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擴寫> 共工怒觸不周山擴寫

共工怒觸不周山擴寫

共工怒觸不周山擴寫

  《共工怒觸不周山》擴寫--第1篇

  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間曾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共工與爭做天帝。

  共工是南方的一個部落首領,自小受部族人照顧,善良正直。他自幼受仙人指點練就了一身本領,雖然身高和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他擁有神力,能掀翻大山。和共工年齡相仿,是北方的一個部落首領。他法力高強,能呼風喚雨,有很多能人前去投靠。

  說起他們為什麼爭做天帝,這就要追溯到他們的父輩了。共工的父親炎帝,與的父親黃帝,曾經也爭過天帝之位。他們各自請來了諸神幫忙,經過苦戰,最後黃帝戰勝了炎帝,成了天帝。此時,他們都已經不在了,所以當天地間只剩下這兩個強大的部落時,他們兩人之間,就進行一場高手的較量,從而決定誰主宰天下。

  共工與的戰鬥持續了十天十夜,雖然共工實力略微弱小,但他堅持不懈,屢敗屢戰,始終無法擊潰他。後來,用計讓自己最忠實的手下對公共實施了背後偷襲,他在共工驚訝分神之極,猛一發力,打傷了共工。共工罵其小人,他卻得意地說:“這叫策略,不懂了吧!你以為自己能戰勝我嗎?告訴你,不可能。當初你父親被我父親打敗,現在你也一樣,這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說完,仰天狂笑,聲響千里。

  共工氣得渾身發抖,雖想回擊,但身體已經不允許他這樣做了。一氣之下,他把全身力氣集於頭部,撞向了身旁的不周山。於是,天地間發出巨大了的響聲,天向不周山的方向傾斜,懸掛在天的太陽,月亮,星辰也向西北方傾斜;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地向東南方下陷,於是江湖流水都向那流,這就形成了現在的自然變化。臉色大變,連忙賠禮道歉,好言勸阻,怕共工再去撞另外的`天柱。共工大吃一驚,這才想起“不周山乃天柱”。原本善良的他,不願再鬥,怕傷及無的百姓,於是仰天長嘆後,低頭警告要善待百姓,否則絕不善罷甘休。連連作揖答應。於是,共工化為流星,滑向天際。不信,請看那時常從天際劃過的流星,那是共工監視的身影。

  從此,努力、公正地掌管著天下,世界一片繁榮。

  《共工怒觸不周山》擴寫--第2篇

  在很久以前,黃帝與炎帝還在為了爭到統治全天下的權力而爭戰不休,可是爭了很久,直到他們兩人死了都沒有結果。

  黃帝的兒子和炎帝的兒子共工為了他們父親的遺願也在爭奪權力,共工說:“我是炎帝的兒子,這個權利就是我的。”而說:“我還是黃帝的兒子呢!我的權力和能力都比你大!”祖祖輩輩的恩怨,就因為兩人的一語不合而徹底爆發了。只見共工喝各領一群將士,共工披著一身老虎皮,手裡拿著一柄鋼叉;身著一身鎧甲,手拿一把長劍,兩人冷哼一聲,共工手一揮,身後的將士們衝了上去,兩隊的將士們廝打起來,共工和在地上打得不過癮,竟飛上了天空,一旁的天兵天將在吶喊助威。人間也一直因為他們兩個人的爭戰而陰雨不斷。

  在他們大戰了三天三夜之後,共工輸了,他一氣之下就跑到了不周山前:哼,不就是黃帝的後裔麼,有什麼好得意的?!不就是打贏了我麼?還沒等他想完,就怒火衝心,用自己比鋼鐵還堅硬的腦袋撞上了不周山,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不周山倒塌了,支撐著天的柱子折了,壓倒了許多百姓的房子,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天向西北方向移去,漸漸天陰沉下來,最後被一片漆黑包圍著,系掛著大地的繩子也斷掉了,大地的東南方已經開始塌陷,大地上的人們開始四處逃跑,他們尖叫著,呼喊著,哭聲連成一片,天地間一片混亂,一片狼藉。

  《共工怒觸不周山》擴寫--第3篇

  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援。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援,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鉅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繫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土地神。最後,共工憑著他那份不甘心失敗的精神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共工怒觸不周山》擴寫(文言文版)--第4篇

  昔者,共工與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擴寫:

  於是,予有嘆焉:共工與之爭,無乃一己之私而為帝,為此壞天綱地維,而陷百姓於水火,豈不荒天下之大謬乎?如願,繁衍至今,為一己之私而爭之陋習亦隨之,不足怪矣!是故爭亦憂,不爭亦憂,安得何時無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