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班社會教案三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班社會教案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能主動歸還。
2、能辨別不良的行為習慣。
3、養成不拿別人東西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故事《別人的東西我不拿》(見資源包)。
◆活動過程
☆傾聽
1、講述故事《別人的東西我不拿》。
教師: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故事,小朋友認真聽聽故事裡都說了什麼?
2、透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紅紅哪兒做得不對?為什麼?
紅紅哪兒做得對?為什麼?
小結:紅紅能把幼兒園的小汽車還回來,所以她很誠實,是個好孩子。
☆討論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幼兒討論交流:家裡的東西可以隨便拿嗎?
教師:我們都知道幼兒園的東西不能拿,在家裡,爸爸媽媽的東西可以拿嗎?
小結:如果家長沒同意,家裡的東西也不可以拿。所以,拿自己家裡的物品時,也要徵得家長的同意。
2、討論什麼情況下可以把玩具帶回家。
教師:如果你喜歡小朋友的玩具,怎麼辦?如果你想把小朋友的玩具帶回家,應該怎麼辦?
小結:如果徵得對方的同意是可以帶回家的。
3、討論借別人的東西要不要還。
教師:如果你借了別人的東西,應該怎麼辦?
小結:借東西后要好好保管,不能弄髒、弄壞,要及時主動歸還。
☆情境表演幼兒兩人一組,表演如何向他人有禮貌的借玩具。
教師:小朋友兩人一組,一人在玩玩具,另一人表演怎樣向他借玩具。
◆活動建議
本活動是有關個性與交往方面的社會活動,活動中透過傾聽故事展開一系列的討論,重點讓幼兒理解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一種不良的行為。
活動中,教師可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創設問題的情境,討論時,也應鼓勵、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一些行為觀念不正確的幼兒,一定要及時幫助其轉變觀念。在操作的環節,教師要帶領幼兒仔細的觀察操作單上的內容,引導幼兒進行講述,幼兒在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指導,幫助他們理解操作單上的內容。
本活動可以延伸到日常活動和家庭活動中,當發現幼兒有不良的行為時應及時給予糾正,並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要與家長溝通,與家長達成共識,共同幫助幼兒養成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好習慣。
◆資源包故事別人的東西我不拿遊戲結束了,玩具要回到自己的家——玩具架裡了,可紅紅喜歡小汽車,想把它帶回家:"小汽車,跟我回家吧。"於是,紅紅帶著小汽車回家了。半夜時,小汽車看到陌生的地方哭了起來。"嗚——,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紅紅醒了,看到小汽車在哭,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紅紅把小汽車還回了幼兒園。紅紅說:"以後,我再也不拿幼兒園的東西了。"
教學反思: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幼兒知道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並且學會了借別人東西的技巧。效果很好,幼兒課堂興趣高,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但是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只侷限於本節課,我認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貫穿於幼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絡。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就是培養生活習慣”。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重點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小事做起。所以,我們應該把行為習慣的培養用遊戲或集體活動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樣才能使幼兒不斷進步,為幼兒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肢體語言表示對同伴的友好。
2、體驗和同伴一起做遊戲的快樂。
4、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5、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家園配合,收集表示人與人之間得友好的圖片。
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積極參與遊戲,嘗試用多種肢體語言表示對同伴的友好。
2、活動難點:懂得用合適的動作表示對同伴的友好。
3、指導要點:透過觀察圖片和做肢體遊戲,讓幼兒學會如何用肢體語言表示對同伴的友好。
活動過程
1、看一看,學一學,說一說。
(1)欣賞圖片。
師:小朋友們,以前有一群非常有禮貌的人,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時,都會做一些動作來表示友好,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2)模仿圖片上人們表示友好的動作。
師:好朋友見面時,他們是怎麼做的?和你身旁的小夥伴一起來學學吧。
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當你遇見好朋友時,可以用肢體動作告訴他們,你很喜歡他,見到他很高興。
2、肢體遊戲:走一走,動一動。
師:老師的好朋友是楊老師,看看我們見面時是怎麼做的。
(1)教師示範遊戲玩法
師:(邊走邊念兒歌)走啊走,走啊走,找到我的好朋友。好朋友,見面了,握握手,握握手。(抱一抱,摟摟肩,貼貼臉)
(2)幼兒參與遊戲。
師:在幼兒園裡,你的好朋友是誰呢?當你看到好朋友時,會不會抱一抱,摟一摟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教師念兒歌,幼兒四散找朋友。
(3)情感體驗,引導幼兒說說自己與培養抱抱、握手的感覺。
師:你和朋友抱抱、握手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呢?
引導幼兒指導:我們的身體動作好像會說話一樣。
3、拓展練習:想一想,做一做。
師:除了這些動作,你還會用什麼動作告訴你的好朋友你喜歡他?
