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名著書蟲系列讀後感

名著書蟲系列讀後感

名著書蟲系列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著書蟲系列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小小的昆蟲竟有如此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昆蟲記》給了我真實的昆蟲世界,《昆蟲記》給了我美麗的昆蟲物語,《昆蟲記》給了我細膩的昆蟲寫照《昆蟲記》帶著我遨遊了昆蟲的海洋。

  這裡有吝嗇的楊柳天牛,這裡有音樂家蟬和蟋蟀,這裡有新陳代謝的工作者蠅,這裡有勝過鼴鼠的揹負專家蜣螂。

  法布林以不同的目光看待這個昆蟲的世界,他將這看成擁有文明、文化的小人國;法布林用現實反駁了拉封丹的觀點;法布林用盡畢生的精力告訴了我們昆蟲的文明;法布林能透過小昆蟲發現人類不能及的能力;法布林經實踐告訴我們昆蟲的智慧。

  他帶著我走進昆蟲的世界,遨遊昆蟲的海洋:

  小小的昆蟲世界折射出了人類的社會。看吶!寄生蟲鬼鬼祟祟的在蜂巢前,打算找一個機會犧牲別人,以便安置自己的家。這是一種叫金蜂的傢伙,他外表美麗,你怎麼也不會把他與一個窮兇極惡的大壞蛋聯想到一起。金蜂會將卵產在另一種蜂的繭子裡,等它的卵孵化成幼蟲,繭子的主人就是它的第一頓大餐。這些從繭子裡出來的便是沾滿無辜者鮮血的金蜂了。這些不就像我們人類世界裡的爭鬥嗎?就像強盜搶奪勤勞善良的人們積蓄已久的財產一樣,這些懶惰無能的昆蟲會把別人的.財產佔為己有。不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件事,結果便也不一樣了——把金蜂寄生看為一種打獵,便與其它的動物相同了。金蜂將別的蜂類給自己的孩子做食物,其它蜂類將甲蟲、毛毛蟲給自己的孩子做食物,人類將牛、羊、豬給自己的孩子做食物。所以說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結果往往會不一樣:從蜜蜂的角度看,金蜂是寄生蟲;從金蜂的角度看,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後代而打獵。

  昆蟲的國度裡也有秩序,也有固執。這是一種生活在松樹上的松毛蟲,它們有個綽號“列隊蟲”,從這個綽號就能感受到它們的秩序了。松毛蟲身上有著比山羊還強烈的山羊效應。它們不管第一隻走到哪裡,後面的也都會無條件的跟從。松毛蟲排著整齊的隊伍,中間不留一點縫隙,為首的那一隻,無論它是打轉還是歪歪斜斜,後面的都會照著它的樣子做,無一例外。如果隊伍不小心散亂了,當隊伍重新排好時,“領袖”就有可能會變,為首的那隻就會立刻擺出領袖的樣子,帶領著隊伍前進。松毛蟲,這是一種多麼有秩序的昆蟲啊!領袖有帶頭作用,隊員也有強烈的團隊意識,這是人類不能做到的。不過這種昆蟲太死板,太固執了。法布林做了一個實驗,他將松毛蟲引上了花盆的盆沿,並斷了它們回去的路。那是一個封閉的圓,松毛蟲沿著這個圓一圈一圈的一直走下去,但這是徒勞的,怎麼可能走出去呢?實驗的第六天,有一隻松毛蟲嘗試順著花盆往下溜,溜到一半時,它又上去了。實驗八天後,它們終於開闢了新的道路。這就是他們的固執與堅持。能堅持固然是好的,但不能太過固執,我們要學習松毛蟲的堅持,但不能學習他們的固執,我們要勇於創新。能勇於創新,這就是我們人類與昆蟲不同的原因。

  法布林它不僅敢於創新,他還敢於質疑,並能用實踐證明他的觀點。拉封丹的蟻和蟬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法布林發現的卻截然不同。蟬潛伏在地下四年,只為出土放聲歌唱一夏,便完結了它的生命,冬天不會有蟬的出現。其次,法布林也透過自己的實踐與觀察反駁了這個觀點。蟬在夏季放聲歌唱,同時也用自己胸前的一個小吸管刺穿樹皮,做成一口小井,在口乾舌燥時喝個夠。這時蟻也會口渴,便厚著臉皮來搶劫,最後蟬不得不放棄自己做的小井,另尋別處了。這個事實不正與寓言相反嗎?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有質疑的權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一切事物,只有實踐過後我們才有權力去肯定它。

  “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法布林用行動讓我更深的理解了這句話。赤條蜂告訴我們不要自以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高階動物,人類這樣自稱,人人平等,人類這樣提倡;那麼人類為什麼要將自己與其它動物區別開呢?我們與其它動物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我們有什麼不同?動物或許還有勝過人類的地方呢。看那擁有纖細的腰肢,玲瓏的身材,嬌小的赤條蜂。誰能想象他捕食的樣子呢?赤條蜂的食物是毛毛蟲,他捕食的時候,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它用自己的刺在毛毛蟲的每一節上刺一下,它知道刺在哪一個神經中樞上能使毛毛蟲麻醉但不致死。這小小的赤條蜂竟然懂得如此精湛的技術,我們人類難道不應該自愧不如嗎?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好處與壞處:蠅雖然有很多細菌,但他卻是高階淨化器,這些動物的好處與壞處不就類似於人類的優點與缺點嗎?所以我們不僅要人人平等,還要物物平等,因為我們共處同一片藍天,共享同一縷陽光,我們與其它動物有什麼不同呢?

  隨著《昆蟲記》,我進入了昆蟲的世界,隨著《昆蟲記》,我遨遊了昆蟲的海洋;隨著《昆蟲記》,我明白了世間的道理。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便是“讀昆蟲記,曉世間理”。《昆蟲記》教會了我不要懶惰,教會了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教會了我要敢於質疑與實踐,教會了我不能自以為是。

  昆蟲小小的世界,社會大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