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析分數應用題的方法,會分析關係句,找準單位“1”。

  2.使學生弄清題中的數量關係,掌握解題思路,正確列式解答。

  3.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的能力。

  4.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會分析數量關係,掌握解題思路,正確解答。

  2.找準單位“1”;根據問題需要的條件,把間接條件轉化為直接條件。

  教學過程

  導語:前邊我們已經學過了簡單的分數應用題,今天繼續學習分數應用題。(板書課題:分數乘法應用題)

  (一)複習鋪墊

  1.說圖意填空。(投影)

  問:誰是單位“1”?

  2.說圖意回答問題。(投影)

  問:①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

  3.準備題:

  (做在練習本上,畫圖列式計算,一個學生到黑板板演。)

  教師訂正講評。

  提問:①誰是單位“1”?

  ③要求用去多少噸就是求什麼?

  少。)

  ④根據什麼用乘法計算?

  (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師:如果把問改成“還剩多少噸”應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在課題板書前加上“稍複雜的”。)

  (二)學習新課

  1.學習例4。

  (1)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並問:問題變了,現在“?”應畫在哪?(線上段圖中把“?”號移動。)

  (2)分析數量關係。(同桌互相說。)

  提問:單位“1”變了嗎?單位“1”是誰?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線段圖,再根據剛才複習的有關知識討論這道題如何解答,試著做一做。

  學生彙報結果,讓學生說解題思路,老師一邊把圖補充完整。

  =2500-1500

  =1000(噸)

  答:還剩1000噸。

  生:把原有煤的總數看作單位“1”,先求出用去多少噸,就可以求出還剩多少噸。

  師追問:求用去多少噸你是怎麼想的?

  答:還剩1000噸。

  生:把原有煤的總數看作單位“1”,欲求剩下多少噸,就要先求

  (3)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種解法都是經過兩步計算。

  不同點:第一種解法是先求出用去了多少噸,再用總噸數減去用去的噸數,得到的就是剩下多少噸。

  第二種解法是先求出剩下的佔總噸數的幾分之幾,再求剩下的是多少噸。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2

  ★六年級數學公開課教案20xx例文

  ★六年級下冊數學鼎尖教案最新例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反思報告範文

  ★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20xx範文

  ★小學數學教師反思總結範文20xx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及反思最新例文

  ★ 20xx六年級數學下冊第四五單元教案

  ★最新五年級數學下冊公開課教案例文

  ★ 20xx數學五年級下冊公開課教案例文

  ★小學一年級數學公開課教學設計5篇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3

  教學目的

  1.透過知識遷移使學生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及解題規律。

  2.正確列式,掌握計算方法,準確計算。

  教學重點

  明確單位“1”,會列關係式。

  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題中條件找出和關係式中相對應的數量。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什麼叫百分數?

  2.把下列各數化成百分數。(保留一位小數)

  0.75=    1.25=    0.786=     1.763≈       0.9855≈

  3.列式計算,說分析思路。

  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佔六年級學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說思路:關鍵句是“佔六年級學生人數的幾分之幾”,也就是120人佔六年級學生人數的幾分之幾。和六年級人數相比,六年級人數做單位“1”,關係式為

  已達標人數÷六年級人數

  小結:這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因為所求的問題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所以用除法計算。關鍵是找單位“1”,用單位“1”做除數。

  (二)講授新課

  改變準備題為例題,把“幾”改成“百”。

  例1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佔六年級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幾?

  1.讀題,說出例題與準備題有什麼不同?百分數表示什麼?(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這道題與準備題的解題思路一樣嗎?

  2.說解題思路。(小組互說,集體訂正。)

  這道題的關鍵句是“佔六年級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幾”,把問題補充完整,也就是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120人佔六年級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幾。和六年級人數比,六年級人數是單位“1”,做標準量。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120人是和六年級學生人數相比的量。

  3.列關係式:

  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人數÷六年級總人數

  4.列式:

  (板書) 120÷160=0.75=75%

  答:佔六年級學生人數的75%。

  請同學們看計算格式:通常先求出商,用小數表示,然後,再轉化成百分數。

  問:結果表示什麼?為什麼沒單位名稱?

  (體育達標的人數與六年級學生人數是倍數關係,所以沒有單位名稱。)

  5.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應用題的結構特徵、數量關係、解題方法都用除法計算;不同點是最後結果,一個用分數表示兩數間的倍數,另一個是用百分數表示兩數間的倍數關係。)

  6.解這類題的關鍵是什麼?

