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5篇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5篇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

  作品原文

  山行

  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①撲撲②趁春晴。

  千層石樹通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作品註釋

  ①舂(chōng)鋤:白鷺。

  ②撲撲:撲打翅膀。

  作品譯文

  布穀飛來飛去的勸說人們早些耕種,白鷺趁著天晴在天上撲打著翅膀,在層層石樹之間的路上行走,聽得山裡田園放水的聲音。

  作品鑑賞

  開頭兩句用形象而整飭的對仗句式刻畫兩種鳥兒的活動,為寫春耕營造一種正當其時的氛圍。布穀鳥即杜鵑,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種季節鳴叫,它“播谷播谷”的叫聲聽上去就像在催人種谷一樣,所以叫布穀鳥。一“勸”字,將布穀鳥的叫聲人格化,形象生動而富有情味。舂鋤即白鷺,它也是江南常見的一種鳥類,全身雪白,兩腿細長,喜歡在水田與河邊活動。這種鳥在水中起飛,很遠就能聽到翅膀打水的“撲撲”的聲音,當它們成群地在清澈的水邊、綠色的山野、湛藍的碧空飛翔時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鷺上青天”千古佳句。該詩中,作者著一“趁”字,同樣將舂鋤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風和日麗的大好春光轉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緊時間一展風姿。可以說,春耕期間山間這兩種鳥的活動,既將春天的山鄉點染得生機勃勃,又為下文寫春耕營造了濃濃的氛圍。

  第三句寫扣題發揮,從仰望的角度寫山路之陡峭曲曲。從山下向上望去,只見山路盤旋而上,被層層疊疊的樹木和岩石遮斷阻隔,有時又露出那麼一小段,就這樣時斷時續,蜿蜒而上,層層盤旋,越盤越高,越高越細。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巧妙的視角,將江南山路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了,也凸顯了山鄉生活的大背景。同時,又暗釦了一“行”,暗寫了詩人沿山路而上,邊登山邊欣賞的情形,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沒有這一句,那麼最後透過山田放水聲寫春耕也就沒有依據了。

  最後一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寫的是山鄉農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詩人關注的是山鄉的春耕,此時終於凸現出來了。這時,詩人已經來到了山上。低頭俯瞰,只見山下斜坡上面層層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鏡,在陽光的反射下,帶子似的一道道繞在山間;從梯田方向正傳來汩汩的放水聲。由放水聲可以想見農民們巳開始播種稻穀,繁忙的春耕就此拉開序幕。至此,首句布穀鳥的勸耕得到了呼應,全詩的主旨得到了凸顯,詩人山行之始就帶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作者本來就熱愛自然,本來就對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村生活極為欣賞,當自然景物已經和人們生活和諧地融為一體時,詩人怎能不由衷地讚美和歌唱呢?

  該詩寫山行所見所聞,構思巧妙,剪裁得體,卒章顯“志”,語言清新雅麗,沒有冗辭贅語。桐城派主張的“雅潔”和反對“冗辭”,從這裡可見一斑。

  作者介紹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散文家。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於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並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又發展劉大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並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齊景戀遄臺,周穆厭紫宮;

  牛山空灑涕,瑤池實歡悰。

  年迫願豈申,遊遠心能通。

  大寶不歡娛,況乃守畿封。

  羈苦孰雲慰,觀海藉朝風。

  莫辨洪波極,誰知大壑東。

  依稀採菱歌,彷彿含嚬容。

  遨遊碧沙渚,遊衍丹山峰。

  譯文

  景公奢華,一生依戀宮室,穆王倦怠,八駿崑崙縱遠。

  哀人生實短促,淚灑牛山,羨神仙實長生,瑤池歡宴。

  蹉跎一生,抱負焉有實現,唯有遠遊,我心始能通暢。

  為君為王實人,未必歡娛,何況我實小吏.固守海疆。

  羈旅實苦,有誰可以慰藉,唯有西海,心藏大潮澎湃。

  望東極實溟海,洪波浩瀚,有誰人可知曉,海東世界。

  依稀聽得,故鄉菱女歡歌,彷彿目見,伊們含顰笑容。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盤山夕陽,一掛丹峰。

  註釋

  行田:巡視農田。海口:永嘉江(今甌江)人海處。盤嶼山:在永嘉西北七十里,即今樂清縣西約五十里處,濱海。山下為盤石衛,旁有五小山,又有重石山,加上正面的嶼山,俗合稱七星山。

