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爬山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爬山教案

爬山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爬山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 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岩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著牆的,枯萎了,觸著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緻。(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字,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課後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慾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字,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 讓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資訊科技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透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後,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牆頭、岩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說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教案 篇2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最後一組課文教學的重點講讀課文,本組教學重點訓練專案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斷”。

  通觀三年級語文教學整體訓練程序,是在理解字詞和句子的基礎上過渡到段的教學,最後達到段的訓練過關,也就是說能讀懂句子,從意思上聯成句群,知道哪幾個句子組成一個完整的意思(即所謂給自然段分層次),能給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寫出小標題,歸納段落大意,再從讀懂一段話的基礎上寫好一段話,為四年級的閱讀和作文打好基礎。

  第七冊共有七組課文、七個讀寫訓練專案,而第七組(最後一組)才要求學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爬山虎的腳》是指導學生讀懂一段話、寫好一個片斷的一篇範文,教好這篇課文不但對“讀懂一段話,寫好片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四年級七、八兩冊語文教學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一、教學思想——強化單元教學重點,狠抓訓練專案過關

  本文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進而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有順序、具體地寫好一段話。

  二、教學設想

  (一)抓“題眼”匯入課文,展示重點。

  提問:

  1. 本課課題哪一個是在重點詞(板書:腳)

  2. 文章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

  提示學生注意每個自然段開頭或結尾的句子,使學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綜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結尾句“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總結性概括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開頭句子“爬山虎的腳……”提示了這二段的所要學的內容。

  (二)精讀重點段,抓訓練專案過關。

  第三自然段提問:

  1. 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

  2. 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

  (出示掛圖,引圖理解)

  板書:形態

  顏色

  ……像……

  3. 為什麼用“六、七”根

  4. “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誰還能用另一句話概括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問:

  1. 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指名上臺前作演示)

  板書:觸著牆變成爬住

  直彎曲

  把……拉一把

  使……緊貼

  2. “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誰能學一學蛟龍爪子的樣子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

  3. 這段話中哪一句話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誰還能用另一句話概括大意,或作小標題。

  第五自然段提問:

  1.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會怎樣

  板書:沒觸著牆萎

  2. “萎”是什麼意思

  “連痕跡也沒有了”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3. 觸著牆的又怎樣

  板書:變相當牢固

  4. 在課文中找出一句話更具體地說明“相當牢固”,把兩句話對比朗讀看有什麼不同(展開討論)。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爬在牆上相當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爬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休想”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誰能換一種說法,使句子意思不變

  5. 這個自然段寫了哪幾層意思用最簡單的話說一說。

  第一層:寫爬山虎的腳沒觸著牆的就萎了。

  第二層:寫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6. 爬山虎的腳和牆有什麼關係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爬得牢固,沒觸著牆就萎。

  小結:三、四、五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三)調動自讀能力,透過朗讀、填空解決課文非重點部分。

  1. 提問:課文除了寫“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 透過多種形式感情朗讀,讓學生獲得美感,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3. 透過改變形式填空,進一步理解課文填空練習。

  爬山虎的葉子好看得很,剛長出來顏色是,長大變成,綠得那麼,看著非常,葉尖一順兒,在牆上鋪得那麼,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一陣風,一牆的葉子就。

  4. 這段話主要內容是說什麼

  爬山虎的葉子好看得很。

  5. 還可以怎麼說

  四、迴歸整體,深入理解全篇課文,進一步體會重點段與全文的關係。

  1. 分段、歸納大意。(略)

  2. 練習、觀察、說話、寫作。(略)

  透過讀、觀察、說、寫,最後達到單元訓練專案(讀、寫)整體過關。

爬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也可製作演示的課件。佈置學生課餘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第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由學生自由彙報) 1、應注意正確書寫的字有:隙、漾、莖、逐、瞧。

  2、指名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將預習中畫出的不理解的詞句提出來討論。著重討論空隙、漾、均勻、重疊、蛟龍、蝸牛、休想等詞語。

  4、預習中還遇到哪些問題?(有些問題同學之間當時能解決就解決,有些可放在學習課文時再解決。)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讀讀課文,想想文章是從哪些方面向我們介紹爬山虎的?(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爬山虎腳的特點等。)

  2、理清文章脈絡。(第一自然段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爬山虎葉子的顏色和樣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寫爬山虎腳的特點。)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共兩句話,第一句講學校裡的爬山虎,第二句講家裡的爬山虎。)

  3、這段中的哪個字最能體現爬山虎的特點?(爬)

  4、齊讀第一自然段。

  五、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一、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螢幕(或黑板)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詳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二、瞭解爬山虎是怎麼向上爬的

