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短歌行> 以一“憂”字看曹操――《短歌行》淺析

以一“憂”字看曹操――《短歌行》淺析

以一“憂”字看曹操――《短歌行》淺析

  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釋出了“求賢令”、“舉士令”、 “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以一“憂”字看曹操――《短歌行》淺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以一“憂”字看曹操――《短歌行》淺析

  【摘要】本文透過曹操的詩歌《短歌行》的分析,中浸透著的濃濃的“憂思”不僅僅是一個有良心的詩人的情懷,這更是一位有作為的英雄的襟抱。

  【關鍵詞】短歌行;曹操;淺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選入了曹操的一首《短歌行》,全詩共128個字,“憂”字出現三次,成為貫穿全詩的“詩眼”,是曹操英雄氣概的集中體現,更是“慷慨悲涼,梗概多氣”的建安風骨的時代折射。林庚先生說“曹操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時代的名作,它代表著人生的兩面,一方面是人生的憂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歡樂。”林老還說“天下所以歸心,我們乃不覺得是個誇張”。為什麼不覺得誇張呢?因為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讀出曹操在憂什麼,在樂什麼,可以體悟曹操的襟懷抱負。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前八句流露出濃濃的感傷,詩人“憂”人生苦短,生命無常;“思”人生有限,怎樣活著?如果詩歌僅僅停留在對“去日苦多”的感嘆中,那就和當時人們“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漢書?蘇武傳》)的見解沒什麼兩樣,因為漢樂府詩裡有著太多這樣的感嘆,如“晝夜苦短長,何不秉燭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也就不是一代梟雄曹操的憂樂。翻閱歷史,此詩當作於建安十三年著名的赤壁之戰後,赤壁之戰後曹操更意識到了只有廣納賢才,才能壯大力量,統一四方。為此他先後釋出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政令;《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因而詩人隨後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對“君”如戀人般痴情的思念,悠遠而綿長;因為有“嘉賓”而鼓瑟吹笙,盡情歡樂;求賢才不得的痛苦,得賢才之後的歡欣,樂是憂的化解,憂是樂的源泉。這便是曹操作為偉大政治家的喜怒哀樂,正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它超越了個人建功立業的狹隘情愫。“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詩人舉頭望月,只見明月如輝,光華如練,可望而不可即,正如詩人內心思念的人才,陡然之間,平添了無限憂愁。而想像中那和諧融洽的交情,什麼時候才能擁有。這反反覆覆的訴說,這纏綿不絕的憂思,這永遠執著的歡樂,只為那如“明月”般的人才。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如烏鵲一樣繞樹而飛的賢者們,哪裡才是你們的寄身之所呢?曹操為天下的賢士們找不到方向猶豫不決而著急憂心,他會為這些紛飛的賢士們找到一條出路嗎?“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詩人雖沒有明確告訴賢者們,自己就是他們能依附的那一根“樹枝”,但告訴他們:我”就像山不會滿足高、水不會滿足深一樣,不會滿足人才多;“我”會像周公一樣為接待你們而“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至這裡,詩人將自己渴望求賢統一天下的宏圖大志表露無遺。

  《短歌行》是一首內容厚重、主旨深刻的詩。詩人在對酒當歌的歡宴時刻,感到人生短暫如朝露易,不禁“憂從中來”:一憂人生遲暮,二憂賢才難得,三憂功業無成。這三憂其實是一憂,是一個有作為的人必須要面對的一對矛盾,即短暫的人生和永恆的渴望之間的矛盾。憂樂雖是人類的共同情感,但一個人,憂什麼,為什麼而憂,卻是分層次的,也就可以看出人生境界的高低。有人為個人榮辱得失而憂,有人為天下的蒼生而憂。孔孟一生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而憂慮奔波,前赴後繼,雖說是為了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但那“王道”樂土,成為後世每個人人生願景和追求。他們之所以被尊為聖人,是因為他們的這份天地情懷。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範中淹“先天下之憂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毛澤東“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英雄們,抱負如山盡其高,胸懷如海盡其深,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只因為他們心繫天下、憂樂為民。

  那麼在這首詩裡,詩人的人生理想是什麼呢?那就是“天下歸心”、統一天下。這已經超越了建功立業、稱霸天下的狹隘的個人英雄主義。這在他的另一首詩《蒿里行》裡可以得到印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他為了老百姓流離失所而憂傷,他為了黎民的“白骨露於野”而斷腸,所以說,《短歌行》中浸透著的濃濃的“憂思”不僅僅是一個有良心的詩人的情懷,這更是一位有作為的英雄的襟抱。

  參考文獻:

  [1]姚鮮梅;薩都剌其人其詩[J];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馮汝常;中國文學史內容和體例建構百年回眸[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段汶君;;試論高校圖書館的“雙導”[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6年03期

  [4] 李美容;;論唐代文人的漫遊[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周秀榮;;五十餘年陶淵明田園詩研究綜述[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段汶君;;再論高校圖書館的導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戴春花;;故國悲嘆 寄寓遙深――淺論蔣捷詞作[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餘鋒,方文龍;論唐英詩歌[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王晉建;論“楚辭”主題的戰鬥性[J];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10]王晉建,顏靜;苦吟詩風之流變[J];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