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的評課稿
《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敘述了三個兒子面對著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嗓子好的只顧著唱歌,力氣大的只顧著翻跟頭,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故事生動有趣、感人肺腑。淺顯的文字中包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吳老師的這堂課能做到準確把握、理解教材,體現了以老師為主導,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是一堂重視雙基的紮紮實實的語文課。我認為吳老師這節課有許多成功的地方,主要表現如下:
1、以讀代講,重視學生的體驗感悟。吳老師抓住三個媽媽的話來訓練有感情地朗讀,讀準了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突出了重點。朗讀指導方法多樣,訓練到位。吳老師讓學生體驗媽媽誇自己孩子時的心情,抓住重點詞讓學生去讀。由此可見吳老師在朗讀教學中指導的方法靈活多樣,細緻到位。
2、生字教學紮實有效,重視雙基。吳老師對生字進行了分類,方便學生記憶。在進行生字教學的同時,吳老師還抓住“既……又……”練習造句,讓學生誇誇身邊的同學,然後因勢利導說:“除了人,還可以說說其他事物的兩方面特點”這樣說話的內容更廣了。我認為這樣的'指導非常有效。
3、注重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初讀課文時,吳老師提了一個要求:你讀著讀著,產生了什麼問題?讀後,學生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明明三個兒子,為什麼老爺爺只看見一個兒子呢?”這個問題直奔文字的思維聚焦點,能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
不足的是:我覺得吳老師在課堂裡說的較多,使學生缺少了許多思考的空間。因為時間的關係,缺少了學生的生字書寫。
建議:我認為“既……又……”練習造句時,可在學生運用“既……又……”誇完同學後,直接出示句式練習“教室裡既( )又( );公園裡的花兒既( )又( );教室裡的桌椅既( )又( )。
總之,我認為吳老師這堂課主線分明,細節飽滿,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