  (明確單位“1”的量;找準與單位“1”相比的量,用與單位“1”相比的量除以單位“1”。)

  7.過渡到例2。

  百分數還可以叫做什麼?(百分率,百分比。)

  你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過哪些率?(發芽率,出勤率,合格率……)

  求這些率有什麼作用?表示什麼意思呢?

  師:實行科學種田,為了保證基本苗數量,又避免浪費種子,就要先進行發芽率的試驗。求發芽率就是求發芽的種子數佔試驗種子總數的百分之幾。通常用下面的公式計算:

  問:“率”表示什麼?(兩個數相除的商。)

  師:發芽率是百分率的一種,公式本身應該用百分數的形式(%)表示,所以,要“×100%”。

  例2某縣種子推廣站,用300粒玉米種子做發芽試驗,結果發芽的種子有288粒。求發芽率。

  1.默讀題,說已未知條件。

  2.什麼叫發芽率?(同桌互說)

  3.根據發芽率公式,自己列式。集體訂正。

  問:結果有單位名稱嗎?為什麼?

  4.根據發芽率的公式,你們能說出求下列百分率的公式嗎?(邊說邊投影。)

  想一想:你能告訴大家一個百分率公式嗎?

  5.練習:第137頁“做一做”。強調先寫公式,再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投影)

  1.一班種樹40棵,二班種樹48棵,二班種的棵數佔一班的百分之幾?(集體訂正)

  48÷40=120%

  為什麼不是40÷48?(一班是單位“1”,一班種的棵數做除數,二班種的棵數是和一班相比的量,做被除數。)

  2.讀題,說單位“1”;列式,說結果。

  ①2是5的百分之幾?

  (5是單位“1”,2÷5=0.4=40%。)

  ②5是2的百分之幾?

  (2是單位“1”,5÷2=2.5=250%。)

  ③4千米相當於5千米的百分之幾?

  (5千米是單位“1”,4÷5=0.8=80%。)

  ④20分鐘是1小時的百分之幾?能直接列式嗎?先怎麼辦?

  3.以小組為單位說分析思路後,個人在本上列式,集體訂正。

  ①某村前年造林15公頃,去年造林18公頃,是前年造林的百分之幾?

  ②某種錄音機原價560元,現價是320元。現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原價是現價的百分之幾?

  ③某生產隊割青草200噸,曬成乾草後還有120噸。求青草的含水率?

  關鍵要明確,青草含水重量,就是失去的水分,即:青草曬成乾草後少的重量。

  ④某年級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女生佔男生的百分之幾?男生佔女生的百分之幾?男生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

  分析第三問,全班人數是單位“1”,全班人數是男生和女生的總和,所以,除數就是男女生人數的和,列式為:22÷(22+20)。

  問:第三問與前兩問有什麼區別?

  ⑤某區綠化環境,前年種花草200公頃,去年比前年多40公頃。前年種花種草是去年的百分之幾?

  小組討論分析,誰是單位“1”,誰是和單位“1”相比的量?會列式嗎?集體訂正。

  4.根據:“24,60”兩個數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解題步驟是什麼?解題關鍵是什麼?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求百分率。解題步驟是先找重點句,確定單位“1”。關鍵找準單位“1”後,根據關係式找出相對應的數量。)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依據知識的遷移規律,進行了必要的鋪墊。根據新課“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需要,首先複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及分數、小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重點突出了準備題,為順利講授新課、過渡到新課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異同點,進一步強化了教學的重點。總結出解題思路,掌握解題的關鍵及步驟。

  3.精心設計習題,使知識引向深入。由直接給出關係式中的數量到間接給出關係式的數量,透過智力活動內化,逐步向能力轉化。

  4.運用遷移規律,以舊引新,調動學生參與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與技能,使學生學會學習。

  板書設計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受到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2.使學生學會並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能熟練地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比轉化成分數。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2.甲數與乙數的比是4∶5。

  ①甲數是乙數的幾分之幾?

  ②乙數是甲數的幾分之幾?

  ③甲數是甲、乙總數的幾分之幾?

  ④乙數是甲、乙總數的幾分之幾?

  3.出示投影圖:

  師:看到此圖你能想到什麼?

  學生說,老師寫在膠片上:

  ①女生與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與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產隊運來60噸化肥,平均分給5個小隊。每個小隊分到多少噸?

  60÷5=12(噸)

  這種解答的方法,在算術上叫什麼方法?

  剛才我們解題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泛,而且這種方法你們早已比較熟悉,也經常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有些事情,用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們單元住著18家,每月交的水電費能平均分配嗎?

