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可惜,除了貶低外,阿米爾還選擇了逃避。因無法面對哈桑,他栽贓哈桑偷了他的錢財和手錶,而終於導致哈桑離開他的家。

  但他越貶低、越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因為這歉疚感不在別處,恰恰在他心中。

  所以,他最後又回到喀布林,要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

  所以,當阿塞夫將他打得死去活來時,他哈哈大笑。

  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懲罰。他曾渴望被哈桑懲罰,但哈桑只會繼續付出,而不會表達憤怒。但他終於在阿塞夫這裡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懲罰。於是,當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斷時,當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樣時,他心裡暢快至極,並感慨:

  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終於痊癒了,我大笑。

  回到巴基斯坦後,阿米爾終於令索拉博放下疑慮,答應和他去美國,而阿米爾說"我保證".

  但是,當發現困難重重後,阿米爾一時忘記了"我保證"這句話,想勸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兒院一段時間,這時他忘了,進入孤兒院後的那段歷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哈桑作為最底層的僕人,作為哈扎拉人為了保護主人他敢於用彈弓威脅比自己強大的多的阿塞夫,雖然當時他心中充滿恐懼。

  故事中哈桑有一項絕活就是追風箏,一次風箏大賽中為了給少爺拿回自己追到的風箏,遭到阿塞夫的報復,被無情的爆了菊。而這一幕剛好被趕來的阿米爾看到,阿米爾膽小怕事躲在牆角不敢為小夥伴出頭,膽小懦弱的心理使他眼睜睜看著這一幕發生。

  事後每當阿米爾看到哈桑心中就被內疚折磨著,這種內疚最後發展成為厭惡。阿米爾想盡辦法要父親趕哈桑離開自己家,但父親很疼愛哈桑始終不願意。最終阿米爾將父親最痛恨的盜竊行為栽贓給哈桑,沒想到在父親詢問時哈桑再一次出於保護少爺承認了這一罪名,在老爺的一再挽留下里看了阿米爾家。

  從此以後,雖然阿米爾再也看不到哈桑,但是每當想到哈桑他的罪惡感反而增加了,最終父親去世時才知道哈桑是父親與僕人所生的弟弟。最後走上了自我贖罪的道路。

  本文開篇是一幅十分美麗的畫面,將阿富汗描寫成童話世界裡才有的地方,特別是冬季的鬥風箏、追風箏大賽,讓人陶醉其中彷彿自己就置身其中。童年的記憶在那一刻呈現,以前覺得自己的童年平淡無奇,看過這部小說後,我才意識到童年看似平淡無聊的經歷,在某一刻回首時會讓我十分感動。

  小說的情節以贖罪過程展開,貫穿著宗族矛盾和戰爭,即使心地善良的人也無法逾越宗族矛盾的鴻溝,讓人心中隱隱作痛。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昨天,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

  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著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為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為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偶然間聽人說起這本書,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奇特的書名。如今,我真正得到了它——這本《追風箏的人》。

  哈扎拉族人,一個經歷了被羞辱、被踐踏,在蹂躪中頑強抵抗的民族。阿米爾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爺。而哈桑,僅僅是阿米爾家的僕人,在後來的戰爭中被隨意殘害的哈扎拉族人。兩個人身份截然不同。哈桑,至始至終對阿米爾——他的少爺懷著至高無上的敬意。即使在那場風箏比賽後。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阿米爾少爺,眼睜睜地看著他被侮辱,看著他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沒有反抗的能力。而他,卻跑了。即使哈桑知道,知道阿米爾背叛了他。卻毫無怨言。他具有令人敬佩的寬容、忠心。哈桑敬愛他的阿米爾少爺。不只是敬愛,是一種無私的愛,可以用一切去為他付出,卻從不求回報的人。

  像綠葉,從來都只是在背後默默襯托著鮮花的光輝,像野草,在風中堅韌不拔,傲然挺立。哈桑,始終在堅持,始終在等待阿米爾,等待著自己在出生時說出的第一個名字的主人。可惜,終歸他們並沒有相逢。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掩卷沉思,恍然大悟,其實每個人的“風箏”各不相同。對於我而言,“風箏”就是一種需要以心換心的真情。在少年成長的旅途中,或許這種感情是友誼,或許是親情,抑或是其他……我想追求的不是親朋對我的付出對我的好,而是我和朋友親人之間真心相待,彼此信任得到快樂。

  在追逐風箏的日子裡,阿米爾和哈桑歷經了太多的血腥,遭受了太沉的苦痛。最終阿米爾獲得了救贖,追到了勇敢正直責任和良知的人性美。生活中總有一些朋友,不是因為覺得彼此投緣,不是因為有著共同的話題和興趣愛好,不是因為彼此需要才交朋友;而是為了某種利益的維繫,結果朋友成了互相利用的代名詞。讀罷《追風箏的人》,始終縈繞我的耳畔的是哈桑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心靈真誠的感動,久久難以平靜。多麼希望我們人人能擁有彼此真心相待的親情友情,若如此,生活會有多幸福啊!

  “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句話足見哈桑對他主人無比的忠誠,甚至願意不顧一切幫主人追回一個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或許,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真心、真誠相待每一個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願我們都是生活中追逐真誠真心這隻“風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