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長方體》大班教案

《長方體》大班教案

《長方體》大班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方體》大班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方體》大班教案1

  活動目標:

  1、透過整體觀察和剖析,指導長方體的外形特徵。

  2、透過觀察比較,能夠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喜歡探索操作,發現生活中長方體的應用。

  活動準備:

  1、物質材料:正方體長方體教具,人手一個長方體紙盒,長方體剖面;

  2、知識經驗:認識正方體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 複習正方體的特徵。

  指導語:哪個小朋友能說一下正方體的特徵?

  小結:正方體有6個一樣大的面,12條一樣長的稜,8個頂角。

  二、 基本活動

  (一)認識長方體,觀察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

  指導語: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形體,它的名字叫長方體。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的特徵?

  小結: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角。

  (二)觀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

  指導語:長方體和正方體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小結:正方體的每個面是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每條稜一樣長。

  長方體,相對應的兩個面一樣大,相對應的稜一樣長。

  (三)幼兒操作,出示長方體包裝盒,引導幼兒探索觀察長方體的空間,知道長方體在生活中的應用。

  指導語:請拿出自己的長方體包裝盒,盒子開啟後是什麼樣子的,可以做什麼?

  小結:長方體紙盒開啟後,裡面因為佔用一定的空間,所以我們叫它體,可以用來盛東西。

  三、 延伸活動

  幼兒製作長方體,在製作中感受形體的特徵。

  指導語,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長方體剖面圖,請你製作一個長方體,並把長方體的對應面塗上相同的顏色或畫上相同的圖案。

《長方體》大班教案2

  一、活動目標

  1.透過與長方形的比較,瞭解形與體的異同

  2.探索與發現長方體有六個面,8個角,12條邊,知道正方體是最特殊的長方體。

  3.學習有效點數的多種方法。

  二、活動準備

  1.記錄單,不同長方體盒子三個,各種長方體小盒子每個幼兒人手一個

  三、活動過程

  (一)匯入

  1.已有經驗匯入,複習長方形的特徵

  師:(出示長方形)這是什麼形狀?它有什麼特徵?

  2.根據幼兒的回答記錄

  師: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面?

  (二)初步感知長方體

  3.出示長方體,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比較長方形和長方體的異同

  師:帶來一個新朋友,它和長方形有什麼不一樣?(厚薄)他們有什麼地方是一樣的?(有面,有邊,有角)

  (三)仔細觀察,認識長方體的基本特徵

  4.提出啟發性問題,幼兒自由猜測

  師:它有幾個面呢?

  5.幼兒使用長方體盒子自由探索

  師:請你們拿出自己的小盒子,它是什麼形狀的?(長方體)它有幾個面呢?請你們數一數。(提醒幼兒數的過程中既不重複數,又不漏數)

  6. 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交流討論,找出有效的數面的方法,數出面的個數

  師: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的?數給大家看?有沒有人用不一樣的方法數的?數一數。(記錄)

  7.探索麵的形狀,發現特殊的長方體

  師:長方體的面是什麼形狀的?(長方形)是不是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一起來看一看。有沒有其他形狀?(請幼兒觀察自己的盒子)你發現了什麼?(幼兒自由講述,教師總結)有兩個面的是正方形也是長方體,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的也是長方體,不過它是特殊的長方體,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正方體。

  8探索長方體的邊和角

  師:長方體除了有面還有什麼?那有幾個角幾條邊呢?數一數。(幼兒探索並交流,教師記錄,引導幼兒使用有效的點數的方法)

  (四)總結交流

  9.師幼一同小結,梳理所得經驗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它有(6個面,12條邊,8個角),有的面是長方形,有的面是正方形,6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也叫(正方體)。我們今天觀察的小盒子是(長方體),建築工地的積木有長方體的嗎?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是長方體的呢,以後你們可以找一找然後和你的好朋友分享。

  四、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中,環節處理較清晰,符合數學活動的基本流程。我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回答問題的語言不夠清楚準確,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影響了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樂趣。活動中我發現很多幼兒已經有了一些長方體的具體經驗,這需要教師加以利用和引導,讓幼兒進一步思考和探究,激發他們科學探究的興趣,這也是科學領域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地。

《長方體》大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能正確地認識長方體的名稱及特徵。

  2、能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觀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動中提高對認識立體圖體的興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活動準備:

  正方體、長方體制作材料紙若干張,正方體、長方體積木若干塊。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觀察兩張製作材料,講述異同。“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兩張紙,請你仔細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點:都有6個圖形組成。不同點:一張紙上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組成。還有一張紙上有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

  2、幼兒操作活動。

  “今天老師就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紙來變魔術,怎麼做呢?”

