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實用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4篇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實用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藉助工具書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複習一般常見的文言詞彙和句式。

  2透過梳理矛盾衝突,品味人物語言和體會對比手法來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瞭解並認識作者及《史記》的歷史、文學價值,以及對後代的影響。

  [教學重點]

  設問啟發學生梳理故事“完璧歸趙”的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品讀體會故事“澠池之會”的語言藝術;琢磨感 悟“將相合歡”的對比深度。

  [教學設想]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1超越常規字詞教學,引導學生品鑑《史記》的文學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立足於課文三個故事,各自確定一個教學重點,連點成線,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語(作者生平見補充資料)

  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為恥辱的腐刑後,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匯入

  二、學生聽讀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譯文見補充資料)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落實文句翻譯。(語法點見補充資料)

  這篇課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傳全文記敘了戰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蹟。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文中 共講了幾個故事?請簡要概括內容:

  廉藺簡介(1—2節)

  完璧歸趙(3—13節)

  澠池相會(14—16節)

  負荊請罪(17—21節)

  三、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城求璧,趙國君臣深感“矛”或“勿予”兩難,才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誠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為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為“兩全”的智勇。)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後,與秦國繞著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較量?

  相如使秦,智鬥秦王集中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後,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後,對比趙王“脩敬”和“秦王”倨傲,面責秦王無理無償,最後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迫使他不得已“辭謝”割城。

  第二個回合,歸璧於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於是相如採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曆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並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衛了趙國的尊嚴。

  四、澠池之會:品味語言,把握人物。

  [問題]: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為什麼主動與趙求和?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又有怎麼樣的反應?

  “秦王飲酒酣”中的一個“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

  藺相如:針鋒相對,毫不畏懼。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藺相如的“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麼含義?

  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無須宏論,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一、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大智大勇,敢說敢為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於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結果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概括:完璧歸趙、負荊請罪著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鬥爭藝術。

  五、負荊請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問題]:①藺相如怎樣處理與廉頗的矛盾?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徵?

  ②這個故事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方法來描繪人物?

  [明確]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同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鬥爭,輕視外交鬥爭,反襯藺相如的見識卓爾不凡,超人一等。

  ③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

  六、總結主題和藝術特點

  (先教師示範——人物刻畫)

  以上,我們抓住三個故事,各有側重地解讀了司馬遷的寫人藝術。完璧歸趙注重在矛盾衝突的發展變化中刻繪人物。“澠池之會”注重簡潔平實,凝練傳神的語言來描繪人物,“廉藺合歡”注重在對比、反襯中凸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實,三個故事中,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不是絕然分開,相反,司馬遷非常注重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對比反襯,貫穿始終,語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衝突,起伏跌宕,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既要相對集中,突出重點,又要整體著眼,前後勾勒,以求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充實、完整的理解。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計程車,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我們寫作借鑑: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2、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

  4、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絡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現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並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心情感中寄託的複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汙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絡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並培養高尚的聯絡與人生價值觀,培養勇於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啟發、品析、評論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戰國背景與人物簡介

  廉頗、藺相如活動的年代是戰國末期“七雄”並峙的時代,當時秦強趙弱的形勢已十分明顯。廉頗和藺相如都是為了趙國的利益敢於和強秦進行鬥爭的傑出人物。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敘述,歌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維護一團一結的精神,以及廉頗勇於改過的品質。闡發了兩人精神與品質上的相通之處,那就是大敵當前,捐棄了個人恩怨,不計較個人得失,—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初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給故事分段,並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

  〖理解、概括,口頭表述,開放性*,多樣化〗

  三、自主學習,找出通假字、詞類活用字、被動句,並整理字在文中的箇中用法與意義。

  〖通假字〗

  奉、不、案、孰、庭繆賓

  〖古今異義〗

  美人、左右、約束、因而、前進

  〖一詞多義〗

  幸因負引道間

  〖詞類活用〗

  臣請完璧歸趙畢禮而歸之聞於諸侯患秦兵來從大王前進缶秦王竟酒

  左打欲刃相如

  四、誦讀重點語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五、練習與實踐

  1、整理鞏固文言知識

  2、誦讀全文,歸納廉頗與藺相如的性*格特徵

  第二課時

  一、學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與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

