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1

  教學目標:

  1.體會樟樹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樹拒蟲的可貴之處。

  2.感受宋慶齡的品質與樟樹的相似之處,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領會樟樹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領會樟樹的象徵意義。

  教學過程:

  一、通讀課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據不同的要求讀文題。

  (1)透過朗讀體現:這是哪兒的樟樹?(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2)透過朗讀體現:這是宋慶齡故居的什麼?(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學生讀後,教師小結:不同的朗讀所要強調的意思不一樣。請同學們再根據要求讀一讀:本文寫了宋慶齡故居的什麼?(生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師強調:對,本文所寫的就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根據不同的要求讀文題,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透過朗讀讓學生知道,本文的重點是寫樟樹,是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2.師:宋慶齡的故居在周恩來同志的眼裡小了點,他勸宋慶齡同志搬個家,宋慶齡卻不肯,這是什麼原因呢?請快速瀏覽課文,說說理由。(宋慶齡捨不得庭院裡的兩棵樟樹)

  3.宋慶齡捨不得這兩棵樟樹的什麼呢?請通讀課文,說說理由。(生命旺盛、品質高貴)

  二、細讀品悟,全面體會“捨不得”之含義。

  (一)感知樟樹“生命旺盛”。

  1.自讀第4自然段,說說哪一個詞語最能表現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樹給人的整體感覺是“蓬蓬勃勃”,請細讀第4自然段,說說你彷彿看到了樟樹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態。

  3.組織交流、討論

  枝幹:粗壯、多(伸向四面八方)、長(伸得遠遠的)。(引導體會:枝幹越粗越壯,越多越長,就越能體現樟樹的生命旺盛。)

  樹葉:稠密、綠得發亮。(引導體會:樹葉越密,綠得越亮,就越能體現樟樹的生命旺盛。)

  文學是用“形象”說話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生動的形象,並在這種轉換中體會語言的魅力。

  4.體會“四季常青”的特點。

  樟樹一年四季要經歷多少磨難,你能用這樣的句式說說嗎?請學生想象不同的情境,進行口頭表達。出示

  無論是,還是,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學生口頭填寫內容後,再請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自己所填的內容。)

  學生填寫、朗讀的過程,就是語言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合理想象樟樹一年四季經受各種磨難之後仍然蓬蓬勃勃的過程。

  5.不管周圍的環境多麼惡劣,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多麼頑強的樟樹,同學們好好讀一讀,將樟樹的形象留在腦海中。

  (二)體會樟樹“品質高貴”。

  1.學生默讀,用筆畫出描寫樟樹可貴的句子。

  2.組織交流

  (1)圍繞“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製作成傢俱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展開交流。

  a.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裡聞到過香氣,這種香氣會發生變化嗎?

  b.小結:這就是樟樹,它活著的時候,香氣不變,死了的時候,仍然有香氣,且這種香氣不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多麼了不起,多麼可貴。

  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樟樹的香氣與生活中其它的香氣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樣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樟樹香氣能長久保持是了不起的;這樣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的過程。

  (2)抓住“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師: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生:就怕它一天。)

  師: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年——(生:蟲類就怕它一年。)

  師:只要這木質存在一百年——(生:蟲類就怕它一百年。)

  師: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千年——(生:蟲類就怕它一千年。)

  師:樟樹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裡。在哪裡呢?(樟樹的香氣能長久保持,樟樹的香氣能永遠拒絕蟲類的侵害。)

  這種反覆、遞進式的朗讀,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樟樹“香氣拒蟲、香氣長久”特點的認識,也使學生對樟樹的情感隨著一遍遍的朗讀得以深化。

  3.這一自然段,不僅寫了樟樹,還寫了別的樹木,如石榴。課文為什麼要寫石榴呢?

