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大班主題我從哪裡來教案

大班主題我從哪裡來教案

大班主題我從哪裡來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主題我從哪裡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主題我從哪裡來教案1

  活動設計背景

  我常聽到小朋友悄悄議論“你知道你是從哪裡來的嗎?”,有的幼兒悄悄把枕頭塞在衣服裡,見了老師就會慌亂地躲藏……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孩子和家長。為了正面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我設計了大班活動《我從哪裡來》。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多種形式,讓幼兒瞭解自己在媽媽肚子裡的孕育生長過程。

  2、情感目標:透過親子游戲,激發幼兒愛父母的情感,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

  3、技能目標: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重點、難點

  在活動中幼兒瞭解、探索自己的孕育生長過程。

  活動準備

  1、關於小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

  2、請家長到場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1、師生做“毛毛蟲變蝴蝶”的手指遊戲,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2、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活動課題。

  二、基本環節

  (一)師:小朋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會是什麼神奇的事兒呢?你們呀先摸摸自己的肚子,上面有什麼東西?(肚臍)為什麼有肚臍呢?它是用來幹什麼呢?(教師小結;幼兒想象自由交談)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秘密吧。

  (二)播放課件,幼兒以科學的方法瞭解自己的孕育生長過程。

  (三)透過提問談話,幼兒進一步瞭解自己的孕育生長過程。

  1、教師提問:小朋友說出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不能回答的小朋友可以使用求助熱線(不能回答的小朋友就去問問媽媽再回答)

  2、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是如何孕育生長的呢?

  小精子在做什麼?游到什麼地方去?最後怎麼樣?(有很多很多的小精子在一起拼命的遊呀遊,有一顆遊得最快的小精子最先游到卵子旁邊,他一下子就穿到卵子的身體裡面去了。)

  3、他們在一起,往媽媽肚子裡舒適的子宮游過去。

  4、寶寶在肚子裡是怎麼獲得營養的呢?(小朋友知道是媽媽吃很多東西,透過食道、胃、小腸、臍帶傳給胎兒。)請個別小朋友問媽媽,媽媽吃了什麼?再回來告訴老師。

  5、胎兒慢慢的長大,是怎麼逐步長大的?(精子和卵子結合——變成受精卵——長出頭和軀幹——有了心跳——胎動——胳膊小腳開始活動——身體結實——開始偶爾張開眼睛但是還看不見東西——轉動後位置固定——頭朝下——有了呼吸功能活動頻繁)。小朋友在肚子裡胎動的時候,問問媽媽的感受,請媽媽說感受。

  小結:小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生長了十個月,頭二個月外形與其他動物早期胚胎外形並沒太大區別,到三四個月,才逐漸有了人的形狀,與其它動物的區別是越長越大。這十個月,胎兒寶寶都生長在一種叫“羊水”的液體裡面。其整個過程就像地球上四億年來生命的高度濃縮,從海洋到陸地,從低階到高階,從普通動物到人。這一過程很神奇吧。小朋友長大了,還有更多的奧秘等著你們去探索呢。

  6、胎兒越長越大,想出去看看他外面精彩的世界,於是在醫生阿姨的幫助下,從媽媽的產道生出來了。臍帶完成了任務,逐漸乾涸掉落,在寶寶的.肚皮上就留下了肚臍這個疤痕,現在小朋友知道我們為什麼會有肚臍了吧。

  (四)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慢慢長大,是不是很有趣呀!現在,我們來玩一個遊戲,我來施魔法,讓所有人回到媽媽的肚子裡,一起來體驗生長過程好不好?(好)

  師:肚子裡的寶寶像蠶豆,緊緊地抱在一起,一動也不動。慢慢的慢慢的長大了一些;我要當個拳擊手,左邊嘿嘿兩下,右邊嘿嘿兩下。我還要學習踢皮球,左邊兩下,右邊兩下,踦上我的小三輪,真神氣。我還會開心的笑,生氣時撅起我的小嘴巴。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呀真精彩。出來了,出來了,不會說話,哭哭來報道吧!哇哇哇……

  (五)師:小寶寶生出來了,和爸爸媽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爸爸媽媽可辛苦了。教他(她)坐,摟著他(她)爬,扶著他(她)走,看著他(她)跑,送我們上幼兒園。我們的父母真是辛苦,所以我們要感謝父母。

  結束環節:師幼談話,教師引導幼兒為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時播放音樂《感恩的心》。

  延伸活動:請小朋友牽起媽媽的手,看看媽媽,因為有了你們,媽媽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變成一個勇敢勤勞的媽媽;爸爸從一個瀟灑的帥小夥,變成一個辛勤工作、掙錢養家、照顧媽媽和寶寶的男子漢。爸爸媽媽平時很辛苦,但是,因為有你們,他們感覺很幸福很幸福。請媽媽蹲下來,小朋友,親親你的媽媽,在他們耳邊說一聲:我愛你,媽媽。

