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通用12篇)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通用12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1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遍,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因為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還記得蘇東坡被蹢嗎?他當時已只不過是一個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著那些黎明百姓,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2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裡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

  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

  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十分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並且他的詩永遠是那麼清新。

  同時我也異常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終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3

  關於蘇東坡,也就是蘇軾,我們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詩詞在課本上都學過,而且據說美食“東坡肉”是他研製出來的。總的來說,他的大名,是如雷貫耳的。

  翻開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對於裡面介紹的蘇東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書中提到,蘇東坡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中。父親蘇洵年輕時也不愛讀書,後來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響,就開始決定認真讀書了。剛好蘇東坡的出生,讓蘇洵就萌生了一種和兒子一起陪伴式讀書的想法。

  他教導蘇東坡朗讀,自己在一旁聽,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學習與成長。而蘇東坡的母親對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引導。她給小蘇東坡讀故事,引導他像古人中的聖賢一樣正直,勇敢。後來在對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觀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沒有把當初被貶的私人情緒帶到公事上的判斷中。

  還有蘇東坡的爺爺,他的豁達的性格,讓從小與他生活的蘇東坡長大後也是一種怡然積極樂觀的性格,在事業上的起起落落,讓他能夠有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

  通過了解蘇東坡小時候的成長故事,也 讓我更加明白一個原生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4

  才華橫溢卻宦途崎嶇,屢遭貶謫依依樂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蘇軾。

  由於政見不合、小人弄權,蘇軾歷經大起大落,他卻保持一份瀟灑傲然,面對人生苦難與世道滄桑,順境與逆境的轉換,出世與入世的變更,蘇東坡不因貶謫而消沉感傷,舉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開花謝,不怨不憤不恨,超然於物外的豁達與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間事、世間人。

  劉辰翁在其著作中寫道:“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蘇軾徹底改變世人覺得詞難登大雅之堂的束縛,一反詞句豔情膩語的風格,他的詞大氣磅礴,語言樸素精練、兼有豪放與婉約派雙重特點,自成一派。東坡先生還是一位美食先驅者。“東坡肉”、“東坡餅”等美食無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貶嶺南期間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名句。在海南上更發現了“生蠔”這一美味,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蠔》,提及“恐北方君子聞之”令人忍俊不禁。

  歷史上罕見詩、書、畫、文全才的蘇東坡在這人世間樂得逍遙,輕鬆自在,不沉溺於苦痛,瀟灑一生。暢快淋漓!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5

  初識蘇軾,是在宋詞中,浩瀚詞海,他的詩,是最有吸引力的。

  他滿腹才學,年紀輕輕就得到皇帝和文學大家歐陽修等人的賞識,可見他是幾千年難出的大才子。可在他的詩中,那些華麗詞語、高人一等的傲慢並沒有出現。更多的則是豪放樂觀或簡約輕鬆。但這樣的詩詞,更能走進讀者的心裡,這似乎就是文學創作中更高的境界。

  後來,讀了《蘇東坡傳》,才瞭解樂觀的詩詞背後有多少生活的艱苦與憂愁,但也正是這樣的生活,才成就了一個無法複製的“蘇東坡”。他是個天生的樂天派,被貶黃州期間,他沒有因苦難而消積,反而他人生中的大部分名篇都創作於那裡。他把自己變成一名農夫,過著田園瀟灑的生活,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就是他對自己最好的形容。

  也許是他過人的才華,也許是他無可救藥的可愛或是對生活的熱愛與享受,造就了他不凡的一生,流傳千古,聞名中外。我們可能沒有他與生俱來的才智,但我們可以勤奮努力,在遭遇挫折時,也可以微笑以待,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美麗光明的人生。

  此世唯一的蘇東坡,他不僅為我們後人留下這些美麗的詩篇,他更是每個逆境中的人的榜樣,教會我們如何對待生活。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6