  1、描寫人物和事態,形象逼真是本文的文學成就,試加以賞析。

  〖典型事件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實可信感人〗

  課文以寫藺相如為主,廉頗為輔。寫藺相如沒有寫他—生的事蹟,只選擇三個典刷事例來突出他的性*格特徵。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寫他對敵鬥爭的大智大勇;

  負荊請罪,寫他的顧全大局,寬厚待人。

  三個典型事例從不同側面表現藺相如的思想品質,集中、凝練、鮮明的藝術效果。

  寫廉頗,主要透過“負荊請罪”這一典型事例來體現他的坦率偏激的個性*與勇於改錯的精神。澠池之會則表現作為武將的文韜武略,善於應變與對趙王的赤膽忠誠。

  〖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藺相如是在秦國威脅利誘,趙國群臣束手無策的矛盾中出場的;又在秦廷與秦王面對面緊張而尖銳的鬥爭中得到淋一漓盡致的表現;在處理與廉頗的矛盾中,他退讓避辱,委曲求全。對待不同矛盾的不同處理,把藺相如的性*格刻畫得更加豐滿。

  〖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本文大量運用對話,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如藺相如在秦廷對秦王說的話,有口才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鬆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有時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有時怒斥叫罵,以死抗爭。詞鋒犀利,剛柔相濟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一暴,有勇有謀,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形象。

  三、口頭翻譯最後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四、練習與實踐

  1、整理鞏固文言知識,翻譯重點語句

  2、寫一篇評價人物的短文,談談對作者寫作藝術的體會

  【教學反思】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3

  (一)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於改過的精神。

  (二)瞭解史傳作品在選材和佈局上的特點。

  (三)學習文言詞詞義辨析的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②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複。試據文章佈局的道理給予反駁。分析:不可刪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並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②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瞭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後”負荊”的深刻意義。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敘述的?這樣的佈局有什麼好處?

  分析:在獻璧後作者集資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著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佈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於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三)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麼作者在它後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

  分析: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騸,肯定了趙反欺騙鬥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採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四)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

  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a於是舍人直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於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分析: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於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推動所本。

  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畿,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於閼與下。”

  分析: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後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讚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六)難詞釋義。

  (1)一詞多義類:

  負:①依仗(負其強)

  ②承擔,使承擔(寧許以負秦曲)

  ③揹著(肉袒負荊)

  ④辜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⑤背棄(負約不償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④掉轉(引車避匿)

  幸:①僥倖(則幸得脫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寵幸(幸於趙王)

  小結:①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②結合上下文內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

  ①名詞活用如動詞。

  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

  刃:殺(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形容詞、動詞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

  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

  歸:送回(畢禮而歸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匯入

  新課。(略)

  (二)司驪遷和《史記》簡介。

  1.司馬遷簡介。

  司驪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朝韓城南)人。其父司驪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

  司馬早遷年遊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樑、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俗論著矣。”並告誡他不要”廢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手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檔案),繼續發憤著書,於徵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遊蹤的大致方位。)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於記述人物事蹟,書用於說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於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後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讚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幫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高的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併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佔領了巴蜀,並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儘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繫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講解上述內容之後,可以先畫一個《趙大事紀年表》,按課文填寫可填的專案.,然後提問學生:

  “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各發生在哪一年?

  趙大事紀年表: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17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當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20年(前279)

  澠池會。廉藺交歡當在本年或稍後。

  (注:此表與《史記。六國年表》人個別地方有出入,但澠池會的年代是以《年表》為依據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學生複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五)講解課文第1~5段。

  1.閱讀課文第1~2段。先解釋”合傳”體例,然後提問:

  (1)從節選的這一部分看,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麼開篇介紹人物履歷將廉頗置於藺相如之前?(廉頗拜為上卿時,而藺相如為”舍人”,地位相差懸殊。補充:傳的後半部敘謙頗事蹟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為宦者令繆賢舍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舍人地位低微,況為宦者令舍人乎!又,為藺相如被薦使秦設伏。)

