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書憤》教案(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書憤》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透過充分的“知人論世”掌握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
2、當堂成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人情感的把握。
2、難點:與《蜀相》的比較。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回顧學生熟悉的詩歌引入作者:陸游
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二、知人論世:
作者簡介: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少年陸游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一貫堅持抗金主張,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
但在政治鬥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
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60年來萬首詩”,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這首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時詩人61歲。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裡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因而悲憤異常,這首詩是他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三、朗讀課文:
注意:節奏、感情基調的把握!
四、結合學生自主朗讀完畢後的理解鑑賞詩歌
南宋時,金兵入侵,中原淪陷在即。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
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
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少年時“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這一聯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鬱積如山。這是暗寫他欲圖恢復失地。
“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了詩題中的“憤”字。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這一聯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土。
“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形象地概括了兩次勝利的戰鬥,可見他當年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鬥中去。這兩次戰鬥都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時詩人才36歲。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此聯說現在,抒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長城”,檀道濟的典故點明詩人之志。
“空自許”,跟“世事艱”照應,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後出師表》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因此基調悲憤,然而並不絕望,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總結: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雲壯志和火熱的戰鬥生活。並由此俯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五、拓展練習
。聯絡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游此詩和杜甫《蜀相》,說說它們在歌頌諸葛亮功績、抒發個人情感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績方面:
杜甫:“功蓋三分國”、“天下計”、“老臣心”;
陸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個人情感:
杜甫: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
陸游: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伐復國,建功立業。
表現手法:
杜甫: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後抒發感慨,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憑弔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
陸游: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後寫自己現在,最後以諸葛亮自況,全詩著重寫自己的“憤”,大氣磅礴,筆力雄健。
短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解釋《書憤》起句和結句的意思,並說說它們好在哪裡。
起句,“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做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瞭詩題中的“憤”字,這是貫穿全詩的意脈。
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推向高潮。
《書憤》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掌握借景抒情、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理解詩人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掌握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及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理解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比較、吟詠,賞讀結合,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學法設計問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聽歌曲岳飛的〈滿江紅〉。媒體播放
2請同學回顧以前學過的南宋愛國名句。
二賞析過程
(一)預習檢查
1、介紹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2、學生齊讀,讀準字音。(正音)
3、解題:書,動詞,記錄,記下;全詩感情基調:“憤”。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思考討論:
1、本詩抻何韻、?有什麼好處?
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儘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為了非鄰居作者自負為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3、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從早年豪邁到晚年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小結:四聯56字,無一“憤”字,卻句句皆“憤”。全詩以“憤”為基調,前四句重在激憤,後四句偏於悲憤。激憤愈烈,悲憤愈深。
(三)細讀詩歌,品味賞析結合幻燈片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雲壯志和火熱的戰鬥生活。並由此府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首聯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艱”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著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集中描寫宋軍在鎮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鬥情景。“樓船”“鐵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這兩句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詩人壯年時期點頭生活的回顧。形象地表明瞭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嚮往著火熱的戰鬥生活。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頸聯抒情悲憤,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髮。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主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託,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著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並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並未消沉。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後半部分。回到現實,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慨。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實,感情沉鬱,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詩歌還透過場面寫人,透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船橫空的征戰場面,從而讚美當年氣吞殘虜,揮戈衛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鬥的熱情。此聯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士,表面寫戰爭,實際抒發感情。
陸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治者摧殘抗戰力量的愚蠢。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四)拓展延伸
1、辛棄疾與岳飛之詞。《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辛棄疾
《滿江紅》(怒髮衝冠)岳飛
2、課外積累。
再找兩首南宋的愛國詩詞(課外),並各寫一段百字鑑賞文字。
三、課堂小結
以梁啟超“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讀陸放翁集》)
《書憤》教案3
一、關於陸游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去職,歸老故鄉。
二、解題,誦讀
本詩寫於1186年陸洲居山陰時所作,詩中追求壯歲心情,自傷遲幕,致慨世事多艱,小人誤車,恢復中原的時機,一去而不可沒,結尾詩人並不消沉,以讚頌的口吻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
誦讀(教讀,齊讀,背誦)
三、分析
(一)釋題
書,寫,憤,憤懣,悲憤。
(二)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
(三)詩歌分類
1、詩歌分類簡表(見投影)
2、研討分類(見投影)
3、七律常識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計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韻。一二句稱首聯,二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對句最後一字為平聲字。講究平仄相間。
(1)問:本詩抻何韻、?有什麼好處?
