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使學生受到“愛別人以及做人應有責任感”的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用具:投影片、掛圖。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我們剛學過《秋天的懷念》,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篇課文透過一個傳奇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愛的頌歌。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讀準本課的生字詞;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1.出示本課的生字詞,讓學生讀一讀,讀準即可。
2.默讀課文,投影出示自學提示:
①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畫出文中使你感動的句子。並作簡單的批註。
(新課標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應自己的學習方式。)
②畫出不理解的詞句或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想一想它的含義。
(新課標指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3.小組合作學習,再交流。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師巡視,隨機解決簡單的問題。
(三)班上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並加以指導。
1.課文結尾說這對父子了不起,為什麼這樣說呢?談談你的看法。
2.投影出示並體會這句話:“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1)自由讀。
(2)談談自己的理解。
(3)還不夠理解的同學,再讀一讀,直到會理解為止。
(新課標指出: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讀中品味”。)
(4)小結:父親的了不起在於他的“不放棄”和“責任感”;兒子的了不起在於他對父親的信任和對同伴有責任感。
板書:不放棄責任感信任
3.你自己最喜歡哪些句子或段落,自由讀,然後讀給同學聽。
(新課標指出:重視個體體驗。)
4、分角色讀。
(四)以“父與子”為主題,小組合作編寫小本劇,然後排練表演。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五)作業。
把這個故事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
(作業的設計,既鍛鍊學生的複述能力,又在學校和家庭之間營造出一種關心孩子的教育、人人擔當責任的環境氛圍。)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學過程:
匯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的父親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他的愛的,兒子又從這偉大的父愛中得到了怎樣的力量。
大聲快讀、整體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讀全文,瞭解課文故事的梗概。讀的過程中畫下不認識的字詞,自己解決。
接讀課文、複述故事
操作:選定幾名同學接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記錄出問題的地方,然後集體糾正;指定一二名同學複述故事的梗概。
小聲細品、提出問題
要求:輕聲讀課文,可以通篇讀,亦可選擇重點段落細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線畫出來打上問號,把自讀懂的地方,用鉛筆在空白處寫出感悟。
歸納問題、小組探討
操作:老師歸納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學生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以小組的形式集體探討,邊探討、邊讀文、邊記錄。老師巡視深入小組與其共同討論,要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默讀課文、深入思考
要求:針對剛才小組內的討論,自己找出有關段落反覆默讀品味,重新寫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機彙報
各組指派代表,彙報討論結果
整理筆記、反思收穫
整理自己在這節課中所提過的問題,參加討論過的問題,得到的收穫。
(第二課時)
匯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地震中的父與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並且也對其中的部分問題進行了討論,今天我們這節課的重點是深入的體會文章當中描寫的是怎樣的一位父親,他的偉大之處在哪裡?而作者又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回憶故事、簡評父子
操作:回憶上節課我們的學習,簡單的說一下你認為這是一對什麼樣的對父子。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賞析詞句、品評父子
操作:1.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包含了幾層意思?
一是父親了不起,再是兒子了不起。
2.畫出文章當中能夠表現父子了不起的詞句(描寫父子語言的句子和描寫父親外貌和動作的句子),細細品讀,寫下感受,看看他們了不起在什麼地方。
3.指名讀自己畫出的句子或段落,說出理由,然後有感情的去朗讀它。
30萬人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廢墟。
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請你離開。
這些客觀的環境,給這位父親的救援帶來的極大地困難和危險,然而他又是怎樣做的呢?當其他的父母哭喊著離開的時候,這位父親又是怎樣做的呢?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再沒人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鍥而不捨、百折不回的父愛的力量,終於掘開層層廢墟,看到了希望。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這句話既是父親挖掘下去的動力,又是兒子同死神搏鬥,最終生還的信念。因為這位了不起的父親的真誠的承諾,才有了兒子的: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兒子是從父親那裡學會了愛!愛父親!愛別人!
