在不停地堅持做著為了同一個目標的事情,我相信一定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這次月檢就是一次堅持的結果,是孩子從認知到理解的過程的結果。

  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塑造來成就的,而每一次上課,每一次的朗讀,每一次的複習,都成為了孩子成長的階梯。可愛的孩子們,老師相信你們可以透過努力,達到同一個效果,那就是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創造,為了自己的未來,打下最輝煌的基礎。老師相信你們,加油。

  【篇三:關於幼兒的教學反思】

  為了統一認識到底什麼是一堂好課,得出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初中部參照其它已獲成功學校的經驗,再參照我校原有的聽課評價表,定出初稿,以學科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經几上幾下的討論,修改再討論,再修改,現已確定了適合初中部實際情況的一堂好課的標準。

  (1)教學思想先進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根本問題,是怎樣看待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及相互關係問題。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來說是要研究學生如何學好知識,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認識教師的教對於學生學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對學生的知識、智慧和身心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缺一不可的,杜絕滿堂灌,教師的本領不僅僅是佔有知識,而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理解了的知識,啟發潛能,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新,這就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結果。在我校“保證基礎,發展個性,服務社會”12字方針指引下,做為“保證基礎”的課堂教學活動,是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把學生當成有意識、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侷限於老師講,學生聽。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興趣,盧梭講過:“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注意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不要看作是靜態的固定的,而應看作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活動量越來越大,這並非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的減弱,其實恰恰相反,課堂中隨著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體精神發揮的越來越大,對教師授課內容質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尤其是中學生,他們的知識經驗逐漸提高和發展,形成邏輯思維的能力漸趨成熟,辯證思維開始形成,心理上的獨立性進入了最迅速發展時期,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其知識性,趣味性,邏輯性及辯證觀點,必須有一個高水平,高深度,高層次的主導意識,才會讓學生信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但教師本人的高尚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及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只有人格化為教師的知識、才能、個性,才能通向學生的心靈,最終達到潛能開發的目的。

  (2)教學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向盤指南針,也是起始和歸宿。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要準確,不脫離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以認知目標為切入點,以智慧目標為主線,以情感目標為動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完成大綱的要求。教學目標不僅要具體明確,而且要分清主次輕重,以提高課堂效率與效益,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應考慮可以操作和測試,能及時反饋,彌補不足與缺陷。這學期抓課堂教改,首先抓了備課這一重要環節,要求備課組首先熟悉大綱的要求,把握教材知識體系,使教材的精神內化為教學工作思路,上課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才能熟練、正確、科學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腦中有大綱,要熟悉所教年級,所教學科具體的教學目標的要求,瞭解大綱對相鄰年級乃至整個學段的.整體要求,從宏觀上一盤棋統籌安排教學時間,把握教學進度。

  備課中要充分體現備學生這個重要環節,同時強調各備課組教師集體備課的重要性,集體備課是最佳化備課的保證。統一認識,備課時有幾個知識點,哪些需要必須掌握的,重點、難點在哪裡,要求作業的基本題統一等,在此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教學能力及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適當增加新的資訊,增強學生的興趣。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學生也增長了知識,鍛鍊了思維。

  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首先要認真地記錄在教案中。教學目標應是具體的而不是籠統的,每節課的目標與知識點的目標都應是具體明瞭,還要落實,只要知識點的目標得不到落實,長期下去,就會形成惡性迴圈。教案要求詳細認真設計書寫,克服上課時教師主觀隨意性,不認真備課寫教案,拿起教材隨意上課,這樣也許會有頓悟和新意,可這種隨意性較大地破壞了知識的連貫性,也違背了教學計劃的特點,不寫教案,浮想聯翩,海闊天空與課堂無關的內容成串,計劃內的教學內容講的膚淺或不得要領,就會大大抑制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備好課,寫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要求把這種思維活動記錄下來(即寫好教案),這就大大地增加了備課的科學性。