答: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問: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儘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為了非鄰居作者自負為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3)問: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從早年豪邁到晚年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四、簡析陸游愛國詩歌
陸游詩歌成就顯著,現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愛國詩篇,這些詩歌,興溢著燥熱的愛國熱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一)體現那種”“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
常恐埋山丘,不沒委鋒鏑,《書悲》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引》
(二)對投降派的堅決鬥爭和尖銳諷刺;
褚只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
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黨椰宗澤,惟無人用岳飛《夜讀範玉能攬轡錄》
(三)從幻想或夢境裡寄插花了的報國理想,
三更撫忱忽大叫,夢中奪沒權亭吳《樓上醉書》
夜闌臣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書憤》
2,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後感
《書憤》教案4
一、匯入
介紹陸游詩作及特點,結合《釵頭鳳》、《示兒》等詩。
二、作者介紹
陸游(放翁):科舉除名——絕戀沈園——載浮載沉——臨終示兒
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生於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願。但是,由於君上昏聵,朝廷內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形勢每況愈下。
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複試,由於名列秦檜之孫秦壎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後孝宗即位,起用抗戰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後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說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後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為。范成大鎮蜀,他被召為成都府參議官,後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餘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為多越於規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為“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後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為史官外,一直閒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
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詩作背景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書憤》寫於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
宋高宗: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於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於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於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
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派們仍然懷有收復中原、迴歸故土的強烈願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張妥協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佔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這時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他的內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必然產物了。
三、朗讀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全詩。
四、鑑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詩人為何而憤?詩從詩中找到相關詩句?
2、“世事艱”如何理解?包含詩人什麼情感?(結合首聯和頷聯分析)
問:詩人遙想當年,從“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一聯中,如何具體展現“氣如山”?
3、“空自許”如何理解?包含詩人什麼情感?(結合頸聯和尾聯賞析)
4、對於悲愴的個人境遇,詩人抱著怎樣的心態?
5、總結:
6、對比賞析
陸游的《書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寫了諸葛亮,兩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結合“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加以賞析。)
《書憤》教案5
教學目的: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絡的詩歌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絡的詩歌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因受家庭薰陶,自幼讀書學劍,發憤報國。終生以抗金報國為志,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詩詞散文都有創作,其中詩歌成就最高。現存詩作9300多首,是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
二、匯入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陸游詩詞,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為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後,他重遊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終其一生,壯志不能實現其萬一,心中情懷,《書憤》就是最好的見證。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範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四、課文內容理解。
1、藉助資料上的課文詞句疏通,學生自學。請學生朗讀課文詞句理解,學生質疑。
2、關於對“氣如山”的理解:資料註釋認為“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如山”是“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鬱憤堆積如山”之意。你同意“氣憤堆積如山”這一說法嗎?
探討:理解成“氣憤堆積如山”只是就這一單個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氣憤堆積如山”,這樣的理解孤立地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聯絡上下句,它卻是說不通的。承上理解,“早歲哪知世事艱”也就是青壯年時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復中原這件事竟是這樣艱難,所以詩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承下句理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事,而作者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所以後兩句是“氣如山”的具體表現,將報國願望和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為具體、鮮明,故“氣如山”作“豪氣如山”理解更佳。詩人的報國壯志如山一樣雄壯,如山一樣堅定,如山一樣不可動搖。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有些奇特,此聯不用動詞,不用虛詞,只用六個名片語接,採用蒙太奇手法構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蕩蕩的軍容畫面,形象飛動、畫面壯闊。這種表現手法,在他之前極其少見,在他之後就較為常見了,如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也同樣以幾個名片語成而不著虛字。
五、詩中問題探討。
1、詩題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麼?
探討:
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幹,卻正因為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於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於秦檜的孫子秦壎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著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著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為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雄的風格。
2、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透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湧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於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小結:以上是對本詩主題和表現手法的探討。詩歌主題和表現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學生只有不斷積累每一首詩詞主題和手法,才能積少成多,逐漸開闊視野,形成深厚的詩歌鑑賞悟性和穩定的詩歌鑑賞能力。
