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1

  活動目標

  1、瞭解面巾紙的纖維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紙的神奇,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面巾紙若干,帶拎把的瓶子(裡面裝水)人手一個,報紙、白紙、皺紋紙、布等。

  活動過程

  一、遊戲:拎一拎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瓶子:今天面巾紙要和瓶子做遊戲,遊戲的方法是:用一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麼重的瓶子給拎起來,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請面巾紙來幫忙。你有什麼好辦法?

  2、幼兒試一試、玩一玩,教師巡視。

  3、組織交流,邀請幼兒展示拎法,教師講評。

  4、幼兒再次遊戲。

  5、組織交流:為什麼有的能拎起來,有的在拎的時候面巾紙就斷了呢?

  6、分男女角色嘗試面巾紙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順著短邊卷。女:順著長邊卷。再互換嘗試。

  7、組織交流:你發現了什麼秘密?(長邊的承受力大)

  二、遊戲:撕一撕

  1、導語:為什麼用長邊拎的時候就不斷,而短邊會斷呢?其實面巾紙裡藏著秘密。想解開面巾紙的秘密嗎?讓我們來玩一個撕紙的遊戲吧,先撕一撕短邊,再撕一撕長邊,看看能發現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遊戲,教師巡迴指導。

  3、組織交流:有什麼不一樣?(沿長邊能撕成條條,沿短邊撕成碎片。)

  4、揭示紙纖維的走向特性:面巾紙裡藏著的秘密是紙的纖維走向(邊講邊用記號筆做上紙纖維的走向記號)。我們順著纖維走向把面巾紙擰成繩,紙的纖維結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禦外界拉的力量,這樣紙繩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遊戲:拉大鋸

  1、介紹遊戲玩法:抽一張面巾紙,先在紙的邊邊上撕一撕,找準紙的纖維方向,再捲一捲,做成面巾紙繩與桌子對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邊玩邊念兒歌:“拉大鋸,拉大鋸,姥姥家門口去看戲,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塊兒去看戲。”

  2、幼兒遊戲。

  四、聯絡實際,拓展思維

  1、師:面巾紙裡有紙纖維,還有什麼紙也有紙纖維呢?(幼兒自取報紙、白紙、皺紋紙,尋找裡面的纖維走向,並用筆做上記號。)

  2、師:這些紙裡有纖維,你還能找到有纖維的其他東西嗎?(出示布,請幼兒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纖維走向。)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2

  一、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在紙筒上作畫、利用紙筒做手工。

  2、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3、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4、引導幼兒用語言對自己或同伴的作品,作出評價。

  二、活動準備

  紙筒若干、蠟筆、彩筆、剪刀等。

  三、活動過程

  1、情境匯入

  (1)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東西,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嗎?

  (2)出示紙筒,請小朋友說出紙筒的特徵與用處。

  (3)認真觀察紙筒,看看紙筒可以做什麼?

  2、引起幼兒的繪畫興趣

  請觀察一下老師在幫紙筒畫了什麼,幫紙筒穿了什麼樣的衣服?

  3、幼兒進行自由繪畫製作

  (1)提醒幼兒操作時注意的事項要求,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作力

  (2)教師巡迴指導。

  4、進行作品展示,欣賞作品。將穿好衣服的紙筒集中擺放在桌子展示臺上,引導幼兒自由交流,欣賞作品。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3

  教材簡解

  紙和桌子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與孩子的學習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的,畫畫,做手工,寫字都需要用到紙。活動《神奇的紙桌》的設計靈感來自區域活動,一天,手工區的樂樂將紙折成一張桌子,然後在紙桌上放雪花積木,他一邊放一邊數。樂樂看見我高興的說:“老師我的紙桌很結實能放20個雪花片。”在觀察中,我還發現我班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由直覺行動思維過度到了具體形象思維,他們喜歡做做玩玩,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並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摺疊、貼上等操作能力,他們能夠運用想象,進行一些簡單的設計製作活動。用紙來做桌子,對於孩子來說十分新奇,在熟悉與新奇的碰撞下,很好地激發了他們製作與探索的慾望。所以我根據本班幼兒發展水平,選擇設計了本次活動。為幼兒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與探索的慾望。

