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魚》中班教案

《魚》中班教案

《魚》中班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魚》中班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魚》中班教案1

  【活動目的】

  讓幼兒透過幫助“魚寶寶”解決汙染的生活環境,激發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並從小養成愛護環境,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電腦課件1個(汙染的池塘中無力遊動的小魚和一個舒適、整潔的池塘中自由自在遊動的小魚)。

  2.佈置“髒池塘”的場景(大盆中放入一些汙染物品)。

  3.池塘汙水背景若干幅。

  4.易拉罐、奶瓶、綠色水管、幹樹枝、皺紙等、剪刀、漿糊。

  【活動過程】

  一、觀看課件中的情景表演,讓幼兒說說“魚寶寶”哭的原因。

  1.師操作課件(螢幕上游出幾隻小魚,邊哭邊游出來)。老師連忙問:“魚寶寶,你們為什麼哭?”魚寶寶不回答,游到礁石和海草裡面去,繼續抽泣著。

  2.師啟發幼兒思考:魚寶寶為什麼哭呢?。教案來.自:大;考吧幼.師網,為什麼不理我呀?

  3.師生一起小結使魚寶寶哭的原因:池塘裡的水又髒又臭,魚寶寶快死了。

  二、讓幼兒幫助“魚寶寶”尋找原因,並討論怎樣把家變乾淨、整潔。

  1.讓幼兒觀看“池塘邊”的環境(大螢幕),師生一起小結出“工廠水流入池塘”、“工廠排放廢氣”、“垃圾倒入池塘”、“工地車往池塘倒沙土”等使池塘變髒變臭的原因。

  2.引導幼兒討論:怎樣才能讓“魚寶寶”的家變乾淨。

  三、分組操作活動,提供多種材料,啟發幼兒為“魚寶寶”佈置一個乾淨、舒適的家。

  A組:找出池塘背景圖中的有關汙染環境的圖片把它們撕去,讓幼兒園在白色版面上自由想象,畫上清水、魚、岸上的花、草等美好景象。

  B組:在“池塘”岸上種植柳樹、草和鮮花等事物(用水管、幹樹枝、彩紙等製作)。

  C組:撈垃圾,在佈置成“池塘”情境的臉盆中撈垃圾,並想辦法讓水變清。

  D組:讓幼兒自由找夥伴談解決的方法,師幫助幼兒用形象的圖形記錄。

  四、和魚寶寶玩遊戲

  1.師操作課件,讓“魚寶寶”從礁石和水草中游出來,並笑嘻嘻地道謝。

  2.音樂起,幼兒同魚寶寶們高高興興地做遊戲。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魚》中班教案2

  一、設計意圖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為核心的一種創造教育活動,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潛力,同時又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資訊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

  《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並要以幼兒為本。我在設計中班美術活動《魚,變變變》時,整個思路就是以這兩點為依據。魚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對於魚的外型特徵幼兒已相當的瞭解和熟悉,我能從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繪畫發展水平出發,以幼兒發展為本,充分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調動幼兒的繪畫熱情和興趣,變“被動”為“主動”,透過創設“小魚不見了”的問題情境勾起幼兒強烈的好奇,激發幼兒探索及創作的慾望。並運用多種繪畫材料、工具及載體,透過用蠟筆和水粉間的常用又獨特的組合方式進行美術創作,引導幼兒自主創造,表達自己的意圖及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讓幼兒盡情地表現,畫出自己喜歡的、富有創造性、個性的魚,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在教學方法上利用直觀教學和幼兒操作法相結合。

  活動目標:

  1、嘗試用蠟筆和水粉筆組合進行美術創作,體驗“變魚”過程帶來的快樂。

  2、養成良好的作畫常規。

  活動準備:

  1、水桶、毛巾、水粉筆、一次性桌布、蠟筆、手套等

  2、畫有海底水草的背景圖一張、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律動進場

  指導語:今天讓我們坐上潛水艇去海底探險吧!來,準備好了嗎?出發吧!(幼兒跟著老師聽音樂做相應的動作進場,坐成半圓形)

  2、來到範畫前,引導幼兒猜測

  師:海底到了,咦,海底的魚都去哪兒了?

  3、出示水粉筆

  這是一隻魔術筆,它一定知道魚躲在哪裡?

  魔術筆粘上顏料塗在紙上,魚就出來了。

  二、基本部分

  1、請個別幼兒嘗試作魚

  師:真神奇,我們也來試試好嗎?(請個別幼兒上來塗顏料)

  2、小結,作畫練習的過程。

  3、全體幼兒操作

  師:好玩嗎?你們想不想要變這樣的魔術啊?

  4、提出操作要求

  (1)在變魚前先要用淡色的蠟筆畫出自己喜歡的魚和水草,魚要畫得多些,畫的重些。

  (2)畫好魚和水草後,再用水粉筆塗上顏料就可以了。

  (3)在塗色時水粉筆的水分不要太多,不然顏料會流出來。

  (4)保持桌面和衣服等的乾淨,手髒了要及時擦乾淨。

  5、幼兒分散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結束部分

  1、評析

  師:請動作快的小朋友坐上潛水艇去觀察水裡的魚,老師指出有特色的魚和幼兒一起分享,這魚漂亮嗎?為什麼?

  2、開潛水艇離開教室

  師:小朋友變出了這麼多的魚,我們把自己的作品帶到教室裡,讓其他小朋友一起看看吧!

