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

  娛樂至死寫於1985年,而作者尼爾· 波茲曼也於2003年辭世了。yuwenm小編整理了娛樂至死,歡迎欣賞與借鑑。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篇一】

  震撼於開篇各名人權威對本書的推崇,好奇在那些精煉又意喻深刻的話語裡,這是我對《娛樂至死》的最初映像。陳丹青和周國平老師的話,更是正中自己平日的一些思考:資訊與行動嚴重失調,我們要把自己娛樂至死嗎?懷著有些急切的心情,開始了後續的閱讀。

  短短前言,講到了一個核心的問題: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對於這句話的理解,直觀的想到自己的事:特別喜歡刷微博,幾乎每天都要刷到底部。關注的人,熱點,哪裡好玩,好吃,點個贊馬克一下,下次有錢就去;哪個大V又出調色教程啦,開啟,粗略看一下,是小清新風格呀,馬克一下以後好好學;咦,噗嗤大叔又出新內容了,怎樣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來,點進去,學學,這些點我以前好像在哪兒見過啊。

  每天都花特別多的時間在刷微博,刷各種公眾號,要做的事,要學習的事,一天推一天,很少,幾乎沒有落到實處。每天都在憧憬想要的生活,點贊那一條條微博後,彷彿已經做過努力,好像已Get到了某技能,已做到某事。

  我們熱愛的東西啊,這樣一步步帶我們走的離理想更遠了。

  第一章讀的有些艱難。語言即媒介,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文化的內容。這些觀點以往不曾聽說,讀罷全章,混沌的思路稍微開闊了起來,提練起來也就是上一句話了。作者花了一章的內容在講剖析一句話,是他在寫作的時候,也在考量無名的讀者,所以才儘可能寫的淺顯麼?有了他的書寫,我們對‘媒介即隱喻’這句話有了認識,這也是認識事物實質,定義事物的一種,作者本身也在印證自己的觀點。

  關於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地存在。昨天晚上剛好在和朋友討論一個話題,他最近有個特別深刻的體驗:“只要自己足夠優秀,所有人都會主動去結交你。”我建議他把這個體悟得出的經歷寫下來,會更具體的具有說服力,他馬上回復到:“還是別了,寫出來,怕是會有負面的引導。”我覺得其實還好,事實可不就是這樣麼,大家都願意和優秀的人結交呀。這對於喝慣了毒雞湯的我們來說,並不算特別難以理解和接受的真理,但是起碼的,它不適合一些主流正派媒體的論調,這樣會引導市儈的價值觀,不太積極。

  就像作者文中說的,有時候,真理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我建議說,你要不換種表達方式,簡單的說,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拓展社交的好建議。落腳點放在鼓勵讀者去做到一個優秀的人,而這種論點的前提,可不就是你原先的意思麼?但是有了這樣的改變,別人接受起來會容易些,負面影響也會減少。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作者的觀點是很超前,揭示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理,雖然它距離我們這個時代真的是有些年頭了。這種時候,我特別想接一句,真理是不會過時的,但是作者好像並不這麼認為。他寫道:“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也許是因為,某些情況下,作者所處的媒介的認識論剛好可類比我們當前的時代,也適用於我們現在所處的`媒介下。

  印刷機到電報,話語的定義不斷被重新整理,就像梭羅說的,電報使相關的東西變得無關。源源不斷的資訊與它們的受眾之間很少或幾乎沒有任何關係,越來越多類似“阿德雷公主得了百日咳”的資訊出現,商人們為了有利可圖,不惜花重金架設大量電報線,公眾沒有像印刷機時代下那麼理性,獵奇,性,這些低階的趣味佔據了主導地位。

  從已有的這些來看,現在,我們不只是單純的處在一個電報的時代,在我們的時代,甚至電視都算是落後的。過度娛樂的情況更嚴重,資訊的更新快到你沒有辦法去持續的關注某件事。學習傳播學的時候,我們講到一個政府在娛樂圈的行為,引導輿論導向。發生了某些重大的政府失職行為時,輿論導向不是在反思政府的不作為,而是在大力渲染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人情就是一個很大的文章點。或者乾脆這時候,就會有某些大明星恰當的被曝光了什麼,公眾的注意力馬上就被分散了。(情節參考韓國電視劇《匹諾曹》)沒有人去追究政府的職責,政府工作會有改善麼?很難,起碼他們都不會把錯誤攤開來講,缺乏一個起碼的正確態度,談何其他。娛樂至死,絕不是危言聳聽。可能這裡會有維穩的需要考慮吧,但重點的是什麼,不能偏頗。

