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將為穹谷巖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鹹無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於是乎在。
永州實惟九疑之。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有石焉,於奧草;有泉焉,伏於土塗。蛇之所蟠,狸鼠之所遊。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
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望其地,且異之。始命其蕪,行其塗。積之丘如,之瀏如。既焚既,奇勢迭出。清濁辨質,美惡異位。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餘。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僕,竅穴,堆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遊。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於堂之下。外之連山高原,林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鹹會於門之內。
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或贊且賀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山原林之觀?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壁,編以為二千石楷法。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譯文:
如果打算在城邑營造幽谷、峭壁和深池,那就必須運載山石,開鑿山澗溝壑,逾越險阻,耗盡人力,才可能辦到。可是要想有那種天造地設的景緻,則不能做到。而不必耗費民力,順應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這種在過去很難辦到的事情,如今在這裡出現了。
永州在九山,最初在這裡測量規劃的人,也曾環繞著山建起了城市。這裡有山石,卻被茂密的草叢遮蔽著;這裡有清泉,卻埋藏在汙泥之下,成了毒蛇盤踞,狸鼠出沒有地方。嘉樹和惡木,鮮花與毒草,混雜一處,競相瘋長。因此被稱為荒涼的地方。
韋公來到永州,過了一個月,州政大治,沒有多少事情。望著這塊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才讓人剷除荒草,挖去汙泥。剷下來的草堆積如山,疏通後的泉水晶瑩清澈。燒掉了雜草,疏通了清泉,奇特的景緻層出不窮。清秀和汙濁分開了,美景代替了荒涼。看那樹木,則清秀挺拔,枝葉舒展;看那湖水,則微波盪漾, 曲折縈迴。怪石森然密,環繞四周。有的排列成行,有的如同跪拜,有的站立,有的`臥倒。石洞曲折幽深,石山突兀高聳。於是在此建造廳堂,作為觀賞遊玩的地方。所有的怪石無不適應地形地勢,獻技於堂之下。新堂的外邊,高原和山連線,林木覆蓋的山腳懸崖,穿插交錯,或隱或現。綠色的原野從近處伸向遠方,跟碧藍的天空連成了一體。這一切,都彙集在門樓之內。
新堂蓋好後,使君便邀請客人前來參觀,接著又設宴娛樂。有的邊讚譽,邊祝賀說:“看到您修建這新堂,便知道您的心志。您隨著地勢開闢出勝景,難道不就是想順著當地的風俗來形成教化嗎?您剷除惡木毒草而保留嘉樹鮮花,難道不就是想剷除兇暴而保護仁者嗎?您挖除汙泥而使清泉流淌,難道不就是想提倡廉潔嗎?您登臨高處而縱目遠望,難道不就是想讓每個家庭都安定和富饒嗎?既然這樣,那麼建這個新堂難道僅僅是為了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怡人心意,或是為了觀賞山巒、原野和樹林的景色嗎?該是希望繼使君後治理這個州的人,能夠透過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宗元請求把這篇記文鐫刻在石板上,嵌在牆裡,編入書中,作為刺史的楷模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