  齊景:齊景公,涕秋時齊國國君。

  遄(chuán)臺:齊國臺名,供君王遊玩用,舊址在今山東淄博市。《晏子涕秋·外篇》:“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予遄臺,梁丘據造焉。”可見齊景公對遄臺情有獨鍾。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厭:厭倦。

  紫宮:帝王宮殿。

  牛山:山名,在今山東淄博市南面。灑涕:指齊景公登牛山有感於人生短暫而哀痛流涕實事。見《晏子涕秋·內篇諫上》:“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日: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瑤池:天上神仙所居實處,西王母曾於此宴請群神眾仙。

  歡悰(cóng):歡樂。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願豈(:志願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實現抱負。

  通:通達,舒暢。

  大寶:指王位。

  況乃:何況是。

  守畿(jī)封:指謝靈運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這裡指邊疆。

  羈(jī)苦:旅居邊海的苦楚。

  孰雲慰:誰能安慰。雲,為句中語助詞,無意。

  西海藉(jiè)朝風:憑藉早晨的涼風登山西海。

  洪波: * 。語出曹操《西滄海》詩:“洪波湧起”。

  極:邊賞,盡頭。

  大壑(hè):指海洋。

  依稀:隱隱約約聽不真切。

  採菱(líng)歌:採菱人唱的歌。夏秋實賞,江南水鄉採摘荷菱,歌聲此起彼伏。

  彷彿: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含顰(pín)容:含憂皺眉的樣子,別有一種美態,故《莊子·天運篇》說西子病心而顰,美驚鄉人,引得東施效顰。

  遨遊:兩字同義,指遊覽,邊走邊欣賞。

  碧沙渚(zhǔ):為碧水浸綠的沙灘。

  遊衍(yǎn):與“邀遊”義近。

  丹山峰:被丹霞染紅的山峰。

  賞析:

  這是一首登高舒憂之作。“行田”即巡視農田,晉宋時一些文士往往借行田之便遊遨山水,如王羲之就曾寫信給謝萬說:“比當與安石東遊山海,並行田視地利。”謝靈運這首詩即寫行田來到永嘉江(今甌江)入海之口,登山的所見和所感。

  詩的前八句純以議論出之,點明此番出遊的緣由。詩人借對前事的評述逐漸抽繹出自己的思緒來。頭四句以齊景公和周穆王作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時的齊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補償的卻是加倍地貪戀宮室狗馬之樂;周穆王為追求賞心樂事,則乘八駿西遊,在崑崙瑤池與西王母盡相見之歡。前者沉溺於世俗的物質享受之中,未免辜負了那一瞬間對人生的感悟,所以說“牛山空灑涕”;後者在遠遊中實現了生命的延長,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歡樂,所以說“瑤池實歡悰”。這一“空”一“實”的用語,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歸到自己身上,作進一步申說。“年迫”兩句說歲月流逝,願望成空,惟有在與自然親切晤對的遠遊中,才能使心胸豁然暢通。“大寶”兩句說:即使貴為國君也不能擺脫“年迫”之苦,更何況像我這樣被遷謫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則企羨遠遊之情已昭然可見。詩的前八句,用筆至為工穩細密:寫齊景公事以“遄臺”和“牛山”並舉,因兩者均在今山東淄博一帶,位置相鄰;寫周穆王事以“紫宮”和“瑤池”並舉,因兩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後四句雖已轉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猶承齊景公牛山之泣一事,“遊遠”猶承周穆王西遊之事,“大寶”義兼二君。意雖轉而語猶承,從中可見大謝詩的“法密機圓”(方東樹語)之處。