  課後反思:

  這是一堂比較成功的美術活動,本次教學活動讓我最感欣慰的應該是:這是真正屬於幼兒自己的繪畫活動,真正體現幼兒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整堂課環節思路清晰流暢,形式新穎,真正體現幼兒為主體這一教學宗旨,下面我為談談本次教學活動的優缺點:

  一、優點

  1、改變老師教,幼兒學的傳統模式,充分體現幼兒為主體,讓幼兒自主創造,教師不包辦、不代替,尊重幼兒的想象和創作,如:在教師教學活動中我都非常注重幼兒的獨立創作及對他們的作品讚揚。

  2、能大限度的激發幼兒的創造興趣,很好的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動的興趣性強,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在開始部分,我採用了蠟筆和水粉的奇妙組合,激發了幼兒的創造熱情,從幼兒專注的神情中我看到幼兒特別感興趣,覺得很好奇,而“興趣”是第一位“老師”,是活動的“催化劑”尤為重要,沒有興趣的活動不能使其目的落實到位,充其量也不過是“教學載體”,而非幼兒內心真正的需求,沒有內驅力。

  3、目標落實比較好,在各環節的設計上較注重其相接的緊湊性,環環相扣,注重時間上的分配。

  二、缺點

  雖然本次教學活動具有許多“閃光點”,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如我在幼兒操作部分,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因而看到幼兒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便非常的無措,而忽視了對幼兒作品相學的破壞,對作品的內容提升不夠。

  2、對個別幼兒的指導不夠。指導語言不精煉,評析沒抓住幼兒的亮點,應該在幼兒高度興趣驅動的活動中融入恰當的技巧指導。

  3、在教具準備時稍有疏忽,水粉刷子太小了,使得整個畫面缺乏了整體性。

《魚》中班教案3

  設計意圖:

  我常在活動中說到“魚是我們的好朋友”,可由於幼兒生活經驗較少,不能很好的理解一句話,也不能將這一句話和我們的生活聯絡在起來。所以我們設計這一活動,著重講解魚可做成什麼食物,透過這一活動使幼兒瞭解魚對人們的作用,教育幼兒不挑食,要保持水的清潔,保護魚類。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知道魚可做成各種可口的事物,對人們有很多好處。

  2、教育幼兒要吃魚,不挑食。

  3、使幼兒懂得,“魚是人們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魚製作成的各種食物,魚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出示魚的圖片,引導幼兒討論複習魚的構造。

  2、“小朋友,為什麼老師說魚是我們的好朋友啊?”引導幼兒說出魚的各種用途。

  3、“小朋友們說的很好,老師請你們吃東西。”

  逐一出示由魚做成的食品,請幼兒一邊說出各種食物的名稱,(幼兒說不出的教師補充)

  4、引導幼兒觀察這些食物都是用什麼做成的。教師簡單講解各種魚製品的製作方法,使幼兒知道每種食物都來之不易,不應該浪費。

  5、討論:我們為什麼要吃魚?(使幼兒懂得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人們身體所必須的。)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總的來說幼兒的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實物小魚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幼兒們主動觀察小魚,積極活躍的發言討論,很好的發揮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魚》中班教案4

  設計意圖: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為核心的一種創造教育活動,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潛力,同時又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資訊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並要以幼兒為本。我在設計中班美術活動《發光的魚》時,整個思路就是以這兩點為依據。

  活動目標:

  1、能夠運用各種線條有序的組合表現魚身的花紋變化,感受線條畫帶來的美感。

  2、引導幼兒學習用油畫棒簡單的進行套色運用。

  3、培養幼兒仔細、有耐心的良好作畫習慣。

  活動準備:

  供欣賞的示範作品、勾線筆、油畫棒、紙。

  活動過程:

  一、觀察瞭解線條畫的特點。

  1、看看線條的排列,引起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你們可要仔細看哦,這些圖有些什麼小秘密教師出示一個不規則圖案,"小朋友,你們看看,這個圖案是由許多什麼小圖案組成的呀?"

  請幼兒上來邊回答邊畫出來。教師再分別出示幾個,到後來可以讓幼兒說說,如果是你,你還會用什麼花紋來裝飾呀?並讓幼兒上來畫。

  原來這些簡單的小圖案,也能變成一幅看上去很複雜又很美的圖案。

  2、強調套色的運用。

  問:這條魚漂亮嗎?為什麼?外面我們用蠟筆給魚兒進行了塗色,使的魚兒象在發光一樣,整條魚都變亮了,對嗎?

  二、幼兒作畫,講解要求。

  1、先勾主體,裝飾時線條排列清晰。

  教師指導,幫助個別幼兒合理運用線條,中途若發現問題可請幼兒互相觀察發現,同時鑑借別人的好的方法。

  2、幼兒認真、耐心、仔細地作畫。

  3、 教師講解套色運用,不斷提醒幼兒作畫完畢運用套色裝飾魚的邊。

  三、展示幼兒作品

  1、看一看、說一說作品美在什麼地方。

  2、有序地整理用具。

  活動反思:

  透過活動激發幼兒畫魚的興趣,能大膽地表現“發光的魚”。能用幾何圖和線條畫出簡單的魚,並用色彩進行裝飾,活動很成功。

《魚》中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感知魚的外形特徵,欣賞魚身上的獨特花紋和絢麗色彩。

  2.嘗試用各種形狀、線條和色彩來裝飾魚。

  3.合作佈置海底世界,感受成功的喜悅。

  4.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5.作畫時細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畫面的乾淨,體驗不同形式美術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事先佈置好的海底世界場景。

  2.範畫:魚。

  3.各種魚的PPT。

  4.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1.和著音樂《小魚小魚水中游》進入活動場地。

  T:瞧,我們來到了哪裡?(海底世界)

  T:你發現了什麼?(很多魚)

  T:這些魚是什麼樣子的?

