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傳染病手抄報措施
注意飲水衛生,喝開水,不喝生水,不與別人共用水杯,預防傳染病知識要知道。
(一)管理傳染源
1.對病人的管理
對病人應儘量做到五早: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建立健全的醫療衛生防疫機構,開展傳染病衛生宣傳教育,提高人群對傳染病識別能力,對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傳染病有重要意義。一旦發現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應即隔離治療。隔離期限由傳染病的傳染期或化驗結果而定。有條件者,應在臨床症狀消失後做2——3次病原學檢查(每次間隔2——3天),結果陰性時可解除隔離。
2.對接觸者的管理
接觸者是指曾經和傳染源發生過接觸的人,可能受到感染而處於疾病的潛伏期,也就是說,有可能是傳染源。對接觸者採取的措施叫檢疫。可根據具體情況對接觸者分別採取醫學觀察,留驗或衛生處理,也可給予免疫接種或藥物預防。
3.對病原攜帶者管理
應做到早期發現。凡是傳染病接觸者,曾患過傳染病者,流行區居民和服務性行業、托幼機構、供水行業的工作人員,應定時普查,檢出病原攜帶者。對病原攜帶者須隔離治療、隨防觀察,必要時應調整工作4.對動物傳染源的管理 應根據動物的病種和經濟價值,予以隔離、治療或殺滅。如屬有經濟價值而又非列性傳染病的.動物,應分群放牧或分開飼養,並予以治療。無經濟價值或危害性大的動物,如鼠類、狂犬應予以殺滅、焚燬等方法處理。在流行地區對家畜進行預防接種,可減少發病率。
(二)切斷傳播途徑
應根據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採取不同措施。如消化道傳染病,應著重加強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及糞便管理,保護水源,消滅蒼蠅、蟑螂、老鼠等。對呼吸道傳染病,應著重進行空氣消毒,提倡出外時戴口罩;對蟲媒傳染病,應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採用藥物等措施進行防蟲、殺蟲、驅蟲。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的生要措施。
(三)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免疫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 非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對進入體內的異物的一種清除機制,是生物個體生來就有的、能遺傳後代、不涉及免疫識別和免疫反應的增加。主要包括各種屏障作用、血液中巨噬細胞和粒細胞的吞噬作用以及補體、溶菌酶對病原體的清除作用。在病原體及毒素的作用下,非特異性免疫力又是產生特異性免疫力的基礎。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體育鍛煉、調節飲食、養成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改善居住條件、良好的人際關係、保持愉快心情等。
2.增強特異性免疫力 人體可透過隱性感染、顯性感染或預防接種獲得對該種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其中以預防接種起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