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通用5篇)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通用5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閱讀。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1

  一、緊扣事物特點,發現想象的秘密

  想象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本課的想象,就是結合生活中事物的特點來展開的。在日常的認知中,鳥窩的特點是橢圓形或半圓形的,可是課文中卻是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菱形……什麼形狀都有;生活中,鳥窩是小鳥住的,而課文中,小白兔、小刺蝟、小鱷魚都可以住,甚至人類喜歡也可以住進去。這就是圍繞生活中鳥窩這一事物的特點進行變換著想象,李老師把它稱之為“變換特點想象”。再如,把“我”的口水想象成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蟲子撒尿、大樹在哭……這是圍繞口水是液體,聯結相關事物進行想象,李老師稱之為課“聯結特點想象”。這樣的文字細讀,為“大膽想象”指出了具體的路徑,是能被學生所理解和學習的,也讓想象的起點變得真實、親切。

  二、藉助思維導圖,落實習作支架

  課文提供了“變換特點”和“關聯特點”的方法,具體該怎麼去“關聯”或者“變換”特點呢?針對學生存在的實際困難點,李老師又提供了思路——從抓住特點的不同角度,在構思上進一步細化,讓習作的支架真正成為學生可操作的習作步驟、有效的習作階梯。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在構思上,李老師始終在幫助學生搭建生活與想象的橋樑,透過對比、總結,藉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將作者怎樣想象的方法層層剖析,同時邊剖析邊提供了“葉脈式”“發散式”兩種不同的思維導圖,將作者的想象思路直觀地呈現,同時也是給予了梳理想象思路的範例。

  三、關注語言表達,寫清想象事物

  掌握了從不同角度去變換、關聯特點去想象的方法,學生再借助思維導圖釐清了自己的想象,“怎樣寫清想象事物”,如何組織想象語言,讓想象變得更新奇有趣,是本課的另一個難點。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李老師合理利用課文,組織學生再次圍繞著“想象有意思”的部分就語言表達進行分析,學習寫法。引導學生透過自己新奇感受,關注作者有意思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自然而然地提煉出了語言表達的方法。繼而,老師再將學生的發現,由點及面地,與整篇課文中相同的寫法關聯,透過課文的例子進一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設問”“列舉”“舉例子”“創編對話”等表達方法的作用,引導學生仿照課文寫法,寫清想象。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2

  熊老師教學《我變成了一棵樹》時,主要是圍繞“瞭解我變成一棵樹之後的奇妙經歷,感受神奇的想象”這一教學目標展開,在讀中感受想象的神奇,感受作者傳達出來的那份愛,進而產生我也想變,我也能變的想法,樂於用上大膽的想象進行表達。

  課上孩子們的思路緊跟老師,每丟擲一個問題,孩子們總是認真思考積極回答,比如“變成樹之後,還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孩子們非常樂於分享自己的發現,樹上長滿各種形狀的鳥窩,大樹彎下腰,邀請小動物,媽媽也住進鳥窩……孩子們對這些神奇的事邊讀邊想象畫面,全都沉浸在這個有趣的故事裡。在用表演的方式續寫結尾時,孩子們的想象力更是天馬行空,非常樂於表達,樂於分享。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3

  在這節課裡熊老師很注重教學過渡的設計,既考慮到大環節之間的銜接,又注意了每一個環節內部各內容之間的相連。綜觀整節課教學過程是一環緊扣一環,啟承自然,思路非常清晰流暢。她的教學過渡語比較簡潔,具有導引性,如“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感受英英變成一棵樹後,這棵樹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又發了什麼有趣的事情?”這裡的設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有前後內容的連貫,又使複習與新授這兩環節自然銜接。而所提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直奔主題,使教學主線明晰。

  熊老師還善用遷移性過渡,幫助學生積累大量詞語:如學習擬聲詞一小環節。熊老師問:“‘咕嚕嚕‘是什麼聲音”?這種模擬聲音的詞語我們稱作什麼詞?在指導學生認識擬聲詞後熊老師接著說:“你還能說出其它擬聲詞嗎?”此處教學過渡設計從點到面散開,從課內到課外延伸,這是小環節內的連續,而學生參與度很高,連學困生也積極發言,教學效果非常突出。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4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想象的神奇以及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胡老師以這兩點為依據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感受想象的神奇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仿寫。

  本篇課文裡其實還有一條明顯的主線,那就是英英的心情變化,驚喜、激動、緊張、失望到最後的恍然大悟,從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在母親眼裡,每個孩子都是不會被錯認的天使,但這部分,胡老師並沒有涉及,應該是放到第二課時去上。

  胡老師的課堂機密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想象習作單元,兩篇肯的學習是為接下去的想詳習作奠定基礎,即學習想象的方法,啟發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同時又要接近生活。因此,胡老師在這節課上盡心了兩次仿寫,並有一定的評價標準:以“大膽想象,貼近生活為”評價標準進行點評。

  學習變成大樹部分,從“你覺得哪些想象有趣神奇”入手,並適當地動手圈畫,然後再在班裡交流。對這一問題,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此處進行了第二次仿寫,學生創作起來可能有些困難,應該加以引導。

  學習鳥窩裡住進小動物時,學生已掌握學習方法,因此放手讓學生讀第5、6段時,並劃出大膽想象、貼近生活的句子,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言,感受想象的神奇有的說長出各種各樣的鳥窩很有意思,有些說鳥窩會跳舞很有意思,此時教師在課堂中只是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這節課,學生的思維一直很活躍,教師的引領功不可沒。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5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三年級下冊“想象”習作主題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藉助課文掌握想象的方法,並把奇特的想象寫清楚。這節課,學習氛圍輕鬆有趣,學生積極參與,樂在其中。

  一、緊扣教學目標,逐層推進。

  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老師組織學生始終圍繞著“想象有意思”的部分,聯絡生活經驗,有層次地推進課後問題二的交流、想象,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內驅力。老師能巧妙地指導朗讀,在朗讀、評價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感悟和審美能力。又以學生的發言一步步推進學習活動,分步學習大膽想象的方法,來搭建可操作的想象支架,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從而“真實地”展開新奇的想象。

  二、依託文字,關聯事物特點,發現想象的方法

  本課的想象,就是結合生活中事物的特點來展開。由日常的認知中鳥窩的形狀和誰住進去的特點進行變換著想象。又把“我”的口水是液體,這一特點,聯結想象成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蟲子撒尿、大樹在哭……這樣的文字細讀,為“大膽想象”指出了具體的路徑,是能被學生所理解和學習的,也讓想象的起點變得真實、親切。

  值得商榷的是課文提供了“變換特點”和“關聯特點”的方法,具體該怎麼去“關聯”或者“變換”特點呢?又怎樣寫清想象事物,如何組織想象語言,讓想象變得更新奇有趣呢?那就必須關注本課的語言表達。這也是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一個難點。老師可以進一步構建教學,透過讀文、發現歸納特點等方式幫助學生搭建生活與想象的聯絡,讓習作的支架真正成為學生可操作的習作步驟、有效的習作階梯。

  可以利用課文,在小組合作探究環節組織學生再次圍繞著“想象有意思”的部分就語言表達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寫法。這也是學生語言建構與創造的過程。如果抓住課文中第7、12自然段採用列舉的方法、第5、8自然段的設問句讓想象充滿懸念、第12到20自然段的對話很多等這些語言現象來進行探究、交流,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看法時,提煉出了這些語言表達的方法,並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語言對於表達的作用。繼而,再去引導學生進行仿說仿寫,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對於寫什麼、怎麼寫不會是漫無目的,而是有法可依,把想象寫清楚會更有效地落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