3、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當堂背誦。
六、拓展思考:
《書憤》所反應的陸游“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人生際遇,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南宋時代所有抗金愛國志士共同的悲劇?聯絡同時代其他詩人詞人的作品回答。
引導學生抓本詩中“鏡中衰鬢已先斑”句的“衰鬢”“先斑”也即兩鬢斑白,藉此抓住“白髮”這一意象,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詩詞中找出類似的詩句。
1、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2、辛棄疾《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3、岳飛《小重山》: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三位詩(詞)人,他們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陸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棄疾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岳飛是“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復中原的大計。而他們的遭遇也驚人的相似,陸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棄疾是“可憐白髮生”、岳飛是“白首”。可見悲劇並不是陸游一個人的,報國無門、請纓無路、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志士們共同的悲劇,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國。他們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他們的悲愴是英雄們共同的悲愴,陸游終生沒有解開的情結不是他個人的情結,而是所有南宋愛國志士們共同的情結。
由這些詩詞,我們可以總結出鑑賞詩詞的兩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和“相互聯絡”。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詩(詞)人平生的思想、抱負和經歷;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詩(詞)人生活的時代。陸游一生的抱負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時代卻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際遇只能是壯志難伸、年華空老、歲月蹉跎。因此,只要讀《書憤》這一首詩,幾乎可以帶動他所有這一類的詩或詞,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秋波媚秋到邊城角聲哀》等等,書寫的無不是相同的主題。掌握了“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在做詩歌鑑賞題時可以舉一反三。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相互聯絡”,古人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鑑賞詩歌時,我們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們剛才鑑賞《書憤》,就借了辛棄疾的《破陣子》、岳飛的《小重山》等等,這樣可以有效地以舊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舊知,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課後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戰國以來,“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一代之文學”,即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傾向、文學主流。明清小說出現之前,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詩歌發展史。它真實記載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顯示了我們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廣泛的審美情趣。雖然現在時代已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正在走進高科技時代、網路時代,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載體之一的古典詩詞並未過時,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會熠熠生輝,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魅力。歷代民間作者和文人學士發揮才情睿智創作出的詩詞佳作,不僅在今天建設現代精神文明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對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
中國古典詩詞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現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對學生產生著深刻的思想啟迪和道德薰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的妙詩佳詞,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方面,起著潛移默化、搖情移性的影響。
在平時古詩詞的授課中,我比較注重著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反主題的詩詞,可以互為參照加深理解。有專家說,語文課本上已有的知識是學生看得懂習得透的,你要教給學生更多未知的東西,這樣才能“粘”住學生。而一個教師自身知識面的豐富,在古典詩詞方面的豐富積累,對學生無疑有著良好的帶動作用,它是一種無言的示範。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古典詩詞最能讓學生習得語感,形成對語言文字敏銳準確的感受能力和領悟能力。此外,詩詞鑑賞方法的及時總結,趁熱打鐵,亦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從而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但這一切都以儘可能多的積累為前提,如果沒有一定的詩詞積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樓閣。
古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來,與寧老師處在同一備課組已有五載。至今我雖毫無起色,但奮起向學的激情與日俱增。聽寧老師的課已數不勝數,每每聽後,都感奮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種情愫輪迴而生,幾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訴諸筆端,終因慵懶輟而未成。今天一吐為快,偏頗之處,願能與各位共勉。
課後的評課活動,與會的老師感慨寧老師課的最大亮點為:大氣磅礴,從容不紊,極富文化底蘊。
陸游的《書憤》,廖廖56個字,執教者卻把這首小詞經營得豐腴嫋娜,形散神聚。在於她能緊扣文字,緣本生髮,知人論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飛,由岳飛而串聯到稼軒居士,繼而一統為整個南宋時代抗金愛國之士的共同憤懣,再一氣呵成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釋放出“請纓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愴,噴發出“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激昂。學生對豪放詞派的風格的會悟一步到位,銘心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間,宋詞會跨越千年的門檻,飛奔而來,叩響學生心的絃索。分析品評中,師生你應我和,默契相通。老師的蜻蜓點水,學生的群體共鳴,詩詞薈萃,可謂水到渠成,珠聯璧合。如詞中“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到底是“憤氣如山”,還是“豪氣如山”,老師先放手讓學生暢說欲言,要求學生找佐證,自圓其說,讓學生見仁見智。之後老師回收視線,聚焦語境,由繁富而變得綽約,由嚴密而變得疏朗,這樣順水輕推,直抵彼岸。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詞中作者以筆抗世,以詞喚天,因愛國憫民而生怨,其椎心蝕骨之“憤”的內容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憂憤”之中還包蘊哪些複雜之情(“憤”中含“恨”、含“悲”;因“憤”生“涼”、生“嘆”),教師步步為營,層層設疑。回眸這其中教師的插言、碎語,雖不屬主體,卻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這無不需要老師紮實的業務功底,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內養外,最終外顯為一個人的幹煉與睿智。
流行的東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蘊。站在文化的平臺上教語文,語言文字才是生動的,也才能使學生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滋養。
課堂協奏曲中,聽者在老師的引領下,漫步在掛滿宋朝天空的宋詞。感受到宋詞是一個軟弱的王朝在頻繁戰亂的歷史中集體感傷的匯合。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在這悲憫、悽美的平仄格律中,聽者憂傷著作者抽絲剝繭的優傷,共鳴著作者浪盡淘沙的情腸,盡享著這苦難時代的靈魂絕唱。此時,教師總攬,發出逸懷浩氣的“江海寄餘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慨嘆。老師這詩化的點評,頓挫有致的吟誦,旁徵博引的辭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來,讓人充盈且為之快慰,讓聽者不得不為之嘆服。我想課中瀰漫的濃郁的文化氣息,湧動的蒼勁的人文精神,應是她平時廣博涉獵,審慎的教學反思的一種再現,面對寧老師亦秀亦豪之筆下的洋洋灑灑的幾萬字的教學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現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海。那靈光與深邃,源於她不斷接受知識溪流的浸潤、思想陽光的沐浴及智慧晨輝的點染。
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純真的情感與創造,更需教師埋首於自己的追求,恭敬和質樸所從事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