  設計理念

  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熟悉的東西,讓孩子從身邊經常接觸的事物紙和桌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奧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就像杜威先生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本能的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懼來的特點。”活動中把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引入探究的物件,透過多次操作與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來解決不同的問題,達到不同的目的。

  目標預設

  1、樂於探索,並能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大膽創新。

  2、透過操作活動,探索使紙桌站起來及站得穩的方法;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1、每人兩張大小、形狀相同的紙,固體膠、記錄紙、記號筆沒人一份。

  2、相同大小的雪花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設疑匯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1、師:小朋友這是什麼?

  幼:紙師:紙有什麼用處?

  幼:畫畫、寫字、摺紙……師:你有什麼方法能讓這張紙站起來?

  幼:折、卷

  2、師: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訴我,她能用兩張紙,一張做桌面,一張做桌腿組合成一張一條腿的桌子,你覺得這張紙桌能站起來嗎?

  幼:不能站起來、站起來

  3、師:那麼,你們有什麼辦法來證實這件事的真假呢?

  幼:有

  4、師:好,如果給你兩張紙,你能做成一張一條腿的桌子還要讓它站起來嗎?你準備怎麼來做這條腿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幼兒討論)評析:活動一開始,以疑問為線索,“兩張紙能做一張一條腿的紙桌嗎?”展開探索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嘗試製作紙桌,探索桌腿的多種製作方法。

  1、師:在你們的桌上有每人兩張紙,請小朋友開動腦筋,來做一做、試一試,看看誰的桌子最先立起來,做的又穩當又牢固,好嗎?

  2、幼兒嘗試製作,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制作。

  3、集中討論:“我的紙桌站起來了” (用語言結合實物表述)。

  師:你是怎樣做的桌腿,讓它站起來呢?你的桌腿是什麼形狀的呢?

  幼1:用折的方法:將紙對摺立起來變小山型

  幼2:用折的方法:將紙三折變成門型

  幼3:用折的方法:將紙四折變扇型

  幼4:用卷的方法:將紙捲成圓型

  4、師小結:紙的本領很大,透過折、卷的方法,改變它原來的形狀後,可以“站”起來,變成一張一條腿的桌子。

  評析:這一環節主要採用獨立探究法,經驗法,操作法,交流討論法。活動中對紙桌的製作沒有提出過多的要求,幼兒在操作活動時儘量不介入,只是適時的點撥,肯定,並鼓勵幼兒不輕易放棄。為幼兒製作後的討論“你的紙桌站起來了嗎?”留出了很大的空間。最後幼兒介紹自己的製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說中學,聽中學,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三、以遊戲“擺積木”,嘗試發現各種形狀桌腿的紙桌承受力是不同的。

  1、師:你的紙桌上能放東西嗎?

  幼:能(引導幼兒猜測紙桌上能擺放積木的數量)

  2、師:在紙桌上輕輕地平放雪花積木,看看哪種形狀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積木最多?

  3、師:出示記錄表。你覺得紙桌上能放幾個積木,請你把你的猜想數量記錄在,號的格子中。

  4、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裡。

  5、幼兒嘗試在將紙桌上放積木。

  6、師:你的紙桌上放了幾個雪花片?它是什麼形狀的桌腿?你發現哪種形狀的桌腿比較牢?(引導討論)

  7、師小結:圓柱體桌腿的紙桌,放的積木數量最多,承受重量的本領最大。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採用遊戲的形式,營造探索學習的氣氛。鼓勵幼兒在自己製作的紙桌上儘量多放積木,以探索不同桌腿對桌子的承受力的影響,讓幼兒在問題情景中去思考,去尋求答案。

  四、引發新的探究點,延伸探究。

  1、師:剛才,我們透過操作,得出圓柱體的桌腿的桌子承受力的本領更大,還有沒有像圓柱體的桌腿一樣,有一個支撐面的紙桌,在桌上可以放許多積木呢?

