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北齋雨後閱讀答案翻譯及賞析

北齋雨後閱讀答案翻譯及賞析

北齋雨後閱讀答案翻譯及賞析

  原文:

  北齋雨後

  文同

  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

  雨後雙禽來佔竹,秋深一蝶下尋花。

  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

  野興漸多公事少,宛如當日在山家

  北齋雨後字詞解釋:

  ① 此詩為作者熙寧七年(1074)任興元府知府時所作,北齋是他庭院中的書齋。

  ②吳畫指唐代大畫家,被後人尊為“畫聖”的吳道子。

  ③越茶即越地(今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之茶。

  北齋雨後翻譯:

  庭院不大,園圃卻極清幽,非常喜愛這個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屬吏的例行參見,留連其中。

  雨後天睛,成雙成對的鳥雀相對鳴叫,深秋時節,一隻蝴蝶飛來飛去,四處尋覓。

  喚人掃乾淨牆壁把吳道子的畫掛起,與好友臨窗邊品著香茗,邊細細端詳賞鑑這畫。

  公事稀少,所以野興漸漸多了起來,就如同過去的山居生活一樣閒適。

  北齋雨後閱讀答案:

  試題:

  (1)有人認為,“雨後雙禽來佔竹”一句中的“佔”可改為“站”。你同意嗎?為什麼?(3分)

  (2)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情趣?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請簡要分析。(4分)

  (3)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中國詩與中國畫本來密不可分,細讀文同的《北齋雨後》,可見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於是他常將下屬請到北齋處理公務。

  C.北齋可賞奇,詩人曾在雨後看枝頭好鳥,待到深秋還可賞玩彩蝶戲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氣;"雙禽"、"一蝶"乃為對仗所造,數詞不必實解。

  E.北齋雨後之景與品茗賞畫之樂予人"野性",更令詩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4)從你所認定的第(1)題的答案中任選一項,說說它為什麼"不恰當"?

  (5)頷聯中的“佔”能否改為“站”?為什麼?(4分)

  (6)詩人為什麼會有“宛如當日在山家”之感?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解析】不同意。“佔”有佔有、霸佔的意思。(1分)用擬人手法,(1分)寫出鳥雀跳躍竹枝的自由自在、歡喜得意的情態。(1分)如改“佔”為“站”,那就寫成死鳥,索然無味了。

  (2)【解析】表達了詩人喜歡恬淡、閒適,厭倦官場生活的生活情趣。①前兩聯透過“雙禽佔竹”、“一蝶尋花”,寫出環境的清幽淡雅;②第三聯透過“開吳畫”、“試越茶”,寫出詩人居住北齋的'高雅生活;③尾聯直抒胸臆,透過對舊日山居生活的嚮往,表達當下“野興漸多”的情趣。

  (3)B C

  (4)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說免了下屬的例行參見(戀北齋而推委公事),故B項不恰當。第三、四兩中的"雨後"與"深秋"互文見義,詩人觀鳥看蝶是同時(深秋雨後),故C項不恰當。

  (5)不能改。“佔”是佔有之意,雙禽佔竹,寫出了鳥雀在竹間跳躍爭竹的活潑和歡喜得意。如改“佔”為“站”,只寫鳥雀站在竹枝上,就缺少了動感和情趣,索然無味了。(3分,明確觀點1分,從正反兩面寫明理由2分。)

  (6)詩中所寫的清幽環境和與友人觀畫、品茗的生活,勾起了作者對過去山居生活的回憶。“宛如”二字表達了 對仕途生活的厭倦與對山居生活的嚮往。(3分,結合詩歌分析1分,情感2分。)

  北齋雨後創作背景:無

  北齋雨後賞析:

  此詩寫北齋雨後的景色和作者的閒適心情,為作者1074年(熙寧七年)任興元府(治所在今陝西漢中)知府時作。

  起聯先總寫北齋環境的幽靜。北齋是作者在府衙內讀書休憩的地方。庭院不大,園圃卻極清幽,因為作者非常喜愛這個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屬吏的例行參見,留連其中。“幽圃”不僅指地方僻靜,主要還在於這裡吏民不到,沒有官事打擾,能使人得到心靈上的平靜。舊時屬吏每天早晚兩次到上司衙門排班參見長官,報告公事,叫“衙參”,也省稱“衙”。說“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務,而是無事報告時,即免去虛套,用字很有分寸。這兩句總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聯,即分別從景、事、情三個方面,作具體描繪。

  頷聯上承首句,扣住詩題,寫北齋雨後之景。鳥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後天睛,它們也最先出來活動,所以作者最先聽到竹上的鳥雀聲。特用“雙禽”兩字,不僅因為鳥雀常常成對而飛,還因為兩鳥對鳴,雙雙跳躍,更能見出鳥雀鳴叫的歡快悅耳,竹枝的搖曳多姿,如一鳥便有孤棲冷落之感。“佔”是佔有之意,寫出鳥雀的歡喜得意神情,如改“佔”為“站”,那就寫成死鳥,索然無味了。深秋時節,蝶影已稀,故只寫一蝶。因為這時花事已少,所以那隻蝴蝶飛來飛去,四處尋覓。文同是宋代大畫家,尤其擅長畫竹,蘇軾曾多次為其所畫之竹題贊,《圖畫見聞志》也說:“文同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此聯鳥聲蝶影,高下相映,竹搖翠影,花含水珠,再襯著藍天碧草,畫面美麗,是大畫家的手筆。“佔”字、“尋”字,尤其傳神,近代詩人陳衍特別讚賞它“下得切”,(見《宋詩精華錄》),點評得很確切。這裡的一切景物都是那樣淡雅素淨,雨後的空氣一塵不染,一切都顯得那麼清新,正是首句“絕清佳”的絕好寫照。詩中雖然只寫了景,可是這景中還有一個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賞這美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緊緊關合。

  上面寫室外,下面轉到作者在室內的生話。“吳畫”指唐代大畫家、被後人尊為“畫聖”的吳道子的畫,這裡用作珍貴名畫的泛稱。“掃壁”不僅是因為愛惜畫,也表明興致很高,所以特別掛在壁上,細細端詳品鑑,絕非隨便開啟草草一瞥。“越茶”即越地(今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所產之茶。越地盛產茶葉,多名貴品種,詩中因用作名貴茶葉的代稱,同時也兼含著路遠難致之意。茶葉既這樣名貴難得,又是初次“試”飲,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們交談時十分快樂歡暢。觀畫品茗,都是極其高雅之事,而一為獨處之樂,一為交友之樂,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閒適則相同。

  這清幽的景色和閒適的樂趣,勾起作者對過去山居生活的回憶,因而引出末聯。“野興”就是指山居生活的情趣。這句是倒裝句,是說因為公事稀少,所以野興漸漸多了起來,並不是說為了多些野興而少辦公事。而公事之少,又與作者的治理有方有關,這裡含著一些得意心情。在作者的《丹淵集》中,載有不少他在各地任官時向朝廷上奏的減免當地人民賦稅的奏狀,可見他還是比較能同情人民疾苦的。然而,作者從1049年(皇祐元年)中進士,次年開始任官,到此時已二十五年,對仕宦生涯,已產生了一些厭倦情緒,所以末句表達了對舊日山居生活的嚮往。作者次年所寫的《忽憶故園修竹因作此詩》說:“故園修竹繞東溪,佔水侵沙一萬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應是怪歸遲。”與該篇所寫正是同樣的心情。

  個人資料: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