  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邊彙報,教師邊板書:觸 巴 拉 貼

  3、在四人學習小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麼爬的,注意理解變與彎與貼的因果關係。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⑴ 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教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⑵ 評議剛才同學的演示。

  ⑶ 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⑷ 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就必須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⑸ 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牆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⑹ 熟讀課文,試著將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牆的腳是怎麼爬的,那麼沒觸著牆的腳會變成什麼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後一個自然段。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著牆和沒觸著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牆:板書:萎了

  觸著牆: 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四、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聽寫詞語

  六、拓展作業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說說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3、實地觀察爬山虎(如有條件),瞭解爬山虎的其他特點。

  4、思考人類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腳攀爬的原理;或我們人類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

爬山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透過合作、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透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讀通課文,感知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

  3、讀懂第一部分,瞭解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及它的葉子。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透過合作、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透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葉子的。

  一、 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一) 謎語匯入,引出課題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3、對課題質疑。

  (二)提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5、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情感。(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並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

  6、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這節課我學會了:均勻、重疊等詞語,明白了均勻、痕跡、牢固、休想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均勻、休想等詞語說一句話。

  3、我會流利讀課文(單獨讀、合作讀、分自然段讀等)

  4、我會自主完成課後思考

  (二)學文悟情展示

  1、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會悟。

  (1)悟文字

  生1:從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歡在牆上生長。

  生2:從"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和順序。這兩句話概括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綠、整齊。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的變化:剛開始是嫩紅的,後來變成嫩綠的。

  生4:我知道"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是靜態描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是動態描寫。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作者是透過細心觀察的,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三) 創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並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寫植物葉子的文章。

  三、激發知識衝突(約5分鐘)

  爬山虎的葉子為什麼一順兒朝下?為什麼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仿照第二自然的寫法寫一種植物的葉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透過合作、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透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匯入,引出課題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3--5自然段。

  2、提出學習目標

  (1) 把課文通順,瞭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講了些什麼?

  (2) 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其中的意思。

  (3) 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 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學會了葉柄、觸角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某個詞語說一句話。(如:葉柄、觸角、痕跡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會做每課一練中的題目。

  (二)學文悟情展示

  1、瞭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這三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腳的特點分三個方面,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後講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巴住牆的不同結果。

  2、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它的含義。

  生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以蝸牛的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咬龍的爪子。(作者準確地用上“觸、變、巴、拉、貼、爬”這六個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細節,爬得那樣科學合理,那樣姿勢優美,那樣柔韌有力。

  生3: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這兩句話是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爬山虎與牆的關係:它的腳要是沒觸著牆就會枯萎,碰著牆便茂盛地生長。)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動作有:變、巴、彎、拉、貼等。(師板書)

  (三) 創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並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發知識衝突(約5分鐘)

  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按照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一則連續觀察日記。

爬山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生字5個,積累有關的片語,用換近義詞的方法理解有關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繼續複習鞏固良好的閱讀習慣。

  4、知道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作用。初步瞭解葉聖陶其人。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弄清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匯入新課。

  1、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一位名家,這就是他寫的文章。齊讀課題《爬山虎的腳》。課前大家預習了課文,知道這是誰寫的?你知道葉聖陶嗎?

  2、這就是葉聖陶。(多媒體演示)

  二、新授。

  1、你們見過爬山虎嗎?在哪裡見過?你注意過它的腳嗎?

  2、看多媒體認識爬山虎的腳。

  3、你能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嗎?交流。

  4、自讀課文找到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段落。

  5、分組讀,找到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

  6、爬山虎的腳長什麼樣子?(多媒體演示)聯絡第三節交流。

  板書: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枝狀細絲嫩紅

  師:作者把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樣子寫清楚了。我們透過找一找、讀一讀有關句子。在觀察的基礎上,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初步的瞭解。

  7、那它是怎麼爬的?葉聖陶先生用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字把爬山虎的攀爬寫

  得活靈活現,尤其是這個“巴”字。

  8、誰能做一做“巴”這個動作嗎?(學生演示)你體會到了什麼?

  9、難怪課文最後描寫到(引讀)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要是……

  怎樣讀好這句話呢?生自由讀。

  出示: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使它緊貼在牆上。

  10、爬山虎的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自己讀讀這句話,注意讀出力度來!