  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具體引導他們觀察魚的形狀、花紋和色彩。

  用手指來圈畫魚的外形:圓形、橢圓形、半圓形、三角形等,讓幼兒初步感知魚的基本形狀。

  2.觀察PPT

  T:除了這些魚,你還見過哪些魚?

  觀看PPT,邊看邊說,教師講和幼兒說相結合。

  重點示範魚身上的花紋

  T:你看到魚身上的花紋是什麼樣的?(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現場示範)比如:圓點、條紋等

  可請1——2個幼兒上來嘗試畫不一樣的花紋

  教師小結:這些魚有著獨特的外形,漂亮的花紋和絢麗的色彩。每一條魚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想來畫一條跟別人都不一樣的魚嗎?

  3.幼兒作畫(播放海底世界影片)

  簡單介紹砂紙

  T:你們在這種紙上畫過嗎?

  請個別幼兒感知紙的特性,知道這是砂紙,上面粗粗的是沙子,在這樣的紙上畫畫時要用大大的力氣哦。

  T:我要請小朋友畫一條大大的魚,那麼它的身體應該多大?請一個小朋友用手指在紙上比劃,鼓勵幼兒儘量把魚的身體畫大。

  幼兒開始作畫,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4.送魚兒回海底世界

  先畫好的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把魚貼在海底世界。

  共同欣賞海底世界,教師帶領幼兒邊看邊評價作品。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取材於生活,活動中幼兒很感興趣。在活動中,面對我的提問,幼兒都積極的回答,說出自己看到過的魚的形狀、顏色、花紋,在示範畫魚的輪廓時,他們個個都很興奮,也很躍躍欲試。在幼兒繪畫塗色時,他們能夠領會到塗色的要領,只是我自己感覺可能是受幼兒興趣的牽引,在欣賞魚的過程中時間稍微長了些,應該把重點放在畫各種幾何形的魚這一方面。

《魚》中班教案6

  活動目標:

  1.瞭解神仙魚的外形特徵,並學習在泥板上刻上神仙魚的外形。

  2.嘗試用貼、畫的方法表現神仙魚身上的各種花紋。

  3.增進參與環境佈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準備:

  1.魚頭飾若干。

  2.錄音機,《水族館》音樂磁帶。

  3.陶泥人手一份,操作工具若干。

  活動過程:

  1.音樂遊戲導人,幼兒戴上魚頭飾進行遊戲。

  (1)教師:早晨海龍王打來電話,請我們這些小魚到海底玩一玩。讓我們出發吧!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因此在活動中設計與主題相關的遊戲情景有時是相當必要的。在本活動環節,我們以去海底遊玩為遊戲情景讓幼兒感到欣喜,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了,對於接下來的配對遊戲有相當好的鋪墊作用。

  (2)教師:看,這裡有許多照片。哪張是你的呢?(請幼兒找到和自己頭飾一樣的圖片,並站在它的前面)

  (3)教師:這是什麼?神仙魚是什麼樣的?身上有什麼樣的花紋?(幼兒仔細觀察並講述其特徵)

  (4)教師小結:神仙魚就像是兩個一大一小的三角形組成的,身上的花紋五彩斑斕,很漂亮!今天我們就用陶泥來製作神仙魚吧!

  2.引導幼兒學習在泥板上用刻畫和貼畫的方法制作神仙魚。

  (1)教師:我們怎樣來製作神仙伍呢?(幼兒講述自己的製作經驗)

  在這個環節中可以充分遷移幼兒的已有製作經驗,總結出各種不同的製作方法,使幼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提高。

  (2)教師小結:我們先拍好泥板,然後在泥板上刻畫出一大一小的兩個三角形,把兩個三角連線起來,最後用多餘的泥巴製作成泥條或泥片來裝飾魚身上的花紋。看誰的神仙魚最特別、最神奇!

  3.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鼓勵幼兒大膽製作,適當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製作。

  要點提示:

  (1)貼魚身上花紋的時候,注意牢固、美觀。

  (2)提醒幼兒製作和別人不一樣的神仙魚,力求造型多樣化。

  4.評價活動。

  (1)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

  (2)教師對構思新穎的作品予以肯定。

  活動反思:

  區角活動製作一個平面的海底世界,鼓勵幼兒在陶藝區角繼續製作神仙魚,然後把自己製作的魚自由擺放到海底世界的背景畫面中,這樣魚遊動時的方向性就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幼兒透過觀察,能意識到在關於“海底世界”的美術活動中如何更好地處理畫面效果。

《魚》中班教案7

  一、設計背景:

  如何讓連城的美食作為家珍,讓幼兒成為"美食文化"的宣傳使者,我結合園本課題《連城農村飲食風俗的研究》,在 "開心美食節"的主題活動中我嘗試選擇了《新泉溪魚》這一手工活動,旨在透過這一活動把這道特色菜介紹給孩子,讓幼兒自主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從中瞭解連城的特色美食。

  二、活動目的:

  1、知識目標:引導幼兒塗塗、剪剪、撕撕、貼貼,製作一盤好吃的魚。

  2、技能目標:大膽選色,會用剪刀剪魚。

  3、情感目標:體驗活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三、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組織幼兒參觀"連城風味美食一條街"活動,讓幼兒知道新泉溪魚是連城的一道特色美食名菜。

  2、準備各色彩紙製成"小辣椒、生薑、鹽、蔥"等配料。

  3、畫好的魚,漿糊,油畫棒,剪刀,一次性盤子,抹布,白色泡沫

  四、重、難點:怎樣把一盤魚設計得即好吃又好看。

  五、活動過程:

  (一)、出示"小魚" 談話匯入

  1、這是什麼?(溪魚)

  2、你們吃過哪些魚?

