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遊記》優秀教案(通用6篇)

《遊記》優秀教案

《遊記》優秀教案(通用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遊記》優秀教案(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遊記》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標:

  1. 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3. 體會本文擬人、比喻等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三)德育目標: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 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遊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法。誦讀感悟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經歷了漫長的嚴冬之後,我們終於盼來了溫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場小雨,讓我們想起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你能給大家描繪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嗎?(生答略)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腳步到北京郊外滿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那時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課件出示幻燈片1----課題)

  二、整體感知:

  1. 讓我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預習生字詞的情況。(課件出示幻燈片2---掌握下列詞語的讀音。)(生按小組每人一詞輪答,出錯者由生自由糾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節(zhāo);呷(xiā)浪; 鮮妍(yán)明媚; 墮事(huī);惡能無紀(wū);飛沙走礫(lì); 曝(pù)沙之鳥; 淺鬣寸許 (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紅裝而蹇(jiǎn)者;脫籠之鵠(hú);汗出浹(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大聲地自讀課文,邊讀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讀完之後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然後我們再來領略作者筆下的滿井春色吧!(課件出示幻燈片3---積累下列文言詞語。)

  (1)一詞多義:

  時:凍風時(經常)作 於時(這時)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開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嘗)無春 髻鬟之始(剛剛)掠

  乍:波色乍(開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於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夠) 悠然自得(得意、滿足)

  然:晶晶然(---的樣子) 然(然而)徒步則汗出浹背

  (2)詞類活用:

  名詞活用作動詞: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著酒杯)而歌者,紅裝(穿著豔裝)而蹇(騎著驢)者

  動詞的使動用法:作則飛(使------飛)沙走(使------走)礫

  (3)重點虛詞:

  之:若脫籠之(表修飾關係,可譯為“的”)鵠 侷促一室之(表限度關係,可譯為“以”) 髻鬟之(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始掠也

  夫:夫(句首發語詞,可譯為“大概”)不能以遊墮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潤 惡能(怎能)無紀(同“記”)

  3.就疑難語句交流釋疑。

  4.在理解課文之後,老師想給大家朗讀一下這篇美文。但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想請同學們作評委,最終來給老師的朗讀進行點評。會聽的是好聽眾,既會聽又會評的就是好評委了。你們願意作評委嗎?師配樂範讀。(課件出示幻燈片4---全文,點選音樂按鈕。)

  5.生點評。穿插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將喜歡的語句用喜歡的方式大聲地朗讀給大家聽。

  6.生放聲朗讀全文。

  三、研讀課文

  1, 老師有感於作者筆下的滿井美景,於是嘗試著畫了幾幅滿井春色圖。你能根據畫面從原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嗎?看看誰是我的知音、誰找得快!(點選超連結按鈕,連線到---滿井遊記圖。)

  2 ,這一幅幅畫面都是靜止的、單個的,誰能給大家描繪一下滿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3 . 如此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可作者為什麼要在開篇寫燕地的寒呢?

  明確: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極寫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悶,為下文寫天暖出遊作了鋪墊,兩相比較之下,更突出出遊時的快樂、舒暢。

  4, 作者給我們描繪了滿井醉人的春色之後似乎應該結束全文,好給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卻又生髮了些議論,這是否有些多此一舉?為什麼?

  明確:並非多此一舉。這正體現了作者厭惡官場生活,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間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記的緣由。

  四、 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輔助理解。(課件出示幻燈片5---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文學家,湖北公安人。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文學史上“公安派”的創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閒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遊記》優秀教案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正確辨別文中的難詞難句。用比較的方式理解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用文白對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確理解“其”“則”“未始”等文言虛詞,在朗讀中體會“之”“也”“而”等虛詞的作用。

  (二)能力訓練點

  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討論劃分課文層次,領會“概寫”“特寫”之不同,學習寓情於景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1.身處逆境,仍胸懷大志。

  2.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感悟古人遣詞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筆下山水之美,進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練就一雙善於以自然學物中發現美的眼睛。

  二、學法引導

  反覆誦讀:讀字音,讀詞義,讀句意,讀整體內容,讀作者感情。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為法

