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冬至教案(通用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冬至教案(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冬至教案1
活動目標:
l、初步瞭解冬至與麻餈的意義,掌握製作麻餈的基本常識及製作技能。
2、能獨立或與人合作製作麻餈,體會勞動的快樂,激發愛勞動的情感。
活動準備:
製作麻餈的工具原料:糯米、芝麻、黃豆、紅糖;外出車輛。
活動過程:
(一)教師交代活動目的及注意事項。
1、師:過幾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吃麻餈,你們知道麻餈是怎麼做出來的嗎?(幼兒:不知道)那今天老師就要帶你們去參觀麻餈作坊,好嗎?
2、師:外出活動應該注意什麼呢?(幼兒自由講述:注意安全、要排好隊伍、講禮貌,等等)
教師小結:外出時除了講禮貌,還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到麻餈作坊,那兒人很多,很擠,小朋友要注意安全,還要跟好隊伍,並要在老師指定的地方參觀,不能隨便亂跑。
(二)談話,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吃過麻餈嗎?幼:吃過,很好吃。
師:你們還記得麻餈是什麼樣的嗎?幼:圓圓的,軟軟的;黏黏的,外面還有粉;特別軟,粘牙…
師:看來小朋友很喜歡吃麻餈,說得很棒。
師:誰知道麻餈是用什麼做的?幼:我奶奶說是糯米粉做的;可能是麵粉做的,要搓圓…
師:今天,我就帶小朋友去看一看麻餈到底用什麼做,要用到哪些工具?
(三)瞭解麻餈的製作材料、工具及程式。
1、搗米
(1)師:小朋友,這是什麼呀?有什麼用呢?
幼:好大的石頭,中間有個大口,是用來盛水的吧!
師:這叫搗池,是用來搗米的。我們做麻餈先要將米蒸熟,再倒入搗池中反覆捶搗,直到米粒全都一起為止。
(2)幼兒觀看搗米操作情況。
(3)幼兒嘗試、腦沁
(4)幼兒說說淘米的感覺。幼:好重,抬不動;太累了,我們兩個人也抬不動…師:搗錘是用石頭做的,有幾十斤重!這些米就是諶著重的作用才能融在一起。
2、團米團
(1)師:我們要將搗成的米團捏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麻餈。誰知道怎麼把米團變成麻餈?幼:用手搓;就像搓湯圓一樣,先搓圓再壓扁……師:到底是不是,我們一起來看一舉
(2)師:鏟一部分米團放入手中,捏出小塊拉斷。好嗎?
(3)幼兒操作,講述操作細節。幼:這米好黏,手都粘住了,很難捏;剛開始轄出夾墾圓圓的,可是拉也拉不斷,所以就變得長長的了;米團軟軟的像棉花,就是太粘手了……
3、滾豆沙
(1)讓幼兒區別滾過豆沙和沒滾過豆沙的麻餈的味道。
師:你們來嚐嚐自己捏出來的麻團。
幼:淡淡的不怎麼好吃。
師:這個好吃嗎?(幼兒品嚐)幼:又香又甜。
師:所以做麻餈的最後一步就是要滾上豆沙,這樣味道才好,但豆沙不能滾太多,也不可太少,還要滾得均勻。
(2)觀看客座教師滾豆挲。
(3)師幼共同嘗試滾豆覬
4、幼兒品嚐。
(四)小結。
師:小朋友,伯伯為我們做的麻餈好吃嗎?幼:好吃!
師:但是做出這麼好吃的麻餈要付出很辛苦的勞動,你們剛才也看了師傅們在搗米的時候流下的汗水,可見我們的糧食來的是多麼不容易!我們不僅要愛惜糧食,而且要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五)延伸活動(回幼兒園嘗試做麻餈)
師:小朋友,我們觀看了製作麻餈的過程,現在我們也來做麻餈,讓我們跟著廚房阿姨一起來做吧!