  (幼:草魚、鯽魚、鯉魚、溪魚……)

  3、師:我們連城有一道特色菜"新泉溪魚燜豆腐"你們吃過嗎?請吃過這道菜的小朋友說說這道菜的材料有哪些?

  (幼:有豆腐、有溪魚、有姜、蔥……)

  4、師:今天老師想當一名大廚師,請小朋友來做老師的徒弟,當一名小廚師做一道魚的特色菜招待來連城旅遊觀光的客人吧。

  (評析:本環節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說說吃過的魚,繼而引出介紹家鄉特色"新泉溪魚"幼兒非常感興趣, "當廚師"更是立刻就引起幼兒想參與活動的激情。)

  (二)、講解示範製作過程:

  1、選魚(給"小魚"塗色) 。

  師:剛才小朋友講了非常多種魚,現在我們就一起到市場去挑一挑自己喜歡吃的魚。我今天想吃一條藍藍的魚,那我就挑藍魚,塗上藍色。(師邊說邊塗,要求順著一個方向塗)如果你想吃其它顏色的魚,也可以塗上各種不同漂亮的顏色。瞧,我想吃的魚已經有了。

  2、殺魚(示範剪魚)。

  現在我們把魚買回來後,就要把它殺掉,殺的時候要小心,不要讓刀割到你的小手,同時一定要沿著黑線把它剪乾淨,這樣的魚煮起來才會好吃。(師邊講解邊示範; 剪刀要立起來剪)。殺完魚後,要把刀放回原處,要把垃圾放到籃子裡。

  3、"燒魚" (示範撕、帖、拼盤的過程)。

  師:現在廚師要開始煮魚了,先拿來一個鍋(一次性盤子),在上面放油(漿糊),再把魚放在鍋裡,然後在鍋裡放幾片生薑(黃色的蠟光紙),也沾上油,這樣魚就不會有惺味。喜歡吃辣的小朋友還可以放上2個小辣椒(紅色的蠟光紙),接著在小魚的旁邊撕上蔥花(綠色的蠟光紙),蔥花要放整齊一點,漂亮一點,這樣做出來的魚,即好看又好吃。最後,我們撒點鹽,但是鹽要撒的少一點,太多了,魚就太鹹了,不好吃。瞧,一盤又漂亮又好吃的魚就做好了,你們聞一聞香不香?;本文你們想不想也和我一起來做一盤好吃的魚?

  4、如果請你當客家名廚做一道"新泉溪魚悶豆腐"招待客人你想怎麼做?

  幼:我用白色泡沫塊當豆腐。

  幼:我會選好多的小溪魚。

  幼:我選用彩色紙撕成紅、綠辣椒絲。

  (評析:本環節透過操作與語言的緊密結合來突出重點,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生疏為熟悉的辦法來突破難點。用簡潔的、遊戲化的語言進行演示與講解,使動手操作的每一個步驟和要求形象化、具體化,易為幼兒所理解與掌握。活動問題的設計更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5、幼兒操作練習:每人設計一盤即好吃又好看的魚

  (1)提出操作要求:

  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魚"和一個盤子,用過"油"的手指頭要用抹布擦一下。籃子裡的"調料"可以自由選用,用完後把多餘的"調料"放在籃子裡。裝在盤子裡的"魚"顏色搭配要漂亮好看。

  (2)教師巡迴指導:(播放背景音樂)對於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讓他多選幾條魚進行加工塗色,在燒魚過程中,要求幼兒鍋底調料顏色的搭配要漂亮。對於能力較弱的幼兒師可在旁指導,只要求選一條魚就行,鍋底的配料需散開不要放在一堆就行。

  (評析:本環節根據幼兒的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極大的調動了幼兒積極參加活動的'願望與興趣。幼兒在"塗塗""剪剪""撕撕""貼貼"的過程中,學習塗色、剪紙的技能,充分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6、講評和分享:

  ①師:請小朋友把燒好的魚放到餐桌上,比一比,看一看誰燒的魚美觀好看。(點評幾幅幼兒的作品)。

  ②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流分享作品(三)活動延伸:

  讓幼兒把燒好的魚送給客人品嚐。

  教研組評析:

  謝老師教材的選擇貼近本土實際以及幼兒的生活經驗,關注到幼兒的最佳興趣點。根據中班幼兒學習的特點和本活動目標要求,設計以"廚師收徒弟,小廚師學煮魚"為中心主題,以教師的示範幼兒練習為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幼兒自己"煮魚"招待客人不僅有趣,而且新奇。活動設計突顯以下幾個亮點:

  1、目標定位準確。充分體現了《綱要》藝術領域"在支援、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的教育思想。