  1.透過反覆誦讀,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解決本文的重點。

  2.討論分析寫學時“概寫”和“特寫”的不同以及其相互關係。

  3.聯絡現代文抒情散文的有關知識,分析體會本文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

  4.透過背景知識的介紹結合課文分析體會作者寄情山水,不滿於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將詞、句、寫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

  1.教師範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查詢工具書,弄清疑難字詞,對照古今詞彙,比較其不同。

  3.與以前學過的古文比較,體會寓情山水的寫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作者介紹。

  2.劃分文章層次。

  3.文白對譯,並能分析重點句所含感情。

  (二)整體把握

  作者在順宗永貞元年(公元八O五年)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僻遠而多山水勝,作者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永州八記”特為著稱。本篇為“八記”三首,領起其餘諸篇。篇中從“始得”二字著意,寫西山的怪特和始遊的心情,真切深至。在敘事寫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顯現和不滿於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學過程

  1.給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讀。在流暢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紙片等物遮住課下的註釋,根據原有的知識,聯絡上下文,運用“因文生義”的方法,逐段理解課文大意,難以疏通的詞句,再看註解或進行討論,最後師生共同解決,完成書後練習三。

  《遊記》優秀教案3

  教學目的

  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瞭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薰陶。

  教學難點、重點

  1、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

  (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牆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遊歷了滿井後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文章:

  ⑴ 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⑵ 教師範讀並補存註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⑶ 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註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並向老師提出質疑。

  ⑷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⑸ 複述課文內容

  2、瞭解課文內容:

  ⑴ 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遊人

  ⑵ 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

  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則寫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淨明媚

  柳──柳條將……寸許。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⑶ 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麼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徵。表達作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遊的心情。為後文出遊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遊覽為中國,在公事之餘繼續出遊的願望。並表達了作者不同於一般俗人“以遊墮事”之處。

  三、小結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於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

  《遊記》優秀教案4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是按物體某一特徵進行肯定與否定的分類,對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等十分有益。這一活動旨在讓幼兒在具有按物體某一特徵進行肯定與否定一級分類經驗的基礎上,學習肯定與否定的多層分類,進而學習按某一特徵來提問,直至找到目標物。

  活動目標

  1.能發現事物的差別,按某一特徵進行肯定與否定的分類。

  2.嘗試根據發現的特徵來提問,用排除法逐步找到目標,發展提問和分類的能力。

  3.積極參與猜找遊戲,體驗成功的快樂。

  重點難點

  1、幼兒發現物體特徵不同

  2、讓幼兒學習用提問的方式來對物體進行肯定和否定分類。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按物體某一特徵進行肯定與否定一級分類的經驗。

  2.材料準備:製作PPT課件,芭蕉扇操作材料一套、

  禮物盒操作紙每桌一份。

  活動過程

  一、與小朋友玩問答遊戲。

  二、講《西遊記》故事。

  師:孩子們,跟蔣老師一起來看一張圖片?看看圖片上都有誰?

  (評價:你們都說的很到位,生活經驗很豐富哦)

  他們師徒4人在路上遇見了火焰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孩子們你們來猜猜看?(幼兒自由猜想)

  原來是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熄滅火焰山的大火。

  鐵扇公主借給他們7把芭蕉扇,可是隻有一把是真的。

  孩子們,你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芭蕉扇都有什麼不一樣呢?

  (評價:孩子們你們都觀察的很仔細,發現了顏色不同、大小不同、花紋不同)

  那再來猜猜看,孫悟空用什麼辦法找到了那把真的芭蕉扇呢?

  (你的辦法不錯,有可能是這樣的,你也很會動腦筋)

  那我們來聽聽孫悟空到底是怎麼找到那把真的芭蕉扇的。

  這時,鐵扇公主又說話了“孫悟空,你可以向我提三個問題,我只會回答是或者不是,三個問題結束了,如果找到那把真的芭蕉扇,我就借給你,如果找不到,那我就不能幫助你了。”

  孫悟空一聽連聲說:“好,好,好,可不許反悔。”

  孩子們,孫悟空能找到真的芭蕉扇嗎?他會提什麼樣的問題呢?

  好,我們仔細往下面聽。

  孫悟空對鐵扇公主說:“我要提第一個問題了,第一個問題是這把真芭蕉扇是綠色的嗎?”

  鐵扇公主說:“是的。”

  孫悟空又問第二個問題“這把真芭蕉扇是大的嗎?”