  (1)介紹製作形體的方法。

  出示示意圖,教師簡單講述製作方法。

  (2)製作後講述異同,介紹形體名稱。(正方體、長方體。)

  “你們做的兩件東西像什麼?“(積木、盒子)“它們一樣嗎?”(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還有長方形。

  老師手指正方體的一面,這就叫面。我們一起數數它有幾個面。(6個)“這6個面都是怎樣的?”(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由6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形體它的名字就叫正方體。“請你把你做的正方體找出來,說說它是什麼樣的?”現在請你們拿出你製作的另一個形體,數數上面有幾個面?每個面一樣嗎?(不一樣。)怎麼不一樣?(6個面裡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長方體。

  歸納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一樣大小的正方形。長方體的6個面,有的都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有的4個面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2個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徵標記將正方體與長方體分類。

  出示貼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個籃子。“這裡有兩個籃子,籃子上分別貼有什麼樣的標記?”(正方體、長方體。)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送進帶有特徵標記的籃子,並說說你送的是什麼形體。

  4、搭積木遊戲

  數一數我用了幾塊積木來搭,數的時候要考慮到看不到的積木,提高觀察能力與空間知覺能力。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透過比較法、觀察法、對比法,讓幼兒能直觀看到形與體的區別和本質聯絡,從而瞭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點,從而解決活動的重難點使活動有效開展。活動開展中,幼兒興趣濃厚,經過操作比較,能大膽表達形與體的區別,知道體是在形的基礎上構成的,而且在拓展環節,幼兒能拓展思維,積極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長方體的,使經驗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內化。

《長方體》大班教案4

  活動目標:

  認識長方體,知道它由6個面組成(2個正方形,4個長方形)。

  透過動手操作活動,發現正方體與長方體的不同,並能區分。

  喜歡動手製作幾何體並保持桌面清潔。

  活動準備:

  教具:一張放大的操作卡片。

  學具:人手一張操作卡片,剪刀,膠水。

  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

  觀察操作材料。圖上有什麼?(正方形,長方形),有幾個?(2個正方形,4個長方形),一共是幾個?(6個),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又能做成什麼呢?

  操作材料。

  介紹製作方法。先把圖形沿黑線剪下,把虛線向上折,最後用透明膠粘住。

  介紹形體名稱,區分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異同。

  做出來的像什麼?(積木),手指長方體的一面:這叫什麼?(面),數一數它有幾個面?(6個),6個面一樣嗎?(不一樣),你知道這叫什麼嗎?(長方體),6 個一樣大小的正方體圍成的圖形叫什麼?(正方體),2個正方體和4個長方體圍成的圖形叫什麼?(長方體)活動尋找教師中類似長方體的物品。請你們找一找、想一想教室裡還有哪些東西是長方體呀。

  教後感:孩子對長方體都認識,把他們堆在一起,叫他們數孩子就數不清。我想:還是要擺出實物圖,讓孩子理解,這樣效果會好一些。

《長方體》大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能區分長方體與正方體。

  2、感受行與體的不同,發展空間知覺。

  3、培養動手動腦及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長方體紙盒若干個、畫有花的長方形若干;2、正方體、長方體物品若干;3、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認識長方體1、觀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們,你們看看桌子上有什麼呀?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來玩個"找朋友"的。

  2、教師講解操作要求這個紙盒老師給它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會兒請小朋友們先將紙盒的衣服"脫"下來,數一數它總共有幾件衣服,再幫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樣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後請你把這對好朋友身上的花塗上相同的顏色,塗好後再將這些衣服穿回到紙盒的身上。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分析幼兒操作結果(1)將每組幼兒的長方體展示在上面,教師與幼兒一起來觀察。

  (2)剛才我們小朋友都將紙盒的衣服"脫"下來過了,你們說它有幾件衣服呀?(6件)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師逐一將衣服"脫"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們說這個紙盒有幾個面啊?