  詩的後八句寫登臨的所見和所感。“羈苦”、“觀海”兩句為承上啟下的過渡。盤嶼山在浙江樂清縣西南五十里,濱海,故登山可以觀海。而此番登臨,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來尋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連玩賞,這就為下文的虛擬之筆預設了伏筆。詩人寫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極,誰知大壑東”兩句,從空際著筆,極寫海之浩渺無涯。“洪波”語出曹操《觀滄海》詩:“洪波湧起”;“大壑”語出《莊子·天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這兩句在突出大海遼闊無際的同時,也寫出了其吞吐無窮的容量和洶湧澎湃的動勢;而置於句首的“莫辨”、“誰知”,又將詩人的驚異、讚歎之情傾瀉無遺。詩人以大刀闊斧的疏朗之筆展示出極為恢宏的氣象,不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詩至此精神為之一振。而緊接著的“依稀採菱歌,彷彿含嚬容”,又在轉眼之間將實景翻作虛景。按採菱曲為楚歌名,“含嚬容”則從西施“病心而矉(通顰、嚬)”的故事化出,這裡借指越女,所謂“荊姬採菱曲,越女江南謳”(王融《採菱曲》),這楚歌越聲在大謝詩中乃是和歸思相聯絡的。謝靈運有《道路憶山中》詩云:“採菱調易急,江南歌不緩。楚人心昔絕,越客腸今斷。斷絕雖殊念,俱為歸慮款。”可移用為此詩註腳。“依稀”、“彷彿”四字已明言這並非實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際,忽聞鄉音,忽見鄉人,正是由思鄉心切而生出的幻覺。這一神來之筆,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羈苦”之情不能在觀海之際釋然於胸,那麼也就只有在繼續遠遊中才能聊以排遣,詩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來收束的。詩的這一部分以虛實互動為用的運筆烘托出內心的波瀾,把主人公為苦悶所迫而又無計解脫的心緒表現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這首詩大半都用對偶句組成,卻無板滯迂緩之弊。原因是詩人的精心結撰之處,並不限於區區一聯,而是將之置於全篇的結構之中,注意彼此之間的承接呼應關係。如首四句從字面看分為上下兩聯,而在用事上則以一三、二四各說一事,顯得錯落有致。五、六兩句雖自成一聯,而它們又分別和前四句勾連相承。“莫辨”以下連用六個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詞又可分為三組,這又是與內容的虛實轉換互為表裡的。沈德潛說:“陶詩勝人在不排,謝詩勝人正在排。”(《說詩晬語》捲上)由此詩亦可見一斑。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3

  山行即事

  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溼,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翻譯

  浮雲在萬里澄碧的晴空上來往飄蕩,似乎在把天氣的陰晴醞釀。

  微雨輕敲著荷葉,發出細碎急促的聲響,不一會也灑溼了衣裳;從水面浮萍間飄來的和風吹拂著衣袖,帶來一陣清涼。

  忽而雨過天晴,喜鵲喳喳喧鬧,迎接朝陽;鷗鳥也在風平浪靜的水面盡情遊翔。

  經過風吹雨洗之後,山色更加明淨秀麗,它雖然不言不語,卻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氣爽。

  註釋

  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隱詩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風: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

  喧:聲音大而嘈雜。是說喜鵲對日出的喜悅。

  狎:親熱、玩樂的意思。是說水鷗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盡情地玩樂。

  酲:酒醒後的困憊狀態。這裡指山色的可愛,能夠使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

  賞析

  首聯寫天氣,統攝全域性,極精采。兩句詩應連起來讀、連起來講:飄浮的雲朵在碧空裡你來我往,忙於“議”,“議”什麼?“議”究竟是“陰”好,還是“晴”好。“議”的結果怎麼樣,沒有說,接著便具體描寫“山行”的經歷和感受:“荷雨酒衣溼”,下起雨來了;“鵲聲喧日出”,太陽又出來了。浮雲議論不定,故陰晴也不定。宋人詩詞中往往用擬人化手法寫天氣,姜夔《點絳唇》中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尤有名。但比較而言,王質以浮雲“議陰晴”涵蓋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聯承“陰”。先說“荷雨”,後說“酒衣溼”,見得先聽見雨打荷葉聲而後才意識到下雨,才感覺到“衣溼”。這雨當然比“沽衣欲溼杏花雨”大一點,但大得也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衣服被雨酒溼,反而涼爽些。“蘋風”是從浮萍之間吹來的風,說它“吹袖清”,見得那風也並不狂。雨已溼衣,再加風吹,其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鵲聲”一聯承“晴”。喜鵲喜幹厭溼,所以叫“幹鵲”。雨過天晴,喜鵲“喧”叫,這表現了鵲的喜悅,也傳達了人的喜悅。試想:荷雨溼衣,雖然暫時帶來爽意,但如果繼續下,沒完沒了,“山行”者就不會很愉快;所以詩人寫鵲“喧”,也正是為了傳達自己的心聲。“喧”後接“日出”,造句生新:“喜鵲喧叫:‘太陽出來了!’多麼傳神!“鵲聲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鵲”及“日”;“鷗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鷗”及“波”。鷗,生性愛水,但如果風急浪湧,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霽風和,“波平”如鏡,鷗自然盡情玩樂。“狎”字也像“喧”字一樣用得很精彩,“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這裡都適用。

