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重疊問題的五篇評課稿

重疊問題的評課稿

重疊問題的五篇評課稿

  篇一:《重疊問題》 評課稿

  重疊問題是新教材三下中的教學內容,是原先奧數三年級的教學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這部分內容,思維力度較強,內容偏難,有一定的挑戰性。黃素女老師處理教材獨到,教學節奏控制合理,對學生的回答應對自如。學生從猜測到操作建模,到練習拓展,一直處於輕鬆主動,思維活躍的良好學習狀態中,教學效果紮實有效。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激趣引入,巧伏重疊思想

  老師透過鬧經急轉彎,讓學生想到生活中的重疊問題。透過這樣一個小小的活動引入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環節花時不多,卻達到了既激發興趣,又孕伏新知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韋恩圖。教師在教學中並未直接教學,而是採用主動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小組合作擺一擺學具。在操作活動中,學生人人動手,個個獻計獻策,思維的火花在不斷地碰撞。學生透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發現,同時在老師的引導下襬出了韋恩圖,但教師並未就此罷休,而是利用多媒體課件繼續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各區域各代表什麼?透過教師的精心設問,學生的合作交流,他們不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數學模型, 並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

  三、首尾呼應,拓展延伸

  練習之後,學生對重疊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王老師設計的練習,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並且把包含與交叉重疊與不重疊等幾種不同情況。透過題組,揭示了它們的區別與聯 系。設計巧妙,考慮周到。

  篇二:重疊問題的評課稿

  林曉珍老師講三年級下冊的《重疊問題》,我來粗淺的評論下,這種優質課評比能夠讓老師互相吸取經驗,互相查詢不足,從多方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學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教師更是一種挑戰。

  1、課前直接引入主題,很乾脆利落,從生活當中找到我們接觸到的重疊問題,

  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可以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2、整節課,林老師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做到

  讓數學生活化,使學生從生活開始、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例如從課堂的開始,老師出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三(1)班學生參加趣味籃球賽的情況統計表,求出:都有哪些同學參加了哪些活動?哪幾個同學同時參加了哪項活動?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

  3、首尾呼應,拓展延伸練習之後,學生對重疊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林老

  師設計的練習,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並且把包含與交叉重疊與不重疊等幾種不同情況。透過題組,揭示了它們的區別與聯絡。設計巧妙,考慮周到。 我就簡單提一下這節課我的遺憾吧。

  1、引入過程重複太多。在引入的過程中,重複的沒必要的話語特別多,重點我覺得沒有掌握好

  2、我覺得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還不到位,上課前最好有一個互動這樣能夠增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親近感,減少距離感,以便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活力,感覺上課有一點沒有放開去講。

  篇三:重疊問題評課

  《重疊問題》是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本節課涉及到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這裡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對他們來說既是一個認知的跨越,也是一個思維的跨越。因此從教學內容到課型的特點,都是對教師的挑戰。從本節課的整個課堂教學來看, 許老師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對教材的處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落實新課標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處。在教學中,許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集合圖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和建構中理解集合圖的本質,突破教學的難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的定位把握適度。

  根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只要讓學生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會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圖的意義,必須經歷集合圖的建構過程,即集合圖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本節課的關鍵點也是重難點。許老師整堂課也就是定位在讓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韋恩圖,透過現場遊戲、師生辯論、事實確認來引發認知衝突,進而讓學生經歷探究並獲得體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整堂課學生學得都比較自然和輕鬆,教學目標達成度較理想。

  2、教材的處理和取材內容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材只是為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在本節課中,許老師並沒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統計表,而是從學生喜歡的日常遊戲出發,到提出問題,引起認知矛盾衝突,從而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對教材進行這樣的處理,降價了教學的難度,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並且取材內容比較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也感興趣,這樣學習是有生活基礎的,有現實意義,更是有動力的。

  3、藉助活動,讓數學思想方法實現“感悟—→建構”

  韋恩圖的探究過程,教師提出問題的關鍵點:讓參加遊戲的學生站到各自不同的呼拉圈當中,在參加兩種遊戲的學生左右為難中引發大家的思考,在集體智慧的驅動下自然而然地創造出了韋恩圖的雛形,韋恩圖的模型形象地呈現在學生

  面前。接著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將呼拉圈這一形象的構圖在黑板上描下來,實現了由物到形的轉換。許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地製造矛盾實現預設中的有效生成,然後利用韋恩圖的形式來解決重疊問題。到此,學生在經歷韋恩圖產生的過程中已經初步理解了韋恩圖的本質意義,教學的'重難點基本得到了突破。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各部分各代表什麼?透過教師的精心設問,學生的合作交流,他們不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數學模型,並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最後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計算總人數。總之,許老師透過“分類”感悟“集合”,透過重疊的事實,建構“交集”;透過解讀,理解“交集”;最後透過列式,概括“交集”。

  篇四:重疊問題評課稿

  一、教材分析:

  《重疊問題》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74——75頁智慧廣場的內容。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經認識了10以內的數、掌握了數的順序、能正確讀寫、會比較大小,並且熟練掌握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課的設計目的是從一年級開始向學生滲透畫直觀圖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初步養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數學素養,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慾望和興趣,體現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學習藉助直觀圖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