1、幼兒嘗試製作麻餈。
2、幼兒品嚐。推薦閱讀:
冬至教案2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一個要求會認的生字“窖”,掌握四個要求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我”和爺爺嚮往、熱愛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感受冬至後萬物萌動的生氣勃勃的狀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融入作者描繪的情境中,品味語言,感悟作者對春天的嚮往與熱愛。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查閱有關冬至的資料,瞭解什麼是冬至以及它的特點。蒐集和冬至有關的諺語。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訊,自然引入。
1.背誦《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師:這琅琅上口的節氣歌不僅韻律優美,而且包含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義嗎?
【設計意圖】
《節氣歌》應該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歌謠,上課開始齊聲朗誦,能調動學生的聽覺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交流關於節氣的資訊。
預設: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氣。冬至這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開始“數九”,九九八十一天後,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
【設計意圖】
這樣將課前準備的資訊進行交流,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課文。
2.指導學習字詞:
地窖 蚯蚓 囈語 藤條
預設:“窖“字容易寫成寶蓋頭;注意“藤”字的正確筆畫。
甦醒:昏迷後醒過來。
囈語:夢話。
嚴嚴實實:嚴密,沒有縫隙。
【設計意圖】
透過朗讀課文,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生字、新詞,能依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能力。
1.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你讀完的感受如何?
2.小組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答案。
3.全班交流。
預設:
課文主要講了小時侯的“我”,從冬至開始就做著春天的夢:冬至過後,萬物萌動,大地復甦,一切生命都煥發出生機。人們盼望著春天,迎接著春天。
感受:冬天就要過去,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作者特別嚮往春天,對生活無限熱愛。
……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訓練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
三、默讀課文,概括段意。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
透過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脈絡,為進一步理解文章做好鋪墊。
2.交流:
第一自然段:冬至是怎麼回事。
第二自然段:冬至過後,春天悄悄地走來。
第三自然段:冬至的等待。
第四自然段:冬至的夢。
第五自然段:冬至的記憶。
第二課時
一、師範讀第二自然段,學生回顧課文。
【設計意圖】
教師的範讀有很好的感染作用,能為學習課文創設一個較好的氛圍。
二、品讀課文,暢談感受。
1.提出中心話題,學生自讀學習,做好批註。
話題:為什麼說冬至的夢是“溫暖的夢、希望的夢”?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細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相關內容,並作出批註。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應把握神不可散。透過一個具體的中心話題,可以引領學生在目標的指導下,自由地去理解學習。既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又最大限度的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2.學生自己學習。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自覺批註的習慣。
3.小組交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
讓學生反覆讀書、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透過咀嚼品味,體會語言的內涵,從而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文字的靈性要靠理解、咀嚼、品味來啟用,言語的精妙要靠體悟得以實現。
預設——交流時從以下語言文字中感受:
“但是那誰也看不見的春天,也就在這一天隨著飄落的白雪向我們走來。只不過,她不願意那麼快地與人們見面,但她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開始做著自己溫暖的夢、希望的夢。……”
引導解讀:作者採用了擬人的寫法,賦予春天人的性格。她如此含蓄溫婉,如此詩意浪漫。就像我們平時描述的那樣——春姑娘悄悄地向我們走來,悄悄地喚醒一切生命,讓他們迎接新的一年。從蘋果樹、葡萄枝、小麥,到冬眠的青蛙、蚯蚓,都在做著春天的夢,這是溫暖的夢、希望的夢。
不信,你撥開積雪或扒開泥土仔細地看看吧。黑色的藤條變青了,乾硬的樹枝變軟了,凍土地開始鬆動了,冰河下面有了“嘩嘩”的聲音。細小的草根兒,有的已經綻出蒼白的芽苞……
引導解讀:作者心中因為有著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所以他用心傾聽了生命的聲音,用心觀察了生命的變化。只有心懷熱愛,才能欣喜地發現春天的腳步近了。
(說得多好!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你的心中也一定湧動著對春天的嚮往和熱愛。帶著體會讀一讀吧!)
