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閱讀的工作計劃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工作計劃吧。做好工作計劃可是讓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閱讀的工作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閱讀的工作計劃1
“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的確,透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加語文沉澱。為了進一步實施楊樓小學特色閱讀,縱深推進我校新教育實驗的程序,從而有效地構建小學生課外閱讀體系,真正讓小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促進全校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特定本計劃。
一、宣傳發動,提高認識。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階段,童年的閱讀往往構成一個人生命的底色。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豐富、智慧的生成、性格的塑造、品質的打磨雖然有待現實生活的鍛造,但更重要的是離不開人文與科學的啟蒙與薰陶。實踐證明,學生早一天讀書,就會早一天受益,早一天讀書,就會早一天走近淵博和卓越。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對於年齡尚小,對於課外閱讀與積累的重要性的認識尚且不足的小學生。全體教師首先是學校領導要提高認識,站在為學生的發展負責、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負責的高度,廣泛宣傳,大力發動,積極呼籲,引領廣大家長乃至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共同關注孩子的課外閱讀。
二、建章立制,落實規劃
首先,健全領導網路。學校成立閱讀行動領導小組,組長:卜凡昌,成員:蔣豔芝,劉美霞,陳麗,範紅雲等老師,確保把閱讀教學當作學校特色工作常抓不懈。各年級也要根據相應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比較系統的《課外閱讀指導計劃》。幫助學生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和時間表,合理安排好課內外知識的銜接與時間的分配,做到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做到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同時,在工作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勇於實踐,善於總結,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外閱讀策略與方法,逐步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在校園內,營造“書香班級”,從而營造“書香校園”。
三、創新方法,追求實效。
1.教師要做好示範引領,與學生共讀共寫,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是本計劃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在新的學期裡,每一個教師,特別是40週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要與學生共讀共寫,擔負起培養習慣、制定計劃、推薦讀物、組織閱讀、指導方法、評價結果等任務,真正達到在共讀共寫的過程中創造並擁有共同點語言。學校要著力提高教師多方面的文化修養,鼓勵教師多讀書,不但要了解世界範圍的經典名著,也要了解當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全面提高教師指導課外閱讀的能力,讓更多的老師瞭解並掌握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最佳方法與途徑,同時也要大力提倡廣大家長參與讀書,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
2.為了保證課外閱讀的順利實施,教師必須注重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各年級教師要能夠根據本年級《課外閱讀指導計劃》,每週開設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除此之外,在每天的晨讀、午讀要有計劃的安排一定的時間專門用於兒童快樂閱讀。教師要加強學習,充分研討,相互交流,集思廣益,逐步形成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符合小學生接受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課外閱讀基本課型。如閱讀指導課(引導小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處理資訊,指導課外閱讀的方法和讀書筆記、讀後感的寫法),讀物推薦課(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辨別能力差,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形式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需要的書籍,也可由學生相互介紹、相互推薦),閱讀欣賞課,讀書彙報課(可採用讀後敘述、開展辯論,交流評議,表演展示等形式)等等。
3.開展活動,培養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只有調動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獲得閱讀資訊,得到閱讀滿足,產生情感體驗。建議各班級經常舉行速讀賽、朗誦賽、辯論賽,故事會、評論會、交流會,開展筆記展評、詞語接力、佳作欣賞等活動。透過課堂看趣、行動提趣、榜樣引趣、故事聽趣等形式使學生產生閱讀慾望,使他們在活動中感受閱讀的快樂和幸福,體驗“書本是甜的,讀書是一件有滋有味的事情。”這也是社會、學校、家長所共同給予他們最好的童年禮物。新學期,學校將創造性地開展快樂閱讀活動,讓全體師生在豐富多彩、生趣盎然的各種活動中體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建設陣地,營造氛圍。學校圖書室和各班圖書角是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重要陣地,學校要充分發揮圖書室(角)的作用,加強圖書室的建設與管理,有計劃地開展借閱、閱覽活動。保證小學生每學期平均借閱3-5本書,圖管員要建立圖書借閱登記,為學校更好地推進課外閱讀活動提供資訊和資料。另外,學校將根據實際情況廣開書源,定期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書源,努力營造一個“開門見書山,推窗聞書香”的.讀書氛圍。
四、總結反思,臻於完善。
學校要對快樂閱讀活動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創新活動方式,力求活動效果。在活動中求發展,在活動中求完善,在活動中總結經驗。以課外閱讀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一個艱鉅而漫長的過程,希望透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讓每一個小學生都捧起書來,汲取知識的營養,獲取精神的財富,傳承民族的文化,讓孩子的生命在閱讀中更加精彩。
小學閱讀的工作計劃2
我是在三年級接手這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的。在寫作文的教學中,我和學生遇到了難題。孩子們普遍的問題是:句子寫不通順。我的指導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孩子們怕寫作文,我更怕批那一厚摞佶屈聱牙的作文。透過一年的磨合與瞭解,我發現這個班的學生不愛讀課外書。讀書少成為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閱讀量的缺乏,自然就影響了學生的作文能力。為了幫助學生寫好作文,我選擇了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這個課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就在於閱讀。莎士比亞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可見閱讀對於人類的重要性。語文教學的實踐證明,要使學生學好語文,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單憑教材內有限的課文篇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把“小課堂”與“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
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呢?