  2、活動準備既關注幼兒已有經驗的積累與參與,也注重教具的形象性與作畫工具的合理性。

  3、從教學策略方面來看:

  教師透過遊戲化的口吻,準確的講解示範,使幼兒自然地掌握"殺魚"的步驟,明確"殺魚"的要求。同時,又讓幼兒體驗到"選魚"帶來的色彩美與"殺魚"成功的快樂,更激起幼兒自己煮魚的強烈願望。讓幼兒當廚師設計一盤即好吃又好看的魚招待客人更激發了幼兒主動學習,大膽嘗試的願望。最後一個環節以請客人品嚐的形式進行,既合乎主題情節,又使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整個活動遊戲性、趣味性極強,使幼兒在輕鬆、愉快、自由的情境中,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發展。

《魚》中班教案8

  一、設計意圖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為核心的一種創造教育活動,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潛力,同時又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資訊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

  魚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對於魚的外型特徵幼兒已相當的瞭解和熟悉,我從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繪畫發展水平出發,以幼兒發展為本,充分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調動幼兒的繪畫熱情和興趣,變"被動"為"主動",透過創設"小魚不見了"的問題情境勾起幼兒強烈的好奇,激發幼兒探索及創作的慾望。並運用多種繪畫材料、工具及載體,透過用蠟筆和水粉間的常用又獨特的組合方式進行美術創作,引導幼兒自主創造,表達自己的意圖及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讓幼兒盡情地表現,畫出自己喜歡的、富有創造性、個性的魚,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在教學方法上利用直觀教學和幼兒操作法相結合。

  二、活動目標:

  1、嘗試用蠟筆和水粉筆組合進行美術創作,體驗"變魚"過程帶來的快樂。

  2、養成良好的作畫常規。

  三、活動準備:

  1、水粉顏料、毛巾、水粉筆、桌布、蠟筆、繪畫紙、等

  2、畫有海底水草的背景圖一張 。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幼兒進場

  指導語:今天讓我們坐上潛水艇去海底探險吧!來,準備好了嗎?出發吧!(幼兒跟著老師進場。)

  2、來到範畫前,引導幼兒猜測海底的魚都去哪兒了?

  3、出示水粉筆

  魔術筆粘上顏料塗在紙上,魚就出來了。

  (二)基本部分

  1、請個別幼兒嘗試變魚。

  2、小結,作畫練習的過程。

  3、全體幼兒操作

  4、提出操作要求

  (1)在變魚前先要用淡色的蠟筆畫出自己喜歡的魚和水草,魚要畫得多些,畫的重些。

  (2)畫好魚和水草後,再用水粉筆塗上顏料就可以了。

  (3)在塗色時水粉筆的水分不要太多,不然顏料會流出來。

  (4)保持桌面和衣服等的乾淨,手髒了要及時擦乾淨。

  5、幼兒分散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結束部分

  1、評析

  師:請動作快的小朋友坐上潛水艇去觀察水裡的魚,老師指出有特色的魚和幼兒一起分享。

  2、開潛水艇離開教室

  師:小朋友變出了這麼多的魚,我們把自己的作品帶到教室裡,大家一起來欣賞好嗎?

  活動反思:

  魚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對於魚的外型特徵幼兒已相當的瞭解和熟悉,所以要從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繪畫發展水平出發,以幼兒發展為本,充分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設計,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調動幼兒的繪畫熱情和興趣,變“被動”為“主動”,透過創設“小魚不見了”的問題情境勾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及創作的慾望。並運用多種繪畫材料、工具,透過用蠟筆和水粉間的常用又獨特的組合方式進行美術創作,引導幼兒自主創造,表達自己的意圖及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讓幼兒盡情地表現,畫出自己喜歡的、富有創造性、個性的魚,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

《魚》中班教案9

  設計意圖:

  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物件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我國傳統繪畫的方式之一。線描畫的繪畫工具比較簡單,可以用勾線筆、鉛筆、油畫棒、鋼筆等,利用點、線、面來進行繪畫,既可以對物象進行細緻入微地刻畫,也可以對物象進行簡單地藝術處理;既可以進行造型訓練,亦可作為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幼兒在欣賞、發現、感受線條美的同時,大膽進行創作,不僅能將幼兒零碎的經驗加以提煉,而且與《綱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時在中班開展線描畫,能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想象——發現——表現——創造”系列活動,有意識地鍛鍊和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展。由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

  活動內容:

  《線描畫:各種形狀的魚》

  活動目標:

  1、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疏密排列來裝飾魚。

  2、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象大膽創作,發展幼兒初步的創新能力。

  3、向幼兒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教育。

  4、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範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5、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疏密排列來裝飾魚。

  活動難點:

  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創作。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flash《魚的游泳》、各種形狀的魚的圖片。

  2、畫好的線描畫作品。

  3、老師自制半成品“海底世界”掛圖。

  4、彩色筆、橡皮泥、各色毛線、小剪刀、膠水。

  活動過程:

  一、遊戲匯入請一兩個幼兒上臺,在黑板上任意畫幾個簡單的幾何圖形,教師只要畫幾筆,就能使“它”變成“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線描畫《各種形狀的魚》。(出示課題:線描畫:各種形狀的魚)

  二、講授新課

  (一)鋪墊小朋友,魚的種類繁多,形狀各種各樣,但它們都有共同的特徵,這個特徵是什麼?(魚頭、魚身、魚尾、魚腮,還有魚鰭)。你們所見過的有哪些魚?(鯉魚、金魚、草魚、帶魚等)