  2、師:那相同形狀的桌腿,如果我們改變它的高矮,胖瘦,承受力又會有什麼變化呢?我們下次再來試試,好嗎?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從而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展,促使幼兒永遠種保持學習的熱情,並獲得主動學習的動力機制。

  活動反思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最直接的體驗中學習,在動手中去發現。在這個活動中。我選擇了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材料“紙”和“積木”給孩子進行操作實驗,把有關力的科學轉化為孩子可親自操作的遊戲,依託幼兒熟悉的、直觀的材料。讓孩子在富有挑戰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讓人驚訝的科學現象,努力讓孩子從探究遊戲中感受快樂,獲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驚訝。

  思考: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神奇,產生探究慾望和興趣,不斷體會神奇,增加新經驗。

  策略:選擇孩子最常用的學習用品紙張和遊戲用品積木進行操作實驗,而結果是讓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張薄薄的紙,經過自己的變形居然能放上那麼多的積木。

  2感受親歷,

  思考:鼓勵孩子親歷實驗的過程,感受物體變化帶來的心理體驗。

  策略:活動不是一種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過程,而是以遊戲的形式,讓孩子親歷探險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感覺。

  3感受興趣。

  思考:對孩子來說感受科學的趣味,比“懂得科學”更重要,讓孩子體會實驗是有趣的,像遊戲一樣,從而感到科學的趣味,

  策略:觀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實驗結果,激發了孩子的競爭意識,為了超過同伴而產生繼續實驗的興趣。

  二、提煉

  1提煉經驗。

  思考:紙張的變化與力的關係,這方面的經驗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狀態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讓孩子從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經驗,過渡到與同伴交流經驗,逐漸到進行有x定要求的實驗。在操作中逐漸積累經驗,從而發現實驗結果的神奇。

  2提煉習慣,

  思考:成功來源於好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為幼兒入小學後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策略:將活動設計成具有挑戰的遊戲,透過遊戲規則的要求。提出科學實驗中的習慣要求,為大班孩子的繼續成長打下基礎。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4

  【活動目標】

  1、嘗試製作紙桌,在模仿、觀察、比較中發現紙桌的秘密。

  2、喜歡手工活動,樂於探索與實踐。

  【活動準備】 泡沫墊、長方形紙、籃子、積木、籃子、長方形紙、膠棒、黑板、盛滿水的杯子等。

  (孩子人數、坐形、摺紙試孩子、操作要求)

  【活動過程】

  說說紙的用途 ——初步嘗試兩張紙變紙桌,鼓勵幼兒製作各種造型的桌腿——探索不同造型的紙桌腿對桌面承重能力的影響—— 嘗試改進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師生共同小結。

  一、說說紙的用途。

  小朋友,你們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有兩張紙,那誰來告訴老師,紙有什麼用呢?(小結)可是今天,張老師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軟軟的紙,來做一張能站起來的一條腿的桌子!

  二、初步嘗試兩張紙變紙桌,鼓勵幼兒製作各種造型的紙桌腿。

  1、討論:如何做一張一條腿的紙桌。

  小朋友都知道,桌子由哪兩部分組成?桌子腿一般有幾根?一根腿的桌子怎樣才能站的穩呢?你準備怎麼來做這條腿呢?(討論:除了用卷的方法,還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製做桌子腿呢?)

  2、嘗試製作:現在就請小朋友開動腦筋,來做一做、試一試,看看誰的桌子最先立起來,做的又穩當又牢固!

  3、探索各種形狀的桌腿: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誰願意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做的'桌腿,讓它站起來呢?你的桌腿是什麼形狀的呢?