  (3)教學內容科學

  教學內容要把握內在聯絡,傳授知識要準確無誤,不出現科學性的錯誤。教師胸中要有教材,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識脈絡,把握知識的點、線、面、體層次結構及相互關係。教師要忠於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在原有教材不超綱的基礎上,增加或擴大現代科學的資訊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渴求。課堂上要明確知識的重點,巧妙地突破難點,講述的內容要富有邏輯性,精講精練。精講不等於不講。以學生為主體,不等於老師不起主導作用,不講課,不傳授知識。而是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更深一步地挖掘教材中豐富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達到要求的更深更高層次。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提倡教學活動應遵循第一個法,適應第二個法,創造第三個法。教學方法的選擇、設計應從教學內容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當前教改實驗中多采用的發現法、研究法、問題教學法、快速聯想法、模擬法、演示法、討論法、興趣教學法、讀、議、講、練教學法等,其目的都是把外在的教學目標轉化成內在的學習需要,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強烈要求,引發學生的潛在素質。要從實際出發,運用一種或綜合運用幾種教法,引導學生對具體的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實驗與思考。啟發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層層啟發,步步引導,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及能力的發展。

  (4)教學過程最佳化

  教學最佳化是1972年蘇聯巴班斯基將現代系統論的基本原則和系統論引進教學論的研究提出的一種教學理論方法。最最佳化是指“以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它不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而是在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過程提出明確的目的性,並精心組織與安排,科學地選擇一種適合教學的方案。根據上述原理,提出最佳化教學過程,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與組合要得當,無論怎樣的課堂型別棗新授課、複習課、練習課、競技課、實驗課、活動課都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注意知識的邏輯性,結構的嚴密性。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其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人們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的總稱。它包含了傳統教育所重視的邏輯思維,以及遠沒開發的非邏輯思維。在類的創造活動中,正是這兩種思維的交錯進行和結合,使人們作出了創造性的成果,而非邏輯思維又往往在關鍵時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非邏輯思維包括了靈感、直覺、想象三個活躍的因子,若化為一個核心即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從多角度多途徑地去思考問題,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關鍵往往是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們把這種培養努力體現在每一堂課中,如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立體空間的想象。考核採取靈活多樣的措施,對學生的進步與困難給以鼓勵與幫助等等,都是提高學生髮散性思維,即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好辦法。教學過程的最佳化,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統一起來,使教師們知道,課堂教學的最佳化,不應該只是主導作用的教師單方面能量的釋放,而是讓主體地位的學生有時間和空間對教師給予的資訊進行反芻思考,最佳化教學過程,也包含著教師對學生引導得法,過渡自然並講究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積極有趣,充分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佳化教學過程,還強調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突出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5)教學能力過硬

  教學能力,主要表現在教師的基本功棗情、講、寫、演、活等方面。

  情:教師在課堂上要情感充沛,精神飽滿具有感染力,善於用眼神、姿態、面孔來表達自己思想,莊重中見微笑,嚴肅中有溫情,舉止大方得體。在傳統要求的基礎上,向老師提出要重視無聲語言的作用,教師上課從一進教室開始,就顯得很有學問,有的教師剛一踏進教室,教室馬上安靜啞雀無聲,而有的教師則恰恰相反,這是無聲語言所起的作用。眼神是心靈的視窗,表情是心靈的鏡子,姿態則表達的是思想感情。課上,老師向某一位說話的同學投去一種批評的眼神,他就會馬上停止講話;同學在回答教師提出問題時,由於回答正確,老師不僅用語言表達,而且投去讚揚的目光,這種作用是任何形式也不能替代的。上課沒有感情的教師是蒼白無力的。“無聲勝有聲”無聲語言不僅能代替有聲語言,而且能輔助有聲語言,增強有聲語言表達的效果,美化教師形象,充分反映教師的氣質和人格,深深印在學生們的心目中。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指出:

  資訊總量效果=7%(文字)+38%(音調)+55%(表情)

  由此可以看出,無聲語言,尤其是情感對學生獲得的資訊量的重要作用,只要我們教師向學生們投入真情實感,真誠、和諧,課堂的質量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講: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教師的語言要準確、簡潔、生動、形象,聲音清晰宏亮,普通話標準流利,體現自己個性,要有良好的語言素養和較強的表達能力。

  寫:板書整潔,明瞭,醒目,佈局合理,對揭示本節課內容起重要作用,作圖美觀,寫字規範。要求教師要具有“兩筆字”(軟筆、板筆)的基本功。力爭做到硬筆字過關的要求。

  演:根據教學內容,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如電腦、電教裝置等器材及演示手段,操作,演示規範。

  活:課堂上善於組織教學,靈活處理偶發事件,應變能力強。

  (6)教學效果良好

  要很好地完成一堂課的教學計劃,要有反饋環節,做到心中有數,達到教學目標,不拖堂,並有反饋自測,達到預期效果,做到負擔輕,質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