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桂林山水》課文的教案

《桂林山水》課文的教案

《桂林山水》課文的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課文的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材簡介:

  《桂林山水》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質兼美的精讀課文,寫的是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桂林自然風光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課文按先總——分——總的寫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受學生的喜愛,是一篇很適合訓練、指導誦讀的好教材。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力求在最佳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於本文在表達上極其凝練、豐厚,如果用講授法,學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利用多媒體集圖、文、聲、像於一體,以及它豐富的表現力,快速的資訊傳遞,有利於學生直觀的欣賞,有利於學生自主、個性化地閱讀,也有利於學生的體驗和想象,提高審美能力。設計上體現以下幾點:

  1、先整體後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著“精讀課文,感悟美景,”最後“再現整體,深化中心”。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儘可能地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領進一個觸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讓學生對桂林山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2、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感受到桂林的美麗景色,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大和美好,激發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在重視改進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在讓學生“學會”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會學”。採用先扶後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段“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做到因道學文,以文悟道,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課。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在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語感,在感悟中探究,體驗想象桂林的美麗景色。

  教學目標:

  1、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思想感情,培養愛美的情趣。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形象具體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4、會認“瀾、瑕、攀、巒、駱、駝、障”等7個生字,會寫“漾、鏡、瑕、巒、覽、駱、駝、羅、障”等9個字,掌握“盪漾、無瑕、峰巒、遊覽、駱駝、奇峰羅列、屏障”等詞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獨特的美。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直奔中心

  1、談話:

  同學們,在我們的家鄉渾源縣境內有一處舉世聞名的遊覽勝地,誰知道是哪兒嗎?(聞名遐邇的北嶽恆山和巧奪天工的懸空寺)是的,我們家鄉的北嶽恆山以其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文化和雄偉的山川,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令他們流連忘返,也令我們渾源兒女由衷地感到自豪,也由衷地感到驕傲。其實在我們中國像北嶽恆山一樣的遊覽勝地還是有很多,比如,水平如鏡的`杭州西湖,峰巒雄偉的東嶽泰山,紅葉似火的北京香山,還有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

  2、匯入: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陳淼先生的一篇觀賞桂林山水的課文。(板書課題)桂林,是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參觀旅遊。人們觀賞歸來時都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來讚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話呢?誰知道呀?(板書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學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3、師過渡: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我們就隨著作者陳淼先生乘著木船盪漾在灕江上去領略一下桂林的美麗景色吧!(板畫小舟)看課文聽錄音,想一想,這篇課文總共幾段?哪一段是講桂林的水的?哪一段是講桂林的山的?

  二、精讀課文,感悟美景

  (一)觀賞灕江的水

  1、我們先來看桂林的水(板畫水),齊讀第二段,畫出描寫灕江水的語句並思考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

  2、師生對話:交流畫住的語句,灕江水的特點是(板書靜、清、綠)。

  (1)請同學們用字或者關聯詞把這三個字連線起來,組成一個句子,報告給老師。(灕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灕江的水不但靜,而且又清又綠。)

  (2)假如我們把靜、清、綠三個字重疊起來,怎麼說?(灕江的水靜靜的,灕江的水清清的,灕江的水綠綠的。)你聽了之後有什麼感覺?(用親切、親暱或者可愛來評價,疊詞使語氣加重,就使人覺得灕江的水很靜、很清、很綠。)

  (3)我們看到灕江的水這麼美,這麼獨特,這麼有個性,感嘆起來,該怎麼說?

  “靜”念輕聲,拖長聲音,然後把聲音壓平。(示範)

  “清”先向上揚一點,再輕輕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見底的意思來。(示範)

  “綠”是很美,念時要念出美的意思來。(示範)

  3、灕江水靜到什麼程度,清到什麼程度,綠到什麼程度,要具體說明。老師讀上半句,你們對下半句。

  (1)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

  (2)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3)課文用“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麼比作什麼?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淨。並在課件中學習“瑕”字。

  (4)練習把句子寫具體

  教室裡真靜啊,靜得。

  公園裡的花真香啊,香得。

  4、這三個寫灕江水特點的句子是用什麼標點符號隔開的?

  5、這樣寫是什麼修辭手法?(排比句)把這種又靜又清又綠的氣勢寫出來了,給我們很深的印象。誰能把這種氣勢念出來?再讀出灕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

  6、仿寫排比句。今天我們學了排比句,我請你們做個小作業;我愛大海、西湖和灕江的水。這是一個句子,大家把它說成個排比句。

  7、學到這兒,老師有個問題,這段明明是寫灕江的水的,幹嘛從一開始就寫什麼大海呀什麼西湖呀?讀第一句,大海的水“波瀾壯闊”,很美;西湖“水平如鏡”,也很美。可作者說“從沒見過灕江這樣的水”,說明灕江的水勝過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獨特,更美麗,這是對比手法,可以襯托出灕江水又靜又清又綠。

  8、讀最後一句,找見一對反義詞,(前進和後移)其實第一段中的一個詞和第二段中的一個詞是近義詞,你們找到了嗎?(欣賞和觀賞)大家跟我說,欣賞桂林山水,觀賞桂林山水。(生跟說)用“欣賞”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換上“觀賞”。比如可以說欣賞水平如鏡的西湖,也可以說觀賞水平如鏡的西湖。但是有時候,可以用“欣賞”的句子卻不能用“觀賞”代替。比如說我欣賞音樂,不能說我觀賞音樂。為什麼?因為觀賞是看,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聽。

  (二)觀賞桂林的山

  1、接下來同學們自學桂林的山,先自由朗讀;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句子,體會桂林山的特點;

  2、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3、歸納桂林山的特點。(依次請學生板畫山)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想象,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用了兩個比喻句“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並在課件中學習““障”字。)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4、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三、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師過渡:我們觀賞了灕江的水,欣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麼感覺?

  1、理解“空中、山間、江上”這樣的層次、方位、立體感覺。(板畫雲霧迷濛、綠樹紅花)。

  2、看看作者有什麼感受?

  3、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1)理解:“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完成板書的畫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先學懂詞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綠的波浪;畫,畫卷;遊,遊覽。再學懂句意:小船行駛在碧綠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麗的畫卷中游覽。(板書)

  4、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盪舟灕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內化

  1、看課文影片,此時此刻你們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嗎?我們的祖國很大,像桂林這樣的山水全國各地都有,所以我們可以把“桂林”改為“祖國”,想象一下祖國的山水。

  2、加形容詞來表示祖國山水的美?(秀麗、錦繡、美麗)

  3、說一句話表示祖國山水的美?

  4、改成感嘆句,會嗎?

  5、再加重語氣,改成反問句,會嗎?

  是的,第七課《走進麗江》你將看到古城美,雪山美,第八課《五彩池》,你將看到形狀美,顏色美……同學們!只要我們善於閱讀,善於發現,善於感悟,善於探究,美就會映入我們的眼中,走進我們的心裡。

  五、佈置作業,滲透訓練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