  (組織討論,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比較”的寫法。這樣的寫法更加突出了樟樹的與眾不同,可貴。)

  4.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樟樹的可貴之處以及寫法的精妙。

  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情與理,同時也要使學生明白文章是怎樣表達的。而這一教學環節,不僅引導學生認識了“比較”的寫法,還讓學生體會到了這一寫法的好處。

  三、適度拓展,深刻理解“人與樹”之相似。

  1.這是兩棵蓬蓬勃勃的樟樹,這是兩棵香氣永存的樟樹,這是兩棵讓蟲子害怕的樟樹,這是兩棵讓宋慶齡捨不得離開的樟樹!那宋慶齡是怎樣的人呢?

  2.請學生結合課前的資料收集,談談對宋慶齡這一人物的印象和認識。

  3.出示中外人士對宋慶齡的評價,學生朗讀

  (1)美國記者安娜說:“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溫柔,雅的女性。”

  (2)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你認為我們卓越的宋慶齡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麗鮮花嗎?不,不,她是一頭要衝破天羅地網的雄師。”

  (3)美國作家、社會活動家海倫·福斯特·斯諾說:“多虧我結識了宋慶齡,她的堅貞不屈,勇敢忠誠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國最卓越的象徵。”

  (4)毛澤東主席1936年在致宋慶齡的信中這樣寫道:“一九二七年後,真能繼承孫中山先生革命救國之精神的,只有先生與我們的同志們。”(毛主席稱宋慶齡為先生)

  4.師:樟樹的香氣讓蟲子離得遠遠的,而宋慶齡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鬥志同樣令人敬佩!學到這兒,我們認識了一位怎樣的女性?

  相機板書:精神蓬勃、正氣凜然、高貴典雅……

  5.請學生說說“人與樹”的相似之處。

  交流後教師小結:宋慶齡美好的品質,就像她故居樟樹的枝幹一樣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樹的綠葉一樣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樹的香氣一樣永久保持、拒絕害蟲的侵蝕。

  6.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透過課前學生的資料收集,課上的簡要表達,輔之以中外名人對宋慶齡的評價,學生對宋慶齡這一人物形象有了較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她與樟樹進行比較,就容易了。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十個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3、會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體會作者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樟樹的可貴之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教具準備:

  卡片、掛圖、錄音、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1、自讀課文,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檢查自讀情況,幫助學生正音:A讀生字新詞,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讀,其餘學生認真聽好,聽他們讀得怎樣?C評價、糾正。

  3、默讀課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它們分別講了什麼,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麼?

  4、交流:板書:兩棵樟樹,外形、特點、高貴之處。

  5、根據這三個內容,給課文分段,瞭解課文內容。(1—3)宋慶齡故居的庭院裡有兩棵樟樹。(4—5)樟樹的外形,生長特點及它永久保持拒蟲香氣的高貴之處。

  6、人們愛在樟樹前留影紀念。

  7、師總結初步感知的課文內容。

  (二)寫字指導

  1、“搬、榴、繁、瞻、衍”筆畫較多且容易寫錯,進行筆順和間架的具體指導,把字寫正確,寫勻稱。

  2、“樟、稠、拒”左窄右寬。

  3、“勸”左右所佔比例差不多。

  4、描紅(書上)

  (三)細讀課文

  1、細讀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讀課文,思考討論: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告訴我們什麼?段與段是怎樣連起來的?2指導歸納段意第一段寫了周總理,還寫了宋慶齡,主要寫的是誰的事?什麼事?(學生歸納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宋慶齡不肯搬家,是因為她捨不得兩棵樟樹。3指導朗讀。(讀出喜愛和眷戀的語氣“這是兩棵樟樹”中的“樟樹”要重讀)。

  2、細讀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學習第4自然段a課件出示課文插圖一,引導觀察樟樹的樣子。要求按順序仔細觀察,抓住特點說一段話。b默讀第4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段從哪幾個方面寫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的?並畫出有關的詞語。找出最能概括樟樹特點的一個詞。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榮旺盛。c再讀課文畫出具體表現樟樹蓬蓬勃勃的詞語。樹葉:稠密,綠得發亮,四季常青。看圖理解有關句子。(板書:四季常青)d指導用“稠密”造句e指導朗讀,表現樟樹特點的詞語要讀重音。f指導背誦要求學生先理解清敘述順序,弄清與句之間的聯絡,再練習背誦。