  11、爬山虎的腳真奇妙。那麼它的葉子又是怎樣的呢?(多媒體感受)你覺得這些葉子怎樣?請看第二節。

  12、爬山虎的葉子長得綠綠的、密密的,真美。誰能讀好第二節?找一找你喜歡的句子背一背。

  三、課堂拓展。

  葉聖陶先生還寫了很多好文章。在我們的《十年後的禮物》這本書中有葉聖陶先生的《三棵銀杏樹》,請大家在課餘去閱讀它。

爬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透過對課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個性解讀,瞭解葉老一絲不苟的寫作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透過比較誦讀,感受課文透過爬山虎的描寫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瞭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連結作者的文學之路,品味重點句子和課題的深刻內涵,感受課文表達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4、補充閱讀,初步學習讀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學理念】

  學生的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對話活動中,提供必要的語言依託和補充材料,給學生搭建起自主閱讀的腳手架,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層解讀文字,完成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獲得語言的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誦讀,初讀課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葉聖陶曾在《爬山虎的腳》中描寫過自家院落裡那一牆綠綠的爬山虎(本冊課文第6課),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誦幾句。

  2、揭題,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些什麼。

  3、交流初讀感受,梳理課文中的人與事。

  二、多層解讀,深悟課文

  葉老幫“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談話,使我對葉老的做事與為人有了一些瞭解。

  1、自主讀悟,表層解讀:

  默讀課文,聯絡課文中語句具體說說你的感受。

  出示: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談話,讓我( )。

  (引導學生聯絡文中幾處具體描寫讀懂“認真、平和、質樸”等。)

  2、資料幫助,個性解讀:

  一個初中生,習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並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請你也像作者一樣從這修改中、交談中去感受一番,你從中有什麼感受與收穫。

  出示文後補充的“資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補充閱讀原文中對談話內容的記敘。

  (附:那一下午,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麼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之類。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麼樣。我說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他說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他又讓我背背中國歷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他又說:“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

  3、難點感悟,詩意解讀:

  ⑴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卻如“春風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話語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著這兩個詞語,讓你想起了哪些詩句,哪些景象?

  (交流點撥:“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拂面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看著這樣的修改,僅僅是臉上的感覺嗎?冬天的冰融化後,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變成淙淙的春水。那麼,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讓你想到了什麼?)

  ⑵ 指導有感情朗讀,引讀課文中直接抒發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較閱讀,寫法解讀:

  課文在第二件事的記敘中兩次描寫了院中那一牆爬山虎,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什麼呢?

  ⑴ 找出描寫爬山虎的句子讀一讀。去掉這些描寫是否通順?有何不同?

  ⑵ 聯絡作者兩次看到爬山虎時的心情,想想兩次對爬山虎的描寫有什麼不一樣?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綠裡跳躍著、閃爍著他的那份高興,那份激動,一份沉甸甸的收穫,一種難以表達的憧憬。讓我們用心去體會,去誦讀。

  (師生合作,有感情配樂誦讀。)

  三、悟讀課題,昇華情感

  1、補充閱讀,感受“非凡”:

  葉老的批改,如春風拂面,葉老的話語,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裡充滿無限的憧憬與期待。那15歲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那個夏天以後會發生什麼事?讓我們看看肖復興的文學之路吧。你對這“意義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復興,現任《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80餘部。近著有《音樂筆記》、《日子的回憶》、《紙的生命》、《父親手記》、《總有一處讓你感動》等。曾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多種,《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嚮往奧運》、《荔枝》、《銀色的心願》、《尋找貝多芬》等篇入選大中小學課本。)

  2、深情回憶,誦讀課題:

  ⑴ 課文結尾寫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你現在知道為什麼總是那麼綠著?是僅僅在眼前嗎?

  ⑵ 1988年,著名作家葉聖陶逝世。1992年,時年45歲的肖復興提筆寫下這篇文章,回憶發生於30年前少年時代的故事。同學們,在肖復興心裡,忘不了的是什麼?

  (聯絡全文抒發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師恩難忘這是所有學生的心聲。多年過去了,肖復興沒有忘記葉聖陶先生對他的教誨,沒有忘記葉老曾經寫過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綠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濃縮成一聲深情的感激,濃縮成一份永遠抹不去的回憶──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帶著感情讀課題)。

  四、讀物推薦,課外拓展

  同學們,有許多作家都寫過感激、懷念老師的作品,著名詩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題描寫發生在中學時代的故事,表達了對老師的一片深情。這裡呈現的只是文章的結尾,如果有興趣,就請同學們課外去閱讀這一篇《在那顆星子下》。

  ……

  還是那條林蔭道,老師纖細的手沉甸甸地擱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園那個拐彎處,我不禁回頭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從她的身後川流成為夜空。最後她自己也成為一顆最亮的星星,在我記憶的銀河中,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