  像首聯一樣,尾聯也用擬人化手法,其區別在於前者正用,後者反用。有正才有反,從反面說,“山色不言語”,從正面說,自然是“山色能言語”。惟其能言語,所以下句用了個“喚”字。剛經過雨洗的“山色”忽受陽光照耀,明淨秀麗,“不言語”已能“喚醒三日醒”;對於並未喝酒爛醉的人來說,自然更加神清氣爽,賞心悅目。

  以“山行”為題,結尾才點出“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見“行”字,但從浮雲往來到荷雨溼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性狎波,都是“山行”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合起來,就是所謂“山行即事”。全詩寫得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深處一作:生處)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為。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

  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裡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絡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透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透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5

  魯山山行梅堯臣帶拼音版,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了詩人深秋時節,林空之時,在魯山中旅行時所見的種種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其興致之高。一起學習一下魯山山行梅堯臣帶拼音版,魯山山行梅堯臣古詩翻譯,魯山山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吧!

  1 魯山山行梅堯臣帶拼音版

  lǔ shān shān xíng

  魯山山行

  méi yáo chén

  梅堯臣

  shì yǔ yě qíng qiè , qiān shān gāo fù dī 。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hǎo fēng suí chǔ gǎi , yōu jìng dú xíng mí 。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shuāng luò xióng shēng shù , lín kōng lù yǐn xī 。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rén jiā zài hé xǔ , yún wài yī shēng jī 。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2 魯山山行梅堯臣古詩翻譯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隨著觀看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蕩,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閒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都在哪裡?雲外傳來一聲雞叫,暗示著有人家,彷彿在回答(只是很遠很遠)。

  3 魯山山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魯山山行》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書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後作者才發現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6

  原文: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譯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雲飄逝,身體跟隨者北飛的大雁回來。

  家鄉籬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開?

  註釋

  揚州:這裡指陳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陽節。

  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詳。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東微山縣,山下有微山湖。

  賦韻:猶言賦詩。

  逐:追趕;追隨。南雲:南去之雲。

  逝:往,去。

  形:身。

  北雁:北來的大雁。

  籬:籬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裡。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7

  原文:

  山行

  清代:施閏章

  野寺分晴樹,山亭過晚霞。

  春深無客到,一路落松花。

  譯文:

  野寺分晴樹,山亭過晚霞。

  山野中的寺廟把晴空下的樹林分開了,山亭好似穿行在晚霞之間。

  春深無客到,一路落松花。

  幽靜的山野春色深深,沒有遊人欣賞;漫行其中只見松花飄落。

  註釋:

  野寺(sì)分晴樹,山亭過晚霞(xiá)。

  野寺:山野中的寺廟。分:分開。晴樹:晴空下的樹林。這句是說寺廟在樹林中間,把林子分開了。過:飄掠,飄過。

  春深無客到,一路落松花。

  松花:又叫松黃,指馬尾松開的球形或卵圓形花。

  賞析:

  此詩吟詠山野春景,描繪了一幅美麗、清幽的春天日暮的山景圖。前兩句描寫黃昏時刻山野的豔麗景色:山野之中的寺廟為綠樹所簇擁,晚霞飄過山亭;後兩句寫山野之幽靜:正是美麗春天卻沒有遊人來欣賞,一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飄落。全詩共四句,句句寫景,一、三句靜,二、四句寓動於靜而愈顯其靜,手法新巧別緻,描寫精妙。

  “野寺分晴樹,山亭過晚霞。”描寫黃昏時刻山野的豔麗景色。“野寺分晴樹”擺出兩樣事物:野寺與晴樹。前者說明地處荒僻,人跡罕至;後者說明天朗氣清,春天的樹翠油油的,一派生機。在它們中間用了一個“分”字,好像是把彼此分隔開了。孟浩然有“綠樹村邊合”(《過故人莊》)句。這“分”與“合”恰相反,而其意卻是說綠樹擁著野寺;或是說綠樹將村莊包圍了起來,都表明樹多。次句也是兩樣事物:山亭與晚霞。這裡用了一個“過”字,山亭似徐徐穿行在晚霞之間,賦予山亭以某種生命,化靜為動點活境界,平添情趣。這兩句的景色有淡素,有明媚,也有豔麗;但總的還是淡素較多。