  (3)你們看看這6個面誰和誰是好朋友?也就是它倆的大小是一樣的?(教師將6個面是一對的兩兩放在一起)(4)現在我將它們都穿回去,這個面在這裡,這個面……(5)上下兩個面是一樣大的,左右兩個是一樣大的,前後兩個是一樣大的。

  5、教師小結:像紙巾盒、牛奶盒這樣的盒子,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大小一樣的形體我們叫長方體(出示字型:長方體)二、認識正方體1、(教師出示正方體)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個是長方體嗎?是的請舉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們來看看,一起數數它有幾個面?(6個),它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正方形它們的大小都一樣,像這樣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而且這6個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樣,這樣的形體我們叫正方體(出示正方體字型),正方體也是長方體。

  三、區分正方體和長方體1、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在後面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很多的物體,請你到後面去挑選一個長方體或是正方體,看哪個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來。

  2、提問個別小朋友他挑了什麼,是什麼體?

  3、請幼兒將手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分別放入兩筐子。

  四、尋找生活中長方體和正方體1、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也是長方體或者是正方體?

  2、觀看放映幻燈片。

  五、延伸活動(教師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老師這裡還有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它這兩個面是正方形,請小朋友回去後可以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會發現一個秘密。

《長方體》大班教案6

  目標:

  1、感知立體圖形的特點,能找到共同屬性。

  2、學習運用非平面的內的計數方法。

  3、感受到體積的存在,萌發探索的興趣。

  準備:

  自帶一個小紙盒、記號筆每人兩隻、油泥每桌一份,米、兩個杯子

  過程:

  1、介紹自己的紙盒,引出課題

  每個小朋友拿一個紙盒和桌上的小朋友比一比,用好聽的話說說你的紙盒是什麼樣的?

  2、認識長方體的面

  (1)用一支筆數一數它的臉(面),用數字寫在中間,要有順序的數。

  (2)彙報自己數的情況,讓幼兒介紹數的方法(怎樣數不會漏掉?)

  (3)每個盒子都有6個面,6個面它們都一樣嗎?

  (4)教師在黑板上記錄,並小結。

  3、認識長方體的頂點

  (1)除了這些面以外還有什麼一樣的地方?

  (2)給頂點用一點點油泥做一頂小帽子,一邊戴帽子,一邊數一數有幾個頂點(幼兒不知道是頂點時不要直接說頂點)?

  (3)幼兒彙報,以及說說數的方法,教師記錄頂點8個。

  3、認識長方體的稜

  (1)除了這些面和頂點以外還有什麼一樣的地方?

  (2)用記號筆畫稜,一邊畫一邊數稜有幾條(幼兒不知道是稜時不要直接說稜)?

  (3)幼兒彙報,以及說說數的方法,教師記錄。

  (4)教師小結這種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的叫立體的。

  4、瞭解長方體的體積

  (1)摘掉帽子,開啟盒子,裡面是什麼?

  (2)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不明顯的盒子問,如果裡面裝滿東西,哪個盒子裝的多?

  (3)我們什麼辦法可以知道?(教師用米進行演示)

  5、延伸

  我們用牙籤把盒子開啟,看看有什麼變化?(面、頂點、稜還在嗎?)

《長方體》大班教案7

  教材分析:

  《綱要》中將科學領域的目標之一定位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獲得有關物體形狀、數量等方面的感性經驗,並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數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有趣。”同時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即強調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由此我們感到,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並能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有益於幼兒的發展,就值得我們大膽嘗試。

  目標:

  1.在認識面與體的特徵的基礎上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感知他們的特徵,能區分正方體和長方體。

  2.能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感受形與體的不同,發展空間知覺。

  重點:感知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特徵,能正確區分正方體和長方體。

  難點:能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感受形與體的不同。

  準備:正方體、長方體制作材料紙各一張,正方體、長方體積木、紙盒若干。

  過程:

  一.認識正方體

  1.老師帶來了一些小寶貝,是什麼呢?