  集中討論:“我的紙桌站起來了”。(用語言表述或結合實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將紙對摺立起來變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三折變成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四折變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捲成XX型

  三、探索不同造形的紙桌腿對桌面承重能力的影響。

  1、小朋友的作品都已經完成了,那現在老師來檢驗一下誰的紙桌最牢固!

  2、請小朋友輕輕的在紙桌上平放積木,看那種造型的紙桌放的積木最多!

  3、幼兒報數:你的紙桌放了幾塊積木,它是什麼形狀的?討論:為什麼他的桌子上能放這麼多積木?我們來看,他的紙桌是什麼形狀的?小朋友,你們發現那種形狀的紙桌更結實,放的積木更多一些?

  四、嘗試改進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

  1、小朋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讓紙桌腿變得更牢固、更結實?放上更多的積木呢?我們還可以怎樣來製作紙桌腿呢?

  2、小朋友又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就讓我們再來試一試!

  3、小結:紙的本領真大,透過折圈的方法,改變它原來的形狀後,軟軟的紙竟然可以站起來,變成一張結實的桌子!而且在製作中,我們也發現了圓柱體的桌腿比其他形狀的桌子腿更牢固,桌面上放的積木更多,承受重量的本領最大。還有什麼形狀的桌腿也像圓柱體一樣,有一個支撐面,在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積木呢?(老師演示)下課以後,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試一試,看還能不能製作出更結實的紙桌,能放上更多的積木,我們把紙桌的形狀和放積木的數量記錄下來,下一個星期咱們進行紙桌大力士比賽,好不好!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5

  活動目標:

  1、積極探索紙的不同變化與承受圖書重量的關係,感知紙的承受力。

  2、合作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在試試、玩玩中感受探索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平整紙若干、圖書、記錄表、鉛筆等

  活動過程:

  一、設定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1、師:看我手裡拿的什麼?(紙)今天我要和這位紙朋友玩一個遊戲,我想讓它站起來,可是你們看我總是失敗,現在請聰明的小朋友們幫我試一試讓紙站起來的辦法。

  2、幼兒自由探索著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3、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讓紙站起來的?

  4、教師將站立方法用圖示畫出來。

  二、再次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探索。

  1、引導幼兒猜測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圖書嗎?

  2、教師拿一本書嘗試,全體幼兒發現紙上是可以放書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圖書的數量。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圖書,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圖書又穩又多呢?我們可以用紙來試一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本圖書。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則和要求。

  師:兩人一組試一試,每一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

  6、幼兒將自己的探索結果記在格子裡。

  三、交流討論,再次進行實驗。

  1、出示不同幼兒折的紙,引導幼兒觀察比較。

  師:怎樣才能放更多的圖書?

  師:發現影響因素:紙折的次數、增加圖形的封閉性、紙的高度變化、紙的形狀變化等等

  2、設定挑戰,再次嘗試

  師:現在大家換張紙重新折,再試一次,比一比哪組小朋友放得最多,一會到前面來比賽。(一桌為一組)

  師:選兩組放圖書多的來進行比賽。

  四、教師總結提升。

  1、今天我們主要探索的是關於紙的承受力,我們用摺疊、卷的方法,改變紙的形狀,紙就能承受一定的力,沒想到一張小小的紙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讓人驚訝的科學現象,需要小朋友積極探究、善於發現,感受其中的快樂。

  2、用完的紙我們還可以有哪些用處?(再利用,不浪費)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6

  【活動目標】

  1、探索用紙條製作成麥比烏斯圈。透過比較發現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2、透過操作活動探索麥比烏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數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3、大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發現。培養對科學的興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長紙條。

  2、麥比烏斯圈若干個,分別有一條線、二條線、三條線。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筆。

  【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共同製作紙圈。

  1、出示紙條:這是什麼?(紙條)

  2、變一變,看它變成了什麼?(紙圈)

  3、你會做嗎?請小朋友來做一個這樣的紙圈。

  4、教師出示麥比烏斯圈,師:我這裡還有一個圈,看一看,這個圈和剛才的圈有什麼不同?