引導幼兒想一想有沒有和剛才不一樣的動作來告訴大家你們是好朋友。(在音樂《找朋友》的背景下)
自我反思:
活動透過看看、學學、說說,讓幼兒理解常見肢體語言的含義,並在遊戲中嘗試用多種肢體語言表示對同伴的友好,體驗和同伴一起做遊戲的快樂。很高興,在“拓展練習”環節幼兒能做出許多和別人不一樣的動作。
小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擁抱能表達不同的情感,願意用擁抱的方式表達愛。
2、體驗與老師、同伴擁抱的親切感。
重點難點重點:
喜歡和老師、和小朋友擁抱,體驗抱抱帶來的快樂。
難點:知道擁抱能表達不同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有關擁抱的影片。
2、音樂《抱一抱》。
3、愛心小貼紙。
活動過程
三、活動過程
1、影片匯入,調動幼兒已有經驗。
(一)出示幼兒和媽媽擁抱的影片。
師:咦,這是誰呀?
幼:媽媽和寶寶。
師:他們在幹什麼呀?
幼:在抱抱。
師:他們為什麼要抱抱呀?
幼:因為喜歡媽媽……
師:那小朋友,你們什麼時候和自己的爸爸媽媽抱抱呀?
幼:想媽媽的時候……
師:抱抱的時候你們都會說些什麼話呀?
幼: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
師:和爸爸媽媽擁抱是什麼感覺呀?你們喜歡抱抱嗎?
幼:和爸爸媽媽抱抱的`時候很溫暖,很喜歡和爸爸媽媽抱抱。
師:那寶寶們抱一抱自己旁邊的小朋友吧,體驗一下和小朋友抱抱的親近。
教師小結:原來呀,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和爸爸媽媽擁抱呢。和自己親近的人擁抱感覺很好呢。抱抱呀,能表達我們的愛。
2、遊戲:抱一抱,體驗和老師、小朋友擁抱的親切感。
師:老師也想抱一抱可愛的小朋友們,有沒有小朋友知道是為什麼呀?
幼:因為老師喜歡我們。
教師擁抱幼兒。
師:那小朋友們有沒有自己喜歡的小夥伴呀,讓我們站起來,在好聽的音樂中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抱一抱吧。
師:剛剛呀,我們和老師擁抱了,也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擁抱了,你們感覺怎麼樣呀?
幼:很開心。
師:那如果不認識的人想抱你們可以嗎?
幼:不可以。
師:誰可以抱抱你們呀?
教師小結:抱抱很開心,和老師、小朋友抱抱感覺很溫暖,很高興,感覺真好。爸爸媽媽可以抱抱,老師可以抱抱,小朋友可以抱抱,陌生人不可以抱抱。
3、出示幼兒離園的影片。
師:幼兒園放學了,你們看到了什麼?爸爸媽媽來接小朋友感覺怎麼樣啊?
幼:看到媽媽,爸爸來接小朋友了。爸爸媽媽抱著小朋友,他們臉上都笑眯眯的。
師:放學了,爸爸媽媽來接寶寶了,他們高興地擁抱在了一起,擁抱呀,可以表達我們的高興、開心。
4、出示孩子哭泣的影片。
師:接下來的這位小朋友怎麼了呀?
幼:哭了,可能是想自己的爸爸媽媽了……
師:後來老師過來了,老師做了什麼呀?
幼:老師抱了小朋友。
師:小朋友還在哭嗎?
幼:沒有哭了。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開心的時候想要抱抱,不開心了、哭的時候也想要抱抱。難過的時候我們可以抱一抱,開心的時候可以抱一抱,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樣?(幼:抱一抱)對,我們可以把擁抱送給喜歡的人,那樣他就會覺得很開心,喜歡抱抱的小朋友都是一個一個愛心小天使。
四、貼上愛心貼紙,在遊戲《抱一抱》中結束活動。
幼兒在音樂聲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小朋友,和他們抱一抱,老師為孩子們貼上愛心貼紙。
活動延伸:
回家以後與家人抱一抱,對他們表達喜愛之情。
活動總結
小班社會活動是小班所有領域活動中比較難上的,它既需要幼兒調動已有經驗進行情感的喚起,也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兒的具體實際情況、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等特點來做出恰當的選材和設計,以此達到社會領域的發展要求。我們班幼兒是新生小班,因此存在較多的入園焦慮問題。哭鬧,不理老師的問題很常見。於是在小班幼兒入園一個多月,在他們對幼兒園,對自己的老師有了基本的熟悉和信任之後,我設計了這個《抱抱》的活動。在活動中,我透過與幼兒相關的影片,和老師、和小朋友擁抱等過程,讓幼兒很快的對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了喚起,透過抱抱這個簡單而又充滿溫暖的動作,讓幼兒體驗到除了爸爸媽媽的抱抱以外,還有老師、小朋友的抱抱,讓他們體驗到開心需要抱抱,傷心也需要抱抱,抱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從而增進幼兒和老師、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關係,建立起溫馨的情誼,從而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由於我剛剛步入到工作崗位,在一些教學方法、教學組織上還缺乏相應的經驗,在以後的活動中,我還要積極去改進,合理分配時間,認真打磨每一步,充分考慮預設情景,讓教案不只是教案,而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切實促進幼兒發展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