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翻譯賞析
《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作者為唐朝詩人杜甫。其古詩全文如下: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前言】
《題張氏隱居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第一首是七言律詩,當作於初識張氏之時;第二首為五言律詩,當作於與張氏熟識之後。全詩描寫了張氏隱居生活的幽美愜意,借指張氏品德之殊勝,兼帶謳歌二人友誼之親密。《唐詩近體》評曰:“善寫幽居之致,旨趣俱遠。不得以涉理路、落言詮議之。”
【註釋】
⑴張氏隱居:指張氏隱居之處。張氏:可能指張玠。杜甫晚年有《別張十三建封》。張建封,兗州(今屬山東)人。張玠為其父。
⑵春山:指春日山中。庾信詩:“春山百鳥啼。”無伴:語出劉琨詩:“獨生無伴。”相求:互相尋求。《易》:“同氣相求。”
⑶伐木丁丁:語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小序》:“《伐木》,燕朋友故舊也。”注:“丁丁,伐木聲。”山更幽:語出王籍詩:“鳥鳴山更幽。”
⑷澗道:山澗通道。王臺卿詩:“飛樑通澗道。”餘寒:大寒之後尚未回暖時的寒氣;殘餘的寒氣。朱記室詩:“疊夜抱餘寒。”冰雪:猶言凍雪,冰讀去聲。《世說》:“範逵投陶侃宿,於時冰雪積日。”
⑸石門:《地理志》:臨邑縣有濟水詞,水有石門,以石為之,故濟水之門也。《春秋》:齊鄭會於石門,鄭車僨濟。即此地。邵注謂在兗州府平陰縣。按:石門不必確指地名,公《橋陵》詩云“石門霜露白”,亦只泛言。謝靈運詩:“披雲臥石門。”斜日:傍晚時西斜的太陽。陰鏗詩:“翠柳將斜日。”林丘:指隱居的地方。謝惠連詩:“落雪灑林丘。”
⑹“不貪”句:《左傳》: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朱注)《南史》載梁隱士孔祐至行通神,嘗見四明山谷中有錢數百斛,視之如瓦石。樵人競取,入手即成沙礫。金銀氣殆是類耶。《地鏡圖》:凡觀金玉寶劍之氣,皆以辛日雨霽之旦及黃昏夜半伺之,黃金之氣赤黃,千萬斤以上,光大如鏡盤。《史記·天官書》:“敗軍場,破國之墟,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⑺遠害:避免禍害。《晏子春秋》:“可謂能遠害矣。”麋(mí)鹿遊:比喻繁華之地變為荒涼之所。《史記·李斯傳》:“麋鹿遊於朝。”
⑻乘興:興會所至。《世說》:王徽之曰:“我本乘興而行。”杳(yǎo)然:渺遠貌。徐幹《中論·治學》:“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迷出處:一作“迷去處”。沈佺期詩:“此中迷出處。”盧照鄰詩:“桃源迷處所。”
⑼對君:語本庾信詩:“對君俗人眼。”虛舟:謂空無所繫。無人駕御的船隻。語本《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翻譯】
春日的山中獨處無伴,因而特意把您訪求,丁丁的'伐木聲使山谷更顯清幽。經殘餘著寒氣和凍雪的山澗通道,歷石門古道於傍晚時分到達您的隱居處。您從不貪財,夜間也不去觀看金銀之氣;只願躲避災禍,每天欣賞麋鹿閒遊。我乘興而來,為您的情懷所感而迷路;面對您,彷彿是坐上隨意漂游之小舟。
【賞析】
這組詩共兩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識張氏時所作,形容他的為人。仇兆鰲《杜詩詳註》認為: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中間大概為分段處。若細分之,首句張氏,次句隱居。三四句切隱居,言路之僻遠,五六句切張氏,言人之廉靜。末二句說得賓主兩忘,情與境俱化。
詩人在詩中用了反襯手法表現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靜:“春山處處子規聲”(清陸以湉《冷廬雜識·潘太守詩》),而張氏卻獨生無伴,只好自說自話,以春山的“鬧”襯托孤寂的人,人越發孤寂了;丁丁的伐木聲,以“有聲”襯托幽靜的山,山越發幽靜了。詩人用典故表現張氏的廉靜:《南史》載梁隱士孔祐至行通神,嘗見四明山谷中有錢數百斛,視之如瓦石。《關中記》:辛孟年七十,與麋鹿同群,世謂仙鹿。而結尾二句,更是詩人的良苦用心:“迷出處”,暗示張氏迷人的隱居環境如同桃花源,使詩人“迷不復得路”(陶淵明《桃花源記》);“泛虛舟”,則表現“至行通神”張氏的飄逸與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