  (注:括號內的話是答案要點,其中加著重號的語句即點評語,可寫在黑板上。下同。)

  2.齊讀第3段。

  (1)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2)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並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3)提問:本段寫趙君臣議而不決,有什麼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3.齊讀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併治罪的規定,然後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2)敘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於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3)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錶現藺相如有什麼作用?(先虛寫一筆)劃也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4.齊讀第5段。

  (1)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後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_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聯絡上文說說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_陪襯_虛寫_出場便不同凡響。)

  5.整理前五段詞語。

  (1)通假字:斧質(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慣用語:”見”用於表示被動(徒見欺)。

  “於”也用於表示被動(幸於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六)講解第6~13段。

  1.學生朗讀”大王俗得璧……俱碎於柱矣”段話之後,提出以下的問題進行討論:

  (1)這段話是怎樣的情況下說的?(”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注意行文前後照應。)”章臺”——”列觀”;”以示美人”——”傳之美人。”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述”奉璧”使秦經過;斥秦王無禮,說明”復取璧”原因;預防秦王”強奪”之策。)

  (3)討論這段話的內容及方式: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借趙群臣語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由抑轉揚,緩和氣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歡,不可”(說明趙方誠意,以退為進。)。

  說”齋戒五日”一事(”脩敬”是關鍵,為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強秦之歡”(又何等委曲)。

  “戲弄”(”怒髮上衝冠”之由,照應上文)。

  “臣頭與璧俱碎於柱”(一夫決死,萬乘莫當,秦王入我掌中)。

  (4)從秦王的反應來看,這段話有怎機關報特點?秦王”辭謝”是否僅僅因為”恐其破”?(這段話義正辭嚴,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詞窮。)

  (5)從這段話看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聯絡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趙王”齋戒五日”一事;要著眼於”完璧歸趙”的全過程。

  “璧有瑕”(”復取璧”的辦法何等巧妙)。

  “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樣要求前提,暗藏歸璧於趙的計劃,使秦王入彀)。

  “拜送書於庭”(為提出”設九賓於廷”設伏,這關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計劃,以進為退)。

  (6)小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有膽識,有智謀,善於相機行事,掌握主動)

  (7)要求全班內科學將這段話重讀一遍,再抽查個別學生,看看是否已達到基本成誦。

  2.學生朗讀”秦自繆公以來……孰計議之”這段話後,提出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指出這話是在”九賓禮”以說的,要求學生細讀有關注釋,體會藺相如說這番話的.意圖。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聲稱璧已送回趙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甘願受刑)

  (3)這段話的要害是什麼(”先割十五都予趙”——擊中秦王要害。)(抓住這個要害,則藺相如之使人持璧歸趙,要求”高九賓於遷”等等作法之用心,無不害然而明。

  (4)這段話還有哪些特點?(理解”令人持璧歸”,歸罪於秦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趙”檢驗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誠意;自己承擔”欺大王之罪”,與趙王無關。)

  (5)快速背誦練習:把這段話齊讀兩遍,然後抽查個別學生。

  3.試簡工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史記》寫作上的某些特點。

  (1)次要人物的處理。

  作者是怎樣描寫秦王的?哪些屬於正面描寫?哪些屬於側面描寫?(”傳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萬歲”——側面。極寫秦王之貪傲慢。”恐其破璧……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正面寫心理動作,表現其狡詐。”秦王因曰……畢禮而歸之”正面,寫人物語言,表現秦王在關鍵時刻能從大局著眼,有大國之君的風度。)

  (2)說說下面兩組細節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七)講解第14~16段(”澠池會”)。

  1.澠池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舉行的?(”其後,秦伐趙^殺二萬人”。補充說明:春秋舊中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在戰後舉行雙方國君會晤的慣例。)這樣的背景說明了什麼?(趙是以戰敗國身份與會。)

  2.秦王為什麼主動提出舉行這次會晤?趙王為什麼”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懷好意,借會晤取得戰場上沒有取得東西,所以趙王畏秦詐騙。)

  補充史實:秦一向以詐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為好會”為名騙魏主將分子來會,然後扣留他;魏失主將,大敗。前313年,張儀以獻地六百里誘使楚懷王與齊斷交。齊楚斷交後,張儀改為獻地六里。

