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轉化評課稿(精選7篇)

轉化評課稿

轉化評課稿(精選7篇)

轉化評課稿1

  轉化是一種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以及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的,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用轉化的策略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顧利鋒老師在課上對轉化策略的實際價值,對學生闡述的特別清楚。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魏老師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層次內容之間有效的聯絡與綜合,將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個整體的認識。魏老師教學環節處理也很成功,各個板塊之間的銜接自然。

  二、學習講究瞻前顧後,數學的學習更是如此。《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做為六年級下學期的內容,魏老師充分發揮好它瞻前顧後的作用,而且做的很漂亮、很自然。一個“還有哪些地方也運用了轉化?”的問題,毫無痕跡的去複習了“推導三角形、圓形面積公式時的轉化”,“計算小數乘法時,把小數轉化成整數乘法”和“計算分數除法時,把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等等以前學過的知識。在“試一試”中把“1”看成一個正方形,逐步減去“1/2”的面積、“1/4”的面積……滲透了初中要接觸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多媒體課件應用十分合理。課件中旋轉、平移、割補、畫圖等操作不但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刻發展,非常適合本節課的教學,再加上魏老師的適時有效的引導,應用效果十分顯著,突出了教學重點,分散了教學難點。

  四、精心設計練習,運用策略

  學習轉化的策略,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如何轉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具有應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在練習環節中,為了讓學生在思想上從策略的高度主動運用轉化策略,魏老師師設計了兩方面的練習:空間與圖形、數與代數。在應用中鞏固對轉化策略的理解,提升對轉化策略的再確認。在足球淘汰賽中求一共要舉行多少場比賽,也可以轉化成一個簡單的減法題目來完成,這一系列有層次的練習設計,讓學生在運用轉化策略的同時,又感受到轉化策略的美妙。

  本節課的精心設計是獲得很多聽課老師一致肯定和佩服的。魏老師的課能夠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很好的實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目標。總而言之,這是一堂非常有價值的課,應該值得我們去學習。

轉化評課稿2

  今天聽了陳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首先感到陳老師的教學過程實實在在,沒有花架子,雖然有點平淡,但整體教學結構合理,把握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主線”,透過讓學生觀察、發現、整理資訊,使學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來探究新知,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次,陳老師能重視新舊知識的梳理,重建轉化意識。如組織學生回顧“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那些問題?”,這一回顧,幫助學生把原先一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點:“計算小數乘法時,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分數除法時,把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推導圓柱體積公式時,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有機地整合了起來,使學生看到了一個整體的數學知識鏈。新舊知識的梳理,不僅教會了學生數學學習要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還讓他們更加領會了數學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轉化——能幫助我們把新問題都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舊問題,更方便我們解決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總之,本節課陳老師始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說一說,在探索的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轉化評課稿3

  聽了郝老師的《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一課。就在我們都在計劃假期遊玩、抱怨假期短少的時候,郝老師放棄自己休息時間一直到在做準備,經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郝老師的教學設計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參加了市裡賽課時獲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績。

  下面是我透過本次聽課受益較大的幾個環節:

  首先,郝老師用“哪些方法可以使鐵絲的溫度升高?”的小問題很自然的引入新課。學生透過討論與交流總結出如下方法:用手摩擦、用火加熱、放陽光下、放在熱水裡、用錘子敲打、彎折鐵絲。緊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這些方法中,透過熱傳遞增大鐵絲內能的有哪些?此處既是對熱傳遞的方法進行復習,也為之後比較兩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做鋪墊。

  其次,在總結出對鐵絲做功,鐵絲內能增大後,教師有應用空氣壓縮引火儀演示對空氣做功,空氣的內能是否也會增大的疑問。

  這裡郝老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逐步進行分析如下:用活塞封住一部分空氣,透過壓縮對空氣做功,這部分空氣的內能會增大嗎?演示。放入一點棉花,迅速壓縮試試,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同時提出你看到什麼現象?說明了什麼?從而加深學生對物體做功改變內能的理解。比較結論一、二,可以得出結論三:“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加,這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並將重點內容進行板書強調。