  (二)欣賞剛才小朋友們說的都是淡水裡的魚,它們的形狀相近。但有的魚生活在大海里,形狀多變化。在美麗的大海里,生活著許多快樂的魚寶寶,他們和魚媽媽自由自在地在海洋裡嬉戲玩耍,一會兒在珊瑚裡捉迷藏,一會兒在比賽遊戲,一會兒又湊在一起說著悄悄話,可幸福了。你們想看嗎?請小朋友們在欣賞時注意觀察魚的形狀。(觀看flash《魚的游泳》,初步感知欣賞各種各樣的魚。)

  (三)啟發想象請幼兒講講自己最喜歡哪條魚,它是什麼形狀的?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身上的花紋是什麼樣的?特別是對形狀怪異的魚,啟發幼兒儘可能講詳細一點。

  三、示範

  1、教師在黑板上邊示範邊講解,要求用筆果斷。

  2、欣賞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出示多媒體課件。)

  四、藝術實踐

  1、今天,我們就用幾種方式描出各種形狀的魚。(分組進行:第一、二組用毛線粘貼出魚的形狀;第三、四組用橡皮泥粘貼出魚的形狀;第五、六組用彩色筆畫出魚的形狀,並塗上漂亮的顏色。各組完成作品後,沿魚的外形剪下來。)

  2、幼兒作業,教師巡迴指導。

  3、教師出示自己繪製的半成品——“海底世界”,看看哪位幼兒的魚最快,最先登上“海底世界”。

  4、各兩組進行評比,然後將剪下來的“魚”貼上在半成品“海底世界”上。

  五、課堂小結

  今天,小朋友幫助魚媽媽找回了魚寶寶,並且魚寶寶身上的花紋都非常漂亮,魚媽媽謝謝你們了。海底媽媽決定頒一個獎給大家,這個獎叫“愛心天使”獎。現在我來當魚媽媽,小朋友來當魚寶寶,我們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遊戲吧!

  六、活動結束

  幼兒隨音樂《魚兒魚兒水中游》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孩子在觀看各種各樣圖片的小魚時都驚歎“:哇!好漂亮啊!”一下子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氛圍一下子就上來了。在第二環節個別幼兒上來撕自己的魚,導致後面幼兒都照著上來幼兒的方法撕出很多同樣的魚。

《魚》中班教案10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圓形紙折各種各樣的魚身、魚尾及水草等,進一步培養幼兒看圖摺紙的技能,鞏固折、壓、拼貼的技能。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及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幼兒對美的感受力與表現力。

  活動準備:

  1、有關魚的碟片。

  2、顏色各異大小不一的圓形蠟光紙若干,藍色背景圖5張。

  3、小魚、水草圖示2幅,示範圖1張。

  活動過程:

  一、看碟片,引起幼兒興趣。

  1、小朋友,你們知道誰生活在水裡嗎?

  2、好,我們一起去看看吧!(看碟片提醒幼兒仔細觀察魚的顏色、形狀及水草)

  3、你看到了什麼?它是什麼顏色的?它長得什麼樣?

  二、引導幼兒欣賞觀察示範圖。

  1、老師做了一幅圖,你們看美不美?美在什麼地方?

  2、你們知道這幅圖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三、引導幼兒看圖摺紙。

  1、你最喜歡哪條魚,它是怎麼折出來的?請你把這條魚的圖示找出來。

  2、老師示範第一種折法

  3、小魚喜歡在水裡游來游去,它們還喜歡在水裡捉迷藏呢!那水草怎麼折呢?

  4、水草摺好後是一段一段貼上的

  四、提出合作要求。

  1、有的小朋友折要折很長時間,那怎麼辦呢?

  2、小朋友先折魚,最後大家一起合作折水草

  五、幼兒作業。

  老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創造性地折出不同的魚、水草。

  六、講評。

  1、幼兒相互作品。

  2、老師表揚合作好的小組。

《魚》中班教案11

  活動目標:

  1、體驗同伴之間團結友愛,在一起快快樂樂的情感。

  2、學習用較完整、連貫的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3、理解兒歌的內容,嘗試續編“四/五……條魚,水裡遊,XXXX”。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5、藉助圖文並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創編過詩歌,懂得基本的創編規則;有類似的情感體驗。教具準備:《三條魚》的課件,小魚的胸飾若干。

  活動過程:

  1、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學小魚遊入活動室,體驗與朋友玩的樂趣。

  提問:剛剛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心情怎麼樣?

  2、教師操作教具,幫助幼兒熟悉理解詩歌。

  (1)教師以一條小魚的口吻和語氣,表現兒歌中小魚的孤單情緒,感受小魚的心情。

  (2)教師出示第二條魚,用動作表現兒歌中小魚擺尾巴、點點頭的動,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

  (3)教師出示第三條魚,表現兒歌中小魚“快快活活、笑開口”,引導幼兒用兒歌的句子進行表述。

  3、教師演示課件,讓幼兒完整欣賞兒歌。

  4、教師與幼兒一起朗誦兒歌。

  5、教師帶領全體幼兒有表情的朗誦兒歌,教師注意指導幼兒用不同的語調錶達不同的感情。

  6、教師引導幼兒嘗試仿編詩歌“四 /五……條魚,水裡遊,XXXX”。

  教師逐一出示小魚,請幼兒說出小魚的數量,並學用兒歌的句子“一 /二……條魚,水裡遊,XXXX”,進行仿編詩歌。

  附兒歌:

  三條魚

  一條魚,水裡遊,

  孤孤單單在發愁。

  兩條魚,水裡遊,

  擺擺尾巴點點頭。

  三條魚,水裡遊,

  快快活活笑開口。

  許多魚,水裡遊,

  大家都是好朋友。

  教學反思:

  孩子們非常地感興趣,透過本次活動,我們也知道了只要幼兒感興趣地東西,他們就會給你意想不到地驚喜,所以,在以後的活動中,我們應該從幼兒地興趣出發,來提高活動地質量,因為興趣是幼兒最好地老師。

《魚》中班教案12

  活動目標:

  1、能選擇與小魚相吻合的色彩,均勻地塗色。

  2、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表達對色彩喜好的傾向。

  3、體驗色彩構成的畫面感覺。

  4、作畫時細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畫面的乾淨,體驗不同形式美術活動的樂趣。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重難點:

  能大膽地給小魚塗上相應的顏色。

  學習在輪廓朝一個方向均勻塗的技能。

  活動準備:

  1.每人一份水彩筆及小魚簡筆畫的畫紙 。

  2.小魚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景表演:小魚媽媽來客匯入活動 。

  1.提問:今天我們教室來誰了?這些小魚都穿著什麼顏色的衣服?

  2.透過《小魚捉迷藏》遊戲,鞏固對小魚顏色的認知

  二、幼兒獨立塗色,教師巡迴指導,並提出要求

  顏色要塗在輪廓內,並且順著同一方向塗色。

  活動反思:

  小朋友在活動前欣賞過故事《美人魚》,因此對該活動比較感興趣,都能積極、專注地投入塗色活動中。有個別孩子在握筆和塗色方面技能掌握得不太好,且不能大膽表現自己,我也未能及時關注到個別幼兒的表現,不足之處我會改正的。

《魚》中班教案13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引起幼兒對畫魚的興趣,能大膽地繪畫出簡單的魚的特徵。

  2.繼續學用“短線排列”的方法塗色,並使幼兒在選擇、調換顏色的過程中感受到色彩美。

  3.提高手部肌肉動作的靈活性,要求幼兒將畫具和廢紙放在指定處。

  活動準備:

  1.課件、電腦、影片展示儀、電視機

  2.教具:欣賞魚若干條,範作兩張(一張塗得濃,一張塗得淡)

  3.畫具:圖畫紙若干,每張紙上畫一個煎盤,用縫紉機在“煎盤”四周扎一圈細密的小孔,勾線筆,油畫棒,幼兒每人一份。

  4.錄音機,“辦家家”歌曲的磁帶。5.玩具小貓。

  活動過程:

  一、設定情境,引起幼兒作畫的興趣

  1.出示玩具小貓,告訴幼兒:今天是小貓的生日,朋友們送給它很多魚。

  2.出示範例,引導幼兒觀察欣賞這些魚的造型(是用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和線條組合而成的)。

  :魚的種類很多,有大、有小,有的扁圓,有的細長,身上有美麗的花紋。

  3.繼續講述:小貓想,如果能把這些魚燒成各種各樣的味道,變成美味好吃的魚,請朋友們一起來吃該有多好啊。可小貓不會燒魚,怎麼辦呢?(啟發幼兒動手幫小貓“燒魚”)

  4.提問:你吃過怎麼燒的魚?

  讓幼兒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講述:白燒魚、糖醋魚等。

  5.放課件圖片:老師從上收集了幾種美味好吃的魚,請大家來欣賞一下。

  (有紅燒魚、清蒸魚、糖醋魚、蔥油魚、咖哩魚、水煮魚等)

  魚的做法很多,魚的營養很好,人人都要經常吃。

  二、引導幼兒學“做”魚

  1.老師先來幫小貓做一條魚。教師介紹煎盤,準備“燒魚”。

  2.教師以燒魚的形式為幼兒作示範,邊講解:

  先把魚放入煎盤裡(在煎盤裡畫上一條魚),然後在魚的周圍澆一層油(在盤邊用短線排列的方法塗黃顏色)

  3.與幼兒討論可放些什麼佐料。老師邊在魚的邊上或身上添畫上—些佐料,如綠色的蔥段、桔黃色的姜、咖啡色的醋、紅色的辣椒、咖啡色的醬油等。先在輪廊線圈內塗一圈,再在裡面運用短線排列的方法來回塗,塗滿、塗濃,讓幼兒體會到魚變得“入味”了。

  4.出示二張範例(一張塗得濃,一張塗得淡)供幼兒觀察討論:哪個煎盤裡的魚味美?為什麼?(顏色鮮豔的味美香味濃;顏色暗淡的魚肉香味淡。)

  教師在暗淡的一張範例上示範塗濃的方法。

  5.最後小心地撕去煎盤周圍的紙邊,一盤美味好吃的魚就做好了。

  三、幼兒動手腦練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1.交代要求:

  a.幼兒把魚畫大些,大膽勇敢地畫,魚畫好後塗上好看的顏色。

  b.啟發幼兒選用一些蔥(綠色)、姜(桔黃色)、茄汁(紫色)、咖哩(淡黃)、醬油(咖啡色)、糖醋番茄醬(紅色)、色拉醬(白色)、及其它佐料相似的顏色,把魚“燒”得又香又美。

