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大熊貓評課稿
科普文,就是普及科學知識的說明文,所以它具有說明文的主要特徵:知識性與科學性。同時,它還有自己的特性:普及性。因為科普文是介紹科學知識的,這就決定了它的語言是準確、嚴謹、平實的,表述主要使用說明的方法。但這不等於說科普文就是&ldqu;乾巴巴&rdqu;的,為了科學知識得以更好的傳播,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科普文也會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在平實的說明之中穿插生動的比喻,在科學的介紹裡穿插有趣的傳說,在嚴謹的語言中穿插通俗的口語等。這就使得科普文的語言特色除了有準確嚴謹以外,還具有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通俗易懂的特徵。
因此,在科普文中的教學中有兩個方面的重點,一是科學性的教學,二是普及性的教學。在科學性的教學中,要關注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和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等;在普及性的教學中,要關注各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科學知識寫得有趣、生動、通俗易懂的。
從整個教學環節看, 趙老師關注了科普文教學應有的重點,對科普文的科學性和普及性都引導學生進行了較為細緻的分析,在知識內容上沒有什麼缺漏。但是聽下課來卻覺得課堂比較生硬,缺乏一點整體的圓潤。老師在的方法技巧上考慮得較多,但是對課文按知識點進行板塊式的教學,卻有了肢解課文之嫌,忽略了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感受。
這堂課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找出課文介紹了有關大熊貓哪幾個方面的知識,這一環節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但是隻是知識的篩選,沒有啟用學生對文字情感上的感受。
要讓學生覺得這篇科普文確實寫得很精彩,有趣也有用,才能讓學生產生探究技巧的願望。讓學生對文字產生情感上的親近感與讓學生理解寫作技巧相比,前者更不容易做到。這時,可以藉助一些教學手段來刺激學生的感受,讓本來混沌的閱讀感受變得清晰而敏銳。
例如,給學生展示一段詞典上對大熊貓的介紹,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有了對比,學生會敏銳地發現一個乾癟生硬,一個豐富有趣;又如,讓學生模擬大熊貓的身份進行自我介紹,學生為了介紹好&ldqu;自己&rdqu;,必須去找出有關大熊貓特點的準確表達,對的準確性的感受就由知道上升到再如,讓學會繪聲繪色地讀一讀寫得生動精彩的語句,講一講文中有趣的故事,想象一下西班牙國王半夜接電話的穿著、神情、語氣,的生動性自然會感染學生。在做好了這些鋪墊後,再來研究作者是怎麼樣寫出這樣的效果來的,就成為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而不是一個個需要回答的問題。
當然,受到課時、借班上課等因素的限制,公開課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理想的'狀況。因此,對這堂課的思考,意義不在於苛求一堂課的完美,而在於反觀自己的教學,映照自身的問題,尋找更好的日常教學之路。在對這一課教學的觀摩中,我學到的是,科普文的教學不僅僅要關注知識點的滲透,也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感受;對文字的分析如果建立在學生有了閱讀熱情的基礎上,就不再是孤立的問題研究,而是糅合了學生的情感願望的閱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