  接著,透過類比的方法很自然地進行過度,“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加,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如果物體對外做功呢?物體的內能會減少?,內能會轉化為機械能?”在一系列的問題串後進行演示實驗二,擰緊蓋封住礦泉水瓶內的空氣,加熱後,擰鬆瓶蓋時,注意觀察瓶蓋和瓶口處發生的現象?然後讓學生分析,瓶口出現“白氣”,說明什麼?(這是對初二物態變化部分內容的一個回顧)然後繼續追問“瓶蓋飛出”,說明什麼?從而得出結論四——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小,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經歷擰礦泉水瓶讓瓶蓋飛出,逆向思考物體對外做功時能量的改變,然後再演示用熱水達到瓶蓋飛出的同樣效果,使得學生認識到熱傳遞和做功兩種方式的異同。

  最後,藉由酒精點火爆炸的實驗,將之前的研究過渡到應用層面——熱機(內燃機)。這樣是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不僅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將知識與實際聯絡起來。

  總體來說,本節課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而且本節課十分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學完以後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例項。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個人認識,當然郝老師的這節課的亮點不止這些,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是數不勝數,在今後物理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不斷進步。

轉化評課稿4

  本堂課的內容是能量的轉化,一般用按照平常的方式可能會選擇用酒精燈給試管加熱,然後對其進行分析,而這位老師選擇了用薯片,學生平時最愛吃的零食之一,點燃後給試管加熱。這樣一個小小的改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可以看到臺上的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了其中。

  這對於我平時的教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發。書本上有很多的例子是用敘述的方式進行描述的,而我們很多時候可以根據它的描述進行學生的分組實驗或教師的演示實驗,有些時候題目中碰到的例子也可以讓學生動手做一做,例如《作業本》上有一道是用兩個一次性杯做小孔成像實驗的題目,這個完全可以讓學生在家裡按照描述自己做一個,然後進行實驗,從實驗中尋求答案。

  另外,書本中的很多實驗雖然很經典,但有些時候由於學生預習過,所以有些時候無法產生特別驚喜的感覺。可以向這位老師學習,將實驗中的某個環節或者某個試劑、儀器進行小小的改動,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了,在進行改動之前自己要試驗過,確保無誤之後才能搬上講臺。

  因為是比賽,所以連著聽了5堂同樣內容的課。在課堂匯入這一環節。有三位老師都採用影片匯入,在影片播完後,有一些只是起到了匯入的作用,也有一些老師對影片中的內容作了詳細的分析。由於內容一樣,所以老師們舉的例子有相同的。不同的老師對於同一個例子處理相差很大。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參加校內比賽時一個老師的點評,什麼樣的課才能算是一堂好課?是所有的學生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的實驗,搶著回答問題就算是一堂好課?還是課堂很安靜,留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思考的環境的課堂?我想這個答案每個人見解都不一樣。

  我認為,科學課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在於科學思維的魅力。很多時候我們所注重的,並不是結果如何,而是你是怎樣得出這個結果的,這是一個思維的過程。上個學期,周亦平老師在一次評課中提到,對於學生讀圖的指導、引導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不僅是讀圖,其實對於課堂上所舉的例子也需要很好的分析指導。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往往會舉一些範例,而由於新課的關係,在範例的選擇上註定不會選太難的例子,所以有些時候學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正確的答案。有些時候我可能就忽略了,既然都答出來了就跳過到下一個例子了,卻沒有多問一句為什麼,怎麼得出來的。如果能在這時讓學生說一說思維的過程,從他的思維過程中總結方法,或者找出思維中的漏洞加以分析。我想學生對於這個範例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同時也更容易進行知識的遷移。很多時候上課上完,類似的例子作業裡卻錯了很多。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學生在課堂上喊出了正確答案,但是他並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的,所以碰到類似的就束手無策了。我想,這個就是我們新老師上課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吧。