  3.學生齊讀廉頗送別趙王時說的那一段話,然後提問:

  根據這段話說說廉頗對待國家大事的態度。(考慮到澠池會的最壞結果:秦方扣留趙王。以”請立太子為王”擊破秦的陰謀。說明分謹慎持重,對敵鬥爭堅決,有長遠眼光。)作者詳寫這段放話有什麼用意?(為”廉藺交歡”張本。)

  4.學生默讀第15、16兩段,複述澠池會上的鬥爭經過,然後提問:

  從藺相如跟秦方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過程可以看出什麼?(秦方蓄意進行挑釁;藺相如不畏。)

  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表示敢於跟秦鬥爭的決心。)

  5.廉頗是否也有功呢?(有。”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一句暗寫廉頗。以軍事力量作後盾,挫敗了秦方以武力相脅的陰謀。)

  (八)講解第17~21段(廉藺交歡)。

  1.指出這部分要求背誦,然後齊讀。

  2.劃分本部分層次,為誦讀作準備。(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諫→廉頗”負荊”)

  3.在你看來,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國家之急”是指什麼說的?(強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麼說的?(”兩虎共”)

  4.誦讀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這一段話,然後回答問題:明人李贄評相如”引車避匿”一事說:”節節見相如智勇俱妙。”試結合這段話說說”妙”在什麼地方。(相如深知廉頗公忠體國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國家之急”相許,足見其胸襟闊大,如此方能使廉頗頓悟己非。)

  5.廉頗始而”宣惡言”,聞藺相如語即”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前後對比說明了什麼?(說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聽了藺相如的那一番話後,十分感愧,立即從計較個人得失的立場轉到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確立場上來,表現了公忠體國、勇於改過的精神。)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中有關實詞、虛詞的用法。

  2、學習藺、廉二人顧全大局、以國事為重的優良品質。

  3、學習本文透過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協作方法。

  教學設想:

  1、充分利用學生手頭上已有的文言文學習資料,文字、語句上擬採用鑑賞引導下的學生自讀的方法,疏通字句。

  2、課前佈置預習。預習注意:①對照註解和文言文譯註資料疏通文句;②劃分課文段落層次;③劃分“完璧歸趙”一部分的層次,列出結構提綱(小標題)。

  3、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介紹本文的學習目的。

  二、匯入新課。

  指名朗讀課文“預習提示”和註釋①。

  1、關於《史記》的補充介紹:

  本紀(12 篇):專述歷代最高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如《項羽本紀》)。

  世家(30篇):主要記述貴族的史事。(如〈〈陳涉世家〉〉)

  列傳(70篇):記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蹟。分三種:①專傳,即一人一傳,(如〈〈淮陰侯列傳〉〉)②合傳,有二人合傳,也有三五人合傳,(〈〈廉藺列傳〉〉)③匯傳,記同一類的若干人,篇名中並不舉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傳〉〉、〈〈酷吏列傳〉〉。

  表(10篇):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

  書(8篇):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分別敘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的發展和現狀。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記》的寫法和所寫人物對後世影響深遠。

  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背景簡介:

  公元前三——四世紀,是我國曆史上的戰國後期。七雄並峙,戰火頻繁。七國之中秦最強大,它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各個擊破,力圖吞併六國。趙是北方還有點實力的國家,秦一時難以吞併,便用訛詐的手段掠奪它的土地和財務。趙依仗廉、藺二人軍事上嚴密戒備,外交上不卑不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障了國家的安全。本文著重記敘了二人團結合作,與強秦抗爭的故事。

  三、檢查預習

  提問:課文按什麼順序寫了幾件事?

  明確:按時間順序寫了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廉藺交歡。課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問:這三件事充滿了矛盾衝突,能說說每件事各圍繞什麼矛盾展開的嗎?

  明確:“完璧歸趙”寫的是詐璧與存璧的鬥爭;“澠池相會”寫的是辱趙與尊趙的鬥爭;“廉藺交歡”寫的是私怨與國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開情節,刻畫人物,而所有這些矛盾又都掛在對秦鬥爭這條主線上。學習這篇課文要始終抓住這個重點。

  板書: 完璧歸趙—————————詐璧與存璧的鬥爭

  澠池相會—————————辱趙與尊趙的矛盾

  廉藺交歡—————————私怨與國事的矛盾

  提問:文章是在矛盾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全文貫串了怎樣的矛盾?

