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圖形燈籠》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圖形燈籠》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連線粘合的方法,嘗試將相同圖形對齊黏貼製作燈籠。
2、體驗用自己的作品佈置環境的快樂。
3、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學準備:
1、各種彩紙圖形(圓形、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等形狀),皺紙做的燈穗,漿糊,抹布等。
2、《幼兒畫冊》(第三冊P36)。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習連線粘合的方法,並將相同圖形對齊黏貼製作燈籠。
教學方法與手段:
欣賞法、示範法、操作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寶寶,你們有沒有見過燈籠呀?你在哪裡見過燈籠?你覺得燈籠漂亮嗎?你看,今天老師也帶來了燈籠。
1、教師出示製作好的燈籠,引導幼兒觀察。
2、提問:
(1)寶寶,你們看,丁老師帶來的燈籠是什麼形狀的燈籠?你們喜歡嗎?是什麼顏色的呢?
(4)你們想自己製作燈籠嗎?猜一猜神秘的禮物是什麼。
仔細觀察燈籠並根據老師的提問大膽地說一說。
回答:燈籠,在家見過、在超市見過等。通過出示教師製作的燈籠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感興趣。
透過老師的提問來回答問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師示範做燈籠的方法。
師:恩,寶寶們都很喜歡燈籠,那我們就一起來學一學吧!看看老師帶來了什麼材料?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
分別出示彩紙圖形、漿糊、抹布,教師介紹的同時讓幼兒一起來說出他們的名字。
2、教師邊講解邊操作。
師:我們先取兩個顏色、形狀、大小一樣的圖形,在它的反面的一邊抹上漿糊,將鬚鬚貼在漿糊處,再將兩個圖形對貼。這樣,美麗的燈籠就完成啦,你們想不想試一試呀?
看操作材料,一起來說出他們的名字。
仔細看老師的操作步驟,傾聽老師的講解。材料的出示、介紹能幫助幼兒瞭解工具的名稱及使用方法,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更好的運用。
透過教師的示範操作再配以語言的講解能幫助幼兒直觀感知燈籠的製作方法及步驟,使幼兒在接下來自己的操作過程中也能有序的順利的進行。
三、幼兒操作。
師:那我們現在就來試一試吧。
1、教師提供幼兒所需要的操作材料。
2、教師仔細觀察,對於個別有困難的幼兒進行及時的幫助和指導。
拿到所需要的材料,認真完成燈籠的製作。教師提供幼兒操作時所需要的材料能幫助幼兒更好地完成製作任務,而且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的幫助和指導能在無形之中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真知,體驗自己動手操作的快樂。
四、講評活動。
1、教師將幼兒製作好的燈籠展示出來,供幼兒欣賞交流。
2、讓幼兒看著說出一共做了哪些圖形燈,並練習說“這是圓形燈”“這是方形燈”。
3、教師進行講評,對於做的好的幼兒給予肯定,對於能力弱點的孩子給予鼓勵。共同交流、欣賞製作好的燈籠。
看著說出一共做了哪些圖形燈,並練習說“這是圓形燈”“這是方形燈”。
透過展示活動來讓幼兒與幼兒之間多一份情感的交流,並提高幼兒的`審美觀。再讓幼兒在說一說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積累幼兒的經驗,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而教師的講評能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喜悅。
五、拓展延伸。
1、請幼兒將美麗的燈籠用蠟筆裝飾得更漂亮。
2、將漂亮的彩燈佈置在教室內。
3、完成《幼兒畫冊》的相關內容。
將美麗的燈籠用蠟筆裝飾得更漂亮,並完成《幼兒畫冊》的相關內容。透過這個延伸活動,既提高了孩子的欣賞能力,讓幼兒參與主題牆和教室的佈置,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生活中提升幼兒對美的認識和感受。
活動反思:
結合元宵節,我們開展了美術活動《圖形燈籠》,活動讓幼兒初步學習連線粘合的方法,嘗試將相同圖形對齊粘製作燈籠。活動開始以談話匯入,請幼兒說一說自己見過的燈籠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說是圓形的、紅的,有的說是小兔子形狀的,但說出的不是很多,因此我出示了一些圖片,請幼兒賞燈,美麗的燈籠引起了幼兒的興趣。這時我出示了事先做好的圖形燈籠,讓幼兒說一說它是什麼樣子的?什麼形狀的?什麼顏色的?等幼兒瞭解後,我出示了事先準備好的幾種形狀的彩紙: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請幼兒分別說出它們是什麼形狀。然後用圓形的彩紙做了一個示範,重點講述了把兩個圓形對齊粘帖,並在裡面加上穗和拎的指環。之後請幼兒開始製作燈籠,整個過程有很多這樣的聲音:“老師、老師我不會……”,不過也有很多孩子在認真的製作著,雖然有的做的不是很好,邊緣沒有對齊、穗的位置擺放的不對……但這是他們自己努力的成果,我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孩子們開心的拿著燈籠笑著、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