角色轉換、感悟真情
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當時的情景當中,你會怎樣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種角色(父親、兒子、警察、),來體會當時他們不同的心情。然後,以小組為單位編排課本劇,要注意不同人的語氣、語速和動作。
深情、齊讀課文,體會父子的了不起。
作業:
1. 寫一篇對文中父親的人物賞析。提示:可以透過對文章當中,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及動作的描寫來進行分析,還可以把這位父親與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現加以對比進行賞析。
2. 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認識8個生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感受父子的親情,學會愛別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自學生,字生詞。
蒐集並閱讀其他頌揚親情的故事。如學生蒐集有困難,教師可提供《背影》《血淚親情泣天地》《無私母愛創造生命奇蹟》《7歲女孩拯救母親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給學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明確專題:各自默讀本組課文的導語,說說本組專題的內容及學習要求。
介紹資料:可以先各小組推薦代表彙報課前蒐集到的有關地震及其危害的資料,也可以教師播放地震的相關影像、圖片資料,並對圖片進行解說,然後談談對地震的認識與感受。
教師導人:是啊,地震是多麼的殘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親人,流離失所。1994年,當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襲美國洛杉磯時,有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9自讀課文,要求:a.藉助字典,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認識生字和新詞.b.用“——”畫出讓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C.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小組內互讀課文,交流學習收穫。
全班交流:a.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重點記住“墟、礫、顫”等字形.b.初步彙報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悟。
默讀課文,思考:a.用比較簡潔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b.讀了課文有什麼感受.c.劃出不懂的詞語、句子,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
全班討論:a.用簡潔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b.談談讀了課文,自己有什麼感受。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複習匯入。
聽寫生字、新詞。
複習內容: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品讀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讀讀課文,將自己感動的句子多讀幾遍,想一想為什麼感動;對不懂的詞語、句子,小組內先試著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透過讀感動的句子,說說感動的原因,討論不懂的詞語、句子,體會父親救助兒子過程中心理的變化。估計學生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a.“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衝向他七歲兒子的學校。”(這個句子說明父親關愛孩子,擔心孩子會有危險。你從哪個詞體會到的?“衝”字,這個動作體現了這位父親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夠平安。)
b.當看到教學樓已成為一片廢墟時,“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①從這裡可以看出父親見到廢墟時,以為兒子已經死了,他感到極度傷心,表現出他失去兒子的悲痛心情。心愛的兒子不在了,父親那撕心裂肺的喊叫聲。②該怎樣讀呢?指名讀,評議,齊讀。)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①從這兒可以看出父親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兒子會記住他的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援著他,所以他——堅定地站起身。當父親堅信兒子在等他時,就疾步走到那裡,可見父親救兒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兒子。父親堅信兒子仍然活著,是因為他記得兒子說的那句話。②那我們該怎樣讀這段話呢?請大家分小組討論後練讀,個人讀,評議,齊讀。)
d.“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①課文為什麼要這樣描寫父親的外貌呢?父親堅信兒子沒有死,奮力拯救兒子,顧不得休息,可見父親對兒子愛的偉大。②是什麼使父親沒完沒了地挖呢?是一個信念在支撐這父親—— “兒子在等我”。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愛!這是多麼堅定的信念。③與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還能體會到什麼?有些父母看到廢墟後絕望地走了。而這位父親不理他人的勸阻,只有一個信念——兒子在等他。④而且這位父親見人就問你是不是來幫我?可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他堅信兒子仍然活著。⑤引讀:是呀,這深深的愛,堅定的信念使這位年輕的父親不停地挖,挖了38個小時……。這偉大的力量正是源於那句最真摯樸實的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e.兒子看到爸爸來救他,自信地告訴爸爸,他曾經對同學說過:“只要我爸爸活著……,他總會和我們在一起。”(①從這兒可以看出兒子對父親的信任,他堅信父親會來救他。即使在最危險,最艱險的時刻,兒子的信念都沒有動搖。②兒子深深地信任父親也正是由於那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③指導讀:這句樸實的話,這種堅定的信念終於讓父子團圓。讀一讀父子之間的對話,看看你感受到了什麼?)
f.兒子還是個無私的人,在父親救他的時候,他讓同學們先出去,要父親先救他人,而這又是那樸實但又強有力的話語——(生說)。(①是呀!父親與兒子都是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的愛讓我們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任,更讓我們感動。一句平實而強有力的話連線著兩顆心,因此,阿曼達被救後,這對——引讀“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三、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速讀課文,誇誇這對父與子。
質疑:a.課文結尾為什麼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課文中為什麼反覆出現類似的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同桌交流:學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四、課後拓展,課堂練筆。
想一想,阿曼達被埋在廢墟中時,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試著寫一寫。
閱讀類似的頌揚親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