等不及也要再等等啊。我們那糊得嚴嚴實實的小窗現在還不能開啟,我們插在草垛上和掛在屋簷下的風車還不能摘下來。我們冬至的夢,還要經過九九八十一天,才可以真正地在春天裡醒來呢!這是多麼難熬的八十一天!
引導解讀:等待總是顯得那麼漫長。從“再等等”、“還不能”、“還要”、“多麼難熬”等詞語中,可以感受到我們是懷著夢想、懷著希望來等待的。這種等待感覺很美好,很溫暖!
哦,我多麼嚮往明朗的溫暖的春天,我更深深地懷念那無數個漫長的冬夜裡曾經做過的溫暖的夢!
引導解讀:春天是美好的,為什麼說冬天裡的等待更讓他懷念?
因為等待總是讓我們心懷希望,心懷嚮往。我們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憧憬美麗的春天,盼望溫暖的春天:憧憬在春天的田野裡放風箏,盼望脫掉厚重的棉衣棉鞋。結果很美,過程更美,因此,冬夜裡,我們的夢是溫暖無比的`。
5.選擇自己喜愛的段落朗讀。
師:作者在文章的字裡行間都表達出對春天的渴盼與熱愛,請選擇你喜歡的段落放聲朗讀吧,在朗讀中讓我們回味我們心中的那個夢。
【設計意圖】
學生透過咀嚼品味,才可體會語言的魅力。
三、品味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1.再讀課題,重溫夢境。
師:“冬至的夢”究竟是怎樣的夢?
預設:是溫暖的、美好的、讓人懷念的……
2.細細品味,感悟情之源頭。
思考:文中兩次提到梅花圖,分別寫出了我和爺爺怎樣的情感?
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可以結合具體的語言。
預設:在春天來臨前的等待中,爺爺用美麗的梅花圖來計數,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多美好的事情。從這裡看出爺爺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也是一個勤勞而善良的老人。
【設計意圖】
文中兩次提到梅花圖,飽含了“我”和爺爺嚮往春天、熱愛生活的真摯的情感。讓學生結合課文談體會,深入理解這份情感。這樣才能做到“有源之水”。
3.帶著情感,再次走進課文,感情朗讀。
四、拓展閱讀,情感昇華。
1、教師為學生展示一些其他關於“冬至”的詩歌,推薦朗讀。
2、學生展示蒐集到的與“冬至”有關的諺語等。
3、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冬至教案3
一、活動主題:
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玩耍,一起happy。
二、活動目的:
為了加深小夥伴們之間的認識,加深對彼此的瞭解,昇華彼此的感情;慶祝冬至。
三、活動時間:
四、活動地點:
--x
五、活動物件:
六、參與策劃人員:
七、活動主要內容:
八、活動流程:
活動流程分為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
1、參加本次冬至活動的小夥伴們和師兄師姐於7點20分到北門集合,並請每位小組的負責人負責自己本組的簽到,簽到無誤後大家統一出發。
2、步行--分鐘後,到達目的地時,每組負責人再次清點本組人數無誤後,即可;如發現有人掉隊,應立即馬上與掉隊小夥伴進行聯絡。
3、進入地點後,給一定的時間讓大家休息一下,收拾一下自己的東西。
第二板塊:
1、給每個組分配任務,二個組個組佈置房間,我們設定的主題是--x(或更多人,這個不用限定人數),其餘人視情況而定,
可去幫助其他小夥伴或聽從師兄師姐的安排。在此花費的時間大概限定在一個小時半。 2、接下來組織大家做壽司,既然是冬至那麼做湯圓是必不可少的。做壽司的話,我們會先買材料,製作方法如下:材料:熟米飯、壽司醋、黃瓜、胡蘿蔔、鹽、醋、香腸、壽司簾、海苔。
步驟超級簡單:
1、熟的米飯加入一勺壽司醋,拌勻。
2、黃瓜,胡蘿蔔切成條,用一點鹽和醋醃製一下。
3、香腸也切成條。
4、壽司簾上鋪一張海苔。
5、海苔上鋪拌好的米飯。
6、鋪滿後,一端放幾條黃瓜,胡蘿蔔和火腿腸。
7、開始卷,借用簾子的力量往前卷。
8、卷好,切開,建議找把快刀,刀上沾點涼水,不粘。
1、不要貪多,米飯和卷料都不能放太多,否則根本卷不住。
2、卷的時候,借用簾子的力量往前推。
3、切很關鍵,一定要找把快刀,刀很鈍的話,切的時候容易破壞壽司的形狀。
冬至教案4
活動目標:
1、能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知道冬至由來。
2、願意當眾表達,表達時自然、從容、自信。
活動準備:
利用回家時間和父母收集關於冬至的相關資訊
活動過程:
(一)音樂歌曲《給小桃樹穿件新棉襖》匯入:
教師彈奏樂曲,幼兒隨樂曲演唱。
孩子們,你們歌唱的時候特別專注,真棒!