  (2)學習第5自然段1默讀課文用“—”畫出寫別的樹木的句子,用“—”畫出寫樟樹的句子2學習第1—3句a指名讀b理解“繁衍”“寄生”等詞語。c說說別的樹不好在什麼地方。

  3、學習第4—8句a自由讀課文。b理解“可貴、仍然、木質、高貴”等詞。c理解句子。課件出示:而樟樹卻不招蟲,因為樟樹本身有一種拒蟲的香氣。更可貴的是,這種拒蟲的香氣能永久保持。說說這句話中哪個詞能表示樟樹和別的樹不一樣。

  4、引導理解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象徵意義。a再讀第5自然段,說說樟樹高貴在什麼地方。b結合宋慶齡的生平說說自已第5自然段的體會。

  5、指導朗讀在讀中品味樟樹的高貴,讀出對樟樹的讚美之情。

  6、指導背誦a師引讀課文別的樹怎樣?而樟樹怎樣?更可貴的是什麼?從哪兒看出它的香氣能永久保持?因為樟樹香氣能永久保持,所以說—b男女生分層讀課文。C練習背誦。

  7、指導歸納段意。第4自然段寫樟樹的樣子第5自然段寫樟樹的高貴之處把兩句合為一句話就是第二段的段意。指名用自已的話說說第二段的意思。

  (四)細讀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理解有關詞語(崇敬、瞻仰)

  3人們為什麼愛在宋慶齡故居前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因為樟樹不僅長勢蓬蓬勃勃,具有拒蟲的香氣,而且更為宋慶齡也像樟樹那樣,一身正氣,令敵人畏懼。人們為了表達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總愛在樟樹下留影紀念。

  五、教學結束:

  作業

  1、寫字簿第二課生字詞寫完。

  2、抄寫詞語。

  3、讀課文三遍。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3

  教材解讀:

  《初秋行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題材的古詩。它以描寫蟬為目的,詩人楊萬里寫落日催暮蟬,蟬鳴聲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寫了聞蟬尋聲,蟬兒閉口的情形,整首詩通俗易懂、真切傳神、趣味橫生。雖是即景寫景,卻亦具有一番清新別緻的情趣。

  教學理念:

  1、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不管是領會詩的涵義,還是體味其美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朗讀能激發想象,強化積累,培養語感,所以,朗讀必須貫穿於古詩學習的全過程。

  2、創設情境,體會情感。

  引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體會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在學習“近在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不作聲”時,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從情感的體驗出發,首先在讀中感悟、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找不到蟬到的遺憾,然後引導學生再讀,再一次交流情感,體會到深藏在作者內心的對秋天美景、對秋蟬的讚美、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並背誦全詩。

  2、藉助註釋,在讀中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美麗景色;

  難點:體會作者蘊含在詩句中的欣喜、讚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課前複習作者楊萬里的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寫的其他詩歌。

  2、課前佈置學生觀察初秋的美景。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預設:

  一、激趣匯入、整體把握

  1、同學們,三年級我們學習了楊萬里寫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還知道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生齊背後交流)

  2、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與秋天有關的古詩。板書課題。

  二、讀題解題,初讀古詩

  1、指名學生讀詩題。

  2、透過預習,誰能說說題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師提示:加進去適當的詞語把話說完整。)

  3、現在正值初秋,在你們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學生交流自己在身邊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師:那詩人楊萬里在這首詩中又描寫了什麼景色?他什麼時候在花園裡散步,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做了些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三、自讀自悟,感知詩意

  1、教師範讀古詩。

  2、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五分鐘時間,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3、指名朗讀,正音。學習生字“圃”。

  4、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弄懂詩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與同學交流等。)

  5、師:下面老師再給大家八分鐘時間,小組合作學習,大家可以採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古詩,讀了這首詩,你知道詩句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要求:先自學,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然後在小組內交流。需要老師幫助的同學或小組,可以舉手告訴老師,老師會很快來到你的身邊和你們一起學習。

  四、集體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彙報學習結果,

  師:看到大家學得這樣認真,相信大家已經有成果了,哪個小組願意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們學習的成果?