  感謝爸爸媽媽們,也感謝所有的爸爸媽媽,祝福你們的小家越來越幸福。

  教學反思

  透過這次親子活動,家長與幼兒透過互動交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透過看課件去探究尋找答案:爸爸媽媽共同給了我們的生命,我們在媽媽的肚子里長成,幼兒在活動中透過觀察體驗,懂得了“我們要珍惜生活,我們來到世界是很神奇的,要學會對父母感恩”。家長的觀念改變了,更加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這節課在我園進行了展示,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如果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請孩子的爸爸也到現場,相信效果會更好。

大班主題我從哪裡來教案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自己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秘的好奇心。

  3、教育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

  活動準備:

  子宮及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影片儀、錄音機、磁帶、碟子,幼兒每人一張作業卡,鉛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想一想觀察圖片,教師提問:“你們想一想,這位阿姨遇到了什麼高興的事?小寶寶在出生以前住在什麼地方?幼兒議論並按自己的意願回答。

  二、觀察影片儀,瞭解寶寶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看一看

  1、在每個媽媽的肚子裡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寶寶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裡。

  2、出示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擺放)。

  3、小寶寶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麼長大呢?組織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還不會吃東西,可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寶寶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寶寶了,這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幼兒議論)“每個媽媽的‘子宮’房子都有一個通向外面的門和走廊,寶寶把媽媽的肚子撐得很疼的時候,就走到醫院,在醫生的幫助下寶寶就沿著走廊出來了。”

  三、看碟子,觀察寶寶在媽媽體內長大的實況過程:——議一議討論:“寶寶出生以後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為寶寶做哪些事情呢?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教師小結。

  四、幼兒做練習,鞏固加深印象:——做一做教師分發作業卡,幼兒標出順序號,以表明寶寶在媽媽體內的生長變化。

  五、聽音樂表演寶寶的生長、出生過程:——跳一跳最後師生共跳《猜拳舞曲》結束。

  教學反思:

  透過這次親子活動,家長與幼兒透過互動交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透過看課件去探究尋找答案:爸爸媽媽共同給了我們的生命,我們在媽媽的肚子里長成,幼兒在活動中透過觀察體驗,懂得了“我們要珍惜生活,我們來到世界是很神奇的,要學會對父母感恩”。家長的觀念改變了,更加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這節課在我園進行了展示,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如果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請孩子的爸爸也到現場,相信效果會更好。

大班主題我從哪裡來教案3

  活動目標:

  1、喜歡故事中活潑有趣的動物形象,初步感受故事的誇張和幽默。

  2、知道西瓜是夏天吃的水果,學會分享,並得到快樂。

  3、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活動準備:

  1、《蛤蟆吃西瓜》掛圖

  2、小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集中幼兒注意力。

  (二)基本部分:

  1、課題匯入:出示一片西瓜地。是誰種的呢?出示蛤蟆。蛤蟆種了一塊西瓜地,西瓜成熟了,一個個又大又圓,你們想知道蛤蟆是怎樣吃西瓜的嗎?(想)現在老師就來講《蛤蟆吃西瓜》的故事。

  2、欣賞故事,並回答問題。

  (1)蛤蟆想不出辦法,心裡著急,小朋友幫他想個吃西瓜的辦法吧。(用刀切、用勺子挖)小朋友的辦法真多真好。

  (2)蛤蟆也請來了他的好朋友幫他想辦法,你們想知道他的好朋友幫他想的什麼辦法嗎?我們來聽一聽。(教師講述故事)問:烏龜幫蛤蟆想了哪些辦法,這些辦法行不行,為什麼?

  (3)蛤蟆動腦筋自己想了一個辦法,我們再來聽一聽。(教師講述故事)

  (4)後來蛤蟆用什麼辦法吃到西瓜的?

  (5)蛤蟆動腦筋想出了好辦法吃到了西瓜汁,那甜甜的西瓜汁蛤蟆有沒有一個人吃?它是怎樣做的呢?

  (6)你們喜不喜歡蛤蟆,為什麼?

  3、音樂遊戲請小朋友跟著老師動起來。

  (三)結束部分:蛤蟆看到小朋友們上課很乖,他要請小朋友去他家做客,請大家吃西瓜,我們現在就出發。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要充分體現以幼兒為主體,引導幼兒多說、多思考,為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提供機會;在讓幼兒多說的同時,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詞彙豐富、句型練習等也是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基礎,應將其恰當地融入到活動方案設計中。《蛤蟆吃西瓜》注重培養幼兒語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它利用了原故事裡慣有的模式,繼續創編故事……利用兩兩討論多給幼兒機會去說,去嘗試。

  在每一次活動中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現、有所提高,從而我們開始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學會了反思,不斷地提升自我、挑戰自我,學習用新的理念來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模式來完善和完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