  “春深無客到,一路落松花。”兩句寫山野之幽靜,沒有遊人欣賞。轉寫到人事,點明無客人來,只有詩人自己,漫行在山間小路上,只見松花飄落,一片靜謐,人與自然達到了和諧的統一。“春深無客到”這句應首句的“野寺”,與上面的自然色彩是諧調的。它也與首句一樣寫靜。不見人影,不聞喧譁,寫靜而無板澀之嫌、沉悶之弊,卻在總體靜謐的意境中嵌入“深”“到”二字,又微微地點綴了某些動態、生機,活躍了畫面。“一路落松花”,此句點明是“山行”,又是化靜為動,落筆呈象,且又入聲。

  全詩不以強烈的對比、映襯來強化畫境,而是細細地輕挑漫撥,來傳送寂靜中的些微動態,描寫精妙。同時在描寫中又特別注意色調的變幻:綠色的樹林、紅色的晚霞以及鋪滿地面的松花,在靜而動的山間畫圖中又染上了鮮明的色彩。此詩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其安閒自得的樂趣,表達了詩人獨自山行時趨塵脫俗的感覺。四句詩,句句寫景,一、三靜,二、四寓動於靜而愈顯其靜,手法新巧別緻,作者越是絲毫不露聲色,愈見出“無客到”的山行道上這位“客”的恬淡閒適、怡然自得的情懷。王士禎稱其五言詩“有風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無縫”(《池北偶談》),由此詩來看並非過譽。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8

  原文:

  塞鴻秋·山行警

  元代:佚名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時間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譯文: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時間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一條條路徑分岔;剛剛過了五里鋪,又走到了七里鋪、十里鋪。走一下回頭看一看,不願再走下一步,不知不覺中已近黃昏,陡然間驚覺太陽就要落山了,雲彩也漸漸黯淡下來,天就要黑了。斜陽滿地鋪蓋,回首已是煙霧一派。數不清的山,數不盡的水,怎不叫人湧起無窮的感慨!

  註釋: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shà)時間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鋪:宋代稱郵遞驛站為鋪,元代沿用,其制更加嚴密,州縣凡十里一鋪。兀的不:兀的:這。“兀的不”,猶言“這(怎)不”。

  賞析:

  此曲抒熾熱的離別之情和鄉關之思,步步有情,景物含情,直率自然。運用隔離反覆的修辭手法,別具韻致。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作品突兀而出的這兩句看似無端,卻交代了豐富的內容。它儘管沒有主語,不見動詞,但讀者不難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風塵僕僕的遠行人,齲蹈獨行,經過了一條又一條的岔口,迎來了一處又一處的荒騷,走不完的路途,遣不散的疲倦。一前一句固然是寫途中所見的路徑縱橫,卻透過不同朝向的“路”的反覆,同時也隱含著目的地的茫然感。後一句雖未說明“五里鋪”、“七里鋪”等地名的具體景象,卻透過數字的變化反映了途程的漫長遼遠,且從“鋪”字的提示中,襯現出遠行人得不到休憩之所、無家可歸的悲哀。三字片語以大同小異的形式迭現,不僅沒有重複拖沓之感,反而傳神地寫出了旅人的長途跋涉,甚而使人感覺到步履的沉重。“行間字裡皆文章”,不能不歎服作者構思的巧妙。

  三、四兩句,進一步將旅人的“山行”具體化。“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三個“一步”合起來其實只移行了一步路,這與上句“五里”、“七里”、“十里”的數字對映,見出了旅程的舉步維艱,令人觸目驚心。“行”、“盼”、“懶”三個動詞的交疊,更刻畫出旅人瞻前顧後、步態躊珊的形象。明明是他強抑著旅愁和睏乏,拖動步子耽擱了行程,作者卻在“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前加上“霎時間”三字,彷彿暮色的來臨是一瞬間的事。這就將倦行的主人公猛然驚覺時光不早的驚疑和焦慮,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9

  行香子·三山作

  宋代:辛棄疾

  好雨當春,要趁歸耕。況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側聽簷聲。恨夜來風,夜來月,夜來雲。

  花絮飄零。鶯燕丁寧。怕妨儂、湖上閒行。天心肯後,費甚心情。放霎時陰,霎時雨,霎時晴。

  譯文及註釋

  好雨當春,要趁歸耕(gēng)。況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側聽簷(yán)聲。恨夜來風,夜來月,夜來雲。

