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一)

  《將相和》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由名著選段組成。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透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我前後用兩個課時進行了本篇課文的學習。第一課時重在閱讀,兼以掃除字詞障礙、介紹課文出處、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個小故事,並瞭解三個小故事的因果關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會讀、讀中學,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閱讀的力量為第二課時的人物分析,語言分析打下了基礎。第二課時對人物進行逐步分析,透過三個小故事,逐步豐滿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時,在匯入時,我選擇以名著為媒介,介紹《史記》。向學生交代《將相和》的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期。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有七個,分別是——秦、楚、齊、趙、燕、魏、韓,也稱戰國七雄。七個國家都想一統天下,因此戰火連年。然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也稱虎狼之國,位於趙國的'西面。而趙國的東面則是富強的齊國。趙國處於兩個大國之間,行事處處小心。更何況,當時的秦王是一個兇狠殘暴、陰險狡詐、不守信用又貪得無厭的人。趙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透過"戰國形勢圖",讓學生了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情況,激發學生對當時歷史的好奇,從而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為學生年齡段,對於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成功地把他們帶進課堂,帶進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故事。

  透過請同學讀課文,疏通生字詞;齊讀課文,說明"將"是誰?"相"是誰?透過自讀課文,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並進行板書。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後,我在學生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在多媒體PPT上進行呈現。最後,留下課後問題"你認為藺相如、廉頗是個怎樣的人?"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二)

  第二課時時,我決定採用以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實,要讀懂這個故事並不難,但要真正讀懂藺相如、廉頗還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設計多層次地訓練學生的朗讀,希望能透過讀,讓學生找到感覺,身臨當時歷史環境中。透過學生的讀來展現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藺相如的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廉頗的驍勇善戰、知錯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愛國心。在讀有關描寫藺相如的句子時,我用不同的激勵語言鼓勵學生,當學生讀出了膽識過人的藺相如,我會稱讚"好一個膽識過人的藺相如";當學生讀出理直氣壯的藺相如時,我會肯定"多麼理直氣壯的藺相如啊!"這種激勵手法,實是想讓學生真正的投入課文中,潛移默化,從各方面去深入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漸漸地人物形象在學生的朗讀中鮮明瞭,精神品質也逐漸在學生們頭腦中清晰了,那麼以讀為本的教學設計在學生多層次讀的訓練中順利完成了,並隨機板書。

  最後,我對本文的語言進行的總結,希望學生在以後的習作中有所進益。即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矛盾的發生、發展與結果依次展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都是對人物刻畫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的;用詞力求簡潔、精準。

  本次教學中,我與學生共同完成了對故事的分析,對人物的分析,對語言的分析。課堂節奏較為緊湊,對於重點的把握較為準確。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投入興趣較大。但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當更注意讓學生成為主體,更多地讓學生的主體性突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後的備課中,應當更加仔細,對小細節進行雕琢。總體來說,本次教學較為成功。一個完美的課堂需要反覆的雕琢,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積極改正,從而不斷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