  明確:全文貫串了互相交織的兩種矛盾:一種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一種是廉頗與藺相如的矛盾。

  一開始,秦恃強訛詐,趙國處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銳。廉藺二人一切為了自己的國家,彼此間並無私人恩怨。而後,隨著趙秦間的矛盾幾經緩和、緊張、緩和,藺相如地位的不斷上升,廉頗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緊張。藺的退讓忍辱感動了廉頗,二人終於成了刎頸之交,矛盾消除,共同為國效勞,趙、秦間的矛盾也趨隱伏。

  四、學習“完璧歸趙”部分

  提問:(檢查預習)這部分可分幾層?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可分三層:(板書)

  (1)1——2段:簡介廉、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決策入秦 繆賢薦賢(4)

  智鬥秦王 決策入秦(5)

  完璧歸趙 畢禮而歸 章臺刺秦(6)

  (事情的經過) 迫秦齋戒(7、8)

  從者歸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講析“完璧歸趙”之第一層(也可單獨作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講析

  提問:課文的前兩段是簡介本文的兩個主人公。傳記的一般寫法,是在文章的一開頭就介紹人物的出身之類。本文開頭對二人的介紹與一般傳記相同,但讀完全文,卻又感到其用意不僅如此。還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更重要的是突顯兩人地位的懸殊,影響的大小,為以後矛盾的引線。

  六、講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繆賢薦賢”一節。

  1、指名試講,疏通文句。

  2、講析

  提問:這段在情節的發展上有何作用?

  明確: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趙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為引出藺相如張本。秦國願“以城求璧”;趙君臣緊急商議,一,“計未定”,二,“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氣氛極為緊張。在趙猶豫不定、進退維谷的情勢下,引出繆賢的薦藺相如。從繆賢的引薦,見相如之機智。這是相如出場之前的側面描寫。繆賢的“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一句話,也可作為下文的綱。

  七、佈置作業:通讀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指名口譯課文第四段。

  二、講析“決策入秦”一段。

  1.串講

  2.2、講析

  3.提問:這一段中哪幾句是講出使秦國的決策?

  明確:(議後可集體朗讀)“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秦以城……負秦曲”;“城入趙……歸趙”。

  歸納:相如決策,解決了趙君臣不能解決的問題,見其智;願當重任,奉璧入切,見其勇。這是一見其智。

  板書: 相如決策————智

  一見其智(對話描寫)

  願意入秦————勇

  三、析“章臺斥秦”一段

  1、表情朗讀(亦可讓普通話好的同學朗讀),讀出秦王傲慢、貪婪得意的神態,讀出相如果斷機智,凜然正氣,不惜碎玉,以死報國的氣勢。

  2、講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節,作者用語言描寫表現藺相如的智勇。“復取璧”見其智,怒斥見其勇。二見其智勇。

  板書: 復取璧————智

  二見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講析“迫秦齋戒”一段

  1、指名試譯,然後視情況串講。

  2、在秦王朝廷上,面對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藺相如不卑不亢,以詐對詐,迫秦齋戒,以爭取時間。三見其智勇。

  板書: 以詐對詐————智

  三見其智勇(行動描寫,語言描寫)

  迫秦齋戒————勇

  五、講析“從者歸璧”一段

  1、串講

  2、講析

  提問:秦王第二次接見,場面與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確: 第一次 第二次

  地點: 章臺 廷(議處國政的處所)

  人員: 美人、侍從 九賓(禮待外賓的儀式)

  場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鎮定自如,也表現出相如的勝利。

  提問:“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一句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暗示對方,璧已歸趙,如殺掉相如,有害無利。

  提問: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應如何?