  識趣的好雨當春發生,我要趁這時令回家躬耕,何況現在已經到了清明。我獨自悶坐在小窗邊,側耳傾聽簷間的滴水聲。可恨夜晚一會颳起大風,一會兒升上明月,一會兒鋪滿烏雲。

  “好雨”四句:表達歸耕退志心情急迫。以當春好時節,清明過了即暮遲的遞進方式抒發。趁:指趁“好雨當春”時節。

  花絮(xù)飄零。鶯燕丁寧。怕妨儂(nóng)、湖上閒行。天心肯後,費甚心情。放霎(shà)時陰,霎時雨,霎時晴。

  落花飛絮在風雨中飄零,黃鶯燕子再三對我叮嚀,怕妨礙我到湖畔閒行。只要天意允許我在湖邊漫步,我又何必這樣煩悶操心。但我擔心老天爺放任天氣一霎時便陰沉,一霎時下雨,一霎時又晴。

  儂:你,指詞人。天心:上天之心,此喻朝廷意向。霎時:猶言一霎兒。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識趣的好雨當春發生,我要趁這時令回家躬耕,何況現在已經到了清明。我獨自悶坐在小窗邊,側耳傾聽簷間的滴水聲。可恨夜晚一會颳起大風,一會兒升上明月,一會兒鋪滿烏雲。

  落花飛絮在風雨中飄零,黃鶯燕子再三對我叮嚀,怕妨礙我到湖畔閒行。只要天意允許我在湖邊漫步,我又何必這樣煩悶操夜。但我擔夜老天爺放任天氣一霎時便陰沉,一霎時下雨,一霎時又晴。

  註釋

  “好雨”四句:表達歸耕退志夜情急迫。以當春好時節,清明過了即暮遲的遞進方式抒發。趁:指趁“好雨當春”時節。

  儂:你,指詞人。

  天夜:上天之夜,此喻朝廷意向。

  霎時:猶言一霎兒。李清照《行香子》詞:“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創作背景

  宋光宗紹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作者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任上。從去年冬天至現在,他曾屢次上書求歸,但是朝廷對他始終沒有明確答覆。他猜測朝廷政治氣候的變化,他對於君威難測深有感受。於是在清明節春雨未晴、風雲不定的氣候中,寫下了這首明志與抒憤的詞。

  賞析

  發端三句,直道思歸之願,文義十分明顯。“小窗”二句,敘寫聽雨情狀,為下文借自然物象抒情作一引導。上片第三個層次以一個感情色彩極濃的“恨”字貫串“夜來風,夜來月,夜來雲”三句,以春夜陰晴無定、變幻莫測的天象,喻示自己受盡了朝中及地方官場小人的讒謗迫擾,已不堪忍受。

  下片頭三句先以清明後春事闌珊、花柳飄零比喻政治上的好時光已白白過去,次以鶯燕叮嚀之語暗示自己尚受到種種牽制,未必能自由歸去。“天夜”句至末尾是最後一個抒情層次,說是隻要皇帝批准了,事情就好辦;然而君夜難測,就如自然界忽風忽雨,忽陰忽晴,令人捉摸不透,真叫人悶殺。

  全篇以比興為主,抒情婉轉曲折。意在言外,代表了稼軒詞的另一種風格。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0

  作品原文

  山行雜詠

  十里崎嶇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繭將人裹,不信前頭有路行。

  作品譯文

  山路崎嶇不平(“平均十里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是虛指,形容山路十分崎嶇),山峰延綿不絕(過了一個山頭又是一個山頭也是虛指),周圍的青山就像蟬繭一樣把人包圍起來,讓人難以置信前面還有路可行。

  作品鑑賞

  此詩抒寫作者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遊浙江南部山區時的感受,真切細緻,新穎奇特,使人讀後如身歷其境。

