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維吾爾人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和田的維吾爾人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說教材
《和田的維吾爾》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在和田親身感受到維吾爾族人特有的豪氣與樂觀,以及維吾爾族許多饒有趣味的風俗。從而可以感受到維吾爾族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的豁達樂觀的品質。
二、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六年級的學生要能“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根據教材編排和課文特點,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幾條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能夠讀記並理解課文中出現的“載歌載舞、鋪天蓋地、美不勝收、豁達樂觀”等詞語。
過程方法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文章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生動形象的表達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習,瞭解和田維吾爾族的民俗特點,感受維吾爾族人豁達樂觀的民族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和田維吾爾人勤勞質樸、豁達樂觀的特點以及民族風俗。
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則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學時,我準備採用以下3種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在讀中體會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品質。
情境教學法: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畫面,出示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學生和文章的距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自主、探究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的碰撞,在討論中瞭解維吾爾民族風俗的獨特魅力。
五、課前準備
電視、電腦。目的是透過採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設疑,匯入新課:這幾天,我們透過課文了解了中國各地的民俗風情,讓我們領略到祖國廣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熱鬧的春節、古樸的藏戲、別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們耳目一新。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再去一處非常美麗的地方。大家猜,會是什麼地方?
【教師創設情境,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就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讓學生對維吾爾風情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二)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2、在讀中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最能集中反應和田維吾爾人性格特徵的是哪一句?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
(三)重點研讀,感受民俗
1、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文的結尾:“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2、學生再瀏覽課文,並結合課文中的具體描寫談談課文從哪些方面來表現和田維吾爾族民俗特點的?
【透過再讀課文,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積極地思考、從而獲得結論。】
3、從學生回答的5個方面(豪氣與樂觀、熱愛土地、能歌善舞、愛美的天性、聚餐多樣)教師選擇其中的一方面“豪氣與樂觀的維吾爾族”與學生共同學習,並提出學習要求:
(1)找出能夠體現和田維吾爾人豪氣與樂觀的句子。
(2)這段話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作用是什麼?(學生積極思考,得出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惡劣的天氣,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
4、學生根據第一部分的學習,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每個小組選擇一處感興趣的維吾爾族風俗的段落,進行學習交流。
【關於積極構建“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中提出,教師要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這種學習有利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每一節課的時間裡,學生都是積極存在的。】
5、小組隨機回答,教師相機進行點評,並把文中出現的有關維吾爾族風情的圖片進行展示。
(四)質疑問難,總結全文
1、質疑問難
明代學者陳敏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學習課文後再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回答,有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能培養學生邊讀邊想,不懂就問的習慣。
2、總結全文
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總結課文,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課外延伸,拓展練習
1、請同學們課外查閱有關維吾爾族的資料,加深對這一民族的瞭解。
2、選擇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或語段抄寫下來。
【將作業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拓寬作業渠道,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感受到作業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七、板書設計:
豪氣與樂觀
熱愛土地
和田的維吾爾愛美的天性
能歌善舞
聚餐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