  5、你會做這個圈嗎?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麼做成的。

  7、你會做了嗎?請你來做一個這樣的圈。

  8、你做好了嗎?你是怎麼做的?請你給小朋友示範一下。

  教師小結: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麥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麥比烏斯在1858年發現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為麥比烏斯圈。麥比烏斯圈還有許多的秘密呢。現在,我們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二、比較:普通的圈和麥比烏斯圈,瞭解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1、講解做法:現在,小朋友都有了兩個圈。請你用彩筆找一個點,然後輕輕的拖動你的紙圈,在紙圈的內側畫線。最後要讓你畫的線連線起來。(教師示範)

  2、操作:幼兒畫線。

  3、幼兒表述:你的線畫好了嗎?你發現了什麼秘密?

  4、教師小結: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麥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黃顏色的一側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

  5、麥比烏斯圈就是這麼神奇,老師這裡還有一列麥比烏斯火車呢,我請兩個小朋友坐坐看。嗚嗚,我們的火車出發了,看,小朋友們正在藍色的車廂裡,我們的小朋友又來到了紅色的車廂裡。寶貝們,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6、幼兒思考回答:麥比烏斯圈把兩個面連在了一起。

  7、教師小結:孩子們說的太對了。普通的圈都有兩個面,麥比烏斯圈呢是把這兩個面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面。

  三、探索:沿著麥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厲害,一下子就發現了麥比烏斯圈的秘密。老師還要再考考你。(普通紙圈)我這裡有一個普通的紙圈,我們來猜測一下,如果沿著紙圈上的線剪開會怎麼樣?(記錄)

  2、老師來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時候,要先對摺剪一個小口,然後再沿著線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開。

  3、瞧,它變成什麼了?

  (二)1、老師這裡還給你準備了什麼?瞧,是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如果沿著這條線剪開會怎麼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我們來剪一剪好不好?請小朋友拿出剪刀,我們來做一做試一試。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麼樣子了?請幼兒講述。看一下,現在的麥比烏斯圈有幾個介面?

  5、它的結果跟你猜的一樣嗎?

  6、教師小結:一個麥比烏斯圈沿著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介面的麥比烏斯圈。

  (三)1、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師:這個麥比烏斯圈上有兩條線,那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線都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究竟是誰猜的正確呢?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請小朋友按照我們剛才的方法,把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麼樣子了?幼兒講述

  5、跟你猜測的一樣嗎?有許多的東西我們的猜測其實不一定正確,只有透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才能確認。我們的科學家呢就是這麼做的。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現了麥比烏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會變成一個更大的麥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麥比烏斯圈。

  四、拓展延伸:瞭解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

  1、小科學家們,你知道嗎?麥比烏斯圈不但好玩,還很有用呢。科學家們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髮明瞭(出示立交橋的圖片)立交橋,有了立交橋呢,我們的車輛就不會那麼擁擠堵塞了,麥比烏斯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出示過山車圖片)這個是過山車,玩過山車的時候你無論轉多少個圈最終都會回到起點上,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機器上的一種傳輸帶,利用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最大程度的節約。還有我們的磁帶,要聽完一面換另一面,日本的科學家呢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髮明瞭可以不用換就能聽完兩面。給我們帶來了方便。當然,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還能發明更多的東西,希望你們成大了做個大科學家發現人們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師這裡還為小朋友準備了畫有三條線和四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呢。你知道沿著他們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嗎?