  2. 經歷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形成運用幾何直觀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增長學生的聰明才智,發展學生的智力。

  3. 透過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體驗成功的樂趣,產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簡單的重疊問題的意義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 。 教學難點是:理解前面的數量+中間部分+後面數量=總數。

  數了兩次的部分是重複的部分,要從總數中去掉

  四、教學模式

  本節課採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主要有:創設教學情境、找出有價值的數學資訊、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並解決、鞏固練習、總結反思四大環節。其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核心環節,主要是透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數學模型。 這樣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的意識,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去感知和體驗,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五、說教學設計:

  我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數學的樂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三、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知

  一、 創設情境 匯入新知

  多媒體出示資訊圖,讓學生說一說觀察到了哪些數學資訊?

  根據資訊,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從前面數花雁排第6,從後面數排第3,一共有多少隻大雁呢?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生動的情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觀、具體的感性材料,調動起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熱情,為學生理解問題奠定基礎。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這一行大雁一共有多少隻?

  1.猜想:請你猜一猜,這行大雁一共有多少隻?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可能會出現8只或9只這兩種不同的答案。

  到底一共有8只大雁還是9只呢?

  2.驗證:

  我們用什麼方法驗證呢?

  引導學生說出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算一算等驗證方法。

  下面我們一起先用擺一擺的方法來驗證一下到底是幾隻。

  擺一擺:

  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學具:

  (1)引導學生用圓片代替大雁,用三角形代替花雁,邊讀題,邊擺一擺,同桌可以相互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該怎樣操作。

  (2)找兩名同學到展臺上擺一擺,並說一說為什麼這樣擺?

  (3)課件演示擺一擺。

  “從前面數,它排在第6”,花雁前面擺幾隻?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從後面數,它排在第3”,花雁後面擺幾隻?

  數一數,這行大雁有幾隻?

  (4)請同學們再動手擺一擺。

  畫一畫:

  除了擺一擺,我們還可以畫一畫進行驗證:

  下面用圓片代替大雁,三角代替花雁畫一畫,看看這一行大雁是多少隻? 小組內可以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畫法。

  學生彙報的同時教師板書下來。

  回想一下我們是怎樣畫的?課件演示畫一畫的方法。

  【設計意圖】這一驗證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第一學段的小學生“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瞭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的要求”同時在擺一擺畫一畫的過程中可以使小學生在頭腦中產生重疊的概念 算一算:

  引導學生根據畫出的直觀圖列出算式解決問題。

  穿花衣服的大雁,從前面數排在第6,從後面數排在第3。數了兩次,

  所以可以這樣計算:6+3-1=8(只)

  從圖上看穿花衣服的大雁前面有5只,後面有2只,

  所以可以這樣計算:5+1+2=8 (只)

  最後讓學生說一說這兩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

  強化學生對演算法的理解。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猜一猜,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算一算等活動, 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驗證的過程, 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設計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基礎題

  第二層次:綜合題

  第三層次:拓展題

  基礎題的設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鞏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綜合題關注差異,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拓展題關注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知

  我們這節課解決的問題叫做“重疊問題”。(板書課題)

  1.讓學生讀一讀課題,說一說對“重疊”的理解。

  2.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解決的“重疊問題”呢?

  畫圖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以後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問題,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解決。

  【設計意圖】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經過多次的比較、分析與綜合。透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總結概念,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

  六、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將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清楚明瞭的表現出來,重點突出,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五:重疊問題評課

  《重疊問題》是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本節課涉及到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這裡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對他們來說既是一個認知的跨越,也是一個思維的跨越。從本節課的整個課堂教學來看,龔老師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對教材的處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等方面都有成功之處。在教學中,龔老師為學生創設了抽查6名同學的興趣愛好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集合圖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和建構中理解集合圖的本質,突破教學的難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情境匯入,適時引導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教師透過抽查本班6名同學的興趣愛好作為教學素材展開教學,根據學生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兩個內容獲得數學資訊,並根據資訊提出教學問題。巧妙地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串聯起來,讓學生學的興趣盎然,求知慾旺盛!

  2、 創設認知衝突,感知體驗集合圖

  以“喜歡音樂和美術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一問題衝突為線索,學生試著解答,卻得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學生髮現剛才計算時有重複的。此時老師巧妙地抓住學生急於探究的心裡,提出“怎麼調整就能一眼看出有8人”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討論時學生就自然想到把重複的兩個同學放到中間。這樣就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出現了。當學生已經建立韋恩圖的模型時,老師接著自然地出示規範的韋恩圖,並介紹韋恩圖各部分的含義;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計算總人數。透過教師的精心設問,學生的合作交流,他們不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數學模型,並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

  3、練習設計層次清楚、新穎、精巧,體現了老師獨特的用心。拓展練習趣味思考題計,既能進一步感知重疊問題關鍵因素,同時對學生進行可能性的思想滲透以及解決問題時要有有序的思維。

  4、真實課堂缺憾美

  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聽完龔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對如何建立重疊問題的數學模型,陳老師在課堂上滲透的不是很深。這是我聽課後的一絲遺憾的地方,不知對否,望指教!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