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會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垃圾分類大行動》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社會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垃圾分類大行動》,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垃圾分類的意義。
2、培養把垃圾分類放進廢物回收箱的習慣。
3、合作製作並裝飾可回收垃圾箱,培養合作能力和創造性。
活動準備
1、事先在小塑膠瓶上貼上五官和手腳。
2、媽媽和男孩手偶。
3、風車。
4、大紙箱。
5、不同的美工材料。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小塑膠瓶、媽媽和男孩手偶,講故事《小塑膠瓶的命運》:
津津喝完果汁,就把空的小塑膠瓶扔進了一個垃圾箱,(向幼兒提問:“你喝完果汁後,怎樣處理空塑膠瓶?”)
小塑膠瓶在垃圾箱裡大聲喊:“錯了,錯了,快救我出來!”
津津媽媽聽見了,就走過去看是怎麼回事。"屈、老師、教、案網出處"小塑膠瓶對媽媽說:“我還有用呢,可是津津卻把我扔到了‘不可回收垃圾箱’裡了,請把我放進‘可回收垃圾箱’吧!”媽媽說:“噢,原來是這麼回事呀!津津,快來把小塑膠瓶放進‘可回收垃圾箱’,這樣小塑膠瓶就可以被回收,變成有用的東西了。”津津便把小塑膠瓶重新放進了“可回收垃圾箱”裡。
小塑膠瓶說:“幸好小朋友把我放到“可回收垃圾箱”裡了,否則我就會被送到垃圾處理場,永遠被埋在地底下了。”(向幼兒提問:“什麼是垃圾處理場?”)
這時候,小塑膠瓶看見可回收垃圾箱裡還有許多其他大大小小的瓶子,它們七嘴八舌地正在猜測自己將來會被重新制造成什麼。有的說自己會變成一張地毯,有的說自己會變成滑梯,垃圾箱裡一下子變得十分熱鬧。小塑膠瓶心想:“我又會變成什麼呢?”
過了幾天,大大小小的瓶子都被運到一個工廠裡,在那裡重新加工,小朋友,你猜小塑膠瓶最後變成了什麼?原來,小塑膠瓶變成了津津新買回來的'風車!
2、展示幼兒帶來的廢紙、塑膠瓶、鋁罐、充電電池,提議在班上舉行“垃圾分類大行動”,幫助塑膠瓶、鋁罐、廢紙、充電電池找個合適的家。請幼兒想想可以用什麼來收集垃圾。
3、請幼兒分組利用四個大紙箱製作可回收垃圾箱,製作前與幼兒討論:
每個垃圾箱分別用來收集什麼垃圾?
怎樣能讓人明白那是收集什麼垃圾的垃圾箱?
這些垃圾是可回收的,還是不可回收的?什麼樣的標誌表示“可回收垃圾”?
4、鼓勵幼兒發揮創意,各組利用不同的美工材料裝飾自己製作的垃圾箱。
5、請幼兒將帶來的各種物品分類放進自制的垃圾箱裡。
6、將垃圾箱放在活動室門口,收集幼兒園的各類廢品。本主題結束時,老師可以和幼兒將收集來的各種廢品集中進行處理,如:賣給廢品回收站,或利用一些廢品做手工活動。
活動評價
能與同伴合作製作可回收垃圾箱。
有分類投放各類垃圾的意識和習慣。
能正確地將廢紙、塑膠瓶、鋁罐和充電電池分類,並放進分類垃圾箱。
活動建議
向幼兒介紹不同國家和地區處理可回收垃圾的方法,如:在中國香港,社群和路邊都設有不同顏色的廢物回收箱,用來分類收集不同種類的可回收垃圾,其中黃色回收箱收集鋁製飲料罐,藍色回收箱收集廢紙,咖啡色回收箱收集塑膠製品,還有專門的回收箱收集廢舊的充電電池。
要特別注意幼兒的衛生和安全。
活動反思
幼兒透過探索實踐活動了解了哪些是可回收的物品,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歸納分類的能力活動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起到了家園共育的作用,也讓幼兒體驗了垃圾回收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