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長尾理論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探析論文
一、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的“長尾”現象分析
在當前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思政科教師、課堂時間、課堂講授是傳統意義上的主體、主陣地、主要方式,但思政科教師外眾多潛在的育人主體,課堂外大量碎片化時間、講授外更多樣的育人方式佔據了大學生們更多的時間、空間和關注,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傳統“冷門”,是易被忽視的“長尾”。
(一)文化育人工作主體中的“長尾”現象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主體一般以人文、 思政學科教師,以及人文、思政工作相關部門的教職工為最主要,制度建設、方案設計、內涵拓展、知識傳授、工作推動、文化活動組織等重要工作主要由這些人承擔與落實。 但是,在校園裡,大學生們每天接觸頻次最多, 接觸時間最長的恰恰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專業課教師、身邊的同學、後勤服務人員等,他們或長時間與育人物件在一起而不自覺,比如專業課教師、身邊的同學、宿舍的舍友;或每天出現在育人物件碎片化時段而被忽略,比如宿舍管理人員、食堂打飯師傅等,與這些人交往佔據了大學生們日常人際交往的絕大多數時間, 他們時時、處處都在大學生的身旁,他們有或沒有“文化”都直接為每個大學生營造出一個是否有“文化”的圈子,每時每地都會對大學生們的“文化”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但囿於對“文化”的理解, 這些人文化育人的責任以及可以發揮的能量往往被忽視,他們長期“沉睡”在大學生身旁,成為文化育人工作主體的“長尾”。
(二)文化育人工作時間中的“長尾”現象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個教學期,每個教學期又主要集中在每週的教學日(一般為週一至週五),而教學日又主要集中在每天的上課時間。 三個集中育人時間無疑是育人的主要時段,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計劃一般都按照這三個集中時段來制定和落實,但這三個集中時段之外的時間,主要有每學期結束後的寒暑假、教學日後的週末、課堂外的課餘時間。寒暑假共有近 3 個月時間,而“週一至週五,學生總體課餘時間在 5 小時以上的佔到了 70.6% , 週末課餘時間在 7 小時以上的佔到了 73.5% ”,可以說這三個碎片化時間累積到一起其實是非常大的一段時間, 但是因相對碎片化的特點和休息娛樂的人性需求, 這一大段時間卻淪為了文化育人工作時間中的“長尾”。 完整的文化育人週期應該是三個集中時段與三個相對碎片化的時段的有機結合, 否則就會出現學期內講“文化”,寒暑假不講“文化”;教學日講“文化”,週末不講“文化”;課堂講“文化”,課餘時間不講“文化”。 育人時間割裂,勢必影響育人效果。
(三)文化育人工作載體中的“長尾”現象
目前文化育人工作的主要載體是課堂, 學校主要透過教師在課堂面對面向學生傳授知識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但是文化育人具有隱性特徵,它總是化身為一種集體的‘潛意識’來對身處其中的‘大學人’發生作用,這就是文化育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當前許多高校“無聲”的載體其實很多,比如校園建築、文化設施、人文景觀以及校訓、校歌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就是網路,據調查,“ 2014 年大學生網民上網時間為 29.3 個小時 / 周”,也就是說每個大學生網民平均每天在網路上花費 4 個多小時,這無疑為文化育人工作開闢了廣闊的新天地。無論是校園建築、校訓校歌,還是寬頻網路,這些載體對很多高校來講都是現成的, 但由於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和有效的利用,他們或是各自為陣,比如校園建築、校訓校歌,不能形成具有統一精神內涵的育人載體;或是放任自流,任其成為喪志的玩物,比如各種網路工具,這些育人的載體變成一個個“長尾”散落在各處,當然沒有所謂的“潤物”之效。
二、文化育人工作中長尾理論的`運用
克里斯 . 安德森在長尾理論中提出:長尾理論體現了數學的集合原理:一個極大極大的數(長尾中的產品)乘以一個相對較小的數(每一種長尾產品的銷量),仍然等於一個極大的數。
我們在文化育人工作中,要充分整合每一個長長尾巴的力量,努力打造長尾能量自由迸發的平臺,發揮長尾的合力。
(一)從潛在主體教育自覺的喚醒到全員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
長期以來, 許多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僅是部分相關專業人士的事情,專業教師、後勤服務人員、身邊的同學等潛在文化育人主體一直處於“沉睡”或被動育人狀態。 文化育人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必然需要全員協同育人來實現。文化育人必須喚醒全部潛在主體的教育自覺,建立和完善文化育人制度和機制,構建起全員協同育人體系,使校園裡每一個人承擔起自己的文化育人職責。
要實現全員協同育文化, 首先要喚醒潛在主體的教育自覺意識。要就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緊迫性、必要性與重要性對全體教職工,特別是潛在主體進行持續深入的教育,就文化育人的內涵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 使校園裡的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是學校文化育人諸多工作中的不同主體, 切實樹立起文化育人人人有責的意識。其次是要抓緊構建全員協同育人體系。文化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又總是出現“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問題,因此要抓緊全員育人體系的構建, 既要做好傳統主體與潛在主體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分工,明確不同類別的教職工、學生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不同職責與目標,制定不同的育人方案、實施不同手段與方式,又要加強潛在主體與傳統主體之間的協作,實施有效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文化育人工作。同時,還要制定相關的激勵保障機制,從制度上把育人主體的主動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充分激發出來。