  五、遊戲:麥比烏斯圈火車。讓我們坐上我們的麥比烏斯圈火車到教室裡一起剪剪看,記住要把你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請第一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小朋友已經從藍色的車廂開到了紅色的車廂。到站了。請第二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讓我們跟老師們再見。

  【活動反思】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透過改變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變前後效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變材料、發現材料效能的探究慾望。

  根據教材,我把本課分為幾板塊:

  第一板塊——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

  第二板塊——探索,探索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改造紙的方法,先交流改變紙的方法,再明確本節課探究的改變紙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這種改變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變後形狀、效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先在觀察中發現紙的新變化,透過觀察兩種紙的側面,發現普通紙和瓦楞狀的紙分別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比較彈力)、放一放(取兩個盒子,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普通的白紙放在兩個盒子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回形針、鉛筆、文具盒)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重的物體。一邊實驗一邊記錄,比較承載力)、摸一摸(用普通紙貼著裝有熱水的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比較隔熱能力)。

  第三板塊——研討,紙改變後效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板塊——拓展,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刷油的方法改變一張紙,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課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下幾個問題:

  在說一說紙的特點時,學生能夠說出紙的顏色、形狀、易摺疊,但是學生會鑽形狀這個牛角尖,不斷說出:長方形、有四個角、有四條邊等等,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說出紙容易破、遇水會溼、紙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這一板塊,學生通常不能直接說出有彈性,能彈回,他們最多說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稜一稜、不能直接接觸桌面……要說有彈性,能彈回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折瓦楞狀的紙不是難事,但是學生自主摺紙,會有橫豎兩種折法,在放一放這一部分,兩種折法會對紙的承重能力有影響。

  與教材配套的學生活動手冊中,放一放瓦楞狀紙和普通紙分為“能支撐”和“不能支撐”兩種,但是我認為這樣劃分不太準確,普通紙依舊能支撐像回形針那樣的較輕物體,瓦楞紙上放過重的物體也不能支撐,因此我在授課時,把能不能支撐改為“能支撐較重物體”和“能支撐較輕物體”,讓學生分別用回形針、鉛筆、文具盒來嘗試,較輕的回形針能夠被普通紙支撐,瓦楞狀紙能夠支撐回形針、鉛筆,鉛筆盒不太重時能夠被瓦楞狀紙支撐,過重的鉛筆盒則不能被支撐。學會能夠透過這三種材料感受到普通紙和瓦楞紙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級以及新教材開課,我在試上的時候發現引導學生回答,實驗準備等等所花費的時間較多,整節課較為倉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時,我把折瓦楞狀紙以及實驗材料準備都放在課前,由於第二個班的學生能很快的說出紙的特點以及瓦楞狀紙,整節課最後多餘了一點時間,我用來和學生一起進一步探究瓦楞狀的紙。

  在給低年級授課過程中,我認為我對學生的還是瞭解較少,對於不同的班級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調整而不夠靈活,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7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對於科學現象富有探索興趣,有初步的觀察、理解和運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著紙條中線剪的技能基礎。《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整個活動中我注意引導幼兒運用“猜一猜,試一試,想一想,再試試”的研究策略,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

  1、透過探索操作,發現莫比烏斯圈與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線剪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2、瞭解莫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3、體驗活動中探索和求證過程帶來的樂趣。

  重點難點

  難點:透過探索操作,發現莫比烏斯圈與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線剪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重點:瞭解莫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活動準備

  紙圈、剪刀、ppt課件、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紙圈,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手上都有兩個紙圈,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這兩個紙圈有什麼一樣的地方?有什麼地方是不一樣的?

  小結:一個擰過一個沒擰過。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舉起普通的的紙圈,伸出食指,從綠色的方塊出發,沿著紅色的線走,一直走回綠色的方塊,你們發現了什麼?

  師:試試另一個紙圈,沿著紅線走,手指還是一直在外圈嗎?為什麼會這樣呢?

  小結:其實這個神奇的紙圈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莫比烏斯圈,是很久以前一個叫莫比烏斯的人發現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了。

  2、幼兒第一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現象一

  師:現在我要請小朋友幫我一個忙,老師很想知道這個普通的紙圈沿著紅色或藍色的線剪會變成什麼,你們覺得會變成什麼呢?