  師:教師出示正方體的物品 ,有意識地讓幼兒看清楚每一個物體,初步感知共同點。2.瞧,這些寶貝對小朋友們說:我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正方形讓幼兒觀察比較,瞭解形與體的區別。

  3.幫助幼兒認識正方體,瞭解其基本特徵。

  正方體有幾個面? 這6個面都是什麼形狀的?這些正方形大小都一樣嗎?教師將正方形的六個面一一撕下、比較並記錄下來。

  師:幫助幼兒分析瞭解形與體的區別,知道正方體與正方形的關係,知道正方體是由六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組成,有六個面。

  二.幼兒探索長方體的基本特徵,並記錄

  1.出示長方體,那這又是什麼呢?

  師: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猜測,基本都會認定為長方體。

  2.幼兒自由探索、記錄長方體的六個面。

  師:為了幼兒不按既定的思維模式,教師有意識地提醒幼兒:記錄的時候仔細看看,它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嗎,還是幾個面?

  3.幼兒講述自己記錄的長方體

  4.小結:有六個面,並且全是長方形的六面體或對應的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他四個面為長方形的'六面體均為長方體。

  三.找找生活的正方體和長方體

  閉上眼睛想想,你在哪裡看見過正方體和長方體?活動室、家中、社群等。

  幼:幼兒閉上眼回憶的時候,教師給予語言提示,幫助幼兒回憶、梳理

  四.按特徵標記將正方體與長方體分類。

  出示貼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個籃子。“這裡有兩個籃子,籃子上分別貼有什麼樣的標記?”(正方體、長方體。)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送進帶有特徵標記的籃子。幼兒共同檢查

  幼:共同互相檢查過程中可能會有矛盾,掌握得好的幼兒自然能將對方說服。

  五.延伸活動

  出示正方體長方體展開圖,這兩張可能是什麼圖?為什麼?我把它們放在區角,你們去試一試吧。

  幼: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解答,鞏固所學。

《長方體》大班教案8

  活動目的:

  1、能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認識它們的主要特徵。

  2、進一步鞏固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認識,瞭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

  3、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紙盒

  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硬紙片,正方形和正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和長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一樣大。

  活動過程:

  1、複習鞏固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教師分別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幼兒說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徵。

  2、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告訴幼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

  3、發給幼兒(每組)長方體、正方體、正方形、長方形各一個,讓幼兒隨意擺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們有什麼不同與相同。

  4、教師與幼兒一起比較、總結:按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六個面,它的每一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正方體也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體的每個面重疊比較)它的六個面一樣大。

  5、讓幼兒說出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

  活動反思:

  在上兩個星期我上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在上第一次課時,出現前松後緊的現象,課堂上動手操作的時間有些過長,應該讓4人小組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透過改進,在第二次課上,有了好的成效,讓每3個小組動手做一種長方體,這樣便於多樣化和節省時間。

  1.教學時我注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長方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如讓學生小組合作,發現並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選用合適的小棒做成一個長方體框架,使學生清楚地看到12條稜的關係,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得出總稜長的計算公式。

  2.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如長方體稜的認識,在學生已掌握長方體有3組相對的稜並製作了長方體框架後,我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果製作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量出幾條稜的長度?”學生透過觀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條稜的長度就可以了,這樣12條稜又在學生腦中分成了4組,對總稜長的計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長方體》大班教案9

  目標:

  1、初步認識長方體,知道長方體的一些基本特徵。

  2、能正確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

  3、在操作活動中,努力學會獨立完成任務。

  過程:

  一、出示禮盒(複習正方體)

  1、在這個盒子裡裝著一些小寶貝,會是什麼呢?請小朋友上來摸一摸。

  2、瞧,這些寶貝對小朋友對說:我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3、正方體有幾個面?

  4、這6個面都是什麼形狀的?

  5、這些正方形都一樣嗎?

  二、出示長方體

  1、噓,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在這些正方體中,還藏著一個小寶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嗎?請你來找一找。

  2、它是誰呀?(一塊糕)

  3、它和正方體一樣嗎?它是什麼形狀的?

  4、原來它是長方體,這個長方體有幾個面?請小朋友來數一數。

  5、教師總結:長方體有6個面。

  6、這6個面都是什麼形狀的?它們都一樣大嗎?

