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關於雨霖鈴的閱讀及答案

雨霖鈴的閱讀及答案

關於雨霖鈴的閱讀及答案

  【原曲】:

  雨霖鈴

  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註釋】: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採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後越來越遠.

  ⑧暮靄:傍晚的雲氣.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⑨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閱讀訓練】:

  一:

  1.簡析這首詞逐層深入地描寫離愁別恨的寫作特色。

  2.簡析這首詞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描寫離愁別恨的寫作特色。

  3.結合詩句,聯絡意象,簡析這首詞情景交融的寫法。

  4.“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兩句為什麼會成為千古名句,它們好在哪裡?

  5、《雨霖鈴》裡描寫了哪些離別情景?詞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寫的景色有什麼不同?整首詞具有怎樣的意境?

  6、“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表現了什麼情感?

  7、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二:

  (1)在詞中作者主要選用了哪些意象,請選出兩個意象來分析它們的特點?(3分)

  (2)“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用什麼寫法寫出什麼情狀?這種寫法所創設的藝術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詩來概括?(4分)

  (3)清人劉熙載《藝概》中指出,柳永的詞善於運用“點染”手法。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點明的情感。請你在《雨霖鈴》一詞中找出這樣的句子,並說說這種寫法的作用與效果。(3分)

  4.“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在全詞中具有怎樣的作用?(4分)

  5.《雨霖鈴》一詞的詞眼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4分)

  【參考答案】:

  1:答:這首詞是抒寫離愁別恨的,為了表現離別之苦,作者不僅寫出了男女雙方的依依不捨的分手場面,而且把這個場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時節,透過“寒蟬悽切”“驟雨初歇”的環境氣氛加以渲染表現,突出了離別的難以忍受,這是第一層。在此基礎上,作者又透過想象,設想離別後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讓人感到,離別苦,離別後沒有你的日子更苦,這是第二層。緊接著,作者又寫到:“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意思是離別後沒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這是第三層。這首詞就是這樣逐層深入地描寫離愁別恨得逞的。

  2:答:“實”主要表現在上片開頭的環境描寫和中間的細節描寫,詞作主要透過這些描寫了離別的環境,渲染了氣氛,表現男女戀人的依依不捨。“虛”寫有三個層次:第一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象前路的空曠迷茫,表現作者的孤獨和迷惘;第二個層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因情造景,設想酒醒之後的情景,表現作者離開戀人之後的痛苦;第三層,“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設想在離開戀人後的漫長時間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時的感受,表現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現空間,使感情進一步深化,增強了感染力。

  3:答:為了抒發離別之苦,詞人採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選取“寒蟬”“長亭”“驟雨”“都門”“蘭舟”“煙波”“暮靄”“ 楚天”“ 楊柳”“ 曉風殘月”等一系列意象,把離愁別緒的感受,透過景物描寫表現出來,使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形象和諧統一,意與境會,創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答:“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虛景實寫,詞人設想出次日酒醒時的時間(曉)、地點(楊柳岸)和特定環境氛圍(寒風殘月),渲染了悲涼淒冷的'氣氛,襯托出詞人形單影隻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選擇,詞人選擇“楊柳”“ 曉風”“ 殘月”這三個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離別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繪悽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詞人請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寫之中,耐人尋味。

  5:《雨霖鈴》描寫了餞別時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發時難分難捨的痛苦,設想中今宵酒醒後的淒涼、悵惘以及日後良辰好景不再的極度孤獨、無聊。詞的上片所描寫的景色是離別時實際的環境的,下片則是對第二天清晨酒醒後所見到的景物的設想。整首詞意境纏綿悱惻、淒涼清麗。

  6:答:虛實相生,借景抒情,表達對離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7:答:寓情於景,不直接說自己酒醒之後如何寂寞孤悽,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岸邊的楊柳,黎明時的冷風,空中的殘月,渲染烘托氣氛,表達心中那種悽哀悲苦的感情。

  二:

  (1)寒蟬、長亭、驟雨、煙波、暮靄、楚天、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分析略。

  (2)

  白描手法(或細節描寫);難分難捨(依依惜別);此時無聲勝有聲。

  (3)“念去去”點明離別之情,“千里煙波”“暮靄沉沉”用景來烘托離情之愁之苦。或“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點明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著意染之”。

  4.解析:“寒蟬悽切”,點明節令——深秋,“蟬”而“寒”,鳴音“悽切”,渲染了悲涼的環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對長亭晚”,交代時間、地點;“驟雨”,描寫天氣;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極力渲染悲涼之境。

  答案: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透過對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為下文寫離別的場面作鋪墊。

  5.解析:在這首詞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明顯是詞眼所在。“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

  答案:詞眼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它最能體現詞的主旨,高度凝練,極富有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