  鐵扇公主說:“是的。”

  哇,孩子們,你們看,孫悟空快要找到那把真的芭蕉扇嗎,孫悟空可以提什麼問題找到真芭蕉扇呢?(小朋友提問:你們提的問題很好,觀察到了不同的特點)

  那我們來聽聽,孫悟空是怎麼問的,他問的是“這把真芭蕉扇是有花紋的嗎?”鐵扇公主說:“是的”。

  哇,孩子們,孫悟空找到那把真芭蕉扇沒有,找到啦,這把真芭蕉扇是什麼樣子的呢?(原來呀這把真的芭蕉扇是一把綠色的、大的、有花紋的芭蕉扇。)

  三、回顧問題,梳理分類的方法。

  孩子們,孫悟空是怎樣找到真芭蕉扇的?他向鐵扇公主提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呢?(這把真的芭蕉扇是綠色的嗎?)鐵扇公主說的什麼呢?(是的),孫悟空怎麼做的呢?(小朋友說)孫悟空把芭蕉扇按顏色的不同分成了兩類,按什麼顏色分的呢?(綠色)好,那我們就用綠色來作標記。把是綠色的芭蕉扇分在了打“√”的這邊,把不是綠色的就分在了打“×”的這邊。誰來分一分。真的芭蕉扇在哪邊呢?(打“√”的這邊),那打“×”這邊的芭蕉扇我們就把它排除掉,拿走。

  孫悟空提的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呢?(這把真的芭蕉扇是大的嗎?)鐵扇公主說的什麼呢?(是的),孫悟空又是怎麼做的呢?(它把芭蕉扇按大小的不同分成了兩類。)把是大的芭蕉扇放在了打“√”的這邊,不是大的芭蕉扇放在了打“×”的這邊,(小朋友上來分)孩子們,我們怎麼讓別人知道我們是按大的和不是大的進行分類的呢?可以做一個什麼樣的標記呢來表示呢?(除了用圖案還可以用文字來表示哦)

  孫悟空第三次提的什麼問題?這一次是按什麼特點進行分類的呢?(有花紋的和沒有花紋的)那我們先來作個標記吧。再請一位幼兒來分一分,你來說說你是怎麼分的?把有花紋的放在打“√”這邊,沒有花紋的放在打“×”的這邊。最後把沒有花紋的拿走,就找到了那把真的芭蕉扇。

  小結:原來,孫悟空採用一次一次提問的方式,用分類和排除的方式,就能夠找到真的芭蕉扇。

  四、猜找遊戲活動,鞏固提問分類。

  孫武空找到了真正的芭蕉扇,高興的又蹦又跳,他拿著芭蕉扇,順利地將火焰山的大火熄滅了。老百姓為了感謝孫悟空紛紛給他送來禮物。孫悟空說:禮物太多了,我選一個就好了。

  看看,老百姓送了幾個禮物呀?它們有什麼不一樣?你們猜猜看孫悟空會喜歡哪一個禮物呢?(幼兒猜想,引出禮物特徵)

  學習提出問題,尋找禮物盒。

  孫悟空說:你們也可以學習我一樣,用提問的方法來找到我喜歡的禮物。

  怎麼問?孩子們,你們可以一起先討論、討論。討論好了嗎?那誰來試試?(孩子們,你們剛剛的提問都很有特點。)

  遊戲規則介紹: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4個小朋友一桌,每人都有一份操作材料。老師會請三位小朋友來提問,我來做孫悟空回答是或不是,要求:第一,仔細聽問題,找標記貼在相應的位置。第二,根據回答做出判斷。

  (3)驗證答案:請小朋友出示自己找到的禮物盒,檢查是否與孫悟空選的一樣。五、大風吹遊戲,愉快結束活動。

  孩子們你們太棒了,找到了孫悟空喜歡的那個禮物,他覺得你們太聰明瞭,決定送給你們每個小朋友一個禮物。想要得到禮物就要和老師一起來玩一個大風吹的遊戲,找到你們中間身上藏有寶石的小朋友,就能得到孫悟空的禮物啦。

  老師說:孩子們,你們想要孫悟空送的禮物嗎?

  我們請所有的小朋友都站上來。你們準備好了嗎?