剛才我們演唱了有關冬節歌曲《給小桃樹穿件新棉襖》,冬季裡有個節日馬上就要到了。是什麼節日呢?(冬至節)
(二)冬至節的談論
小朋友說的真好,冬至節就要到了。哪個小朋友能給我們說一說冬至節(叫3-4名幼兒)
冬至節我們可以做哪些活動來慶祝呢?(改變戶外運動、包餃子、講給小班弟弟妹妹)
(三)自行如廁穿著外衣,到小班請弟弟妹妹一起進行戶外活動。
冬至教案5
活動名稱:
香香的餃子
學生情況:
本班共8名學生,實際年齡在3-4歲之間,其中2名學生佩戴人工耳蝸,6名學生雙耳配戴助聽器。透過聽覺語言能力評估,本班孩子聽覺能力為一級,聽覺補償效果基本達到最適;語言年齡平均為3歲。
活動目標:
1、能夠進行簡單的半開放式主題對話交流,學習掌握句型“我把餃子給xx吃”,並能進行句型仿編:我把xx給xx吃。
2、透過活動,讓孩子學會分享勞動成果,培養學生兒熱愛家人的感情。
活動重點:
能夠進行簡單的半開放式主題對話交流,學習掌握句型“我把餃子給xx吃”。
活動難點:
學習掌握句型“我把餃子給xx吃”,並能進行句型仿編:我把xx給xx吃。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學生兒在生活中吃過餃子,已經瞭解一些相關知識
2、物質準備:兒歌《包餃子》、實物餃子、小朋友做好的橡皮泥手工餃子、水果模型、小動物模型、家庭成員的手指偶
活動過程:
一、點名法檢查助聽器的工作狀態。
聽到名字的小朋友和老師擊掌問好。
二、活動匯入:播放兒歌《包餃子》,然後做手指操,直接引出主題。
羊媽媽,(雙手比自己,一蹲一站)
包餃子,(一隻手把另一隻手的五指往內、往外來回扳)
中間突起,(雙手握拳)兩邊翹(大拇指、小指升起,作”六”的手勢)
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寶(兩隻手半舉並左右搖動)
師:兒歌裡,羊媽媽包什麼?
學生:羊媽媽包餃子。
三、出示實物餃子,進行簡單的半開放式主題對話交流。請學生兒觀察、講述餃子的外形特徵,並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吃餃子的經歷。
師:小朋友們看一看,餃子長什麼樣子?
學生:餃子像小船,像元寶,還像橘子瓣兒……
師:你們吃過餃子嗎?什麼時候吃的?
師:冬至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吃餃子,要不然,耳朵都凍掉了。
師:餃子好吃不好吃?餃子裡面有什麼?
學生:餃子很好吃。餃子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餡兒。有雞蛋,有韭菜,有肉肉……
師:你們喜歡吃餃子嗎?你們會不會做餃子?
……..
四、請小動物吃餃子,練習句型:我把餃子給xx吃。
師:“喵喵喵”,小貓來了,它說它聞到小朋友做的餃子真香!它也想吃餃子,誰想讓小貓吃餃子?
師:小貓說:謝謝你,你的餃子真好吃。小狗小狗,你怎麼了?你也想吃餃子嗎?那麼誰想讓小狗吃餃子?
