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中班語言優秀教案《月亮》

中班語言優秀教案《月亮》

中班語言優秀教案《月亮》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語言優秀教案《月亮》,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詩歌內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學會量詞:一棵、一灣等,學習動詞:掛、漂、盛。

  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並學會量詞:一棵、一灣等,學習動詞:掛、漂、盛。

  活動準備:

  1.月亮圖片、背景圖、背景音樂、青蛙、小鳥圖片。

  2.課前請家長配合帶孩子在有月亮的晚上在不同地方觀看月亮。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你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老師也有好朋友,我的好朋友是xxx。

  二、欣賞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師配樂朗誦,讓幼兒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提問:這首詩歌好聽嗎?是什麼名字?你聽到詩歌中說誰是月亮的`好朋友。

  2.再次欣賞,初步瞭解詩歌內容。

  提問:你聽詩歌中小鳥、青蛙、寶寶說了什麼?

  3.分段理解詩歌,並出示圖片。

  朗誦詩歌第一段,並提問:小鳥在什麼地方看到了月亮。小鳥在樹上看到月亮是怎樣的?(引導學習:掛)朗誦詩歌第二段,提問:青蛙在池塘裡看到月亮是怎樣的?(引導學習:漂)師朗誦詩歌第三段,並提問:寶寶在什麼地方看到了月亮。(臉盆裡)。寶寶看到月亮是怎樣的?(引導學習:盛)小結:小鳥看到月亮是掛在樹上的,青蛙看到月亮是漂在池塘裡的,寶寶看到月亮是盛在臉盆裡的。

  三、學習詩歌,並有感情的朗誦。

  1.師幼一起學習朗誦。

  2.有感情地配樂朗誦詩歌。

  3.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仿編詩歌句式,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仿編詩歌。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替換人物和樹上、水裡的動物。

  教後反思:

  在這次詩歌朗誦過程中,我在練習策略上進行了一些嘗試,發現幼兒主動性還挺高的。我是這樣嘗試的:在每一次練習時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一起邊看圖邊和老師一起練習;接著老師退出,只看圖;然後連圖也退出,全憑記憶;最後是透過分男女、分組等形式來進行比賽,因為進入中班幼兒好勝心更強,所以透過教師有意識地一次次挑戰、比較,幼兒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