  又如:國家搞綠化建設,能把綠化任務平均分配給各單位嗎?

  比如生產隊的土地,也要根據國家計劃,合理安排種植,不能想種什麼就種什麼,所有這些,都需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這樣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題。

  例1第四生產隊計劃把400公頃地按照3∶2的比例播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各種多少公頃?

  學生讀題,分析題中的條件與問題,教師把條件與問題簡寫出來:

  然後再讓學生帶著三個問題去思考。

  (1)兩種作物一共幾份?怎樣求?

  (3)400公頃是總數,要求的兩種作物各種多少公頃?怎樣計算?

  分析:①用一個長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畫圖)

  ②根據糧、經之比是3∶2,你知道什麼意思?(糧3份,經2份。)

  師邊說邊把長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標糧,其中2份標經。

  觀察:①從圖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幾份?你怎麼算出來的?

  (板書)總份數:3+2=5

  3∶2,實質都表示倍數關係。現在這道題能夠解決了。

  糧食作物多少公頃?怎麼算?

  經濟作物多少公頃?怎麼算?

  驗算:①求總數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糧食作物240公頃,經濟作物160公頃。

  (附圖)

  這道題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首先

  多少。

  師歸納:問題透過分析得到解決,又經過驗算證明方法正確,從這道題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規律為:

  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兩個數的比,把兩個數的比轉化成各佔幾分之幾,然後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試一試。

  抓住主要矛盾練習,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把45棵樹苗分給兩個中隊,使兩個中隊分得的樹苗的比是4∶5,每個中隊各得幾棵樹苗?

  總份數是幾?怎麼算?一中隊佔幾分之幾?二中隊佔幾分之幾?

  ①總份數4+5=9

  驗算:①總棵樹20+25=45(棵)

  ②比20∶25=4∶5

  答:一中隊得20棵,二中隊得25棵。

  (三)鞏固反饋

  1.某工廠有職工1800人,男女職工人數比是5∶4,求男女職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們的比是7∶3。要用280噸沙子灰,則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噸?

  3.圖書館買來160本兒童故事書,按1∶2∶3分給低、中、高年級同學閱讀。低、中、高年級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題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學校把560棵的植樹任務,按照五年級三個班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個班級各植樹多少棵?

  分析條件、問題以後讓學生討論:

  ①三個班植樹的總棵樹是幾?

  ②題目要求按什麼比?人數比是幾比幾?

  ③三個數的和及三個數的比知道後,根據“按比例分配”的規律,怎樣計算這道題?

  試著讓學生在本上做,老師巡視,然後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計算的學生板演。)

  5.有一塊試驗田,周長200米,長與寬的比是3∶2。這塊試驗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這道題給了長與寬的比是3∶2,指的.是一個長與一個寬的比,而周長包括2個長和2個寬,因此先求出一個長寬的和,即200÷2,然後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圖編一道按比例分配題解答。

  7.水是由氫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氫、氧各多少千克?(看誰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設氫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設氧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寫全過程。

  (四)佈置作業

  (略)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透過複習,使學生認識到比與分數是有聯絡的。

  2.講授新課時,先講了一個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題,練習1~3題以後出現另一種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題,這裡老師採用講練結合的方法。最後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一道題,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整數、分數、比和比例這些知識的內在聯絡,使學生明確,當題中給出比的條件時,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識解題,也可以根據整數、分數、比和比例之間的聯絡,把比所表示的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用分數、整數之間的關係來表示,並解答題。但是由於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學生採用哪種方法解答,老師都要加以肯定,並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解答。

  板書設計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意義、掌握正比例意義的變化規律。

  2.學會判斷成正比例關係的量。

  3.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掌握正比例變化的規律。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請同學口述三量關係:

  (1)路程、速度、時間;(2)單價、總價、數量;(3)工作效率、時間、工作總量。

  (學生口述關係式、老師板書。)

  (二)學習新課

  今天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請同學們回答老師的問題。

  幻燈出示:

  一列火車1小時行60千米,2小時行多少千米?3小時、4小時、5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生:60千米、120幹米、180千米……

  師:根據剛才口答的問題,整理一個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師:(看著表格)回答下面的問題。表中有幾種量?是什麼?

  生:表中有兩種量,時間和路程。

  師: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變化的?

  生:時間1小時,路程是60千米;2小時,路程為120千米;3小時,路程為180千米……

  師: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就叫做兩種相關聯的量。

  (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師:表中誰和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生: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師:我們看一看他們之間是怎樣變化的?