  師:那如果把莫比烏斯圈也沿著紅線或藍線剪開,會怎麼樣呢?(幼兒猜想後操作並記錄)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

  師:幼兒操作後講述,你剪好的結果和剛才猜的一樣嗎?

  小結:普通的紙圈沿著紅線剪變成兩個大小不變的圈,沿著藍線剪變成了三個大小不一樣的圈,而莫比烏斯圈沿紅線剪開後,變成了一個更大的莫比烏斯圈,沿著藍線剪開後變成了兩個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現象二

  師:你們看,這兩種圈上還有一個顏色的線的沒有剪,我還想知道,普通的紙圈沿著剩下顏色的線剪會變成什麼樣?

  師:那如果這個莫比烏斯圈沿著剩下顏色的線剪開,又有什麼變化呢?你們想來試一下嗎?(幼兒猜測後操作並記錄)

  小結:普通的紙圈沿著剩下顏色的線剪開後還是兩個大小不變的紙圈,總的是四個大小不變的紙圈;而莫比烏斯圈變成兩個大小一樣套在一起的莫比烏斯圈。

  4、觀看圖片,瞭解生活中的莫比烏斯圈

  師:這個莫比烏斯圈神不神奇?其實呀,這個神奇的莫比烏斯圈藏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們猜一猜它藏在哪裡?

  師: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著這個莫比烏斯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結:人們利用莫比烏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許多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結束活動

  回去的時候,你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什麼地方藏著莫比烏斯圈,明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們來分享你們的發現。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的教學設計是在教研活動的過程中,透過反覆研討和修改後定下來的,分別從科學活動的教學方法、教學流程的設計和不同年齡段的教學目標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反覆的推敲,最後到實施教學活動,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性高,能夠積極主動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本次活動的選材很新穎,幼兒也很感興趣、操作能力很強、活動中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問過於籠統簡單,沒有針對性和時效性;評價偏重於結果性評價;材料的單一和無效;教師把控的太多,幼兒交流討論的少,應給幼兒更多探索交流的機會;記錄的形式化、單一化,記錄卡的使用沒有講解清楚,幼兒在猜想記錄的時候不會記錄,還有教師的記錄卡做的太小了,幼兒看不清楚。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還是要注意提問問題時語言的簡潔性、嚴謹性和科學性,語言還要更生動、肢體動作還需更豐富,這樣才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以上就是我對本次活動的總結。

神奇的紙教案幼兒神奇的紙教案8

  【活動目標】

  1、能嘗試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序的操作,體驗操作的樂趣。

  2、積極探索紙的不同變化與承受圖書的重量的關係。

  3、學習觀察、比較的方法,培養探究精神。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書若干、列印紙、瓦楞紙。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

  1、老師:老師想用這張紙將一支筆托起,可是總是做不到(教師演示),你願意幫我想個好方法嗎?(願意)好,請你們馬上去試一試!

  2、幼兒操作(請你們放下手中的紙和筆,回到位子上做好)

  3、剛才你們替我想到辦法了嗎?(請2-3個孩子示範)

  4、幼兒先試,教師問:你是怎麼把筆托起來的?(折,卷)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5、師:沈老師有疑問了,為什麼這張白紙著過,捲過之後,就可以把筆托起來呢?(折,卷之後)

  a、你們的意思我明白了,白紙著過,捲過之後,它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對麼?

  b、那你們知道麼,紙的形狀變化之後,它的力氣也會發生變化?怎麼變化呢?我們給他的力氣取歌好聽的名字,叫承受力。

  (原來,我們透過折,卷,改變了紙的形狀,就增加了紙的承受力,也就托起了這支筆)

  二、探索紙的形狀與承受圖書重量的關係(正方形紙筒、三角形紙筒、圓柱形紙筒)

  1、瞧!沈老師用你們剛才教我的方法,折出了三種形狀的紙筒,你們認識他們麼?這是什麼形狀?

