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關於《竹影》的評課稿
今天,我們上了一節豐子愷的《竹影》,這節課主要圍繞學生課前預習提出的三個問題展開:
(1)為什麼開頭寫了天、月亮等無關緊要的景色,能刪去嗎?
(2)為什麼“我們”覺得“描竹影好玩?
(3)為什麼爸爸不責怪我們,反而參與我們的活動。對於張老師的這節課,我有如下想法:
一、《竹影》是一篇略讀課文,張老師的團隊提出精讀課文的學習是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略讀課文的能力,《竹影》的教學過程充分實踐了這一思想。學生預先學習,提出問題,上課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精讀課文的學習經驗。
二、張老師在這節課中企圖以文、畫來認識豐子愷對兒童的熱愛,這樣的做法我非常認同,我在上這課的時候也是這樣實踐的。
三、《竹影》這篇主要是表現兒童的童真童趣和父親對童真童趣的尊重、引導。課堂的.第一個問題,課文中的景物描寫,事實上就是童真童趣的著重體現,學生沒有意識到這點,這是老師這個課堂引導者應該抓住的教學契機。
我在聽課之前的教學設計:主要學習環節:
(1)透過文、畫體會豐子愷是兒童的崇拜者。
(2)第一次閱讀課文,說出主要情節。
(3)第二次閱讀,閱讀提示:作者敘述的情節、描寫的景物都很能表現童真童趣。
(4)第三次閱讀,思考:孩子用木炭描竹影,並聯想到平時見過的圖畫,說明他們由童心童趣,不由地走到了藝術殿堂的門口。於是引路人“爸爸”出現了。爸爸的行為說明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