  詩題雲“山行”,詩前兩句即如同一路移動的電影鏡頭,在山路行進史反映所見所感。首句“十里崎嶇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觀、靜止地寫山路,實際上於“十里”、“半里”的數字變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靜顯動。而“十里崎嶇”與“半里平”的相互對比,又隱含詩人對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這裡的“十里”與“半里”並非精確的測量資料,只是詩人對山路。崎嶇”的一種大致感覺而已。腳下山路不平,眼前則峰巒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將山峰擬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熱情的朋友,而“迎”與“送”銜接之緊,又生動逼真地寫出詩人穿行於層巒迭嶂之中那應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詩人對腳下征途與眼前障礙的區域性地理環境之感受;那麼。後兩旬則是進而表現山行的整體地理環境的體驗。此時詩人彷彿一分為二:一個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尋找路的盡頭,而另一個袁枚則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視,只見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層層蠶繭將“人”四周包“裹’’住,無法衝出,以至不相信還有出路。這兩句反映的是詩人“山行”時久不見平川的'鬱悶心態,但詩人將“青山”之大意象比喻為“繭”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詩的妙處。惟有化大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達詩人於“山行”時的憋氣不舒的感受。

  這首詩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曉,是袁枚“性靈”之作的一個範例。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漢族,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做官,先後於江蘇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著述以終老,世稱隨園先生。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

  袁枚與紀曉嵐素有“北紀南袁”之稱,袁枚倡導“性靈說”,為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及《補遺》,《子不語》、《續子不語》等著作傳世。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1

  原文: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長安九日詩

  朝代:南北朝

  作者: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雲遠逝了,

  身體卻隨著秋季由北向南飛回的大雁歸來。

  故鄉家裡籬笆下栽種的菊花,

  今日又開了幾朵呢?

  註釋

  ①江總,南朝陳人。陳亡,入長安,仕於隋,後辭官南歸,這首詩寫於南歸途中。

  ②岑參,盛唐邊塞詩人。安史之亂中,長安淪陷,故有此詩。

  賞析: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於隋,從此鬱鬱寡歡。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裡。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2

  原文: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驛牆一作:照)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餘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牆。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淨的池塘。

  註釋:

  (1)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陝西省商州市東南。

  (2)動徵鐸(duó):震動出行的鈴鐺。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3)槲(hú):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

  (4)枳花照驛牆: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牆”,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宋開玉《枳花明驛牆——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牆:驛站的牆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5)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陝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這裡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6)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來往北飛,秋天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透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閒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裡,“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片語”,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的。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徵都有聲有色地表現了出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3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原文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譯文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塗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豔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 ,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淒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 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裡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阻隔,哪裡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註釋

  詞牌【燕山亭】 雙調九十九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以宋徽宗趙佶這首詞為最有名。或作《燕山亭》,非。冰綃:潔白的綢。蕊珠宮女:指仙女。憑寄:憑誰寄,託誰寄。無據:不知何故。和:連。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賞析

  此詞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國被擄往北方五國城,北行途中見杏花而託物興感而作。上片摹寫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寫杏花之花質冰潔如白綢剪裁剪,花瓣簇綻輕柔重疊,花色淡雅似胭脂勻染。“新樣”三句以擬人手法將杏花比喻為“靚妝”新穎,豔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宮仙女為之羞慚汗顏。“易得凋零”,筆勢陡轉,寫盡杏花遭受風雨摧折之淒涼愁苦。下片由感嘆杏花凋落,轉入自擄離恨。雙燕不解人語,故宮天遙地遠,懷鄉思國,只有求之夢寐,如今夢亦不成,悽楚之至。借杏花之凋落,傷江山之陸沉;以歸夢之難成,寓復國之絕望。全詞託物詠懷,抒寫故國淪亡之悲慨,幽咽委曲,傷感無奈,對故國淪亡一句悔恨與反思,又顯見其情雖真而骨力乏弱。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鑑賞

  此詞是宋徽宗趙佶於1127年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時途中所寫,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慘寫照。全詞透過寫杏花的凋零,藉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

  詞之上片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綢,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人們眼前。“新樣”三句,先以杏花比擬為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豔照人,散發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裡的仙女。“羞殺”兩字,是說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於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後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中所云:“正豔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但為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於花落枝空;更可嘆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淒涼冷寂。這裡不僅是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為階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只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無窮慨恨。”愁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彷彿。

  詞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本想託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麼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這裡藉著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後的思念之情。“天遙”兩句嘆息自己父子降為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餘人被驅趕著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了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種種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了。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說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只能求之於夢寐之間了。夢中幾度重臨舊地,帶來了片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都是同樣意思。夢中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說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家,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於世。這種手法於此詞的景物刻畫中也有所體現,尤其上片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蘊。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點評