  (三角形紙筒、正方形紙筒、圓柱形紙筒)逐個介紹。

  2、看,我這裡還有什麼?(一本書)

  3、我將這本書分別放在這三個紙筒上,你覺得會發生什麼?

  (a)承受住了(可是我的書,又厚又重,它們又輕又薄,會承受得住麼)

  (b)承受不住

  4、到底能不能承受住,讓我先來試一試吧。

  (a)我先試三角形紙筒,我用雙手拿住書的兩邊,拿平了,輕輕的放在上面,然後把手慢慢的鬆開,看,三角形紙筒怎樣了?(承受住了)

  (b)我再來試正方形紙筒,我也像剛才那樣,雙手……,怎麼樣啊?

  (c)最後一個圓形紙筒,你覺得它能承受得住嗎?我請一個小朋友上來替我試一試。(大家一起規範動作)

  5、咦,原來這三種不同形狀的紙筒,都能承受住一本書的重量。

  6、可是,這三個紙筒寶寶不高興了,不服氣!想一教高下,一定要比出誰的承受力最大!怎麼辦呢?(比賽)怎麼比?

  7、幼兒回答(將書一本一本的放上去,放得最多,並且沒有倒下的紙筒寶寶就是大力士)

  (a)怎麼放?

  (b)如果放到X本,它突然倒了,那它承受住了幾本書呢?這個方法真好!

  (c)(記錄表)我還為你們準備一張記錄表,表上的三個圖形分別代表了三個紙筒,三、正、圓。

  8、清楚了嗎?好!那在比賽前,我們來猜想一下,你覺得誰會是最後的獲勝者?

  9、請你拿出準備好的貼紙,到我的黑板前,找到你覺得會獲勝的紙筒寶寶,將貼紙貼在它旁邊的空格上。

  10、根據投票我發現大部分小朋友覺得XXX紙筒會獲勝!那比賽結果到底會怎樣呢?還是要你們動手去做一做。

  11、聽清要求,四個小朋友一組,兩個人操作,兩個人記錄。

  三、統計表格,發現圓柱形紙筒托住的書本最多。(圓柱形紙筒是大力士)

  1、幼兒操作,並進行記錄。(好,放下手中的東西,拿好記錄表,回到位子上!)

  2、孩子們,剛才比賽的結果如何?

  3、原來,圓柱形紙筒的承受力最大。

  4、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有見過圓柱形的物體嗎?(3-4的幼兒回答)

  5、我帶來了幾張圖片,你能找出途中的圓柱形嗎?

  四、不同材質的圓柱形紙筒與承受力的關係。

  1、好!我這兒還有一個圓柱形紙筒,請你們觀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a)看:顏色一樣,高度一樣,一樣大小,厚度不一樣。

  (b)摸:厚度不一樣。

  2、請問這兩個紙筒誰的承受力更大呢?我也請你按照表格的順序去試一試。

  3、剛才你們操作的時候發現了什麼?

  4、厚的紙筒,承受力大。

  5、原來,紙的厚度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樣,越厚的紙,承受力越大。

  五、高矮不同的圓柱形紙筒比賽

  1、咦!好像有個人想來挑戰我們的獲勝者。看!

  2、他們倆有什麼不一樣嗎?

  3、一個高,一個矮,厚度呢?(摸一摸)你覺得會挑戰成功麼?

  4、分開兩組,分別派一個代表上來操作。

  5、原來,矮的圓柱形紙筒比高的圓柱形紙筒的承受力要大。

  六、延伸

  胖的圓柱形紙筒和瘦的圓柱形紙筒誰的承受力更大呢?讓我回到教室繼續探索吧!

  【活動反思】

  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看的出來幼兒對紙筒很感興趣,玩的也很開心,成功擴充套件了孩子們的想象、創造能力。但在活動中也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開始指導不當,讓小朋友們一起把紙筒套在手上跑,使部分幼兒覺得這樣玩挺有意思的,整節活動就以跑為主,不想再嘗試別的新玩法,導致結束時還沒有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