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的評課稿
《烏鴉喝水》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極富有童趣及人生哲理的童話故事。吳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富有新意,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性格。整個課堂妙趣橫生,充分地帶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交流很到位,很好地完成了這些目標,下面就談談自己對本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激趣匯入,引起學生說話的興趣
吳老師在匯入部分非常貼切,由圖到字,出示烏鴉的圖片,引出“烏鴉”二字,並及時抓住學生學生興趣,利用圖片讓學生展開說話,“烏鴉的‘烏’為什麼中間沒有點?”學生集體展開想象,並紛紛舉手回答,那“烏”是什麼意思啊?老師立即出示一張烏雲圖,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烏”是黑的意識。老師又馬上讓學生用“烏黑”組詞,課件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言語訓練。這個環節設計非常巧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及說話的'興趣,為後面的課堂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抓“到處”,引導說話,體會烏鴉的心情變化
在精讀課文教學中,吳老師抓住第一段展開,雖然只有短短四句話,但是仔細觀察,這四句話是緊緊聯絡著烏鴉的內心變化的。吳老師在這四句話中又有取捨,著重抓住“到處”二字層層展開分析。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設計非常巧妙,由字到詞,再由詞入句,很符合低年級孩子的思維。烏鴉喝水的故事之所以能發生,究其原因是它口渴了,所以才會到處找水喝。老師就緊抓“到處”,讓學生體會當時烏鴉的心情,這裡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都能講出自己的想法,這一環節,老師又讓學生好好地訓練了言語。
其實,在精讀教學中,老師完全可以多加幾個語言訓練點,讓孩子自己說,這樣對故事的掌握就深刻了。比如,“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這裡就有兩個很好的語言訓練點:一是“口渴”,烏鴉為什麼會口渴呢?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然後說出自己的觀點;二是“到處”,烏鴉會到什麼地方找水呢?學生同樣能展開說話。不要覺得這是很幼稚的問題,一年的孩子,他們本來就還是幼兒,這樣問題真是訓練他們說話,訓練他們想象的好問題。
最後,承接單志明老師的一句話:“編者把這篇課文放在教材中的價值是什麼?”是呀,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重視文字的價值,把故事放大,不要只看到故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價值所在。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