  這首詞以杏花的美麗易得凋零,抒發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與俘虜兩種生活的對比,使他唱出了家國淪亡的哀音。上片描繪杏花開放時的嬌豔及遭受風雨摧殘後的凋零。下片寫離恨。抒發內心的故國之思。詞中以花喻人,抒寫真情實感。百折千回,悲涼哀婉。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為趙佶被俘北行見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實寫杏花。前三句,寫花片重疊,紅白相間。後三句,寫花容豔麗,花氣濃郁。“羞殺”一句,總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轉變徵之音,憐花憐己,語帶雙關。花易凋零一層、風雨摧殘一層、院落無人一層,愈轉愈深,愈深愈痛。換頭,因見雙燕穿花,又興孤棲羶幕之感。燕不會人言語一層、望不見故宮一層、夢裡思量一層、和夢不做一層,且問且嘆,如泣如訴。總是以心中有萬分委曲,故有此無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嚥,忽綿邈,促節繁音,迴腸蕩氣。況蕙風雲:“真”字是詞骨,若此詞及後主之作,皆以“真”勝者。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工書善畫,知樂能詞,為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才子,但在政治上,他是個昏庸的亡國之君,父子雙雙為敵國所俘,蒙受奇恥大辱。這首詞與李煜的《虞美人》一樣同屬亡國之音,本詞是徽宗皇帝被虜北行見杏花有感之作。在被擄北行途中,宋徽宗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下這首如泣如訴之詞。上片明寫杏花,借杏花的嬌豔及被風雨摧殘的衰敗景象象徵美好事物的逝去,寄託著對帝王生活的痛苦回憶。 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憐花憐已,語帶雙關。

  “愁苦”後一“問”字,使人想起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下片抒寫離恨哀情,借燕子與做夢層層深入,道出從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的哀痛心情,用“雙燕何曾,會人言語”烘托極度的孤獨憂傷。末尾幾句寫連在夢裡見一見故國宮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為連夢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遞進關係,真摯深沉,真可說是字字泣血,斷腸之音。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4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譯文

  山中的景色沐浴著春天的陽光,不要因為只是微微的陰天就打算回家。天氣晴朗並無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雲霧深處也會打溼你的衣服。

  註釋

  ⑴山行:一作“山中”。⑵春暉:春光。⑶便擬歸:就打算回去。⑷縱使:縱然,即使。⑸雲:指霧氣、煙靄。

  山中留客/山行留客鑑賞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於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詩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煥發了容光,眾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這一切都構成了春天的光彩。在這種美景豔陽天中,些許天氣的陰晴變化不算什麼。那空山幽谷,雲煙縹緲,水汽濛濛,露濃花葉,即使是晴天也會沾溼衣服,來客不必因為天色微陰怕雨就罷遊而歸。

  首句“山光物態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鬥豔,呈現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遊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遊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並非不戀山景的心靈資訊。

  最後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採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溼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了一個晴天遊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雲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濛濛,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溼的。

  這也就是說,雨天遊山,要“沾衣”;晴天遊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遊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遊山的一大樂趣,那麼,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主要表現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複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於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遊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山行原文,翻譯,賞析15

  原文: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宋代: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閒院一作:問院)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譯文: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閒院一作:問院;淡著一作:淡著)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塗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豔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的仙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淒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裡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阻隔,哪裡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註釋:

  裁剪冰綃(xiāo),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jìng)妝,豔溢香融,羞殺蕊(ruǐ)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閒院一作:問院;淡著一作:淡著)

  冰綃:潔白的絲綢,比喻花瓣。胭脂:原文“燕脂”,通假字。靚妝:美麗的妝飾。蕊珠宮女:指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憑寄:憑誰寄,託誰寄。者:同“這”。無據:無所依憑。和:連。

  賞析:

  詞透過寫杏花的凋零,藉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詞之上片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綢,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人們眼前。“新樣”三句,先以杏花比擬為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豔照人,散發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裡的仙女。“羞殺”兩字,是說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於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後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中所云:“正豔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但為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於花落枝空;更可嘆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淒涼冷寂。這裡不僅是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為階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只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無窮慨恨。”愁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彷彿。

  詞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本想託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麼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這裡藉著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後的思念之情。“天遙”兩句嘆息自己父子降為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餘人被驅趕著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了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種種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了。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說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只能求之於夢寐之間了。夢中幾度重臨舊地,帶來了片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都是同樣意思。夢中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說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家,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於世。這種手法於此詞的景物刻畫中也有所體現,尤其上片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