  生:時間由1小時變2小時,路程由60千米變為120千米……時間擴大了,路程也隨著擴大,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師:現在我們從後往前看,時間由8小時變為7小時、6小時、4小時……路程又是如何變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變為420千米、360千米……

  師:從上面變化的情況,你發現了什麼樣的規律?(同桌進行討論。)

  生:時間從小到大,路程也隨著從小到大變化;時間從大到小,路程也隨著從大到小變化。

  師:我們對比一下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互相討論一下,這兩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分組討論)

  師:請同學發表意見。

  生:第一題時間擴大了,行的路程也隨著擴大;第二題時間縮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隨著縮短了。

  師:我們對這種變化規律簡稱為“同擴同縮”。(板書)讓我們再看一看,它們擴大縮小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師:根據時間和路程可以求出什麼?

  生:可以求出速度。

  師:這個速度是誰與誰的比?它們的結果又叫什麼?

  生:這個速度是路程和時間的比,它們的結果是比值。

  師:這個60實際是什麼?變化了嗎?

  生:這個60是火車的速度,是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時間的商,速度不變。

  駛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這個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變的量,我們簡稱為定量。

  師:誰是定量時,兩種相關聯的量同擴同縮?

  生:速度一定時,時間和路程同擴同縮。

  師: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時,它們同擴同縮。我們看著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與時間相對應的商是不是一定。

  (學生口算驗證。)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變,符合變化的規律,同擴同縮。

  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時間擴大,路程也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擴大和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樣的。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敘述一遍?

  (看黑板引導學生口述。)

  師:我們再看一題,研究一下它的變化規律。

  出示例2。(小黑板)

  例2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如下表:

  (板書)

  按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幻燈)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誰和誰是相關聯的量?關係式是什麼?

  (3)總價是怎樣隨著米數變化的?

  (4)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

  (5)誰是定量?

  (6)它們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生:(答略)

  師:比較一下兩個例題,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生: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師:對。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新內容。(板書課題:正比例的意義)

  師:你能按照老師說的敘述一下例1中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係嗎?

  生: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是正比例關係。

  師:想一想例2,你能敘述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麼?(兩人互相試說。)

  師:很好。請開啟書,看書上是怎樣總結的?

  (生看書,並畫出重點,讀一遍意義。)

  師:如果表中第一種量用x表示,第二種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誰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兩種相關聯的量與定量的關係?

  師:你能舉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關係的兩種相關聯的量的例子嗎?

  生:(答略)

  師: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的量,有的成正比例關係,有的是相關聯,但不成比例關係。所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要抓住相對應的兩個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時,才能成正比例關係。

  (三)鞏固反饋

  1.課本上的“做一做”。

  2.幻燈出示題,並說明理由。

  (1)蘋果的單價一定,買蘋果的數量和總價(    )。

  (2)每小時織布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

  (3)小明的年齡和體重(    )。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自己總結,舉手發言。)

  師:開啟書,並說出正比例的意義。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五)佈置作業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6

  昆蟲標本有多少件?

  (做完讓學生說解題思路、投影訂正。)

  2.學習例5。

  六月份捕魚多少噸?

  (1)讀題找出條件、問題。

  (2)師生合作畫出線段圖,並分析數量關係。(讓學生說畫圖過程)

  問:①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

  (3)列式解答。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小組討論如何解答,並考慮可用幾種方法解答。

  學生彙報結果。(老師板書列式)

  答:六月份捕魚3000噸。

  師追問:你是怎麼想的?

  生:要想求六月份捕魚多少噸,就得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魚多少噸。

  師再追問:怎樣求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噸數?

  捕的噸數。

  答:六月份捕魚3000噸。

  師追問:怎麼想的?

  生:把五月份的噸數看作單位“1”,先求出六月份捕的相當於五月份捕的幾分之幾,就可以求出六月份捕魚多少噸。

  師問:這兩種解法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聯絡:兩種解法都利用了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已知數的幾分之幾。區別:解題思路不同。)

  (4)練習“做一做”(2)。

  答。

  (三)鞏固練習

  1.補充問題並列式解答。(複合投影片)

  ________?

  2.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    )裡。

  包?列式是

  A.乙隊修了多少米?

  B.乙隊比甲隊多修多少米?

  C.甲隊比乙隊多修多少米?

  D.乙隊比甲隊少修多少米?