  7、小結:這個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它們不一樣大,有的大,有的小。

  三、出示特殊的長方體

  這個盒子是什麼形狀的?有幾個面是正方形的?

  小結:有的長方體6個面是長方形的,有的長方體中2個面是正方形的。

  四、尋找長方體中哪2個面是相等的,請幼兒每人一個長方體觀察。

  師總結:長方體中相對應的2個面是一樣大的:上下、前後、左右。

  五、回憶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長方形的。

  六、出示教師收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請幼兒說一說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

  七、幼兒操作:給正方體塗上紅顏色,給長方體塗上綠顏色。

《長方體》大班教案10

  目標:

  1.感知立體圖形的特點,能找到共同屬性。

  2.學習運用非平面的內的計數方法。

  3.感受到體積的存在,萌發探索的興趣。

  準備:自帶一個小紙盒、記號筆每人兩隻、油泥每桌一份,米、兩個杯子

  過程:1.介紹自己的紙盒,引出課題

  每個小朋友拿一個紙盒和桌上的小朋友比一比,用好聽的話說說你的紙盒是什麼樣的?

  2.認識長方體的面

  (1) 用一支筆數一數它的臉(面),用數字寫在中間,要有順序的數。

  (2) 彙報自己數的情況,讓幼兒介紹數的方法(怎樣數不會漏掉?)

  (3) 每個盒子都有6個面,6個面它們都一樣嗎?

  (4) 教師在黑板上記錄,並。

  " target="_blank" >推薦:

  幼兒園大班語言教案《小紅帽送點心》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高個子和矮個子

  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手影戲的秘密》

  3.認識長方體的頂點

  (1) 除了這些面以外還有什麼一樣的地方?

  (2) 給頂點用一點點油泥做一頂小帽子,一邊戴帽子,一邊數一數有幾個頂點(幼兒不知道是頂點時不要直接說頂點)?

  (3) 幼兒彙報,以及說說數的方法,教師記錄頂點8個。

  4.認識長方體的稜

  (1) 除了這些面和頂點以外還有什麼一樣的地方?

  (2) 用記號筆畫稜,一邊畫一邊數稜有幾條(幼兒不知道是稜時不要直接說稜)?

  (3) 幼兒彙報,以及說說數的方法,教師記錄。

  (4) 教師這種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的叫立體的。

  5.瞭解長方體的體積

  (1) 摘掉帽子,開啟盒子,裡面是什麼?

  (2) 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不明顯的盒子問,如果裡面裝滿東西,哪個盒子裝的多?

  (3) 我們什麼辦法可以知道?(教師用米進行演示)

  6.延伸

  我們用牙籤把盒子開啟,看看有什麼變化?(面、頂點、稜還在嗎?)

《長方體》大班教案11

  一、活動目標:

  1、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區別兩者的不同。

  2、能熟練地運算7以內的加減法。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二、活動準備:

  7以內加減式題若干、正方體、長方體的積木各若干、每人一張作業圖、一張製作正方體的紙。

  三、活動過程:

  1、出示7以內的加、減法式題,集體、分組、個別的進行運算練習。

  2、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

  (1)、觀察:每人三塊積木(一塊正方體、兩塊不同的長方體),讓幼兒進行觀察,找出每塊積木在形體上的特點。如:三塊積木各有幾面?教師在幼兒觀察的基礎上告訴幼兒:六面都是同樣大小的正方體;長方體也有六個面,但不是每一面都是正方形,有的六面都是長方形,有的四面是長方形,兩面是正方形。取出兩種不同的長方體讓幼兒觀察。

  (2)、找找正方體與長方體。幼兒在桌上的一堆積木中,根據教師的指令,拿出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積木。

  幼兒運用積木建構簡單物體。請幼兒數數自己用了幾塊正方體的積木,幾塊長方體的積木。

  (3)、想一想。教室裡、幼兒園裡有那些東西像正方體,那些東西像長方體?

  3、幼兒操作活動:

  (1)、每人一張作業圖。數數每一個圖形是由幾塊積木組成的,並在旁邊的圈中寫上相應的數字。

  (2)、每個幼兒用準備好的紙製作一個正方體。

  4、教師點評幼兒操作結果,並對整個活動進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