  2、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讀詩的感悟,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古詩大意。

  (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裡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裡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裡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五、讀中品味,體會意境

  師:剛才,大家瞭解了詩意,相信大家再讀,一定會讀得更美,更投入。誰讀第一句?

  1、從這句哪些詞語看出作者寫的是黃昏時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蟬”加以體會。

  2、你覺得哪些字能體現落日的有情?

  引導學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體會作者對眼前美景的喜愛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當成了有靈性的人。就是這兩個字賦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思。

  3、引導學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無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根據詩句誰能想象出這幅畫面?(提示:夕陽、晚霞、地面景物、蟬鳴聲……)

  4、誰能讀出落日的這份“真情”?

  預設:(透過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逐步讓學生讀出情,讀出形,讀出味。)

  生讀(沒有激情)。

  師:你這快落山的太陽,怎麼這樣無情?從你的讀中,老師感覺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麗。誰再來讀。

  生讀。

  師:老師從你的讀中感覺到你是重情誼的夕陽,可我從你的讀中沒聽到滿園此起彼伏的蟬鳴聲。誰再讀?

  生讀。

  師:哦!多美的景緻!多熱鬧的黃昏!老師好象看到了夕陽西下時的燦爛晚霞,聽到了園子裡嘹亮的“黃昏大合唱”。來,讓所有的蟬兒都唱起來,全班齊讀。)

  師過渡語:

  初秋的傍晚,詩人獨自在園中散步,抬頭望著西邊的天空,一輪紅日即將落山,夕陽將天邊抹上了瑰麗的色彩,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緻啊!聽,眾多秋蟬也不甘寂寞,趁著這美麗的時刻,放開清亮的歌喉,開始了“黃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學生齊讀前兩句。

  5、聽到這美妙的“合唱”,你會心動嗎?是否想找到這些“歌唱家”,趕快行動——

  (1)可詩人找到了蟬沒有?

  引讀:近在咫尺——,尋到旁邊——。沒看見蟬,心中會是什麼滋味?

  指導學生帶著遺憾的'語氣來讀。

  (2)作者心中只有遺憾嗎?再看,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聽,這此起彼伏的蟬鳴聲,真有遺憾?那又怎樣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心中的欣喜、讚美之情。

  (3)師小結:

  看到天邊美麗的晚霞,聽到園中這悅耳的“大合唱”,作者興致大增,雖然沒有尋到“演唱家”的蹤影,可這情、這景足矣!這一樣也能讓作者詩興大發——

  (學生帶著讚美之情齊讀全詩,邊讀邊想象意境。)

  六、賞讀全詩,熟讀成誦。

  1、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對《初秋行圃》的理解。

  師:請大家用最擅長或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這首詩表達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讀一讀;想唱的,可以把詩句改成自己喜歡歌曲的歌詞,試著唱一唱……

  2、學生分組練習、展示、評價。

  七、總結拓展,課外延伸

  1、引導學生總結剛才學詩的方法。

  讀:讀通、讀順詩句。

  譯:結合註釋、或查字典、或結合插圖、猜讀理解詞語、詩句的意思。

  悟:品讀、感悟,想象、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誦:聲情並茂地朗讀古詩。

  2、用自己學到的古詩學習法,自學唐朝詩人虞世南的《蟬》。讓學生初步瞭解詩意即可,無須對作者託物言志寫法進行深究。(虞世南的《蟬》附後)

  3、課外找找楊萬里的其他寫景詩讀一讀。

  板書設計:

  初秋行圃

  (宋)楊萬里

  落日無情最有情,

  偏催萬樹暮蟬鳴。

  近在咫尺無尋處,

  尋到旁邊不作聲。

  附: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緌(ruí):結冠(帽)的兩條帶子叫纓,纓在頷(hàn)下打結,餘下的兩段叫緌。因為緌是下垂的,所以詩中稱“垂緌”。

  飲清露:古人以為蟬是飲露為生的(其實它吸樹汁)。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4

  一、交流資料,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足球嗎?你們經常看足球比賽嗎?你喜歡那個足球明星?