協同育人體系構建起來後, 大學生們在育人的主戰場 -課堂接受文化育人主體中的主要人員 - 人文思政科教師,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先進文化知識。他們離開課堂後,在宿舍接受宿舍管理員有關生活起居文化的教育, 在食堂接受食堂工作人員飲食與勤儉節約文化的教育, 同學們根據各處接受到的文化彼此之間再進行文化的交流, 進行更深入的文化浸潤。 這些教育方式既可以是課堂講授式、團體輔導式、學習討論式的,也可以是以身示範式、耳聞目濡式的。 每一個大學生,在校園裡,只要遇到了人,都可以接受一次文化的教育,當然也同樣對他人進行了一次文化的傳播,“人人育文化, 文化育人人”,文化育人在校園必然蔚然成風。
(二)從碎片化時間整合到完整的全過程育人系統的構建
文化育人必須是全過程、完整週期的育人,才能把碎片化的時間粘合起來,把三、四年的大學生涯與每天 24 小時學習生活時間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文化育人主時間段與碎片化的“長尾”時間段,打造出完整的文化育人週期的全過程育人系統。打造完整的全過程育人系統一方面要做好縱向全過程文化育人。從縱向的過程來講,文化育人絕不只是從踏入校園的第一天開始到拿著畢業證離開校園的最後一天結束, 而應該是前、後要拉伸,中間要拓展。 向前要延伸至各地高三的招生宣傳、填報志願、發放錄取通知書,向後要延伸到畢業後各種手續的辦理、校友會的定期聯絡與相關活動、校慶時問候關懷等。同時,中間也要拓展,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與週六、週日時間,透過社會實踐、志願者等活動,把文化育人理念與知識融入到各項活動中,深入開展文化育人工作。
打造完整的全過程育人系統另一方面要做好橫向全天候育人。縱向全過程育人時間的長度終有限期,因此做好大學生每天 24 小時的文化育人工作,從橫向來拓展全過程育人的寬度,豐富全過程育人的內容、夯實內涵,才能腳踏實地的做好整個大學生涯的文化育人工作。 全天候育人首先要有具體的工作時間表, 明確主時間段與碎片化的長尾時間段不同側重點的育人目標與內容, 兩個時間段要為同一目標互相支援與補充,形成了全天 24 小時全天候文化育人。 其次是要設計好各種活動與工作,巧妙的把碎片化時間粘合起來。每天的碎片化時間主要是大學生們的休息娛樂時間, 必須把文化育人工作與大學生們的休息娛樂結合起來, 一定要以學生們最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進行育人工作, 在每個碎片的時間裡都注入文化的因子、 滲透文化的養分, 既避免育人物件的牴觸,又確實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從傳統載體育人到網路新媒體時代多維度育人
文化育人必然是全方位的育人,要“透過學校的一切教育渠道,包括在各種專業和職業課程中,在各種課外實踐、社團活動與師生交流,以及在校園文化與學校整體環境建設中,滲透文化元素的教育。 即是說,融文化元素於學校一切教育中”。
傳統的育人載體除了課堂教學、 課外實踐以及社團活動外,主要有“軟硬體”兩類,一是“硬體”育人。 比如校園規劃佈局、各類建築名稱、人文景觀、標誌性文化設施等等,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筆一劃都要滲透著大學的文化與精神,默默的滋潤著校園裡的每一個人。二是“軟體”育人。比如校訓、校歌、校風、學風、教風以及大學精神內涵、學校育人理念等等,這些形而上的“軟體”非常柔性而又韌性十足的厚實著學校的底蘊,傳播著文化。
全方位的育人需要透過多維度育人來實現。 傳統載體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的主渠道, 它起著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傳統育人載體依附於時空兩個維度,在時空上仍有許多的限制,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教學時間,傳統育人載體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新媒體技術為文化育人工作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維度的限制, 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和強有力的抓手, 實現了超越時空的多維度育人。
多維度育人也要做到“軟硬”兩手抓,一方面要抓住一個硬體:幾乎人手一部的網路移動終端——手機。手機是實現多維度育人的硬體裝置,是文化育人非常重要的載體。 目前,幾乎 100% 的大學生都擁有手機,據調查,“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國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 5.94 億人,佔全體網民 88.9% ”。手機具有時時線上,不受時空阻隔的特點,無論學生在何時何地,抓住了手機,等於牽住每一位大學生的手,有了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關鍵工具。 另一方面要抓住幾個常用軟體:微博、微信、 QQ 等為代表的大學生喜愛的自媒體應用。 如表所示,以上軟體應用在大學生網民中普及率非常高。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自媒體工具, 圍繞大學文化育人的目標主動出擊,精心設計各種活動與遊戲,從根本上改變虛擬網路世界育人主體的集體失語與被動局面, 主動把握住大學生們課餘的大量時間,在他們碎片化的時間與空間裡大展身手、大有作為。 透過自媒體工具,我們在這塊學生們最喜聞樂見和願意接受的陣地上構建了文化育人的戰壕與堡壘,再與傳統育人載體一起,形成多維度立體育人,也就有了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徑。
文化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文化育人工作中運用長尾理論就是把育人主戰場與一個個不被關注的小戰場整合起來,透過全員協同育人、全過程育人與多維度育人,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育人體系,構建起良好的文化育人環境,讓大學生們時刻處處浸潤在“文化”裡,接受大學文化的滋養,自覺而又自然的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