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頤和園評課稿(4篇)

頤和園評課稿

頤和園評課稿(4篇)

頤和園評課稿1

  上課伊始,周教員別出心裁地活了頤和園的線路圖,在學生初讀課文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去細讀和理解文字。作者遊覽的順序是怎樣的?快速瀏覽課文,用“――”劃出寫作者遊覽順序的句子,等下請同學邊說我邊畫線路圖。“進入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的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視,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走過十七孔橋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島。”學生按照遊覽路線,與教員一同遊覽了頤和園的一草一木。在周教員的引導下,課文中靜態的文字,早已化作學生頭腦中情形交融、賞心悅目的畫面。葉聖陶曾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遵循作者的寫作思路,去重新經歷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創造過程――即本文中作者遊覽頤和園的順序。

  一、簡易圖,簡約而不簡單

  本週五上午,凝聽了周秋鈺教員執教的《頤和園》一課。本堂課,周教員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尾先資助學生解決第一層面的“文章按什麼順序寫的”問題。其次,引導學生在抓關鍵詞理解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相互交換,來感觸感染本文作者用優美的言語文字,描繪了各處景點的風景奇特,把讚譽之情融入到字裡行間的寫法。

  二、沉入詞語,彰顯其生命力

  詞語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言語單位,細讀文字,就要帶來學生沉入詞語,透過和學生一道品味詞語運用的精妙,感悟文字的核心內容。比方,對“橫檻”一詞的理解,周教員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先請學生讀課文中帶與橫檻有關的句子,再引導“你能根據課文的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橫檻?請一個同學上來到教員的課本上來指。”在學生讀詞語的過程中,周教員也適時加以指導。課堂上普遍存在如許的現象:學生讀詞,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狀態,一些學生讀詞時總是一個語氣語調,讀完教員要求的所有的詞語,呆板單調地讀詞,已成為學生讀詞的通病。而周教員在學生讀詞時,是如許加以引導的:“每個詞都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你用心地讀,就能彰顯詞語的魅力。”“聳立是什麼意思?該怎麼讀這個詞,才能釋放它的生命力?”只有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去讀這個詞,想必才能讀出詞語的意味。

  學生藉助文字,走進了頤和園美的畫面和境界。與文章、作者產生共叫,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最後的環節,周教員請學生當導遊,介紹長廊。透過如許的形式,學生來複述所學的內容,積累詞語。有了前面一個個環節的鋪墊,學生學以致用,從言語中讀出文字的內涵,因此在當導遊的環節,也顯得更加得心應手。這節課,周教員引導學生潛心會文,讀在其中,體驗在其中,對課文的感悟由淺入深,使學生獲得了學文的歡愉。

  觸控言語文字,周教員與學生一起體驗、感觸感染言語文字的薰陶,領略本文中頤和園的意境。周教員引領學生重點品讀了長廊這一景點的介紹。全部教學過程,始終堅持語文的課程本位,把學習言語、體會言語文字的魅力,作為尾要的教學內容。沒有進行空洞的內容說教,而是資助學生學會捕捉關鍵詞語,深入品味感悟。抓住“一眼視不到邊”“3700多米長”“幾千幅畫”等詞語,感觸感染長廊的長和美。對“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有謝,那一種花又開了。”這兩個句子,學生進行了研讀,如果能讓學生想象這幾千幅畫上的內容、畫面,想必會帶給學生更大的視覺衝擊。對花木這一句,周教員請學生用四字詞語來形容這幅景象,可見教員對學生言語積累的重視。如果能讓學生感觸感染到長廊兩旁的花不光數量多,而且品種也很多,也許更能讓學生置身這花海之中,感觸感染長廊的美。

頤和園評課稿2

  一、《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修訂教材第七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冊教材的第一個重點訓練專案是在第二組教材中設定的“瞭解敘述的順序”,因而把“瞭解敘述的順序”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它雖不是新知識,但也有新知識。這篇課文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的,與前組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有所不同。因而,教師在開課初就引導學生把文章的敘述順序理出來,並把此順序貫穿課堂教學。結課前,又將順序進一步落實,強化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課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著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師在朗讀的指導和訓練上著力不少。例:在指導學生讀長廊的長時,教師利用不失時機的渲染,巧妙地範讀,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頭”“700多米”進行指導訓練。再有,錄影、圖片的運用效果良好,學生透過直觀形象的美景,使語言文字形象化。把學習語言文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感悟美、理解美,並透過朗讀表達美,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能自讀、自悟,較為真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不同層次的讀中,感受到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內心情感的變化。