(引導學生兒練習表達:我把餃子給xx吃。)
五、學習仿編:“我把xx給xx吃”的句式。
透過“我愛我家”遊戲,學習仿編句式。學生兒透過教師引導學習仿編句子。我們也請爸爸媽媽吃水果吧?如:我把蘋果給爸爸吃。我把香蕉給媽媽吃……
六、老師總結,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包餃子,體驗自己動手製作食物的快樂。
活動反思:
語言教學的核心在於“運用”二字。本次活動透過創設豐富的情景,讓學生兒在寬鬆的遊戲中不知不覺練習句型,大膽仿編。而且兩個情景活動貼近學生兒的生活,對於他們並不陌生,更容易發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冬至教案6
活動目標
1、知道冬至要吃餃子的傳統習俗;
2、用橡皮泥團圓、壓扁、包裹的技能製作餃子皮和餃子餡;
3、和朋友們介紹和分享自己做的餃子,體驗冬至節日的歡樂氣氛。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對冬至及餃子有一定的瞭解和認知。
課件準備:《冬至》動畫影片、包餃子影片、包餃子步驟圖
材料準備:各色粘土、塑膠刀(或食用麵糰、餡料)
活動過程
教師播放影片動畫《冬至》,引導幼兒瞭解冬至的習俗,引出餃子主題。
——熊貓奇奇他們在做什麼事情?冬至都吃什麼?
——你喜歡吃餃子嗎?
——你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小結:冬至那天,一家人一起包餃子或湯圓,邊吃邊聊天,很是幸福。所以,餃子、湯圓就代表團圓,代表著對家人和客人的祝福。
出示小夥伴做餃子的圖片,引起幼兒做餃子的興趣。
出示一個製作好的餃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並論。
——餃子是什麼樣的?
——你們在家裡包過餃子嗎?餃子要怎麼包呢?
播放影片《包餃子》,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包餃子的方法和步驟。
出示包餃子分步驟圖,鼓勵幼兒用黏土嘗試包餃子。
1.製作餃子皮:選擇喜歡顏色的橡皮泥,兩隻小手搓一搓,搓成圓球;再用手掌把圓球壓薄,壓成圓圓片。
2.製作餃子餡:選擇喜歡顏色的橡皮泥,切碎或團圓。
3.包餃子:用皮包住餡,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兩邊捏在一起,一個餃子就做好啦。
鼓勵幼兒獨立製作餃子,教師巡迴觀察,給予指導。
鼓勵幼兒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你的餃子是什麼形狀的?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你的餃子是什麼餡的?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美工區投放做餃子的材料,讓幼兒製作不同樣式的餃子並展示。
家園共育:幼兒回家嘗試和家人一起包一頓餃子,體會冬至的溫馨氣氛。
冬至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能夠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冬至的由來;
2、透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3、讓學生懂得去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以實際行動減輕父母的負擔。
二、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1、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冬至)
2、介紹“冬至”的字源
(1)會意字。甲骨文表示絲繩的終結,是“終”的本字。金文將絲結簡化為點;或另加義符日,表示一年時日的終結,當然是冬季了。篆文省去日另加義符,表示年末結冰的季節,以突出冬季。
冬,四時盡也。—《說文》無冬無夏。—《詩·陳風》
(2)最後,最終。
(二)介紹冬至小知識
1、你對冬至有哪些瞭解?
2、教師介紹冬至相關知識
(1)認識冬至
(2)冬至的起源
(3)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3、瞭解古代人如何過冬至?(祭祀活動;食的活動;禮的活動;娛的活動)
4、瞭解冬至食品,北方和南方冬至的不同習俗。
(三)冬至注意事項:(1、注意防寒保暖。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3、保持良好的心境。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
(四)交流:每年你和家人是如何過冬至的?你有哪些感受?
(五)作業
1、體驗:跟家長學會做餛飩或水餃,感受冬至節的喜慶,增強學生動手的能力。
2、講述:給弟弟妹妹講述有關冬至的傳說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