  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喜歡的球星。

  問:這麼多小球迷,那麼你們知道球王貝利嗎?

  請班上的小球迷介紹球王貝利。

  貝利,身高1.74米,貝利是他的雅號。他1940年1O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內斯鎮的一個貧寒家庭,小時只能赤腳踢球。13歲時,開始代表當地的包魯俱樂部少年隊踢球,使該隊連續三年獲包魯市冠軍。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們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隊邀其入隊,頭一年,即攻入32個球,成為該隊最年輕的射手。

  1957年,未滿17歲的貝利首次入選國家隊,並首次參加世界盃賽,他以驚人的技巧馳騁賽場,使足壇驚呼:巴西出現了一位神童!在這位神童的激勵下,巴西隊愈戰愈勇,一一擊潰強勁對手,第一次為祖國棒回了世界盃。此後,在貝利統領下,巴西隊又奪得1962軍第7屆和197O年第9屆世界盃賽冠軍,貝利本人也成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奪得過三屆世界盃冠軍的球員。貝利被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球星”,是世界上第一個3次被評為世界最佳足球運動員的超級球星。多次榮獲“世紀十大球員”、“世紀運動員”、“20世紀世界最佳運動員”等稱號。曾入大學深造5年,獲心理學、運動醫學等學科的學士學位。

  20xx年12月,貝利榮獲國際足聯評出的“本世紀最佳足球運動員”稱號。

  貝利在1978年掛靴後曾在1995年至1998年任巴西體育部長。1994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友好大使。貝利愛好廣泛,1981年開始進入影壇,出演過十幾部影片,並導演過一部影片。

  師:這麼傳奇的人物,你們知道他是怎麼成功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球王成功的經歷。

  二、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師:讀了課文你瞭解到了貝利的哪些情況?請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

  生:文章介紹了貝利小時候的故事,並對他的成就做了簡要的介紹。

  2.出示課件認識生字,記住本課要求會認的字。

  踢盒箱揀殼誕鏟訓率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課文寫了貝利的什麼事?

  學生默讀,讀後用簡單的話概括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事。

  四、自由朗讀課文,合作探

  師:讀了貝利成長為“一代球王”過程中的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麼啟示?你發現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結合問題默讀課文,思考後和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讀後體會,小組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充實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句在班內談談談自己的體會。

  如:從貝利利用一切機會想方設法練習踢球,可以看出他對足球的熱愛和執著;從貝利從買不起球到踢教練送的球再到參加球隊踢球,可以看出貝利的勤奮和進步等。

  學生每交流一處,教師引導學生充分進行閱讀,再讀中再次豐富自己的感受,同時進行閱讀指導,透過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3.瞭解更多關於貝利故事。聽下面的小故事,體會其中的包含的哲理。

  《下一個球最好》

  球王貝利不知道踢進過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僅令千千萬萬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場上的對手拍手叫絕。有人問貝利:“你哪個球踢得最好?”貝利回答:“下一個!”

  當球王貝利創造進球一千的記錄後,有人問他:“你對這些球中的哪一個球最滿意?”

  貝利意味深長地回答:“第一千零一個!”

  師:聽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麼感悟?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小結。

  人生真悟:

  永遠不滿足,永遠不停止前進的步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放鬆自己,因為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永遠是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去迎接你更大地輝煌吧。

  五、瞭解更多體壇精英,感受人格魅力

  師:你喜歡哪位體育明星?為什麼?