  三、第4、5自然段的處理:教師根據整堂課的設計,在這兒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創造性的學習。例:在小組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以導遊的身份,向大家介紹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書上的話,可以自己介紹,也可以幾個同學合作介紹。閱讀教學不同於口語交際,這裡的設計,我個人認為教師是對文字、對教材創造性地使用。學生也樂學好用,效果不錯。

  另外,這堂課基本體現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重點落實順序的問題,瞭解頤和園的美景,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教師將在第二課時中側重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並結合課後練習學以致用。

  最後,我想說,井老師畢竟還年輕,學美術專業的她以往也沒有這樣學習、鍛鍊的機會,因此,對教材的理解把握,課堂的調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我為今天看到井老師的進步而高興,相信她會越來越好。同時我更希望,我們槐蔭區的小學語文教學有更快、更新的發展!

頤和園評課稿3

  《頤和園》是小學語文第七冊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本課重點教學的段落是第一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學中黃老師注意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文美。

  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學生預習後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透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摘抄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透過網路瀏覽查閱,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一節課中黃老師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路技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模擬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國際網際網路,搜尋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課件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資訊,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透過在頤和園查閱相關資料,在教學生字的環節及學習文章段落的環節,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課文第一自然段是重點。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學生利用網際網路、校園網檢視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本節課中,學生在老師高效、實用的教學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頤和園評課稿4

  有幸聆聽了周老師上《頤和園》第一課時的課感受頗深,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跟大家一起來分享:

  一是生字教學有特點,精選“頤”透過查字典的方法;“廊”、“閣”、“殿”透過圖片觀察比較來學習,發現生字的奧秘。書寫時藉助助學單,提高了效率。

  二是整體把握談感受,學生透過瀏覽課文,快速找出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處寫感受的詞句,很快抓住“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建構文章脈絡抓過渡句,學生透過細讀課文,畫出過渡句,很快就知道文章是按照遊覽的順序寫的,移步換景,走過一個地方,寫一處景物。找一找,圈一圈地點的詞語,很快就知道作者都寫了頤和園的哪些景物,聚焦語用,同樣的“走”,作者用了不同的詞語,“進了、繞過、來到、走完、來到、登上、站在、下來”,使學生感受到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達方法。

  三是聚焦“萬壽山”,學習“定點觀察”和語言運用的方法。周老師說:“如果選擇一個最佳景點,你會選擇哪裡?”,學生很自然的選擇了“登上萬壽山”。品讀“登上萬壽山”一段,老師提問:“什麼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學生很快找出“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因為學生喜歡找比喻句,我們從這句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昆明湖“靜”、“綠”的特點;老師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找出另一處寫昆明湖靜的句子“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從中體會“滑”字用得真好。老師又問:“還有什麼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學生找出了“蔥鬱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引導學生讀中感受色彩美、古香古色美、皇家氣派美。從“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裡的白塔。”感受隱約之美。體會了文字語言之美以後,周老師很快聚焦語用話題上來。“再看這一段,你還發現作者的什麼寫作秘密?”學生從“向下望”、“正前面”、“向東遠眺”中發現由近及遠的寫作方法。

  四是聚焦語用,還學於生,學生學會“定點觀察”的方法後,周老師馬上引導學生在校園內選擇一處景點,仿寫。從學生的作品反饋中獲悉學生已經學會了“定點觀察”這一招了。

  值得探討的地方是:

  當週老師提出“如果選擇一個最佳景點,你會選擇哪裡?”,如果學生沒有選擇“登上萬壽山“這一段,怎麼辦?

  用“定點觀察”寫一處景物,需要讓學生明白有近、中、遠景之分,近的寫得具體些,遠的寫得簡略些,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做到層次分明,詳略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