  5節課聽下來,感觸很雜很多,收穫也很大。希望我能夠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將所學的、所感觸的這部分內容運用到其中,讓自己的課堂更有吸引力的同時更有深度。加油。

轉化評課稿5

  封老師執教了一節《能量的轉化與守恆》公開課。整堂課從說故事為主線開展,講述了能量在“小麥——泡麵——人體”、“煤——水——渦輪機——發電機”等過程中轉移和轉化的途徑。封老師以故事的形式將原本枯燥、斷層的知識點,讓學生以感興趣的形式展現出來,並加以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幽默生動、回味無窮,讓能量的轉移和轉化更加立體,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學生分清轉化和轉移的概念之後,封老師又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張紙,每張紙上都寫有不同的能量。學生拿到手也不知道封老師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正因為如此,每個同學都似乎格外的期待這個環節。隨後PPT呈現了許多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現象,譬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電風扇工作”等等十多處例子,以“A能量轉化為B能量”為模板,例如“植物光合作用”封老師一說A能量請起立,那麼同學手中為光能的都齊刷刷的站了起來,封老師又說B能量請起立,手中為化學能的同學也都站了起來。這樣一來,整個班學習的氛圍達到了沸點,每個同學都主動的參與進來,沒有站起來的同學也當起來小老師,觀察著是否有站錯隊伍的同學,這樣的學習氛圍正不是學生所期望的嗎?學生經過這一活動,我相信他們對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之後封老師又透過“想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等形象的順口溜引出了“能量的轉化與守恆定律”並透過作業本的題目,有效的讓學生加深印象,可謂這樣的學習中,封老師完全把課堂的主體還給了學生,而她自己就像是一個魔術師,激發著學生們的想象和思考。這樣的課讓人很舒服,課堂節奏把握到位,情境設計獨特,學生情感把控到位。

  在封老師身上我看到了課堂的創新與把握,在封老師身上我看到了教師引導評價的重要,在908班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學習物理的趣味無窮。這堂課讓我感觸頗多,也會指引著我在自身課堂中進行改進與突破。

轉化評課稿6

  本人聽了市級名師林大譽老師執教的《能量的轉化與守恆》,受益匪淺。本節課是浙教版九年級《科學》上冊第三章第九節的內容,是初中科學功和能章節的重難點,涉及能量在轉化和轉移中的守恆以及方向性這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徵。林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在課上,老師、學生、聽課教師都能快樂的學習和參與,尤其是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目標明確,思路清晰

  林老師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把握,知識目標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也有所要求,體現學科特點;能以新課程的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準確地定位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參與活動和探究知識,理解能量守恆定律和能舉出生活中能量轉化和轉移守恆的例子;

  2、初步形成用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分析自然現象的意識,瞭解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開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設計合理,環環相扣

  林老師依據新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教學設計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整個課堂設計層次分明、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

  三、教學過程,跌宕起伏

  (一)創設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連線學生與書本知識的橋樑,它可以縮短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時空距離,可以幫助教師把學生帶入其境,探尋其理。林老師抓住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徵,創設了貼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動車解決霧霾的天氣?學生由此展開討論,但大部分的學生不明白永動車的工作原理。並以此設定懸念,引入課題,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慾望,讓“要求學生學”變成了“學生要求學”。