  明確:“相如而嘻”,發出驚呼,段無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臺階,說“趙王豈……欺秦邪?”最終“廷見相如……歸之”。

  板書: 相如既知秦國曆史,又洞察秦王內心————智

  五見其智勇

  針鋒相對,請就湯鑊———————————勇

  歸納:以上六個情節,步步展開,層層深入,置人物於尖銳的矛盾衝突之中,刻畫其主要性格特徵——智勇,寫待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這一部分的最後兩段是交代結果:相如勝利歸來,秦王陰謀破產。

  提問:完璧歸趙以趙勝秦敗而告終,原因是什麼?

  明確:秦詐璧靠的是勢,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氣餒,相如理直——氣壯。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講析第三部分

  1、串講

  3、劃分情節提綱

  趙王赴會

  澠池相會 會上鬥爭

  “為好”結果

  二、講析“趙王赴會”一段(15)

  1、“其後……殺二萬人”,這是“完璧歸趙”的餘波,“澠池相會”的先聲,趙國失地,折兵,形勢險惡。

  2、齊讀:秦王雖處劣勢,段由於廉藺之計,抗秦態度堅決,並做了周密部署,這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明確: 1、廉頗留守

  趙國部署 2、相如相從

  3、三十日不還,立太子為王(國不可一日無主)

  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對策,寥寥數筆,具見廉、藺膽識。

  三、講析“會上鬥爭“

  1、學生試譯

  2、講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氣揚,盛氣凌人

  秦御史:“前書”(不召而書)——見其預謀

  相如: “前(曰)”,“前(進缶)”,“跪”——顯出機智

  秦王: 不許——不肯——不懌——為一擊缶(被迫無奈)

  3、集體朗讀:“秦之群臣曰……為趙王壽”

  提問:索十五城本來是秦“為嬉”的本意,作者為什麼寫待簡略?

  明確:(1)秦王受驚,餘悸未消,戰局已亂;(2)“左右皆靡”,前車可鑑,群臣何敢妄為?也就不必多費筆墨。

  歸納:澠池會上,相如面對群秦,以寡勝眾,以賓奪主,由變動變為主動,處處見膽,句句見智,作者把人寫活了。

  4、串講“為好結果”,分析從略。

  四、講析“廉藺交歡”

  1、串講

  2、劃分情節:

  矛盾發生(17、18段)

  廉藺交歡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決(20)

  3、(矛盾發生、激化分析略),講析“矛盾解決”

  提問:矛盾之所以解決,是因為雙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這個基礎,課文中用了哪句話?

  明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五、歸納:全文三件酸,表現了兩重矛盾(秦趙、廉藺),前一個矛盾的發展結果,導致後一個矛盾的爆發;後一個矛盾的解決,又服從前一個矛盾鬥爭的需要。這樣寫,人物形象逐步飽滿,主題思想逐層深化,從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發人深思。

  六、佈置作業

  第四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課時作業

  二、講析

  提問:作品是用哪些表達手段,從哪些不同側面來表現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確:(1)繆賢薦賢,從側面顯示相如的機智;(2)秦王求璧,先寫趙國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襯下文相如一言以決的膽識;(3)廷斥秦王,秦王設九賓禮儀的隆重召見,側面烘托相如臨危不懼,從容應對的機智和勇敢;(4)澠池會上,相如置工人安危於不顧,為的是維護國家的尊嚴;(5)廉藺交歡中,相如處處忍讓,顯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忍讓為國的高貴品質。

  提問:課文以相如為主,是怎樣寫廉頗的?從中表現了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全文在寫相如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頗,同樣提出了他在趙國的地位,表現了他的性特徵。第一,開頭就說他“以勇氣聞於諸侯”。強調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後寫他負荊請罪,固然是受藺相如愛國精神的感動,也是他自己對祖國的一片忠心和勇於改過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紹廉頗是“趙之良將也”,一旦國家形勢緊張,趙王立即“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突出表明了廉頗既舉足輕重之勢,又不同於常人。澠池相會一段,對廉頗的描寫更為明顯,正是他的“盛設兵以待”,秦才不敢動的。第三,作品還寫了他的智謀,如第二段,是“廉頗藺相如計”、敦促才成行的。後來又是他建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也正是他給了相如以強大的後援。他的性格極為爽朗,開始居功自傲,後來又負荊請罪。

  三、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