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謝池春·壯歲從戎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謝池春·壯歲從戎原文翻譯及賞析

謝池春·壯歲從戎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謝池春·壯歲從戎原文翻譯及賞析1

  謝池春·壯歲從戎

  作者:陸游

  朝代:清朝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漫悲歌、傷懷弔古。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

  翻譯:

  壯年之時參軍,曾經有過吞殺敵虜的豪邁氣魄。天上厚厚的雲煙,是那烽火狼煙被點著了年輕的小夥,捧著雕飾精美的戈向西去戍邊。那時譏笑:自古儒生都浪費了大好的青春(而不參軍報效國家)。上陣殺敵的夢已經破碎,(我一心報國)卻只能百無聊賴地在這片吳楚大地上泛舟。慢慢吟唱悲歌,不由得傷心而憑弔古人。看著一望無際的江湖,又使我想到此刻邊關戰事如何呢?只能感嘆:自己又虛度了不少流水般的歲月。

  賞析:

  公元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節)通判轉任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的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還,幕府遭解散,遊於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宣撫司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是當時西北前線的軍事要地。

  陸游在這裡任職,有機會到前線參加一些軍事活動,符合他的想效力於恢復舊山河事業的心願。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鄭生活,成為他一生最適意、最愛回憶的經歷。

  這首詞是陸游老年居家,回憶南鄭幕府生活而作。陸游在南鄭,雖然主管的是文書、參議一類工作,但他也曾戎裝騎馬,隨軍外出宿營,並曾親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認為過的是從軍生活。那時候,他意氣風發,抱著“莫作世間兒女態,明年萬里駐安西”(《和高子長參議道中二絕》)的一舉收復西北失地的雄心。詞的上片開頭幾句:“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煙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都可以從他的詩中得到印證:如《書事》的“雲埋廢苑呼鷹處,雪暗荒郊射虎天”,《蒸暑思梁州述懷》的“柳陰夜臥千駟馬,沙上露宿連營兵。胡笳吹墮漾水月,烽燧傳到山南城”,《秋懷》的“朝看十萬閱武罷,暮馳三百巡邊行。馬蹄度隴雹聲急,士甲照日波光明”,等等。上面幾句詞寫得極為豪壯,使人頗感振奮。但全詞感慨,也僅止於此。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來多誤”,突然轉為對這種生活消失的感慨。

  其一反前文的情況,有如辛棄疾《破陣子》詞結尾的“可憐白髮生”一句。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為該句詞語的`出處;作者《觀大散關圖有感》的“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則可為該句內容的註腳。這猶如一個晴空霹靂,作者的豪氣與熱情頓時灰飛煙滅。

  承上片的歇拍,下片寫老年家居江南水鄉的生活和感慨。“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願望落空,作者被迫隱居家鄉,泛舟鏡湖等地,以自我解悶消遣。與他的《鵲橋仙》詞寫的“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候,獨去作江邊漁父”,《漁父》詞寫的:“石帆山下雨空濛三扇香新翠箬逢。蘋葉綠,蓼花紅,回首功名一夢中”,意境相同,只是說得更為簡淡而已,其失落感躍然紙上。“漫悲歌、傷懷弔古”,以自我寬解作轉筆。“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無奈“抽刀斷水水更流”,自我寬解反而更愁,只好……,又回到感慨作結。為什麼無際的江南煙波的美景,還不能消除對秦關的嚮往?老年的隱居,還要怕什麼流年虛度?這就是因為愛國感情強烈、壯志不甘斷送的緣故。這種矛盾,是作者心靈上終生無法彌補的創痛。他對秦關、漢苑的關注,緣於何?正如他的《洞庭春色》詞寫的:“洛水秦關千古後,尚棘暗銅駝空愴神。”《聞雁》詩寫的:“秦關漢苑無訊息,又在江南送雁歸。”一句話,就因為這些河山長久無法收復。

  這首詞上片念舊,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寫現實,以沉痛之情結。思想上貫穿的是報效國家的紅線,筆調上則盡力化慷慨與沉痛為閒淡,在作者的詞作中,是情調比較寧靜、含蓄的一首。

謝池春·壯歲從戎原文翻譯及賞析2

  宋代

  陸游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漫悲歌、傷懷弔古。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壯年從軍,曾經有一口氣吞下敵人的豪邁氣魄。濃重的雲層高掛在天上。原來是烽火狼煙點著了。紅潤的面龐、頭髮烏黑(的年輕人),捧著雕飾精美的戈向西去戍邊。譏笑自古以來的儒生大多耽誤了寶貴的青春時光。

  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的夢想已經破滅,卻只能在吳楚大地上泛一葉扁舟。漫自悲歌,傷心地憑弔古人。煙波浩渺無際,邊關到底在何處?感嘆年華又被虛度了。

  「註釋」

  ①“謝池春”:詞牌名,又名“風中柳”、“玉蓮花”等。

  ②“虜”: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蔑視的稱呼。

  ③“陣雲”:濃重厚積形似戰陣的雲層。

  ④“狼煙”:烽火。古代邊疆燒狼糞生煙以報警,所以稱狼煙。

  ⑤“戍”:守邊的意思。

  ⑥“儒冠”:儒生冠帽,後來指儒生。

  ⑦“流年”:流逝的歲月,年華。

  賞析

  上片寫詞人過往及感嘆。“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煙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這幾句是詞人對南鄭生活的回憶。他那時是多麼地意氣風發,胸中懷抱著收復西北的凌雲壯志,一身戎裝,手持劍戈,乘馬於胯下,隨軍止宿,氣吞殘虜。字裡行間洋溢著一股豪氣,頗能振奮人心。

