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是行政活動中使用範圍很廣的重要公文,也是應用寫作的一個重頭戲,以下是小編為您帶來的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工作計劃,歡迎閱讀!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絡為線索,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版塊組織單元。全冊書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個部分。
本冊書中的六個單元依次安排瞭如下內容:成長、祖國、名人、文化、探險、動物。
第一單元中選取了五篇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文章。
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歌頌祖國、抒發愛國激情的文章。
第三單元中的五篇文章寫的是名人故事。
第四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
第五單元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勇敢的挑戰。
第六單元也是以自然為主題的單元,集中選取了狀寫動物的文章。
綜合性學習,第一、三、五單元是三次規模小、層次少的小活動,我們稱之為“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第二、四、六單元為三次規模比較大的綜合性活動,我們稱之為“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三次小活動分別是:成長的煩惱、我也追“星”、漫話探險,它們都是結合該單元的主題設計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染的一種延伸。
三次大活動分別是:黃河--母親河、戲曲大舞臺、馬的世界,它們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為主要目的,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母課題的前提下,又設計了若干層次的子課題,倡導學生髮揮自主精神,自行設計、自行組織、自行探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蒐集、篩選、整理資訊的能力。
另外附有十首課外古詩詞和兩部名著導讀(高爾基的《童年》、法布林的《昆蟲記》)。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新課程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材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既包括結果性目標,如瞭解、理解、應用,以及模仿、獨立操作、遷移等,還包括經歷、反應、領悟等體驗性目標。語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於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七年級1個班的語文,這個班共有學生24人,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積極性,能按時完成作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課堂活動情況:班中課堂活動非常積極的較少,大多學生處於被動心態學習,還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積極參與。同時學生課堂學習情況也不穩定,這與當天當堂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知識的難易程度相關聯。
2、學生作業情況:由於學生基礎不一,因而學生表現出作業速度與質量有差別,整體女生優於男生,粗心的學生較多,作業整潔度不太好,語文寫作缺乏新意。
3、主動學習狀況: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足,預習課文需老師反覆叮囑,主動學習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課堂自主學習效率不是很高,個別消極的同學對課堂分組活動和全班集體交流有影響。
4、早讀與自習狀況:由於本地小學階段大多沒有早讀課,所以上學期開始早讀情況相當不好,學生沒有大聲讀書習慣,經過一學期的輔導,這方面明顯好轉。自習課學生還是習慣處理書面作業,對於討論與語文活動還是不能有序有效進行,需進一步指導。
三、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本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七年級(下)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
(3)瞭解表達方式、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
(4)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
(5)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
(6)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7)讀文言文課文,瞭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
(8)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9)瞭解文章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能按要求寫作文。
四、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冊語文教學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語文素養。引發興趣、關注語文(大語文)、養成習慣、鞏固提高,是本期教學的重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其中寫作能力的提高仍是整體教學的難點。
五、努力方向
新課程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材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於學生的情感體驗。
1、掌握七年級(下)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
2、學習本冊書上的課文,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4、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5、大量閱讀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戰的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貫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六、具體措施
1、培養學生朗誦的能力,主要從語氣、語調、語速、停頓、輕重音等方面訓練,可透過朗讀競賽或古詩文背誦競賽激發學生朗誦的興趣,並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
2、實行分層次教學,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講解。如對於基礎好的同學可以設定一些有難度的題,培養他們思維能力;對於基礎不紮實的同學,可以訓練他們的基本技能,使知識牢固。
3、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嚴格遵守上級減負工作要求,堅持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認真及時地批改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4、做好提優補差工作,充分照顧到後進生,課堂上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對於厭學的同學,應首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其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其次要激發學習興趣,可以透過綜合活動課使其發揮自己的特長,得到同學和教師的讚賞,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課下輔導他們的基礎知識,讓他們從一點一滴做起。
5、提高寫作水平,在日常的課文學習中要滲透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透過學習寫作技巧要及時練筆,教師及時批改反饋,普遍寫得不好時,要進行二次作文,經過長期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會逐步提高。
6、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主題教育活動,如繼續深入開展“書香伴我成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自覺讀書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