  (3)根據條件和問題列出算式。

  已知一袋大米重40千克。

  (四)課堂總結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及反思例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對稱圖形,明白對稱的含義,能找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透過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滲透美的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對稱圖形的概念及性質,會找對稱軸。

  教學難點

  準確找全對稱軸。

  教學準備

  1.教具:投影片、圖片、剪刀、彩紙。

  2.學具:蝴蝶幾何圖片、剪刀、白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你們看這些圖形好看嗎?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

  (圖形的左邊和右邊相同。)

  你能舉出一些特點和上圖一樣的物體圖形嗎?(人體、昆蟲、房屋、衣服……)

  這些圖形從哪兒可以分為左邊和右邊?請同學到前邊來指一指。(指出中間的那條線。)

  你怎麼知道圖形的左邊和右邊相同?(看出來的……)

  還有別的辦法嗎?用手中蝴蝶圖形動手試一試,互相討論。(對摺,圖形左右兩邊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個圖形,使左右兩邊能完全重合?可以討論,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學是怎麼剪的。(把紙對摺起來,再剪。)

  (二)講授新課

  1.對稱圖形的概念。

  (1)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定義。

  以剪出的圖形為例,貼在黑板上。

  問:你們剪出的這些圖形都有什麼特點?

  (沿著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

  師:像這樣的圖形就是對稱圖形。(板書課題)

  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畫在圖上)。

  問:現在誰能準確說出什麼是對稱圖形?什麼是對稱軸。

  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你剛才剪的圖形叫做什麼圖形?為什麼?畫出自己剪的圖形的對稱軸。注意對稱軸是一條直線,兩端可以無限的延長。

  (3)鞏固概念。(投影)

  ①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為什麼?用小棒擺出對稱軸。

  生:_、獎盃、汽車圖是對稱圖形,金魚圖不是對稱圖形,無論怎樣折,兩側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沒有對稱軸。

  ②拿出從方格紙上剪下來的幾何圖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對稱圖形,畫出它們的對稱軸。個人完成後,按順序擺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順序說。

  投影出示,折一折,說明是否是對稱圖形,並在(    )裡寫明有幾條對稱軸。

  生邊回答老師邊填在投影片上,並用小棒擺出對稱軸。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對稱圖形。

  2°等腰三角形是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

  3°任意梯形不是對稱圖形。

  4°正方形是對稱圖形,有四條對稱軸。(學生再折一折,老師示範。)

  5°平行四邊形不是對稱圖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條直線折都不重合。)

  6°長方形是對稱圖形。有兩條對稱軸。(有四條對不對,折一折。)

  7°圓是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在你那個圓上至少畫出三條對稱軸。)

  8°等腰梯形是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

  ③小結。

  問:決定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具備什麼條件?有幾條對稱軸由誰來決定?

  ④練一練

  開啟書第125頁“做一做”,讀題後做在書上,一名學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訂正。

  第2個圖和第4個圖較難,要引導學生用對摺的思想思考,關鍵找準第一條對稱軸,其它就好找了。

  2.對稱圖形的性質。

  (1)結合例項思考:對稱圖形在沿著對稱軸摺疊時,為什麼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投影對稱圖形,邊觀察邊思考邊討論。

  (2)測量並歸納性質。

  開啟書第125頁,看下半部分的對稱圖形,用尺子量一量圖中的A,B,C,D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分別是多少釐米?(保留一位小數)

  認真度量,結果填在書上,你發現什麼?

  投影訂正。填後的結果:

  A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0.6釐米。

  B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1.2釐米。

  C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0.6釐米。

  D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1.2釐米。

  問:根據測量的結果你發現什麼?

  (A,D兩點及B,C兩點都分別在對稱軸兩側。A,D兩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都是0.6釐米;B,C兩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也相等,都是1.2釐米。)

  問:根據度量結果,你們能總結出對稱圖形的性質嗎?

  板書:在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3)驗證性質。

  量一量五角星對稱軸兩側到相對應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否相等。

  看126頁上面三幅圖,同桌指著圖形說出誰和誰是相對的點,相對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多少。反過來,如果圖形兩側相對應的兩點到圖形中線距離都相等,那麼這個圖形就是對稱圖形,中線就是對稱軸。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什麼樣的圖形叫對稱圖形?什麼是對稱軸?對稱圖形具有什麼性質?為什麼有很多建築、生活用品都是對稱圖形?

  (四)鞏固練習

  1.第127頁1題,畫出對稱軸。

  2.在你周圍的物體上找出三個對稱圖形。

  3.讓學生把一張紙對摺,用筆畫出圖形一半,然後剪出來,開啟看一看是什麼圖形。也可按第127頁第3題先畫、再剪。

  4.你能否應用對稱圖特點,剪出美麗的窗花或五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