  說起蘇東坡,人們會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與辛棄疾統稱為“蘇辛”。然而,這位大文豪,著實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領軍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蘇東坡不是這樣的,他的詞,特別是他在被貶黃州期間的`作品,全都清新脫俗。如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那麼的感人,而且還有一些悽迷之感,實在是無法讓人與豪放聯想,相反,頗有一些婉約派的感覺。

  蘇東坡也會對一些生活小事很為迷戀。比如他在黃州時就創造了東坡肉,並把其來歷和做法記入《食豬肉詩》中。他發明的東坡肉也是我的最愛,實在是好吃,肥而不膩。

  東坡先生是一個一心為民卻不得志的官員。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總能為當地做一些實事,備受當地人民愛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職,總會捲入政治漩渦,然後被人又踩又坑,幾番下來,幾乎不是貶官就是流放。

  蘇東坡,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並不是聖賢,因為做聖賢太累,而他天性活潑,是不可能天天嚴肅的。

  蘇東波,千百年過去了,仍然被人們景仰,並將繼續被後世景仰。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7

  蘇軾早年成名入仕,看似一路順當,引人欽慕,後半生卻一直於宦途中跌宕起伏。

  在"烏臺詩案“中,僅因為在《湖州謝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就被奸人所指入獄,接著被貶官黃州。這是蘇軾第一次遭遇不順,但不是最後一次。他一時定是失落鬱悶的,但他是個樂天派,他向官府申請了五十畝荒地,帶領全家耕種,這塊地是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土坡,蘇軾管這塊地叫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而“窮人吃不起,富人看不上”的豬肉,也因他發明了“東坡肉”而流傳千古。

  後來,他又被貶謫到惠州、儋州。在艱苦的環境裡,東坡的筆並沒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態,以著書為樂,並且利用自己自身的優勢,盡全力造福當地百姓。可惜的是,在皇上大赦天下命他復任之時,因舟車勞頓於北歸途中去世。

  我背的蘇軾的第一首詞便是《定風波》。莫金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怎樣的一種豁達?在沒有蓑衣的雨中將竹杖芒鞋,寫出了勝於金鎧寶騎的氣概!我對他最早的認知是美食家,現在更加感慨的,是他的樂觀豁達、幽默率真,永遠對生活抱有希望。

  蘇東坡是我心中的偶像。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8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大才子一個!放在現在,他何止是收穫迷妹無數呀!

  夏老師推薦我們閱讀《蘇東坡傳》,讓我們更加細緻地瞭解他,我饒有興趣地翻開書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是工程師,是皇帝的秘書,是慈悲的法官,還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詩人。坎坷的仕途和有趣的靈魂讓他的人生不懼風雨、泰然自處。

  蘇軾還非常的孩子氣!有一次他向朋友誇讚說自己多麼喜愛鄉間樸素的生活,一撮鹽、一碟白蘿蔔、一碗白米飯就很美味了。過了不久朋友給他一張請帖請他吃“皛”(xiao)飯,蘇軾也沒有多想,就如約前往。到了之後一看,見桌上只有一撮鹽、一碟白米飯、一碟白蘿蔔,馬上明白了朋友請他吃“皛”飯就是三白的意思。飯後,蘇軾鄭重其事地對朋友說:“明日我也要在家設宴回請您,請你吃‘毳’(cuì)飯,請按時赴約”。朋友如約而至卻發現席間啥都沒有,原來蘇軾的毳飯就是三毛飯,毛就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兩人相互捉弄像個小孩子一樣開玩笑童心未泯。

  蘇東坡曠達樂觀,他的千古佳句、正直的人格、超然灑脫的精神,始終閃耀在中國歷史的星空,被世人銘記。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9

  在這個寒假裡,侯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了一本書,叫《蘇東坡傳》,並且還要寫讀後感。開始,我很抱怨,推薦讀書怎麼還送他篇讀後感啊!可我一讀這本書,我就放不下手來了!