  以上話語,可能不適宜在某些場合出現,我們的國家正發展的越來越好,寬容度是和發展程度相匹配的。

  碎片化資訊時代的今天,微信公眾號,微博都在做圖文,長的純粹的文字,不加修飾改化很難有人會看。目前來看,小影片正在開始成為一種新的趨向,人們越來越懶得思考,習慣便捷的去獲取資訊,雖然這資訊和他們本身並不相關。不會給你提供改變你一天計劃的資訊,不會讓你採取本來不準備採取的行動,不會讓你更加了解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不就是與你無關的資訊麼?

  娛樂至死,在這裡,振聾發聵。我們都應該好好想想,要繼續浪費有限的生命在這無盡的資訊汪洋裡麼?

  資訊過剩,行動越來越少,這也是文章開頭我講到自己身上的例子,我們越來越無能,越來越無聊。這都不難理解,如果你也反思過自己的處境。

  所以我的建議如題,別每天刷公眾號了,去做你自己的事。想學調色,就開啟PS,從匯入照片開始吧;想學烘焙,就去買工具、原料,這週末就可以完成一次;想多交朋友,就先走出房間吧。

  要想過的好,做的得比想的多。

  娛樂至死讀書筆記【篇二】

  《娛樂至死》並不是基督教書籍,作者尼爾.波茨曼是一位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對當今的社會特別現代美國文化非常有啟發意義。

  綜括全書,波茲曼主要提出了兩個觀點:

  一、電視介入政治使得原本嚴肅的競選仿若綜藝節目,民眾熱衷於政治家的花邊八卦,對他們的著裝外表評頭論足,並讓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響手中的投票器;

  二、電視新聞報道的強勢覆蓋,大規模轟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緒的新聞事件都變得淡化和娛樂化,主持人機械的"來看下一條",就輕巧地將觀眾注意力轉移,而包含在每條新聞中的應有情感正在喪失,無論觀眾還是傳媒都在變得冷漠。

  以上兩者,是對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對今天中國的預測。

  雖說波茲曼的這一判斷語調平和,但卻內含絕望之心---電視1900年誕生至今不過百年,但它已將政治、新聞、教育乃至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場喧譁繽紛的"雜耍"。在那張壯闊無比的"電視"螢幕上,無論多麼殘忍的謀殺,多麼恐怖的地震,多麼荒誕的政治醜聞,只要主持人溫柔地說一聲"接下來",一切便從人們的腦海中消失得乾乾淨淨……

  當然電視給那些老弱病殘以及汽車旅館裡那些孤獨的人們也帶來了很多慰藉。

  以前在印刷時期,也就是書籍時代,美國人讀書的風氣蔚然成風,也怕魔鬼利用人們的無知來欺騙,所以教會大學不斷興起。美國整體的思維都是比較理性和嚴謹的。記得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持續了7個小時,中途人們還回家吃飯,而且這個也不是到後期級別很高的總統辯論。雙方的句子結構,長度和修辭都是不落與書面。整個邏輯,修辭,隱喻是要求聽眾有很多素養。但是大家就是喜歡聽這些,這個也是人們生活一部分,大家抱著孩子,有人吆喝著賣東西,有人喝點茶和酒。

  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闡釋年代,一種思想的模式和學習方法,富有邏輯的複雜思維,高度理性和秩序,對於自相矛盾的憎惡,超常的冷靜和客觀。

  但是到19世紀中期,電報和報紙開始登上舞臺,為娛樂時代奠定了基礎。電報消滅了地理的界限。開啟了一種新的話語定義。當地新聞和那些沒有時效性的新聞邊失去了報紙中的中心位置,比如浙江省的人和雲南省的人似乎可以交談了,但是交談的內容往往是大家不瞭解的或者根本不關心的。透過產生大量無關的資訊,它完全改變了我們所稱的“資訊—行動比”,就是說以前我們接受的資訊和行動比是基本平衡的,我們瞭解的資訊具有影響行動的價值,比如村裡要停電的資訊,我就馬上去買蠟燭。

