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班數學教案:寶寶送物品教案及教學反思

小班數學教案:寶寶送物品教案及教學反思

小班數學教案:寶寶送物品教案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數學教案:寶寶送物品教案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能按物體的關聯性將常見的物品歸類。

  2、願意參與為家人送物品的活動。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重點難點:

  能按物體的關聯性將常見的物品歸類。

  活動準備:

  1、教具:圖片:手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各一)、人物圖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2、學具:幼兒操作紙、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各一)、柺杖、女士包、領帶等。(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瞭解物品與人的關聯性。

  出示人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圖片。

  師:看,誰到我們教室來做客?你是怎麼知道的?

  幼兒進行觀察並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從他們身上的不同物品就可以看出他們是誰了。

  師:看,家裡的手套都亂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找不到自己的手套了,誰能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手套?

  小班幼兒已經初步具有觀察的經驗,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透過觀察瞭解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徵,能透過人物身上的物品分辨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同時,教師的小結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了"物品與人的關聯性"。

  2、寶寶送物品。

  (1)個別幼兒送物品。(3分鐘)請個別幼兒送手套並講述原因。

  師:你是怎麼送的?為什麼要這麼送?

  教師小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手套是不一樣的,我們從手套的不同特徵就可以看出來了。

  用同一種物品--手套來引導幼兒透過細緻觀察、一一比較的方法來判斷手套送給誰。

  (2)全體幼兒送物品。(12分鐘)師:家裡還有很多其他的物品,我們首先來看看他們是什麼。

  介紹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師:我們一起來送一送,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東西放到他們下面,記住一邊送要一邊說一說為什麼要這樣送。

  幼兒送物品並講述原因。

  幼兒集體操作時,教師所選材料有了遞進,有一組(4雙鞋子)同類的物品,還有一些其他特徵比較明顯的物品,如柺杖、領帶等。引導幼兒在細緻觀察、一一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更全面的判斷,進一步鞏固幼兒對"能按物體的關聯性將常見的物品歸類"這一目標的達成。

  3、展示幼兒作業,集體檢驗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送的?為什麼要這樣送?

  教師和幼兒一起檢驗、糾錯。

  評價幼兒作業時,先選用操作正確,比較有序作業進行點評,再選用一些比較典型的作業,引導幼兒自評,利用幼兒間的差異資源進行互評。

  課後反思:

  本活動來源於主題《親親熱熱一家人》,目的是讓幼兒按照物體的關聯性將常見的物品歸類,從而能增進寶寶與家長之間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較感興趣,但是他們對這些常見物品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寶寶送物品》這一活動從幼兒實際生活出發,引導幼兒透過認一認、說一說、找一找、送一送進一步認識常見物品,並能給不同人物進行匹配。教師在教學具方面做了比較深入的思考,在教具方面,首先選用一組同類物品,讓幼兒透過觀察發現方法--比較,同一組物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很容易就能判斷出物品該送給誰。在幼兒操作材料方面,又有了遞進,用了一組同類物品,另外還選了4個特徵較明顯的物品,難度有所提高,對幼兒更具挑戰性,幼兒對判斷物品的關聯性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判斷物品該送給誰,不僅可以透過比較,還應從實際生活出發,明白物品的用途,從而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