  (二)溫故知新,學以致用

  本節課的設計是在合理考慮學生對能量轉化的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開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回顧壓縮氣體、氣體對外做功、電視機、採用冷敷降體溫的生活現象,說明能量轉化和守恆的普遍意義。透過學生比較分析這些生活例項在內容上的共同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這樣的事實:能的總量保持不變,即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利用舊知遷移進行新知的學習,並且進行小組交流,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這不僅加深對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維的深廣度、強化理論聯絡實際的意識與實踐能力,而且發展綜合疏理與歸納能力等的目標,促進學生學能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林老師能針對學生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錯點、知識結合點、思維匯聚點等作為設問設計的主要依據;透過設問,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單一走向綜合、由顯見走向靈活。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讓學生進行猜測“礦泉水瓶的速度為什麼會越來越快?”。有交流合作學習和互相補充,如“勢能轉化為動能和內能,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依據又是什麼?”。有學生參與體驗,如“能否繼續尋找支援觀點的證據?”等探究活動。透過不斷的最佳化實驗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最終迴歸到解決永動車能否持續工作的問題。老師在教學新知過程中循循善誘,讓學生學習起來毫不費力,也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這樣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而且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能力體現授之與漁,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四)滲透情感,標新立異

  透過教師有序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舉證、體驗、類比、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自然界的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必須遵循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但符合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的事件卻不一定能夠發生?林老師引導學生找出說明能量轉化和轉移具有方向性的例子。如錘子砸鐵片,鐵片發熱,煤炭的燃燒時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等,加強學生對能量轉化和轉移方向性的認識,增強學生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透過對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發現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是一個開放的,不斷髮展的系統,而且已有的結論可能被修正,科學是一個永遠不會完結的過程,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呈現出本節課的亮點。

  (五)作業分層,設計精巧

  林老師精心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1、根據圖片中能量的轉化順序,編寫能量轉化的故事;

  2、對達芬奇永動機進行合理解釋,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突出學科本位,延伸課堂教學。將科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絡,在生活中找到所學知識的應用,使學生懂得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有探索的道理,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知識的空間。

  四、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綜觀教學全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人認為以下幾點只得我們進一步商榷:這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林老師演示水和沙子的定性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但實驗過程中存在著諸多變數,能否同時控制好其他變數?單憑一次實驗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能否從生活現象設計更為直觀的定量實驗來支援我們需要的觀點?我們不能為了追求表面上的創新或新穎,就不顧教育規律和知識的科學性。總之這是一堂很成功的課,值得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學習和借鑑。

轉化評課稿7

  老師執教的《用轉化的方法求陰影部分的面積》一課,是在《圓的面積》教學之後增加設計的一節面積計算練習課,是根據學生學習需求補充的內容,真實的課堂、樸實的教學過程、有效地教學設計、內容材料豐富多樣,教師教得穩當,學生學得紮實。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評:

  1、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在原有知識上讓學生巧妙地求陰影部分的面積,整節課老師從學生已有認知基礎入手,從抽取教學難點素材作研究討論的物件,再透過一系列題目的練習不斷鞏固該知識點。

  2、課堂結構設計嚴謹有序。本節課教學設計結構合理,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先是複習基本圖形的面積,再引出重點是用割補轉化法求面積;最後再在類似的圖形中應用體驗。

  3、教學以講練結合方法展開,注重詳細講解結果的獲取途徑。有助於大部分學生理解和掌握“等積轉化法”,有助於大班額教學中,有效地在課堂學習中補差。

  4、學生有足夠的思考和練習活動量,部分學生還有自我展示的機會。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全體學生臺下思考,然後請個別學生上臺演示,這樣的機會是難得可貴的,往往我們平時教學中個別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就忽略了這一環節,殊不知這樣的同伴教育比我們教師教學更來得直接明顯。而老師恰恰是抓住了這個一個讓學生暴露問題和糾正錯誤的機會,來更好地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教師自身素質方面。本節課充分反映出崔老師教師基本功紮實,教學中教態自如,語言清晰,表達準確,有很強的親和力,這樣的表達能充分調動課堂氣氛。總之這節課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只是,為什麼非要用等積轉化法?這種方法的優勢在哪裡?學生要用“合併求和”法和“去空求差”法,為什麼不行?如果讓學生稍微體驗一下,讓學生自主選擇方法,是不是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有選擇學習這種方法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