一、培養閱讀的興趣。
課標在閱讀目標中十分強調語言的積累,而且進行了量化,就閱讀情感態度而言,首先是強調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在條件;不可想象,學生對毫無興趣,僅憑毅力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階段400萬字的課外閱讀量,縱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閱讀的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促使學生專心致志,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有意識記;還可以使學生產生充沛的精力,頑強的毅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使人們感興趣的事物必須直接或間接地符合人們的需要,從而使人們付出時間和精力去認識它。並且當使人們產生興趣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肯定的情感。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語文知識、拓展眼界,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例如教學《去年的樹》一文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對話,想象人物內心的感受,體會鳥兒與樹之間友情的深厚,學習鳥兒的信守諾言。又如:在《鄉下人家》一課教學的伊始,教師可以課件展示一組鄉下美景的圖片。讓學生談談對鄉下的印象和疑問,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閱讀方法的指導。
興趣雖然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但是學生光有課外閱讀的興趣,沒有正確有效的讀書方法,其意義和收效可想而知。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因此,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下面是幾種我們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閱讀方法:
1、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裡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元代教育家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後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2、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自然的變化的資料,並且進行分析整理,以備課上交流。又比如,我們學習了《蟋蟀的住宅》之類的課文後,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於寫科學小論文,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3、速讀法。當今科學突飛猛進,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這必然要求我們的工作和學習講質量講時效。我們的學生不光要會精讀,還要會速讀。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資訊處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儘量多的資訊。
4、摘錄批註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註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後的作文準備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訂閱的報刊雜誌,將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來,貼上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讀與思共,思與讀隨。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著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並及時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和疑點。總之讀書要做到“手腦並用”閱讀才將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閱讀的書籍不同,而採用的閱讀方法也不一樣;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同。我們應該注重教會學生根據個人不同的閱讀習慣,閱讀目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靈活使用。
三、創設條件,促進閱讀。
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要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
組織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可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裡,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餘隨時借還,十分方便。也可採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各班幹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為了介紹圖書,也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
幫助選擇讀物避免盲目性。小學生求知慾旺盛,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浩瀚的書山文海,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教育需要,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避免他們不加選擇、不辨優劣地進行課外閱讀。課外讀物的選擇應以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青少年閱讀為標準。堅決杜絕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書刊在學生中傳閱,造成不良影響。
四、成果展示。
學校、班級經常開展有關活動,展示閱讀成果。比如組織朗誦會、圖書節、寫讀書筆記、手抄報、故事會等,創造條件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從而更強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閱讀的工作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縣教育局大閱讀的相關檔案精神為依據,因校制宜地做好大閱讀工作,努力改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構建全新的大閱讀課程體系,最佳化落實語文教學新思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在學生時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樹立熱愛讀書的情感。
二、工作目標:
1.激發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擴充套件學生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使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3.幫助學生掌握瀏覽、精讀、略讀等方法。
4.引導學生注重積累,注重閱讀感受和體驗,培養語感。
5.培養學生寫摘記和讀書心得的良好閱讀習慣。
6.增強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鑑賞能力。
三、工作構想:
1.制定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
2.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3.強化考核評比
四、健全組織
組長:xx
組員:xx
五、工作措施:
據縣局大閱讀工作檔案精神,並結合我校實際及班級教學特點,積極紮實落實好大閱讀工作。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①各班級要充分利用好班級的黑板報、牆壁等,營造書香氛圍。
②在黑板報的一角開闢讀書方法介紹,向學生介紹科學的讀書方法。
③各班級要建立班級圖書角,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新增兩本圖書,定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換。
④在班級裡開展好書推薦的活動,可以利用閱讀課讓學生進行交流,也可以以徵文的形式在班級裡進行交流,還可以發揮板報、牆報、家長微信群的作用,積極推薦一些好書!