  芭蕉扇的大風要刮起來了哦,待會被吹到的小朋友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沒有吹到的就留下來。

  老師:大風吹

  幼兒:吹什麼

  老師說:吹X小朋友

  幼兒根據芭蕉扇吹到的,小朋友各自選擇站位。

  老師說:大風吹

  幼兒:吹什麼?

  ......

  孩子們,恭喜你們找到了那個有寶石的小朋友,得到孫悟空送出的禮物。回去以後,你們一起來分享禮物吧。好,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啦,孩子們,跟客人老師們說再見。

  活動總結

  分為三點來講:第一是教師的語言、第二是課堂的設計、第三是教師對課堂的把控技巧。

  (1)課程環節的改善,故事匯入環節由原來的冗長,改成現在的簡單幹練易懂。由於大班幼兒集中精神的時間也是課堂上前面15分鐘,所以老師就要充分抓住幼兒的思維,利用好這個時間段,讓幼兒掌握老師想要達到的目標。

  (2)本堂課,老師引導的環節語言還是很多,幼兒參與互動式的活動還不夠,都還可以再減少老師的語言,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去探索,得知方法。很多時候,做為老師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幼兒認知在前,行為在後,情感相隨的目標去進行教育活動,但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幼兒情感在前,行為在後,認知相隨為核心經驗。

  (3)整個課堂上,我自己的語言還不夠精煉,準確,還可以更精簡,更準備一些。對於幼兒的評價語,還可以更多樣化,更具描述性,鼓勵和激發幼兒參與課堂活動,完成目標的積極性。

  《遊記》優秀教案5

  【設計思路】

  文言文的教學不必每課都弄得特別細,尤其是自讀課文,要允許學生“囫圇吞棗”。在整體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多讀讀,多議議,甚至可以找來同題材或同體裁或同時期同一作家的作品,開展比較閱讀,從不同方面啟發學生。

  【課時佈置】

  本文佈置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透過學生自讀課文,檢查預習。讀後,教師正音

  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參見“教材分析”區域性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三、學生自助解決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師釋疑,師生一起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條件的'可以找來記錄北方初春的錄影帶播放,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六、分組鑑賞

  可以從文章內容、表達的情感、寫景方法、文章結構、語言表達、寫作意圖、讀後感等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師總結

  中國曆代的文學作品,以“春”為題材的不少,但從時節看,大多是寫仲春、暮春之景;從地域來看,又多鍾情“南國之春”;從情愫來看,且多“傷春”之作。本文寫北國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為寫春佳構。作者先放著線兒,並不急著寫滿井,也不急著寫春風解春情,而是將筆鋒一轉,點染出春寒料峭,餘寒猶厲,緊要處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這一筆,可謂據實招來,北國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國:風最輕柔雨最時,根芽長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卻憋得慌,“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隻如籠中鳥的北國客人,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來回地踱著方步了。人是關不住的,他終於不想忍下去了,“冒風馳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輒返”。盼春之情切,猶如那脹鼓鼓的弓箭,一觸即發。

  北國的春了無痕,可不,從春朝節到二十二日,這才幾天的工夫,春就駐到北國了。且看這滿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體態,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鏡,山像剛梳洗過的美女。這一切是那麼秀氣傳神,令人耳目一新。假如你還沒有找到初春,這一處景緻準是: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寫盡春意處處,令人遐想聯翩,比起東坡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揚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裡去,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風”,豈不正是那個剛梳妝的美女子嗎?“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國的風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綠淺黃深二月時,傍簷臨水一枝枝。迎風無力纖纖掛,待月多情細細垂。”我們不由要問:是哪個詩人曾經這般鍾愛呢?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尋春客,他們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紅裝而蹇”;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曝沙之鳥,呷浪之鱗”。這便是北國的春天,難怪作者“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八、小組彙報鑑賞效果

  九、作業

  就鑑賞效果,寫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學評論。

  課堂實錄

  【教學任務分析】

  《滿井遊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六單元的第四課,這是一個以寫景記遊為主的古代散文單元,經過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基天性掌握這種遊記的特點。根據要求,透過這些文章要學習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並學習文章的寫景方法。《滿井遊記》作為一篇自讀的記遊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而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據以上特點,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1、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能力:

  ① 理解作者寫景的特點;

  ② 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⑵ 過程與方法:

  要倡議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同伴互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是問題的發現者、考慮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一起生長。

  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作者鍾情于山水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教學重點:

  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鍾情于山水的情感。

  3、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獨特的文風與性情。

  4、教法與學法:

  由於這是一篇自讀篇目,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⑴ 誦讀教學法,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語感,掌握作品的藝術風格,透過聽朗讀,讓學生自身想象文章畫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學重點;

  ⑵ 比較閱讀法,透過與其他同類篇目的比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作者個性化的寫景特點,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

  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堂討論,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在學法上,力求讓學生掌握透過畫面想象,再現藝術形象,學習賞析寫景文章的方法,培養其自學能力。

  【過程描述】

  一、新課匯入

  師: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代文人喜歡寄情于山水。我們曾學過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生紛紛舉例作者和作品)

  師:今天,我們將來認識一位明代的大文學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樣的情感?(引出課題)

  二、感知課文

  (說明:這是一篇自讀的文言文,因此文言字詞的疏通在課前安排給學生課外完成,在本課時可留適當的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主要由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在疏通字詞後,教師組織學生讀課文,感知文意。)

  師:文章記敘何時的景色?請找出你判斷的依據。

  生1:春天的景色,根據文中描寫景色的語句。

  生2:我認為是早春的景色,根據文中“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知道這時候正是早春季節 。

  《遊記》優秀教案6

  一、 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正確掌握文中豐富的實詞的讀音、書寫和詞義

  2. 體會文中記敘描寫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 理解作者抓住特點表現初春景象的寫法及其滲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一、二

  三、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三

  四、 教學方法

  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

  五、 教學步驟

  (一)、教學匯入

  開門見山,介紹作者直接匯入。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人,明代文學家。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被稱為“公安三袁”,其為領導人物。他一生寫了很多山水遊記,明張岱曾說寫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後就當數他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最具代表的山水遊記《滿井遊記》

  (二)、朗讀課文,讀準子音,停頓

  1. 教師範度,正音正字,學生聽讀,作好標記

  燕 廿二日 土膏 鵠 髻鬟

  淺鬣 蹇 呷浪 墮事 惡能無紀

  2. 重點句子的朗讀停頓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如倩女之會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夫不能以遊墮事

  3. 學生自由放聲朗讀一到兩遍,力爭讀熟

  4. 生齊讀,老師再次糾正錯誤

  (三)、默讀課文,正確掌握文中豐富的實詞的詞義,疏通文意

  1.實詞 凍風時作 土膏微潤 娟然如拭

  呷浪之鱗 冰皮始解 淺鬣寸許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墮事

  惡能無紀

  2.虛詞 “之” 結合課後練習三學習

  “而” 錶轉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飾 紅裝而蹇者 如倩女之會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意,勾畫出難以理解的詞句進行交流討論。(可以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共同學習),文章雖有不少難解詞語,但課下注釋很詳細,再結合合作式學習,疏通文意,也並不和困難。

  (四)、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學生齊讀課文,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2. 選幾位學生髮言,其他同學補充,老師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

  明確:作者用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滿井春光圖:水、山、柳、麥、人、鳥、魚,人與自然相映成趣。

  3. 提問: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此題要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來談)

  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一致認為:本文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師予以肯定,並稍做點撥:請同學們思考文中關鍵語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遊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內涵。(此題有一定難度,可讓學生結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經歷來思考)

  明確:前句是寫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後句則表明自己與庸俗之人的區別,表達了他對官場、大自然、及人生的態度。

  (五)、賞析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妙處。

  學生閱讀課文,談談你認為本文寫景有那些精彩之處?

  (學生可做小組學習,將心得在小組內先進行交流,組內派代表進行發言)

  教師小結:

  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動的形象,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將舒未舒,柔稍披風”,筆法極為簡練,卻又鮮明如畫。

  2.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以新裝倩女比喻被雪洗過的山巒,生動又傳神。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動,讀來妙趣橫生。

  3.文中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如寫魚鳥。說它們悠然自得,洋溢著喜氣,這樣寫,增加了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學生自由散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可背誦

  (七)、佈置作業

  1. 用自己的語言改寫課文第二段

  2. 整理記憶本課重要的實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