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關於《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讀書隨筆

《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讀書隨筆

關於《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讀書隨筆

  從踏上工作崗位到今天,我執教小學數學這門課程已經整整五年了,期間歷經教材的改版、年級的調動和學生的變換,從不知所措到點滴經驗的積累,小學數學課堂是我成長的載體,記錄著一路走來的每一步。在《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第五章第一節中,楊慶餘先生指出:小學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本質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以學習內容為中介、以學習目標為定向的互動性活動,這種互動活動是由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所構成的。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以數學問題為媒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個“互動主體”的關係。在我的常態課中,60%的課堂是傳統型,以“學生預習、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練習、師生評價總結”的模式開展教學,學生之間的交流每節課都有,但非常弱,四人小組的合作、交流、分享只是被看作一種活躍課堂氣氛的“調味劑”,缺乏真正的價值;30%的課堂是開放型,以“學生預習、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解答問題、師生評價總結”為模式,教師是指引課堂方向、點撥重點難點的作用,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生參與度較高,只是課堂紀律不易掌控,但是注意學生交流出現知識性錯誤或偏離本節課內容時,教師必須要及時給予幫助,畢竟學生經驗不夠豐富、認知積累不足以及能力水平尚處於發展階段,但這種幫助不是簡單的灌輸,不是一味的控制,而是一種在教師引導下的接受與探究相結合的過程;10%的課堂是傳統與開放相結合的,以“學生預習、師生合作解決第一個問題、生生合作解決其餘問題、師生評價總結”為模式,這就相當於“教師教,學生模仿教師教”的`過程,這是開放課堂的“試水”過程,由於學生年齡小,這種課堂模式最為實用,逐步弱化教師的領導角色,慢慢演化為開放課堂,培養時間一年左右為佳,最優實施年級為三、四年級。

  經過幾年的教學,我覺得應該在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上多下功夫。學習方式通常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並不是指具體的完成學習任務的策略、方法或行為方式,它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在主體性、實踐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等方面的特徵。一般認為,學習方式反映的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體現出的以下幾個變數:(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方式;(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水平;(3)教師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方式。應注意:轉變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並非教師的教學方式,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方式,從而習得最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式。實際上,有效的學習方式因人而異的,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多種方式相結合。

  馬克思認為:人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環境中 透過主題的活動得以成長的,人正是在其自主與主動地環境中才進行思考的,才賦予情感的,才獲得經驗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需要多多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探索不同的學生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學會獨立的學習能力與習慣。