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原文,翻譯,賞析3篇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原文,翻譯,賞析1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作者:陶宏景
朝代: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譯文
你問我我山中有什麼。那我就告訴你,這個山中只有白雲,我擁有白雲。只有在山中,我才擁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會有好的心情。所以我不會也不可能把它贈送給您。
註釋
(1)詔:帝王所發的文書命令.(2)怡悅:取悅;喜悅。
賞析: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首句即照應題目。齊高帝之問,帶有勸其出山,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在迷戀利祿的人看來,“白雲”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雲”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雲”奇韻真趣。所以詩人說:“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雲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箇中情趣,就像山中白雲悠悠,難以持贈一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原文,翻譯,賞析2
作品原文
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作品註釋
1、詔:帝王所發的文書命令.
2、怡悅:取悅;喜悅。
作品譯文
你問我山中有什麼。那我就直言相告,這個山中有很多白雲。
但是白雲悠悠,只有在山中才能體會其美。所以我只能自己欣賞,而沒有辦法把它贈送給您。
作品賞析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首句即照應題目。齊高帝之問,帶有勸其出山,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在迷戀利祿的人看來,“白雲”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雲”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雲”奇韻真趣。所以詩人說:“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雲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箇中情趣,就像山中白雲悠悠,難以持贈一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原文,翻譯,賞析3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古詩簡介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是南北朝陶弘景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皇帝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該詩透過回答天子的問題來說明詩人所喜愛的東西超塵脫俗,以示自己的志向。全詩意境深廣,蘊含無盡。
翻譯/譯文
你問我山中有什麼,那我就告訴你,這個山中只有白雲,我擁有白雲。
只有在山中,我才擁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會有好的心情。所以我不會也不可能把它贈送給您。
註釋
①詔:皇帝所頒發的文書命令。
②怡悅:取悅,喜悅。
③不堪:不能勝任。
創作背景
陶弘景才華出眾,梁武帝早年即與其相識,稱帝之後他屢次希望隱居華陽洞的陶弘景能夠出仕,但陶不為所動。梁武帝蕭衍曾下詔問他:“‘山中有何物’,以至於不願出山為官。”他就創作此詩回答梁武帝,同時表明自己的志向。
另一說該詩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
賞析/鑑賞
這首五言四句的小詩,是齊梁間隱士陶弘景所作。弘景不以詩名,但此詩以極簡練的詞句表現了作者高遠出世的情懷和敝屣富貴的依然之態。
首句“山中何所有”。起句借梁武帝詔書中的問語,引出下文自己的回答。這一句看似平平,若不經意,但隱士不事王侯、高尚其志、對“聖旨”絕無半分誠惶誠恐之感的風範,已約略可體味。次句“嶺上多白雲”,正面回答詔問。山中之物多矣,作者獨獨拈出“白雲”,自然,山中多雲,這是事實,《禮記》所謂“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謝靈運詩亦有“白雲抱幽石”、“巖高白雲屯”之句。作者將眼前景隨口道來,毫不費力,而青山白雲,相映成趣,非但當時作者注目,亦使今之讀者神往。此其一。其二,這與晉宋以來隱逸之士所賦予白雲的特殊意義有關。雲之為物,行蹤飄忽,去來無跡,自由自在,無佳無礙,這正是隱士們寄託幽懷的'物件,也可用作他們的自我象徵。陶淵明《和郭主簿》雲:“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其《歸去來辭》雲:“雲無心以出岫”,即是明證。後來的唐釋皎然說得更明白:“有形不累物,無跡去從風。莫怪長相逐,飄然與我同。”陶弘景詩中的“白雲”,正有這樣的含義在內。臺中雖然沒有“我”字,卻已畫出了“我”仰首觀雲、悠然自得的神態。梁武帝問山中何所有,實是說山中無所有,不如出山入朝,則無所不有矣。弘景這樣巧作回答,也暗示了拒絕應徵出山的態度。若不經意之中,實有深意在內。
但這一句畢竟過於含蓄,意思不夠醒豁,接下來“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二句就索性點明瞭這層含義。表面看來,這兩句是說白雲在天,飄忽無定,只可讓山人遊目,無法寄陛下同觀,言下似乎還有遺憾之意。但“怡悅”一詞,明確表示了自己對青山白雲,也就是對隱居生活的喜愛。“只”、“自”二字,更將對蒼山白雲的欣賞看做是隱士的專利。萬丈紅塵中人怎能耐得住山居的寂寞,舒捲無方的白雲怎能得到金粉叢中帝王的心賞,所謂“只可”、所謂“不堪”,其實已經毫不客氣地將對方排斥於自己的同道之外。意思雖略嫌直露,而拒聘的態度卻也因此顯得更加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