  但接著詞急轉直下:“笑儒冠自來多誤。”這一句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而來,感嘆自已被儒家忠孝報國的思想所誤,一生懷抱此志,卻時至暮年仍舊一事無成。看上去,詞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該學習儒家思想,執著於仕進報國,但實是對“壯歲從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嘆。

  下片寫老年家居江南水鄉的生活和感慨。“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詞人求取功名的願望落空,被迫隱居家鄉。為排遣愁懷,他四處泛舟清遊。“漫悲歌、傷懷弔古”,雖身在江湖,但心仍在朝堂之上。詞人沒有辦法真正做到自我寬解。他“泛扁舟吳楚”,吳楚古蹟仍舊引發起他無限懷古傷今之意。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秦關”,即北國失地。那淼淼的煙波仍不能消除詞人對秦關的嚮往,因壯懷激烈,他至老仍舊不忘收復失地,不甘斷送壯志,故閒散的隱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虛度。

  這首詞上片懷舊,慷慨悲壯;下片寫今,沉痛深婉。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在字裡行間充分地流露出來,感人至深。

  愛國之情在陸游這篇作品裡頻有表述,且多慷慨激昂,壯懷激烈,而當詞人晚年賦閒鄉里,鬢白體衰之後回憶往事,更加悲慟萬分,卻又因無力迴天,只落得無奈嘆息。

謝池春·壯歲從戎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

  陣雲高、狼煙夜舉。

  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來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

  漫悲歌、傷懷弔古。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妒!

  譯文:

  壯年從軍,曾經有一口氣吞下敵人的豪邁氣魄。濃重的雲層高掛在天上,原來是點著了烽火。紅潤的面龐、頭髮烏黑(的年輕人),捧著雕飾精美的戈向西去戍邊。譏笑自古以來的儒生大多耽誤了寶貴的青春時光。

  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的夢想已經破滅,卻只能在吳楚大地上泛一葉扁舟。漫自悲歌,傷心地憑弔古人。煙波浩渺無際,邊關到底在何處?感嘆年華又被虛度了。

  註釋:

  謝池春:詞牌名,又名“風中柳”、“玉蓮花”等。

  虜”: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蔑視的稱呼。

  陣雲:濃重厚積形似戰陣的雲層。

  狼煙:烽火。古代邊疆燒狼糞生煙以報警,所以稱狼煙。

  戍:守邊的意思。

  儒冠:儒生冠帽,後來指儒生。

  流年:流逝的歲月,年華。

  賞析:

  公元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節)通判轉任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的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還,幕府遭解散,遊於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宣撫司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是當時西北前線的軍事要地。

  陸游在這裡任職,有機會到前線參加一些軍事活動,符合他的想效力於恢復舊山河事業的心願。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鄭生活,成為他一生最適意、最愛回憶的經歷。

  這首詞是陸游老年居家,回憶南鄭幕府生活而作。陸游在南鄭,雖然主管的是文書、參議一類工作,但他也曾戎裝騎馬,隨軍外出宿營,並曾親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認為過的是從軍生活。那時候,他意氣風發,抱著“莫作世間兒女態,明年萬里駐安西”(《和高子長參議道中二絕》)的一舉收復西北失地的雄心。詞的上片開頭幾句:“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煙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都可以從他的詩中得到印證:如《書事》的“雲埋廢苑呼鷹處,雪暗荒郊射虎天”,《蒸暑思梁州述懷》的“柳陰夜臥千駟馬,沙上露宿連營兵。胡笳吹墮漾水月,烽燧傳到山南城”,《秋懷》的“朝看十萬閱武罷,暮馳三百巡邊行。馬蹄度隴雹聲急,士甲照日波光明”,等等。上面幾句詞寫得極為豪壯,使人頗感振奮。但全詞感慨,也僅止於此。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來多誤”,突然轉為對這種生活消失的感慨。

  其一反前文的情況,有如辛棄疾《破陣子》詞結尾的“可憐白髮生”一句。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為該句詞語的出處;作者《觀大散關圖有感》的“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則可為該句內容的註腳。這猶如一個晴空霹靂,作者的豪氣與熱情頓時灰飛煙滅。

  承上片的歇拍,下片寫老年家居江南水鄉的生活和感慨。“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願望落空,作者被迫隱居家鄉,泛舟鏡湖等地,以自我解悶消遣。與他的《鵲橋仙》詞寫的“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候,獨去作江邊漁父”,《漁父》詞寫的:“石帆山下雨空濛三扇香新翠箬逢。蘋葉綠,蓼花紅,回首功名一夢中”,意境相同,只是說得更為簡淡而已,其失落感躍然紙上。“漫悲歌、傷懷弔古”,以自我寬解作轉筆。“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無奈“抽刀斷水水更流”,自我寬解反而更愁,只好……,又回到感慨作結。為什麼無際的江南煙波的美景,還不能消除對秦關的嚮往?老年的隱居,還要怕什麼流年虛度?這就是因為愛國感情強烈、壯志不甘斷送的緣故。這種矛盾,是作者心靈上終生無法彌補的創痛。他對秦關、漢苑的關注,緣於何?正如他的《洞庭春色》詞寫的:“洛水秦關千古後,尚棘暗銅駝空愴神。”《聞雁》詩寫的:“秦關漢苑無訊息,又在江南送雁歸。”一句話,就因為這些河山長久無法收復。

  這首詞上片念舊,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寫現實,以沉痛之情結。思想上貫穿的是報效國家的紅線,筆調上則盡力化慷慨與沉痛為閒淡,在作者的詞作中,是情調比較寧靜、含蓄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