  我很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蘇東坡身上在也合適本、不過了。“烏臺詩案”讓我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他為友的人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N次被貶到外地去。好在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坐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的心境的寫照。

  我敬佩蘇東坡的才華、樂觀、豁達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氣,蘇東坡雖然死了,但他的詩詞、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了人們心中。正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入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10

  我非常喜歡蘇東坡這個文學大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詩詞作品讓我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這位大文豪身處高位卻一直心繫百姓,屢屢被陷害卻並不抱怨,這種精神我們需要學習!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朝雲臨終所書,以這句話作為隨感的開段最為恰當。蘇軾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時他神采奕奕,青年時他意氣奮發,中年時他雖有失意坎坷但卻實時放下執念,年邁之時他平和淡然。

  通讀全篇的《蘇東坡傳》受益匪淺,漫漫人生路,面對屢遭迫害的境遇,蘇東坡卻能夠在亂世之中,日趨溫和厚道,修正其身,崇德禮賢,多行善舉。蘇軾一生所想所書都在傳遞著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讓我最為感動收穫最多的也是這樣一份在芸芸眾生之間獨善其身,一直保持著一顆純真樂觀的心境。他熱愛生活與自然,在衝突與矛盾間尋找平衡,在過程中不斷自我覺知。

  讀過《蘇東坡傳》後,我想我會將這份充實的內心放到生活之中,去真正體會人生的真諦。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11

  這本書從家庭、生活、政治、書畫等角度概況了蘇軾一生,讀完第一感受就是蘇軾怎麼這麼好,被一貶再貶,還是很豁達地面對一切,王安石真的是令人討厭,還邋里邋遢。

  蘇軾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一群追隨他的粉絲,敬仰他的人品和才華,窮困潦倒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朋友願意接濟他,他倒是自得其樂,沒官做就做做農民,種種地,到處遊玩寫寫詩提提詞。他是一個心中有國,卻沒政治的人,職位再低,都儘可能地救濟百姓,他是真的想做事的人。

  看他給友人的書信,幽默自嘲,他好像一個體驗派,總要搞點事情,體驗瑜伽,體驗制酒,體驗制墨。他的名氣在當時沒有網路的時代竟然能席捲整個大陸甚至外邦。

  他在政治道路上是不幸運的,起起落落,被政敵視為眼中釘,但有很多人懂他,在他就要被害死的時候,與他政見不和的司馬光替他說話,太后也替他說話,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一次看他寫的書法並不覺得好看,大大小小一點都不規整,倒是和他的脾性渾然天成,自然灑脫,字是要有靈魂才會像跳舞的精靈吧。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00字12

  《蘇東坡傳》這本書時一個朋友推薦我看的,我是很少看傳紀的,剛開始我真的是看不下去,兩次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慢慢的看,直到看到王安石那裡,我才慢慢走近了這本書。

  這本書從多個角度描寫了東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林語堂先生用蘇東坡的詼諧樂觀的心態來描寫蘇東坡的一生,但東坡的一生的確坎坷曲折,我羨慕他的這種面對世界的心態,他直言不諱,他無論身處何地都結交很多朋友。他活的很快樂。其實在這之前我對宋朝是沒多大感想的,現在我雖然覺得黨派之爭依然很可惡,他們的官員並沒有明朝的那樣可愛,可是那幾個皇太后,和那些堅持己見,為國效力的官員真的很讓我感動。看了這麼久,從剛開始對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後也覺得他也是在為國服務,只是他太剛愎自用了。

  蘇東坡的豪邁,蘇東坡的樂觀詼諧,蘇東坡的嘲諷,蘇東坡的堅持,蘇東坡的真摯,都在林語堂先生下還原了。我看到了一個詩人的蘇東坡,一個畫家,書法家的蘇東坡,一個體貼民情的蘇東坡,一個脾氣暴躁,而又邏輯清晰,才思敏捷的蘇東坡。他是古今難見的奇才,也是個有喜怒哀樂的凡人。感謝林語堂先生,讓我看見了一個真實的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