⑤各班級要定期召開形式多樣的以讀書為內容的班級活動,以不斷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⑥每天午飯後透過廣播播放《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等國學經典,讓經典名句耳熟能詳,在潛移默化中對全校師生進行文化薰陶。
(二)大閱讀時間安排
①晨誦。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每週安排3個晨誦時間用於語文方面的誦讀積累,記誦教材中指定背誦的片段、篇目和拓展閱讀部分的古詩文。
②午讀。每天中午安排30分鐘,即11:50—12:20,用於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的自主閱讀。這一時段主要以完成必讀書目為主,教師利用午讀時間掌握閱讀節奏,在此時段,教師可以進行讀前推薦、組織學生讀中交流等活動。
③正課。要充分給予學生課堂閱讀時間,改變傳統的“課外”閱讀觀念,讓拓展閱讀在正課上佔主流位置。
④小預備。在每節語文課前,利用小預備時間,讓學生集體齊誦本週必背的古詩詞,以積累鞏固閱讀成果。
⑤課餘。每天佈置相關的閱讀作業,鼓勵親子共讀,教師利用微信平臺進行監督、反饋,家長也可利用平臺進行閱讀展示。
(三)細化閱讀內容
在縣局以及校級大閱讀方案的指導下,各年級細化閱讀,制定好方案,每週要指定一些必讀文章或書目(如是長篇可讓學生讀一些片斷),並把這些要求落實到位,發揮小組長的作用,教師也要適當進行抽查,以督促學生完成。每隔一定的時間要進行考核,瞭解學生是否真正完成任務。
(四)認真上好“閱讀課”
各班每週至少要開設一節閱讀課,並充分發揮閱讀課的作用,閱讀課主要做如下幾件事:
①讓學生進行讀書交流,讓每個學生上臺說說自己最近讀過的書,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儘量安排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一節課如果說不完,下次的閱讀接著進行。
②教師也可以利用閱讀課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可以給學生閱讀優秀讀物精彩的片斷(當然也可以讓學生來讀),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③閱讀課還可以用來檢查學生背誦“每週一詩”的情況。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週所背誦的古詩。
④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在課外閱讀中,最常用到的閱讀方法有:朗讀和默讀、精讀和略讀、瀏覽和跳讀,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時做好閱讀筆記、摘抄、批註等。
⑤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課上教師可以為學生閱讀一些短文、童話、兒歌等。
(五)搭建活動平臺,讓師生共享閱讀樂趣
為使大閱讀開展的紮實有效,不斷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我校會因時制宜的安排一系列校級以及不同年級段的讀書活動。活動可以是對學生課外閱讀效果的檢測,也可以是學生之間讀書經驗的交流,更可以是閱讀成果的展示等。
①在本學期組織1-2次與大閱讀有關的讀書徵文活動。活動主題可以是:“我喜愛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詩、一個故事)”,“我喜愛的一個文學形象”,“向你推薦一本好書”,“假如名著中的某個人物來到今天”,“我崇敬和喜愛的一個作家”等。
②充分利用黑板報、班刊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本學期出2期以上大閱讀為主題的專刊,內容反映大閱讀活動,可以是整本書推薦、美文欣賞、閱讀方法介紹等。
③本學期組織至少一次課外閱讀知識競賽。
④讀書小報評比。為盡力打造書香校園,營造濃郁閱讀氛圍,全力培養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勤思考,重感悟積累,重動手實踐的好習慣,努力培養學生知行合一、讀作合一的良好品質。特舉行讀書小報製作評比。
⑤經典國學誦讀活動。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愛上傳統文化,浸潤書香。
⑥舉辦圖書跳蚤市場。學生把自己讀過的書目,拿到校跳蚤市場進行貿易,從而達到閱讀書籍的交流,豐富學生書籍來源渠道,並透過活動也培養了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
⑦親子共讀活動。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我們積極取得家長的配合,對家長進行閱讀要求,引導他們與孩子一起閱讀,從而更好的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豐富孩子的知識面。
⑧開展系列評比活動。如:1.書香班級評比;2.閱讀之星評選;3.書香家庭的評比等。
(六)家校配合搞閱讀
學校與家長要緊密配合,紮實引導好孩子的閱讀工作:第一,教師要指導家長按照要求為學生提供讀物。第二,給孩子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第三,家長要向教師及時反饋學生讀書的情況。
(七)檢查落實評比
對閱讀情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對學生閱談的篇目、字數是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是經常檢查,以督促學生形成習慣。
開展大閱讀,讓學生們享受閱讀,學生們一定是幸福的。因為在快樂的閱讀中,學生能看得見花開花落,聽得到潺潺流水,悟得到燦爛人生,感受得到學習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遊,它不僅可以使人增長智慧,而且可以使人享受到溫馨。讓學生們享受閱讀是我們盧集小學全體老師的共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