  C.提醒幼兒運用“短線排列法”塗色,在掌握塗色方法的同時要有力氣地塗才能塗濃。

  2.幼兒動手腦練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檢查。及時用語言提醒幼兒注意點。

  3.對運用“短線排列法”塗色有困難的幼兒,進行個別輔導。

  4.提醒幼兒最後小心地撕去煎盤周圍的紙邊。

  四、引導講評

  1.幼兒將各自的“煎盤”放在鋪好“桌布”的桌上。

  2.教師抱著玩具小貓,和幼兒一起以“品嚐魚味”的形式作品。

  對大膽造型、配色鮮豔以及構圖獨特的幼兒多作鼓勵;哪盤魚最好吃?建議可讓塗得好的幼兒介紹方法。鼓勵有些幼兒對自己的畫稍作加工。讓它們也變得“味美好吃”。對觀察仔細、想象力豐富的幼兒予以充分的肯定。也可用大家提建議的方法,幫助個別幼兒豐富畫面內容:如添上一些x,顏色好看,味道也更好等等。

  講評後,給最佳“小櫥師”發獎。

  五、唱歌曲“辦家家”。

  放音樂,幼兒一起表演唱:“辦家家”,要唱得音準好聽,並配上動作。

  六、活動延伸:

  幼兒玩喂小貓吃魚的遊戲。

《魚》中班教案1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摺紙扇的方法進行用合適的手工紙,剪、折魚身、魚尾等,進一步培養幼兒看圖摺紙的技能,鞏固剪、折、壓、拼貼及對邊折的技能。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及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幼兒對美的感受力與表現力。

  3、體驗成功的喜悅。

  4、感受色彩對比。

  5、體會創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有關魚的碟片、顏色各異大小不一的手工紙或蠟光紙若干、筆、剪刀、藍色背景圖、小魚、示範圖摺紙圖1張

  活動過程:

  一、看碟片,引起幼兒興趣。

  1、小朋友,你們知道誰生活在水裡嗎?

  2、好,我們一起去看看吧!(看碟片提醒幼兒仔細觀察魚的顏色、形狀及水草)

  3、你看到了什麼?它是什麼顏色的?它長得什麼樣?

  二、引導幼兒欣賞觀察示範圖。

  1、老師做了一幅圖,你們看美不美?美在什麼地方?2、你們知道這幅圖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三、引導幼兒看圖摺紙。

  1、你最喜歡這條魚嗎?它是怎麼折出來的?請你說說這條魚的圖示步驟。

  2、老師示範講解

  (1)將長方行的手工紙對邊折壓好。然後用鉛筆如圖畫好。(要畫弧線)用剪刀沿著畫好的弧線剪下。

  (2)將剪好的魚形的紙展開後(如圖),從紙的頂端部分,開始用摺紙扇的方法,進行邊對邊反覆摺疊。

  將紙折到魚尾部,然後將紙的邊緣塗上膠水或或粘上雙面膠,對摺粘好。

  在白色紙上畫好眼睛(當然也可以用活動眼珠代替),可以將彩色紙剪成半圓形來裝飾尾鰭。

  3、小魚喜歡在水裡游來游去,它們還喜歡在水裡捉迷藏呢!那可以準備一張背景紙,然後畫上水草等?

  四、幼兒進行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1、有的小朋友折要折很長時間,那怎麼辦呢?

  2、小朋友先折魚,最後大家一起合作製作海洋背景圖。

  五、幼兒展示作品,相互評價作品。

  活動反思:

  1、匯入部分提到了顏色、形狀,在指導幼兒製作的時候也應該圍繞顏色和形狀來進行。

  2、活動的開放性應該更強一些,讓幼兒更多自主創作的機會,允許幼兒有不同的創意,更好的體現魚的多樣性。

《魚》中班教案15

  活動目標:

  1、初步知道海洋中有各種各樣形態、大小、顏色不同的魚,種類繁多。

  2、大概瞭解魚類的基本特徵,初步知道魚類的身體結構是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

  3、喜歡魚,能大膽地向同伴介紹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魚的知識。

  活動準備:

  1、錄音機、音樂《水族館》。

  2、大海背景圖,各種各樣魚的圖片。

  3、幼兒坐成半圓形。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

  師:"今天,查老師給小朋友帶禮物來了,看看是什麼?喜歡嗎?"請每個小朋友選一條自己喜歡的魚。

  二、相互交流,感受魚的外部特徵。

  幼兒佩戴小魚卡片,師:"小魚們,讓我們聽著音樂遊起來吧!""我們一起看看你的小魚是什麼樣子的?再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幼兒相互交流,請個別幼兒說一說,"小魚累了,我們把它送回家吧,它的家在哪兒呢?"送小魚回家。

  三、知道海洋中的魚是各種各樣的。

  師:"這些魚長得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引導幼兒從魚的顏色、形狀、大小等方面來觀察魚的。

  教師小結:海里的魚真多呀!每一種魚都跟別的魚長得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圓,有的細長,有的身上有刺,有的身上有美麗的花紋,真是有趣!

  四、初步瞭解魚類的基本特徵。

  1、師:"這些魚有哪些一樣的地方?"引導孩子想一想,說一說。

  2、師:"它們為什麼能在水裡生活?"(魚是用腮呼吸的)

  五、結束活動,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慾望。

  師:"其實,有關魚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如果小朋友們感興趣的話,可以到書上、網上、電視節目去了解更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