  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他的感人的事和同學們分享,也可以說說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可以介紹他們輝煌的成就,也可以介紹他們成功經歷中的感人故事。並和同學們談談在這些人物身上值得讚揚和學習的地方。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透過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愛,相互寬容。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3.學習生字詞,練習用“緣故”、“誠心誠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絡課文內容,體會爭吵後“我”和克萊蒂的感情變化及最後一段中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2.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二)為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三)學習課文生字新詞。正確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歸納段落大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瞭解“爭吵”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畫出描寫“我”後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詞語。

  (“爭吵”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只求瞭解,暫不做檢查。)

  (二)再讀課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讀成“j@”的音。

  (是指心裡嫉恨別人比自己強。)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個“偷,在這裡應帶兒化韻,讀“火兒”,“偷偷兒”。

  “衣肩上的線縫都開了”的“都”,應讀“d#u”,不要讀成“d&”的音。

  “終於捱到了放學”的“挨”應讀“2i”的音,表示困難地度過時間的意思,不要讀成“你挨(1i)著我”、“挨(1i)家挨(1i)戶”的“挨”字的音。“我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的“訴(s))”應讀輕聲。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寫成“子”;“防禦”的“御”的中間是“”不是“缶”;“畢竟”的“竟”不要少寫一橫,注意與“競”區別。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適當歸併),按意思相關或相近的歸併方法,劃分段落(或按帶有階段性的內容),為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做好準備。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並背誦。

  2。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大意。

  3。培養學生的古詩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小組討論,藉助工具書自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中初秋的景色美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秋天漸漸來了,說說初秋時節,你都見到過哪些景色?

  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描寫初秋的詩,板書課題及作者,請生談談對作者瞭解多少。

  二、自學古詩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句朗讀,正音

  3。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古詩的學習有哪些方法?

  4。各小組自學古詩,老師輔導

  5。小組彙報結果: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裡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裡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裡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三、創設情境,自主朗讀

  小組比賽讀,讀出詩的節奏和意境

  四、板書:

  初秋行圃

  (宋)楊萬里

  落日無情最有情,

  偏催萬樹暮蟬鳴。

  聽來咫尺無尋處,

  尋到旁邊不作聲。

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7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作家王宜振把我們們帶進了一個美妙的詩歌世界,使我們喜歡上了這首文字,韻律都很優美的詩歌《小草之歌》,讓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

  2、板題

  3、齊讀課題

  4、結合上節課學習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請你談談小草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生答)小結:看來大家都很喜歡小草。

  5、師:老師很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老師走到誰面前,誰就讀一小節)(伴樂)。

  小結:字字入眼,句句入心,聲音真好聽。

  6、上節課,同學們提出並解決了兩道自探題,我們來複習一下(出示)。

  1)小草之歌中的“之”相當於什麼?(生答)師:那小草之歌,也就是——小草的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深情地讀課題。

  2)看第二題:按結構、內容,詩歌可以分幾個部分?每部分寫了什麼內容?(生回答)。

  師小結:上節課同學們收穫不小,老師真高興。

  二、學習詩歌,理解感悟

  (一)學習1~3小結

  1、設疑自探

  1)請同學們朗讀1~3小結,並根據內容提出你的問題。

  2)生提問。

  3)師:老師歸納了幾道自探題,找同學談一談。(出示)(自探題下寫有自探方法),學生在下面邊讀邊自探。

  2、解疑合探

  1)這一部分寫了小草什麼特點?回答、板書:索取很少。

  2)修辭方法:擬人。

  小結:把小草比作人進行自述,顯得生動、親切、易懂。在寫作時,用擬人的修辭方法,使文章具體、生動、形象。

  3)“我向大自然索取很少。”什麼意思?(生答)師: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含義,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小草不渴求什麼,只有陽光、雨露就能茁壯成長,為人們帶來綠意。

  3、找2組女生讀1~3小節(一組三人)(要讀出對小草的喜愛)。

  師小結:小草是渺小的,他卻那樣樂觀、自信;小草是弱小的,他卻那樣勇敢堅強。讓我將小草的喜愛融入到課題朗讀之中,齊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