  但慢慢資訊量越來越大,卻與我們關係不大。因為電報的特點是適合於傳播轉瞬即逝的資訊,因為會有更多新的資訊取代。所以新聞標題是——聳人聽聞,結構零散,沒有特別的目標受眾。而且一個訊息和後面一個訊息基本無關係。智力就是我們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們。

  這中間的變化有個例子,縱橫字謎開始流行,這個是很大的一個改變,因為以前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資訊,現在開始為了讓無用的資訊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娛樂開始。

  之後攝影術開始發達,因為照片沒有句法,這使他無法和世界爭論。他與語言差異很大,語言只有表現一系列主題時,才有意義,不能把字單獨抽出來。而照片不存在脫離語境的問題。非常直觀。接著電子和影象革命。

  電視粉墨登場。電視展示給觀眾的主題雖多,但是不需要我們動一點兒腦筋,看電視目的是情感上的滿足,娛樂化大行其道。就算是新聞報道,播音員說,明天同一時間見。為什麼要再見?照理,幾分鐘的屠殺和災難讓我們一個月難以入眠。播音員面容姣好,親切態度,開始前和後播放美妙音樂,生動活潑的鏡頭和絢麗奪目的廣告。實際上告訴大家沒有理由為電視上的不幸哭泣。

  接下來很長篇幅作者繼續討論電視的娛樂性,人們開始手術直播,強姦案直播,慢慢教會開始有很多的電視臺,教育也用娛樂方式直播,總統競選也是電視播放。雖然說這些人初衷並不壞,但是他們忽視電視背後的話語權,有些事情看起來你在利用對方,而實際是對方控制你。

  比如電視新聞往往是嚴肅不安+輕鬆廣告,人們也習慣了電視的不連貫,我們不會因為播音員剛播完核戰爭新聞之後插入麥當勞廣告,而暈倒。而且主播的言語也會越短越好,避免複雜,無需精妙含義,否則你會失去觀眾,而且在民主的社會就是不能讓別人感覺自己沒文化。電視節目超現實的外殼下是反交流理論,哲學上交虛無主義,精神病學上叫精神分裂症,用舞臺語言就是娛樂。

  再比如總統競選,實際後來更多的人關注的是形象和說些俏皮話,比如里根總統,實際經常說話自相矛盾,但是大家很理解他,形象好氣質佳,而且經常表演性的俏皮話,把大家逗樂了。

  最令人深思的是教會的很多電視,雖然動機不壞,但是效果卻使得人們越不敬虔了可能。很多時候為了收視率,結果很壞。而且電視上,真正讓人出彩的不是記住上帝,而是那些經歷豐富,正裝的傳教士。因為電視是以具體形象進入人心,而不是抽象概念進入的。而且真正的宗教是需要一定環境和一定禮儀,而透過娛樂的電視,會遠離上帝。試問你在看基督教電視臺的時候,是否挺著身子正坐,還是可能也吃著東西。

  一個40歲的美國人他的生活中基本已經觀看了100萬條廣告,退休前還會看1萬條,請問他的大腦的組成部分是否已經改變。而且廣告從19世紀末,商業廣告已經背離了語言陳述,比如麥當勞廣告,沒有可以驗證的符合邏輯的觀點,裡面有美女和俊男買漢堡包,享用的表演,以及為自己的好運氣而狂喜,沒有任何意見,觀眾只能找到某種感覺,大量的廣告使得人們稱了信賴心理表演療法的病人。而且廣告不斷壓縮時間,因為太長使得人厭煩,瞬息療法的偽寓言。

  你想象一個看過100萬條廣告的人,可能認為所有的政治問題都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快速解決,複雜的語言讓人無法信任,爭論讓人反胃,而且沒必要在政治和其他社會生活中劃定一定的界限。

  實際上真正的是電視改變了人,你想看光100萬條廣告的人,怎麼才能在教會里安靜聽道。一個經常看廣告的人,被廣告裡的汽車和珠寶等表現的家庭幸福所寓言的人,怎麼能安靜嫁個人。

  一切都值得我們好好思索,其實不只是電視,我們周圍的很多很多。

  之後又講了些芝麻街的教育電視,實際主體還是娛樂。美國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國家。我們呢,正在路上,看看跑男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