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元史·張懋傳的閱讀答案附翻譯

元史·張懋傳的閱讀答案附翻譯

元史·張懋傳的閱讀答案附翻譯

  懋,字之美,張子良子,涿州范陽人。未弱冠,已有父風。侍子良官京東,故懋領其眾,從丞相阿術軍,立歸德府,以其軍鎮之。移鎮下邳,知歸德府事。李璮叛濟南,以其兵戍蔡州。中統元年,宣授泗州軍總把,佩金符。至元七年,擢濟南諸路新軍千戶。九年,從破襄樊有功。十一年,丞相伯顏南征,其行陣以鏵車弩為先,而眾軍繼之。懋以勇鷙,將弩前行,凡所過山川道路險狹,通梁筏,平塹阱,安營設伏,出納奇計,伯顏信用之,擢為省都鎮撫,水陸並進,其任甚重。師壓臨安,滅宋,以其主及母后群臣北還。駐瓜洲,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馳還報,伯顏大喜。復令行徇鎮巢、安豐、壽春、懷遠、淮安、濠等州郡,皆下。復使之遍諭列城軍民,使知帝之德意。十三年,懋馳驛至上都,伯顏上其功,宣授懋明威將軍、泗州安撫司達魯花赤。十四年,改安撫司為總管府,置宣慰使以統之,拜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十六年,改授懷遠大將軍、吉州路總管。

  張懋,字之美,張子良的兒子,是涿州范陽人。(他)不到二十歲,就有其父親的風度。陪從父親去京東做官,因些由他管領父親的部屬,歸附於丞相阿術的軍隊。朝廷設立歸德府,張懋率其軍隊鎮守。後來轉移鎮守下邳,但仍掌管歸德府事務。李璮在濟南反叛時,張懋率領他的軍隊鎮戍蔡州。中統元年(1260),被授予泗州軍總把,佩金符。至元七年(1270),張懋被提升為濟南諸路新軍千戶。九年,隨大軍攻破襄、樊,立了戰功。十一年,丞相伯顏南征,其行軍陣勢是,以鏵車、弓箭手為先鋒,其他軍隊繼後。張懋勇敢,領弓箭手前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平溝填阱,安營設伏,出獻奇計,伯顏很信任他,提升他為省都鎮撫,水陸並進,任務重大。大軍至臨安,滅了宋朝,収系宋朝投降的皇帝以及皇帝母后、群臣百官而回北部朝廷。蒙軍駐瓜洲,伯顏命張懋去淮西勸降夏貴。張懋帶了兩個副將,以及騎士,直奔合肥,夏貴出迎,以禮相待,張懋對夏貴講明降與不降的利害禍福,言辭很是威嚴,夏貴磕頭下拜表示投降,奉上地圖和降書。快馬回來稟報,伯顏大喜。又令張懋攻打鎮巢、安豐、壽春、懷遠、淮安、濠州等州郡,都攻下。遍告各城軍民,使他們知道皇帝的恩德。十三年,張懋駕乘驛馬疾行到上都,因伯顏上報他的戰功,被授為明威將軍、泗州安撫司達魯花赤。十四年,朝廷改安撫司為總管府,置宣慰使來統領,授予張懋為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十六年,改授懷遠大將軍、吉州路總管。

  懋惡衣糲食,率之以儉,慎刑平政,處之以公,新府治,設義倉,雖能吏不過也。部使者劉宣韙之,凡有所懲治,朝至夕報,豪強竦然。郡萬戶蘇良,恃勢為暴,為之翼者,有十虎之目,民甚苦之。乃上其實於憲府,盡誅十虎者,奪良虎符而黜之,民大悅。群盜有率眾將白晝劫城者,懋聞之,率從騎搗其穴,縛其酋長以歸。民之流亡,與遠郡之來歸者數千家,相率為生祠以祀之。十七年二月卒,年六十三。贈昭勇大將軍、龍興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諡宣敏。

  張懋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飯,以節儉作表率,用刑謹慎,修明政治,辦事公道,新建府治衙門,設立義倉,就是能幹的官員也超不過他,朝廷派來督查的使者劉宣很認同支援張懋,凡是張懋懲治的壞人壞事,早上彙報到他那裡,晚上他就上報朝廷,那些趁勢作惡的權貴都很害怕。郡中萬戶蘇良,恃勢橫暴,為他助虐的爪牙有“十虎”,百姓苦不堪言。張懋將實情報告上級,誅殺“十虎”,奪了蘇良的虎符,貶了他的官,人民大喜。有盜賊率領手下白天入城搶劫,張懋聽說了,親自率兵搗毀他們的巢穴,逮捕了他們的首領回來。那些流亡在外(回來),以及從別的郡省來歸附的百姓,總共有幾千家,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參與建造祠堂供奉張懋。張懋在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去世,時年六十三歲。追贈昭勇大將軍、龍興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侯,諡號宣敏。

  (節選自《元史·張懋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

  B.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

  C.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

  D.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

  答:4.C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古時候的人二十歲時行冠禮,戴上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故男女此年歲稱為“弱冠”之年。

  B.“賓禮”指古代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或者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後來也指接待尊貴賓客的禮節。

  C.“虎符”是古代的虎形調兵憑證,分為兩半,朝廷存右半,將帥執左半。調兵時需兩半合對才能生效。

  D.“生祠”舊時指為活人修建的祠堂。西漢欒布為燕相,燕齊人為他立社,號欒公社,這是立生祠的開始。

  答:5.A(“古時候的人二十歲時行冠禮”“男女此年歲稱為‘弱冠’”有誤,男子二十歲稱“弱冠”,女子二十歲不稱“弱冠”,也不行“冠禮”。)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張懋年輕有為,不到二十歲就有父親的風範。陪從父親去京東做官,就由他管領父親的部屬,歸附於丞相阿術的軍隊,後來帥軍鎮守歸德府。

  B.張懋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在跟隨丞相伯顏南征時,張懋勇敢地帶領弓箭手作先鋒部隊,開路搭橋,平溝填阱,並能出獻奇計,深得伯顏信任和器重。

  C.張懋生活儉樸,修明政治。用刑很謹慎,辦事也很公道。新建府治衙門,為百姓著想,設立儲糧備荒的義倉,政績超過了很多官員。

  D.張懋為政嚴厲,不畏豪強。曾有個叫蘇良的萬戶恃強凌弱,養了十隻老虎,為害百姓。張懋殺了十隻老虎,並奪了蘇良的兵權,貶了他的官。

  答:6.D(“養了十隻老虎,為害百姓。張懋殺了十隻老虎”一說有誤,原文是說,蘇良手下有十個爪牙,號稱“十虎”。“十虎”是十個人,並非十隻真老虎。)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部使者劉宣韙之,凡有所懲治,朝至夕報,豪強竦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流亡,與遠郡之來歸者數千家,相率為生祠以祀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7.(1)朝廷派來督查的使者劉宣很認同支援張懋,凡是張懋懲治的壞人壞事,早上彙報到他那裡,晚上他就上報朝廷,那些趁勢作惡的權貴都很害怕。(計分點:“部使者”,朝廷派來督查的使者;“韙”,認同支援;“有所懲治”,有懲治的壞人壞事;“竦然”,害怕的樣子,每處計1分。句意通暢,計1分)  (2)那些流亡在外(回來),以及從別的郡省來歸附的百姓,總共有幾千家,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參與建造祠堂供奉張懋。(計分點:“民之流亡”,定語後置結構,即“流亡之民”;“歸”,歸附;“相率”,一個接一個;“為”,建造;“祀”,供奉,每處計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